上週聊了幾天的台灣大眾戲劇創作。我認為不管是歷史改編的戲劇,還是純然虛構的戲劇,或多或少都能代表著民眾的文化特質。或許是我接觸的少,但就我看來台灣大眾戲劇多年下來,幾乎發展的都以愛情和家庭倫理劇為主,近年或許多了些社會議題及都會男女中年危機等題材,但依舊跳脫不了男女之間感情為主軸。
早年其實明明有不少題材特殊的戲劇,如《八號當舖》、《台灣靈異事件》等神怪題材的主流戲劇。但後來偶像劇年代來襲以後,幾乎就只剩下以愛情為骨的各類套皮偶像劇。或許是搭著偶像經紀公司的順風車,大量資源被投注到打造總裁霸道愛情劇。當時有部戲劇讓我確實耳目一新,那就是2006年的《愛殺17》,雖然同樣找來偶像張韶涵主演,但劇情主軸卻是推理懸疑驚悚,甚至劇情謎底直到最後才逐漸揭開。理所當然的台灣觀眾不吃這套,收視率奇慘,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這類型的戲劇被台灣打入冷宮。直到這幾年,才有《天黑請閉眼》、《鏡文學驚悚劇場》等劇。
其實戲劇類型挺多的。台灣曾經嘗試過醫院職場劇《白色巨塔》、警匪片《痞子英雄》,肥皂短劇《住左邊住右邊》、時代劇《紫色大稻埕》,但相比於愛情偶像劇都稱不上商業成功。那些如今被我們較好的戲劇,多數是公視拿著國家補助拍的,像是《麻醉風暴》、《植劇場》、《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直到今日,NETFLIX攻佔每個電視的狀況下,各國戲劇攤在陽光下競爭,若你曾鍵入「台灣戲劇」標籤,就會發現一字排開,慘不忍睹的愛情偶像爛劇,相較於他國戲劇,實在稱不上甚麼有競爭力。若不是近幾年政府大筆投資創作和行銷,市場稍微能接受社會議題為題材的戲劇,台灣市場簡直陷入惡性循環。
最後,來說個心中的遺憾。
齋主雖然是個大外行,但作為觀眾有個不小的遺憾。
當年九把刀大紅時,第一波被資本市場相中的,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一個人咖啡》、《愛情兩好三壞》這類愛情喜劇,多數經不過時間的考驗,已經逐漸被人遺忘。
第二波被翻拍的原作雖好,但翻拍得卻零零落落,如《殺手歐陽盆栽》、《打噴嚏》,更令人感到可惜的是《樓下的房客》。本來能體現台灣特有的公寓地景和梯間文化,還有那驚悚的開放式結局,但中資介入以及規範下,最後變成了漂亮的洋房和邪不勝正結局。
但我真正感到遺憾的是,九把刀的《都市恐怖病》系列從未被翻拍成短劇。《陽具森林》、《語言》、《冰箱》等,都是極為精彩的短篇題材。不過或許也是市場考量,終究沒有被翻拍,心中甚是遺憾。
最後的最後,我想表達對鏡文學的一聲敬佩
雖然關於鏡文學的爭議從來就不少
但他們致力於發掘有潛力能影像化的文字作品
而這正是台灣大眾文化所欠缺的
同時也有24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20的網紅Today is my da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訂閱《Today is my day》👉https://bit.ly/2Roz2qd #宇宙人外信 全收錄:https://bit.ly/3wO4KwA 來IG找我們玩吧:https://bit.ly/2PNGJ8J 日本人搭電車眉角好多 原來這件事也不能做!韓國地鐵月台竟然有人擺攤叫賣? 06...
「台灣大眾文化」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大眾文化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大眾文化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大眾文化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大眾文化 在 Today is my day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大眾文化 在 Today is my da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大眾文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大眾文化 在 台灣史6-2戰後台灣大眾文化的發展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大眾文化 在 【戲劇講座】 莎士比亞453:大眾文化裡的詩人崇拜| Facebook 的評價
台灣大眾文化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真想] 綜藝/眾議:金鐘獎裡的四段引言
.
2015金鐘獎的最大焦點,應該就是綜藝節目工作者與評審之間的尖銳言詞,同時也反映出台灣影視產業對「綜藝」概念的總體檢討。金鐘獎一邊頒發,鄉民間一邊在網路上躁動,說「吳宗憲、小S、蔡康永救了金鐘獎」,因為他們兩段脫稿演出的引言讓晚會有爆點。不管你喜不喜歡他們的言辭風格,他們的嬉鬧挖苦終究體現了綜藝節目做為大眾文本生產與消費的當代面貌。
.
綜藝節目做為大眾文本生產與消費的機器,深刻地鑲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與戲劇和新聞不同,綜藝節目最重要的功能是娛樂,Niklas Luhmann說是一種感情的系統,很直接地表現於好笑/不好笑的系統運作中,也就是說,綜藝節目與庶民大眾的情緒與慾望最直接貼近。從《五燈獎》到《康熙來了》,某個程度上來說,綜藝節目就是社會的「慾望之鏡」。
.
這次金鐘獎裡頭的四段引言,饒富意義。胡瓜指出台灣綜藝節目的長流;哈林點明了主持人風格世代上的差異;吳宗憲寶刀未老,犀利地諷刺著台灣綜藝節目的疲態與困境;而作為新生代的代表,小S與蔡康永則體現當代綜藝節目的變遷,並且將「八卦」、「無意義」的後現代風格直接「亂入」作為一個「評鑑制度」的金鐘獎。他們的談話,剛好構成了台灣綜藝概念的整體反思,還有,生存焦慮。
.
綜藝節目,作為一種簡單快樂的遊戲,參與了大眾生活的許多部分。如吳宗憲所提到,以前的《週末派》、《黃金拍檔》為甚麼很容易可以成就出知名主持,因為電視台的選擇性少,充裕的資金與全力的製作,取得觀眾的認同是相對單純的。而在近十年間,如同小S、蔡康永說的,《康熙來了》誕生於那個臉書問世的年代,標誌著「個人」、「分眾」、「生活政治」的具體化,兼顧到「全民」的綜藝成為一個難題,而像是《康熙來了》這種「隱私的客廳」,成為大眾文化裡各取所需、攬鏡自照的後現代之鏡。
.
小S與蔡康永講得很好,這就是我們的時代。沒有甚麼絕對的「核心霸權」、「典範人物」,連馬英九、呂秀蓮上康熙都會被嬉鬧挖苦;娛樂沒有底線,拋棄各種大論述,而關心是不是「真實」;降尊為俗,讓綜藝成為「眾議」,讓一般人也可以奪回話語權。小S的那些婚姻狀況的自我嘲諷,世紀大和解的感情獻曝,正是這十年台灣大眾文化的邏輯。
台灣大眾文化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真看] 電影《KANO》:遙遠的球賽
馬志翔與魏德聖拍了那一部熱血棒球電影《KANO》,很好,我也沒說它不對,這部電影對於日治時代背景的細心考查,以及在棒球精神及其故事的描繪能力也不錯,可以大大讚賞。可惜,當棒球放在日治時代,不免還是要從殖民研究的角度分析一下。這絕對不是一個醜化或是美化日治時代的問題(問這個也太low了),這是一個思考獨特的台灣現代性之機會,公共電視的紀錄片《台灣棒球風雲》中給的詞彙很精確,這是一個存在著「遙遠的球賽」的棒球時代,這個「遙遠的球賽」是一個「體育制度」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精神」。
體育,是一個十分近代日本的教育概念,在大日本帝國的精神下,體育教育對於日本人本身而言,是一個強調從心到體的鍛鍊,可以達到平時身心的修養,與戰時堅強意志的培養。這樣的體育教育在日本統治台灣時,也編入台灣的教育政策中,所有台灣的日本學校都有安排體育課。體育課基本上分為「衛生」(Hygiene)與「運動」(Physical Education)兩種,而運動方面則從體操、遊戲(play)到「教練」(就是立正、稍息等基本教練那種,當過兵的應該很清楚XDD)。從明治維新開始,乃至日本治台時期,對於體育教育的認識,反映了一種體育與身心關連的知識基礎,也就是說,身體上的鍛鍊是導向磨練「注意力、判斷力、想像力、意志力」等心理特質,甚至也包含培養「正義心、名譽心、競爭心、培養友情、忍耐心、責任」等道德概念(可兒德、石橋藏五郎、寺岡英吉,1919)。這恰恰是運動感人之處,它反映一種個人的超越與嚴守道德標準。
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後,延續了明治維新的西化思維,將新式學校教育引入台灣,相對傳統的私塾教育,新式學校裡提供的理化、歌唱、繪畫、體育等課程,衝擊了台灣人對教育的想像。(許佩賢,2012)體育方面,台灣人發現體育課要做操,要身體勞動,對於每天都務農的台灣人而言,非常無法理解,進而聯想到「當兵」,感到恐慌。不過,小學校的體育教育實施良好,從身體姿態的規訓與競爭遊戲,把台灣小朋友從「不文明的身體」訓練為「有教養的身體」。日本殖民政府利用這一套教育體制的設立,逐步將台灣人民日本化,納入到現代的國家體制之中。這個過程並不一定十分強硬暴力,有可能也是一個很美好的糾結,韓國學者荊子馨名之為,「成為日本人」(2001)的一種期待與等待。
日治前期公學校體育課中,學生主動從事之肢體活動為生(身)理特徵的體育活動,以達到身、心支配效果,這反映了日本人對於公學校學生在身體、意識型態的期待,同時,學生也對自己的身心產生期待,這個期待是種「文明開化」(或稱為現代化)的進步性想像。不可諱言,這樣的身心現代化,培養了強健的體格與自由競爭守法等精神,成就了某種現代台灣主體。當然,除了學校教育外,對於一般大眾也可以進行類似的體育現代性運作,這剛好就是《KANO》所描繪的。
日治時期臺灣最高層級的體育組織有「體育俱樂部」、「臺灣體育獎勵會」和「臺灣體育協會」,時間從1902年,大日本武德會臺灣支部成立的體育俱樂部,至1910年代中期的總督府成立臺灣體育獎勵會,再到1920年臺灣體育協會成立。官方所領導的臺灣體育協會建立了日治時期臺灣棒球行政運作體制,臺灣體育協會為對內統合、對外聯繫臺灣體育運動的機構,透過建立競賽制度,以及扮演仲裁權威、運動統制等角色,建立起臺灣的體育行政體制(謝仕淵,2010)。依據1933年針對全臺各體育運動團體所作調查,棒球是日治時期最為盛行的運動項目,此運動所成立的團體數量和從事的人口都是全島之最,平常亦最受報紙媒體矚目,不但定期在島內舉辦比賽,更每年選派代表隊赴日本參加全帝國性的賽事,堪稱日治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運動項目(林丁國,2009)。遠赴日本去參加「遙遠的球賽」,成為台灣棒球隊一個賽制的最高榮譽,同時也實現了「成為日本人」的複雜情感。
在此以「遙遠的球賽」為最高目標的基礎上,台灣棒球運動透過競爭與合作的形式,不同的棒球隊(漢人、番人、日人)透過比賽的競爭與協調,最後將台灣化為整體,進而團結一致朝向日本甲子園大會的目標前進。再者,棒球具有追求身體健康、鼓勵競爭與講求節制、倡導團結合作與犧牲奉獻等目的,具體了現代社會的價值基礎(謝仕淵,2011)。某個程度上,當時的瘋棒球,是為了「展示」殖民地台灣的進步。
但是,沒那麼簡單(黃小琥?),根據《台灣棒球風雲》以及《KANO》的訪談與敘事,棒球同時又是台灣人證明自己沒有落後於日本人的途徑,甚至,更實質的,棒球比賽的成績反過頭來可以變成台灣人面對日本人在政治經濟層面上的批判基礎。在電影裡,棒球的價值不只反映在自我期許上,也是一種另類的制度內反抗,雖然還是在殖民意識形態下來萌發運作。場邊的觀眾看的熱情投入,呈現出當時的台灣大眾文化氛圍,這還挺重要的。不過,細想,官方、裁判、教練、舉辦者仍然多是日本人,台灣人一邊求勝,一邊卻意識到自己始終是被殖民者,很掙扎啊~
我沒有責怪馬志翔與魏德聖把《KANO》拍得太熱血美好,我卻是怪罪魏德聖在接受採訪時板下臉孔說:「我只是想要講一個好的棒球故事」。其實,你根本不能「只是」啊~你也不是想「只是」吧~
台灣大眾文化 在 Today is my day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訂閱《Today is my day》👉https://bit.ly/2Roz2qd
#宇宙人外信 全收錄:https://bit.ly/3wO4KwA
來IG找我們玩吧:https://bit.ly/2PNGJ8J
日本人搭電車眉角好多 原來這件事也不能做!韓國地鐵月台竟然有人擺攤叫賣?
06:02 transfer to 轉乘
11:26 満員電車 Manin densha
12:54 packed trains 爆滿人的車廂
中英日韓四聲道
🌍英文主播:Ethan &國際編譯:Ryan/隔壁老王
📺從時事新聞教你英日韓單字
🗣 閒話家常學微知識
💬讓你輕鬆掌握生活用語
想聲歷其境,來收聽高音質Podcast
搜尋訂閱★宇宙人外信
《Apple Podcast》: http://apple.co/3eSztCS
《Spotify》:http://spoti.fi/3cEwlrF
《SoundOn》:http://bit.ly/3bUeVYU
《KKBOX》:http://bit.ly/2OzeQ42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3vUvBr1
#Podcast #捷運 #地鐵 #電車
台灣大眾文化 在 Today is my da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訂閱《Today is my day》👉https://bit.ly/2Roz2qd
#宇宙人外信 全收錄:https://bit.ly/3wO4KwA
來IG找我們玩吧:https://bit.ly/2PNGJ8J
💡「車廂文化」相關英文/日文/韓文要怎麼說?
完整版更精彩👉https://youtu.be/MOOu1-6d0rY
中英日韓四聲道
🌍英文主播:Ethan &國際編譯:Ryan/隔壁老王
📺從時事新聞教你英日韓單字
🗣 閒話家常學微知識
💬讓你輕鬆掌握生活用語
想聲歷其境,來收聽高音質Podcast
搜尋訂閱★宇宙人外信
《Apple Podcast》: http://apple.co/3eSztCS
《Spotify》:http://spoti.fi/3cEwlrF
《SoundOn》:http://bit.ly/3bUeVYU
《KKBOX》:http://bit.ly/2OzeQ42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3vUvBr1
#Podcast #DP逃兵追緝令 #霸凌
台灣大眾文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X)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X)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X)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X)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X)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X)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X)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X)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X)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作者簡介:陳乃菁醫師/副教授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長庚」執行長
‧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主持人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服務於屏東基督教醫院、高雄榮總等單位,現為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並取得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資格,醫療業務領域包含: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失智症、癲癇等。
自二○一六年起,擔任高雄長庚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開始推動醫院與社區間醫療能量之交流。重要發展包括以全人照護的精神,定期開辦失智照護人才培訓課程。後於二○一七年起,以執行長身分,承接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執行計畫,協助失智據點之開創與建立,連結在地資源,並積極協助患者和家屬之照護需求。
其他相關職務包括;二○一九至二○二一年高雄區域醫療網(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委員、第四屆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副祕書長、第八屆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國際關係委員會」委員、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失智症)委員、衛生福利部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儲備審查委員、第七屆屏東縣政府老人福利推動小組外聘委員等。
日常忙碌於醫療領域,回家後就是五個孩子的母親,體會到照護小孩和老人的過程,頗多可相互照映之處,更相信失智照護的推動,必須回歸到對社會大眾發聲,因此積極透過媒體傳遞照護理念,舉其要者包括;大量投入社區和醫療單位演講、主持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製作方便外籍看護工理解的《雙語對照版失智照護手冊》、編製國小學童得以理解的失智照護繪本等等。
粉絲頁: 高雄失智與陳乃菁醫師共同照護團隊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台灣大眾文化 在 【戲劇講座】 莎士比亞453:大眾文化裡的詩人崇拜|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戲劇專題「莎士比亞453:大眾文化裡的詩人崇拜」 + 《莎士比亞全集(斷章取義版)》製作座談時間:3/21 (二) 19:00-21:00 地點:國立台灣大學活大104展示室主講人: ... ... <看更多>
台灣大眾文化 在 台灣史6-2戰後台灣大眾文化的發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史6-2戰後 台灣大眾文化 的發展. 330 views330 views. May 31, 2021. 0. Dislike. Share. Save. 李敏惠. 李敏惠. 23 subscribers. Subscrib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