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希望社宅都住窮人? 柯市長不是失言而是政策錯誤】
文:李雨蓁 Lí Ú-chin
台北市政府推出月租費高達4萬500元的明倫社會住宅,引發質疑,台北市長柯文哲受訪時表示「#不希望社宅都住窮人」,針對明倫社宅租金顯著較貴,則說「#不希望社宅變抽樂透」都一再引起爭議,並被拿來跟過去「社宅不能超過3萬」、「社宅租金2萬多有夠貴」等言論對比。對此,柯文哲當然認為自己被「黑柯產業鍊」斷章取義,表示要達成「混居、共榮、穩定房價」。
社宅的目標是「混居」沒錯,但柯文哲的了解是為「一個社區裡面一定要確保有收入高的人進來住,避免都是窮人」這樣正確嗎?
#先進國家如何達到混居?
我們要先了解,「混居」的目標,來自對失敗經驗的學習。二戰後許多歐美國家大量興建社會住宅,但採取當時流行的現代主義形式,興建整片的低建蔽率整齊劃一公寓,如美國的Pruitt-Igoe、荷蘭的Bijlmermeer等地,但住宅缺乏多樣性,無法吸引人們前來此地居住,受薪階級外流,空屋被犯罪集團佔領,反而深化各階層在社會和都市空間的隔離。
因此,後來各國都作出調整,以荷蘭來說,社會住宅平均分配在城市各區,與公共設施結合,也追求良好品質與設計,成為城市中吸引人的一環。這是「都市設計」上的混居,讓社會住宅散佈而非集中,城市精華區也會有社會住宅。
而在「建築設計上」,荷蘭則採「租賃與擁有混居」的「多樣性住宅」方案,如阿姆斯特丹新開發區規定開發者必須落實40%社會住宅、40%市場出租,20%市場出售之比率,社宅的補助由公部門給予。
紐約則透過有條件容積獎勵,是誘導建商把「社宅」加入到「豪宅」裡面換取容積,使得高級地段也會出現社會住宅。近年更修改為「強制包容性區域劃分」強迫豪宅開發商也要釋出社宅且不得歧視。
韓國則結合都市更新,明訂再開發(都市更新)事業政府核發的容積獎勵中,必須提供17%容積興建社會住宅,首爾市更提高至20%,並優先安置再開發前的弱勢住民。另外,則是鼓勵小基地更新,在成熟市區內加入單棟戶數少的社會住宅。
以上這些案例,都是讓弱勢有可能入住良好地段與社區,而不是把社宅抬價,確保「中產階級」也入住社宅來達到混居。
#柯文哲的政策理解哪裡有問題?
1. #搞錯混居意義
台灣近年的社宅政策,比起國宅或合宜宅時代,更趨向分散式、多區域的開發,也著重周邊交通服務可及性,已做到「混居」的第一步。而在入住資格方面,則是規定至少30%經濟與社會弱勢戶,剩餘至多70%仍可出租給所得未超過中位數的一般民眾。意思是,台北的社宅就算只規劃較小坪數,每戶收入不到158萬的準中產階級也可以申請社宅,不會有「都是窮人」的問題。
我們從台北其他三房社宅也有只要2萬多元的,以及柯文哲「不希望抽樂透」的說法,就知道北市府試圖「以價制量」,就是要讓出得起每個月4萬的家庭入住,而不是讓一群每個月只出得起2萬多的家庭抽籤,以便確保入住者是中產階級,強行達到市長理想中的「混居」。 混居的意義本來應該是「避免被貼弱勢住宅標籤」,包含良好的社區品質、較寬的申請範圍(0-158萬)等等,使社會住宅與一般住宅沒有區別,在人們心中沒有偏見與排擠,但柯文哲把混居狹隘的理解為「收入較高的人一定要有某個比率」,「本來就有可能有中產來租」還不夠,還要透過漲價確保這點,這是其政策第一個詭異之處。
2. #公共資源排擠相對低收入者
另外,歐美日韓都是透過「誘因」讓新開發區域或一般建案也加入社宅供應,讓「經濟窮人」也能入住良好地段,而不是刻意拉高社宅門檻,用4萬多的租金來過濾租戶。如果柯市長很堅持確保社區一定要有高收入者,那應該透過政策「恩威並施」讓北市建商提供一定戶數社宅(例如南鐵安置宅就是台南豪宅建商所蓋,安置戶和一般戶外觀一樣),而不是調高既有社宅租金排擠弱勢,這是第二個詭異之處。
3.#重新貼標籤
最後,社宅的意義,在於提供弱勢者居住權益,並結合公共設施服務,去除標籤化,讓他們在社會上有公平立足點,能享受城市發展的外溢效應。有一天,居住在這裡的弱勢居民,或許因為更好的環境、市區的資源,而更能有翻身的機會。雖然是「經濟窮」,但「發展潛力無窮」,這才是城市蓋社宅的意義。市長帶頭把住社宅的住民再貼上窮人標籤,甚至貼到收入不低但剛好抽中的青年頭上,這就完全失格了,這是柯市府第三個詭異之處。
過去北市府在林洲民局長許多人才負責下,致力提升社宅品質,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當這些優秀人才紛紛離開,市長又對政策理解錯誤,那就可惜了原本利益良善的本意了。
當然,回到高雄,我們也希望主事者能重視社宅「#人窮但潛力無窮」之意義,興建更多社宅,透過軌道運輸、長照公托、創業基地等公共資源的結合,讓入住社宅的弱勢、青年族群更能過好日!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影響力,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聽花媽說說話』播出時間:每週二晚上8:00,敬請訂閱影響力 【不同的人遇見不同的人,彼此理解、讓世界更美好!】 本集簡介:我們可以用戲劇療癒來增加心理韌性,獲得復原力,並讓自己更上一層樓、成為更好的人! 並且更能透過戲劇來轉化社會,讓自己學會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彼此的立場、打破偏見! 現在,就快...
「台灣族群偏見案例」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族群偏見案例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族群偏見案例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族群偏見案例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族群偏見案例 在 影響力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族群偏見案例 在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 文化偏見需要被改變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族群偏見案例 在 文化偏見例子-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11月|網路名人美食 ...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族群偏見案例 在 文化偏見例子-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11月|網路名人美食 ... 的評價
台灣族群偏見案例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腦中小劇場 第59場 關於N號房事件的四道問答題】
(原題:【探究N號房心理,宣示主宰的性暴力】,刊於FUNDAY 數位英語達人誌 5.6月號 / 2020 第14期)
感謝 Funday數位英語邀約訪談,聚焦粉專先前較少觸及的性暴力議題,本文原以四題問答形式進行電話訪談,再由中文編輯林映妤小姐悉心整合內文。在此將內文還原為問答形式,重新架構應答內容,並進行細節補遺與延伸。
Q1:在國際婦女節的3月,南韓「N號房」事件將長久以來瀰漫於社會的仇女風氣一次爆開,敵視批鬥更越演越烈,全球性暴力事件加劇,無論是好萊塢MeToo事件、墨西哥殺女案件,到了近期的南韓N號房,在「性」方面的暴力和一般的肢體、語言暴力是否存在不同的心理狀態呢?
A1:上述幾項暴力案件的成因與目的雖不盡相同,但究其核心,或許都和「宣洩」有關。暴力一向是宣洩最直接的通道,無論是語言暴力(網路攻訐、職場霸凌)或肢體暴力(家暴、恐怖情人),這些暴力背後,宣示的都是某種宰制力。
然而,看似強悍的宰制心態,有些是為了征服,有些卻是源自「軟弱」。
與性暴力犯罪相關的案主,我曾接觸過三位,其中兩位係由法院派案的司法鑑定案主(鑑定是否因精神症狀導致性侵意圖),第三位則是由法官指派,強制進行心理治療(案主對數名陌生女性潑精,此次療程為緩刑條件之一)。
上述三人都有個共同特徵,就是「社交關係挫敗」。他們的社經地位都符合一般水平,不缺錢,缺的是人際互動的能力。以第三位案主為例,金融新貴一名,若以年收定義人生,此君就是人生勝利組。學霸出身,職涯暢行,可惜敗在人際模式僵化(自認外在條件不佳,慣以金錢打點人際),對兩性關係毫無安全感(渴望女性,但又認為女性與之交往是覬覦其身家),因此無法維持長久關係,異性亦對其敬而遠之,最後只得憤而向陌生女性潑精,以宣示其主宰力。
由此可見,某些犯案動機不一定與慾望有所連結,反倒像是一種證明,證明「我也能主宰一段關係」,進而導致性犯罪
Q2:恃強凌弱,是否舉世皆然?從小到大我們都可能歷經霸凌或被霸凌,欺負弱小是人的本性嗎?
A2:但凡與人性有關的行為,通常都是舉世皆然,畢竟人性能跨越國界。然而善惡本性各異,因此與其說霸凌是本性,倒不如說是一連串人性運作下的結果。
若要成立一場霸凌,通常有三個條件(詳細內容可參考粉專第17場),包括:體制允許、偏見效應,以及從眾行為(Conformity)。
於是,當我們回想起某次參與霸凌的經驗時,或許會發現,當整個環境背後的勢力給予充分授權後,通過偏見效應,我們會在某個可憐蟲的胸口畫上靶心。遺憾的是,你不想扯團體後腿,只好拿起箭矢,跟著大家有志一同地拉滿了弓,對準靶心,而眼前的傢伙只能等著變刺蝟。
而你唯一的期望,就是期望這件事永遠不要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世界上總有個替死鬼。
除了上述三個條件,霸凌者的早期教養因素,亦可能助長霸凌行為,包括:反社會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學習模仿,以及創傷傳承。
反社會人格的前身是「品行疾患」(Conduct disorder,現更名「行為規範障礙症」),是指在青少年患者反覆出現冒犯他人基本權利,以及違反社會常規等行為。
學習模仿,指的是當孩子長期身處在家暴的環境後,暴力對他們而言,不再是襲擊肉身的惡行,而是問題解決的方法。因為他老爸已經用拳頭證明,這一套在家行得通,於是他會帶著這套方法面對世界。
創傷傳承,則是受虐創傷所帶來的後遺症。飽受家暴的孩子,日後可能會對弱者加諸暴力,用意是抵抗早期的受虐回憶,藉以擺脫受虐身分。
在南韓N號房的案例中,即便先排除早期教養因素,至少還有「體制允許」和「從眾行為」這兩個因素決定了霸凌。
負責施虐的的工作人員,是經過體制與主理人授權,也就是在遊戲規則的允許下,從是性剝削活動。由於這份工作並非受迫進行,意義上已非單純聽命行事的執行者,而是受雇為活生生的幫兇。
此外,N號房有條入會規定,就是「必須經過其他聊天室的稽核,若不上傳自己擁有的色情影片,或不參與語言性騷擾,即會被移出群組」,而這條規定明顯地助長了從眾行為。一旦從眾行為增加,刺激收益,霸凌事件便無從斷絕。
Q3:N號房的主嫌們與付費觀看的人,對於影片中凌虐未成年少女畫面絲毫沒有同理之心,被稱作變態的他們是什麼心理呢?他們從這些暴力行為中可以獲得什麼?
A3:我想,「獵奇」是整件事的出發點。
只看一次,或許是基於口耳相傳的好奇,而後止步於此,但若持續觀看,就等於參與了「物化」的過程。因為買家會認定『付費即是商品』,而將片中的女性與人類的連結切斷,去除溫度,標定價碼。即便買家出現道德拉鋸,也可能會因為大腦產生了「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意思是當信念出現矛盾時,為了讓自己舒服點,我們通常會找些理由,來告訴自己沒有錯),而告訴自己「錢都砸了,絕對不會白花,這東西買下去一定值得」。
一旦走到這一步,再不堪的畫面,都只是銀貨兩訖的立據。
不幸的是,這就是網路犯罪的特點之一,隔著螢幕,通常會削弱我們對整起事件的罪惡感或不適感。也就是說,同樣一群人,如果把他們拉到現場直視整個過程,感官經過衝擊,或許依舊有人買帳,但人數可能不會像現在一樣。
另外,如同第一題所述,觀看是為了尋求刺激與獲得宰制的快感,因為自己「平時做不到」,便會藉由觀賞得到滿足,這和一般觀賞情色片的心態相若。然而情色片畢竟是安排好的劇碼,相形之下,N號房更強調「真實性」與「痛苦感」。情節不按腳本,扭曲級數倍升,對於會員而言,這是一種生活的刺,觀看這種痛苦感帶來的不會是憐憫,而是刺激,連結的是生理反應(Reaction),而非心理反思(Reflection)。
在這種時刻,人與動物無異。
Q4:南韓被公認性別意識相當低落,其實台灣也有不少「仇女」風氣,在許多人提倡女權的同時,卻又造成更多人對女權的反感,這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呢?
A4:台灣是否有不少仇女風氣,實在不好說,畢竟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在臨床領域也較少遇到此類型的案主。
但身為PTT的資深鄉民,「女權自助餐」是比較能囊括上述爭論的一個名詞。這個詞原始出處來自美國脫口秀藝人Bill Burr,但實際上他在表演時也沒講出這五個字,而是用自助餐(Buffet)一詞來形容某些女性「只利用女權論夾走某些好處,卻留下該論述帶來的義務」。
因此,所謂仇女心態,可能源自於某些男性認為「女性爭女權,卻不願意承擔生活義務,進而兩邊通吃」的行為。
當然,這套說法是有欠公允的,而網路上的爭論更像是一場盲打。
因為我們有時會忘記,即便同為女性,她們的立場卻不一定相同。有人行事獨立,有人慣於依附,有人會為自己的權利登高一呼,有人卻礙於傳統逆來順受。有人爭,有人不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然而在討伐女權運動的過程中,她們卻被同化,被視為同一種立場的人,因此時而會出現拿A的立場去討伐B的情形。
換句話說,拿女權論述,去討伐原本就慣於依附的族群,才是讓攻防完全錯位的主因。
坦白說,這個議題很容易失焦(也很容易掉粉,根本挖坑嘛,嗚 ~~),立場再怎麼中肯都會被挑刺,因此與其以兩性作為分野,不如以「人」的角度重新詮釋整個運動,而是『人權平等』,爭的既是女權,更是人權。
因此,無論我們想爭取的是晉升員額、階級意識、同工同酬,甚至是在好萊塢電影掛頭牌的機會,都是身為一個人的平等權利。從這個觀點開展,不期待能弭平紛爭,畢竟立場各據一方,但求能降低討論的傾斜程度,軌道水平一旦校準,整個運動的推速或許會相對穩健一些。
最後我得說句實話,即便在我們家,也做不到兩權平等,因為,
我對女兒真的比對兒子好一點。
#性暴力
#霸凌
台灣族群偏見案例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杯咖啡診療日誌2_動漫與大眾的距離】
還記得小時候看所謂的動畫,是一種全民運動,無論是【七龍珠】、【絕對無敵雷神王】、【神劍闖江湖】、【閃電霹靂車】等作品,我們都是氣喘吁吁的從校門口一路奔回到家門口,書包甩了就直接拿起遙控起轉開電視,全神貫注的安靜了半個小時。但曾幾何時,現在收看日本動畫的族群,被貼上特殊的標籤,看日本動畫變成特殊族群的嗜好。
這次會談的對象,是某一間知名日本動畫代理公司的行銷,她面對的困擾是是如果要單獨行銷一部日本有名的劇場版電影,或許可以在這部電影既有的粉絲群獲得熱烈的迴響,但是如果要行銷到這個族群之外的客群就有些困難。換句話說,日本ACG迷跟一般客群真的是壁壘分明。
若仔細觀察,也可以察覺那些會看皮克斯動畫的人,其實很多人不會認為自己和愛看日本動漫的是同一族群。或許會看【夏日大作戰】或宮崎駿作品的人,也不會認為自己和愛看KERORO軍曹是同一群的。
一般來說,日本的許多電視動畫系列如果熱門到一種知名度,就會出一部劇場版(也就是電影版規格)作品,通常這劇場版也是相當粉絲導向,是從原來既有的電視動畫延伸出來的劇情,也就是說若非原本的電視系列的粉絲,很難再拓展出新的客群,因為動畫電影已經存在既定的門檻。劇場版的【名偵探柯南】之所以能普及化,原因在於每一部作品的片頭都會扼要的介紹世界觀,除了少數幾部有跟電視劇情有關聯外,每一部電影幾乎都是完整獨立的案件,一般觀眾也不用去了解電視動畫的劇情才能看的懂電影。
台灣目前代理的日本動漫作品,如果要做到普遍大眾都能接受的,大部分都有一個親子能一起參與同樂的周邊,例如【精靈寶可夢】的卡牌遊戲或電玩,【戰鬥陀螺】的競技玩具,【機動戰士鋼彈】也是藉由模型達到跨世代跟族群的行銷,甚至更早期的【彈珠超人】以及【四驅車】都辦過官方的比賽,讓親子可以擁有共樂的空間。若是一般的少年漫畫,當這些作品缺少了讓家長主動接近的動機,他們自然無法理解這些作品的內容是什麼。
台灣代理商甚至有考慮過研發在地化的周邊,但在日本相當龜毛的企業文化下,這幾乎是不可能放行的事情,甚至從日本空運到台灣的展覽品,都要由日本的企業人員來到台灣親自替物品拆封,這對於在台灣推廣代理作品來說又增加了難度。
如果要在台灣推展代理作品,扶植台灣的原創作品其實是必須實踐的長久之計。
重度日本ACG迷族群喜歡的作品,之所以很難打入非漫畫族群的原因,在於這些作品描寫的生活經驗對這些族群來說都很陌生,我想四五十歲的人都很難理解日本動畫裡天馬行空世界的樂趣。追根究柢,動漫族群之所以被貼上特殊的標籤,是因為我們沒有適當的題材,讓不了解漫畫的族群領略到漫畫的魅力。
還記得年初風行一時的電玩【還願】嗎?它引起最特殊的現像,在於讓原本從來不接觸電玩的族群,因為這部作品玩了人生第一部的電玩作品,【還願】描述的故事主題,就是所有族群都可以理解的傷痕記憶。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雖然離美劇的水平還有段距離,但引用社會案例記憶的緣故,引起廣泛的共鳴。
有時候相較於載體本身的推廣,內容的共鳴性會更重要。如果能用引起大家情感與記憶上共鳴的內容,消弭大眾對於動漫這個載體的陌生感,無論本土的創作或是日本代理的作品,任何喜歡動漫的族群都能受益。
國內慢工出版社製作的【熱帶季風】雜誌,走的是紀實題材,很適合從未接觸過動漫的族群入門,蓋亞出版社協力製作的【CCC創作集】,漫畫作品大多也是跟台灣日常生或歷史記憶息息相關,這些以本土元素做主軸的動漫創作,正是拉近大眾與動漫距離的途徑。再提前面提到的柯南劇場版,該系列很多故事內容都有提到與日本文化息息相關的主題,也會適時在劇情裡機會教育日本的文化習俗,讓國外觀眾也能迅速理解故事裡的世界觀。
曾經有一個擁有豐富漫畫編輯經驗的長輩,與我說過一句經典的話:「這時代如果要賣一本漫畫,你不能把漫畫當漫畫賣,有時候當成一本書來行銷會更好。」原本非動漫喜好的族群,用「圖文書」這種比較偏重藝術風格的形式來行銷與製作,或許會來的適合一些。也就是說,若直接用原本動漫的形式去行銷漫畫,或許題材本身很精采,但既定的偏見讓非動漫族群沒想要翻閱的動機。所以若製作成精緻的圖文書,或是先用所有族群都熟悉的記製作內容,這樣比較有可能撕去標籤,這也是台灣現在紀實題材的「熱帶季風」漫畫雜誌在努力的目標,用一些比較寫實的文學性題材,作為漫畫的文本,這樣更能吸引日漫ACG之外的愛好者。
現在日本代理的動漫商,主要收入來源來是動漫的周邊商品,近年他們周邊的商品設計上也在朝跨族群的方向上努力,例如以往的T恤圖案都是直接印製動畫人物的造型,但近年的設計上都是用造型俐落的ICON為主,成為一個大眾都能接受的圖徽,更能成為時尚感的圖樣。面對少子化,動漫的行銷一定要想辦法跨出過去既定的ACG族群,所以原創的題材內容上或許以所有世代都熟悉的背景為主,可能更有利。
其實大家可以稍微思索一下,在台灣同樣都是星際太空題材,為什麼【星際效應】特別突出,【星際大戰】卻顯得相當冷清,【星際效應】裡面描寫的親情,是台灣大眾都可能面臨的抉擇,而且設定的世界觀也是大家熟悉的現代世界;【星際大戰】是一個相當浩瀚的史詩,因為【星際大戰】剛好迎接美國電影工業的另一段興盛起點,文化上有長遠的傳承,所以在每個世代都有共通的記憶,台灣從過去就缺乏這種歷史的傳承脈絡,對於非常天馬行空的事物比較難以接受,因此覺得【星際大戰】有種疏離感。除此之外,好萊塢目前排名前十名的電影,除了星際大戰之外,其實大多還是建構於現實世界的幻想故事,完全架空的奇幻故事基本上還是有點門檻。
撕去既定標籤的偏見,也是行銷很重要的事。
台灣族群偏見案例 在 影響力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聽花媽說說話』播出時間:每週二晚上8:00,敬請訂閱影響力
【不同的人遇見不同的人,彼此理解、讓世界更美好!】
本集簡介:我們可以用戲劇療癒來增加心理韌性,獲得復原力,並讓自己更上一層樓、成為更好的人!
並且更能透過戲劇來轉化社會,讓自己學會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彼此的立場、打破偏見!
現在,就快請嘉容導演來與我們分享在劇場中幾個實際的戲劇療癒案例吧~
趕快按下「訂閱」影響力頻道,最即時、最有料的影音節目一集都不漏看。只要每天花5分鐘時間,就能輕輕鬆鬆提昇自我的實力!
+ 看更多聽花媽說說話:http://seepower.tv/author/guest_05/
關於卓惠珠:
人稱花媽的卓惠珠,台灣媒體稱她為亞斯教母,育有一子一女。其中大兒子在國小時確診為輕度自閉、難以區分為高功能自閉或亞斯柏格症。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卓惠珠受到親人、ASD家長和特教老師,以及各方專業人員的協助,所以決定盡自己所能,回饋ASD族群。不僅出版四本自閉症相關書籍、辦理上千場輕度自閉相關課程,每年更受到各級學校邀約演講150場以上。為「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FB & Blog版主。
+ 影響力官網:http://seepower.tv
+ 影響力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eepower.tv/
+ 加入影響力Line@:https://line.me/R/ti/p/%40cph9985f
+ 影響力愛奇藝站:http://tw.iqiyi.com/u/1269595541
-
影響力於2018年正式上線,由讚點子數位行銷有限公司發起,在這裡,我們匯集了台灣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包括國際、財經、職場、親子、兩性、教育、藝術等領域,成為我們引領社會脈動的「達人」,透過影音傳播的力量,帶來超越世代的影響力!
下一個十年,你準備好和達人一起充實自己嗎?
2018年,期待與你一同創造全新的知識影音元年。
台灣族群偏見案例 在 文化偏見例子-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11月|網路名人美食 ... 的推薦與評價
刻板印象變偏見易形成歧視行為從事多元文化研究的臺大兼任助理教授李紋霞表示, ... 族群的文化是唯一正當,將不同文化視為一種偏差,納粹迫害猶太人就是極端例子。 檢視國 ... ... <看更多>
台灣族群偏見案例 在 文化偏見例子-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11月|網路名人美食 ... 的推薦與評價
刻板印象變偏見易形成歧視行為從事多元文化研究的臺大兼任助理教授李紋霞表示, ... 族群的文化是唯一正當,將不同文化視為一種偏差,納粹迫害猶太人就是極端例子。 檢視國 ... ... <看更多>
台灣族群偏見案例 在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 文化偏見需要被改變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原住民族運動雖然僅三十幾年的歷史,背後卻反映出台灣各部落及族群幾百年來的被殖民史,中華民國「光復」台灣以來,對原住民各族在內實施的語言文化禁絕政策,直接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