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樹---台灣給南島語系人類的禮物
過年前,在生農學院的跨領域學術交流會中,曾發表構樹 DNA 的鐘國芳教授,現身說法講解他的發現,他現場帶來一束構樹的分枝。他說構樹是台灣最普遍的樹木,到處可見,曾有報導台南監測站空氣中花粉成分分析有60%是構樹。當時,我雖然一下子就認出這確實是在鄉下常見的植物,卻也為自己從來沒有正視過它,而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利用年假回到鄉下,趕緊到處看看,果然發現真的是隨處可見,是一種生長力旺盛的植物,路邊、邊坡、電線桿下,都可看到蹤跡。詢問鄉下父執輩,原來台灣話它叫做"鹿仔樹",意思是以前梅花鹿喜愛吃的植物。早在漢人來台之前,寶島上到處是梅花鹿,南島語系族人也在此地與萬物共生,據說那時候梅花鹿與人和平共處,看到人是不會逃跑的。
依據維基百科的說明,南島語系其分布主要的區域包括臺灣、海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馬達加斯加、新幾內亞、紐西蘭、夏威夷、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等各地島嶼,總人口數大約四億人之多。南島語系是指由南島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包括約1257種語言。比較特別的是,科學家早已發現所謂的「南島語」有十種次語系,其中有九種是在台灣,因此,在人類歷史研究上,南島的「出台灣說」學派,一直是個熱門的題材。所謂的「出台灣說」是指,南島民族的起源可能來自臺灣原住民或至少有強烈相關性。除了語言的連結外,科學界也一直在尋找其他證據,包括甘藷的育種分布、太平鼠的繁殖等動植物的遷徙,甚至曾有科學家分析幽門式桿菌,並以其菌種的演化驗證南島語系人類「出台灣說」遷徙的路線。
而鐘教授則以台灣常有的構樹為題,他說南島人遷徙時,隨身好像帶著”農業包裹",而構樹皮是當時重要的編織衣物、以及樹皮紙等,因此他嚐試以追蹤構樹為題,並遠赴波利里尼西亞各地區,將古代標本、現代野生等構樹之DNA定序比對,果然就清楚呈現構樹遷徙的印記,而此印記與南島語系的遷徙似乎息息相關!他說,從新幾內亞的構樹都可看到匯集了台灣基因型,實在非常興奮。它用常見的構樹再次驗證了 Jared Diamond 所提倡的台灣是南島原鄉!
以前,我們在受教育過程中,常常會說”台灣資源不足,物資匱乏”,清朝李鴻章甚至於有“台灣的水,向西流,花不香,鳥不鳴,男無義,女無情”的奏摺,也許這只是從大中國的角度看世界,對長久居住在此的居民而言,台灣真是個寶島,我們不只能自給自足,還帶給世界許多。當我們真正張開眼睛看看我們的四周,會發現我們身邊其實有很多具特色的資源,台灣有紀錄的就有647種鳥類,特有植物可考的就高達上萬種,動植物的多樣性,豐富了整個島嶼。也許,我們以後應該要很有自信的向外界宣示,台灣擁有非常多特有的資源,物資豐饒,我們當然還是要眼觀全球,將全世界最適合台灣的移植過來,像當年的半導體一樣。但也要發掘、珍惜身邊的特色資源,將我們已有的各種資源好好善加利用,創造價值。”台灣資源不足,物資匱乏”不應該再是我們的說詞,更不該是我們的藉口,是否努力勇於創新,才是我們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裡面有五色鳥, 樹鵲, 台灣藍鵲的聲音 台灣擬啄木 檔案 中文名:台灣擬啄木(台灣特有種) 別名:五色鳥、花和尚 科名:鬚鴷科 學名:Psilopogon nuchalis 分佈:台灣普遍留鳥,分佈於台灣平地至2500公尺山區,常出現於密林中,在校園或公園樹木較密處亦可見到。喜棲息於闊葉林或次生林...
台灣特有鳥類維基百科 在 hul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裡面有五色鳥, 樹鵲, 台灣藍鵲的聲音
台灣擬啄木 檔案
中文名:台灣擬啄木(台灣特有種)
別名:五色鳥、花和尚
科名:鬚鴷科
學名:Psilopogon nuchalis
分佈:台灣普遍留鳥,分佈於台灣平地至2500公尺山區,常出現於密林中,在校園或公園樹木較密處亦可見到。喜棲息於闊葉林或次生林的中上層。
特徵:
體長約20公分。
全身通體綠色。
頭部前額、喉部上端金黃色。
頭兩側為藍色。
眼先、喉部下方紅色
眼上方眉線黑色。
喙厚而黑,喙部上方有剛毛。
生態:屬完全樹棲性的鳥類,不會落至地面活動,平常以果實及漿果為主食,繁殖期時亦會補捉昆蟲育鶵。繁殖期為每年的4-8月,6-7月是繁殖高峰。一夫一妻制,繁殖期雄鳥會在枯樹開鑿樹洞為巢,每巢下蛋3顆。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環境資訊中心
灰樹鵲 檔案
中文名: 灰樹鵲(特有亞種)
別名: 樹鵲、台灣樹鵲、咖咖仔
科名: 鴉科
學名: Dendrocitta formosae
分佈: 此亞種出現在台灣,普遍分佈於台灣平地至海拔2000公尺之區域。常在公園、校園、林地或部份開墾平地、山坡地出沒。
特徵:
1.體長36-40公分、展翅寬37-44公分。
2.虹膜紅色、嘴鉛灰色、腳黑色。
3.頭頂至後頸灰色,耳羽黑褐色、背栗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淺灰色
4.翅膀羽毛黑色有金澤光澤、喉及胸上半部暗栗褐色漸淡轉為灰白色。
5.具長尾約18公份,尾羽為灰色及黑色,尾下覆羽為褐色。
生態: 居住於樹上,通常成小群體行動,以昆蟲、果實及種子為主食。
http://teia.tw/zh-hant/natural-valley/species/1565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台灣藍鵲
Urocissa caerulea.jpg
保護狀況
無危 (IUCN 3.1)[1]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鴉科 Corvidae
屬: 藍鵲屬 Urocissa
種: 台灣藍鵲 U. caerulea
二名法
Urocissa caerulea
Gould, 1862
異名
Cissa caerulea
Amadon, 1944
Kitta caerulea
Hachisuka & Udagawa, 1951
臺灣藍鵲(學名:Urocissa caerulea),又稱臺灣暗藍鵲、紅嘴山鵲、長尾山娘(閩南語:Tn̂g-bué Suann-niû)或長尾陣仔,為臺灣特有種鳥類。臺灣從清領時期開始就有文獻紀載臺灣藍鵲的資料。1862年,鳥畫家約翰·古爾德根據英國博物學家郇和寄來的臺灣鳥類標本發表了一篇文章,命名並詳述16種新發現的台灣物種,其中就包含臺灣藍鵲。
臺灣藍鵲主要分布1,500公尺以下的森林裡,除繁殖季外多成群行動,性情兇悍,特徵是兩根長尾羽。牠們的繁殖季在3月至7月,每年生兩窩,每窩大約有3至8顆蛋。國際鳥盟將臺灣藍鵲列為無須採取保育行動的鳥種,而中華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則將臺灣藍鵲列為保育類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