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都市設計講堂紀實 ▌台南的歷史涵構和都市設計策略
由基隆市都市發展處主辦之「台灣都市設計意義與核心技術講堂」(簡稱 #都市設計講堂 詳見 Vision Thinking 看好基隆 ),#最後一場 為成大都計曾憲嫻老師主講、孟宗撰稿,帶大家回到台灣,從台南的歷史涵構,談歷史街區如何形塑,又如何影響台南的都市再生。
台南的街區歷經從荷據時期到明鄭時期,再到清朝與日治時間,都市中出現圓環、放射狀與格子狀交錯形成現今的街道系統。不同時間的街道並存,形成不同的層次紋理,其中人文、水文等痕跡也都隱藏其中。
隨著府城歷史街區計畫開展,曾老師帶我們一訪巷弄間的歷史紋理,特色建築群與特色老屋,並談到歷史街區振興的過程是需要跨部會,加上與民眾的的相互協調。
最後,曾老師總結,台南的歷史街區計畫以街區潛力資源調查為基礎,持續關心實質生活環境,保存魅力街區,才能有都市設計的氛圍想像,營造再生永續有特色的在地街區
#曾憲嫻
#台南
#歷史街區
#都市設計
Vision Thinking 看好基隆
https://eyesonplace.net/2020/08/03/14804/
台灣都市設計意義與核心技術講堂 在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基隆:#都市設計講堂紀實 ▌深層時間中的城市:都市設計視角下的波士頓
由基隆市都市發展處主辦之「台灣都市設計意義與核心技術講堂」(簡稱 #都市設計講堂 詳見 Vision Thinking 看好基隆 ),#第四場 由成大都計黃崑山老師主講波士頓戰後都市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孟宗參與這場講座後,為山海之間的基隆,寫了一篇心得文聯想海濱的波士頓。
波士頓,都市設計的主要發源地之一,相關的實踐出自於60年代「聯邦推土機」的都市更新計畫的失敗反省。「相對於建築專注於的身體的尺度,而都市計畫專注於的政策的大尺度,都市設計希望能夠藉此來搭接尺度之間的斷裂,同時作為都市轉變的新觸媒。」
麻省理工學院林區(Kevin Lynch)認為,一座好都市必須讓人可以想像、具有可讀性,他歸納出著名的城市意象五元素,分別是:專指移動可能性的「通道」、線性關係斷裂、交換之場所「邊緣」、匯聚與發散之「節點」、具有指向性的「地標」與強調內部同質性的「區域」。這套著重關係、強調感官特質的設計取向,有時候會稱為地方感(sense of place)。
都市設計不像分區管制(zoning)的強制警察權、都市更新的大規模直接干涉,更像是獎勵與規範並行「以黃崑山老師的話說,是「蘿蔔與棍棒齊下」,這就是一系列『私有公共空間』(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一種屬於私有產權,但鼓勵行人通行、穿越並且和人行道連接的準公共空間。
這座港灣都市受到清除式規劃的衝擊後,重新挖掘建築與都市計畫之間的尺度可能性。東北角的岬灣地形構成以基隆為首的系列港灣城市,在山海之間的腹地上孕育漁業、造船業,還有軍事用地的稜線構成山海之間的地景美學,孟宗說,他很期待有別於好萊塢式的地標思考,令人更加期待未來的地景治理作為發展方針的可行性。
#基隆
#都市設計
#波士頓
#孟宗
台灣都市設計意義與核心技術講堂 在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基隆:#都市設計講堂紀實 ▌#張樞 | #互為表裡亦相互形塑的「都市設計」與「都市建築」
由涂平子老師開啟的「台灣都市設計意義與核心技術講堂」(簡稱 #都市設計講堂 詳見 Vision Thinking 看好基隆 ),第二場由張樞建築師擔任講師,本次講堂從定義「都市設計」是甚麼開始。
“都市設計不是一門專門的學科;
都市設計討論建築與環境的關係;
都市設計是建築人必備的修養。
進而引領思考都市的發展與生計,必須著重的要點:#宜居性與應變性。宜居性建立在便利與安全的生活環境,而應變性則須注意能容納多元的都市活動內容。
本次講堂張樞建築師也回應關於基隆的城市發展,提及基隆是台灣唯一擁有城市立面的場景(前景港、背景山),再思考基隆的城市景觀特質,要把握「一定要留下」的城市生活。
最後張樞建築師也提醒大家,在制定都市設計準則時,要與不要應在兩個端點保有彈性與多樣性,並思考各種可能性的組合。
#張樞
#基隆
#都市設計
https://eyesonplace.net/2020/03/27/1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