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專欄:綠色發電新里程
今時今日,環保已不止是潮流,更是大勢所趨,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石油危機演變至促進地球可持續發展的環保考慮,結合本身地理、財力及天然資源優勢,積極推動清潔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石化能源,早已成為世界各國政策目標,當然,在能源儲存能力及安全程度考量,亦影響能源供應比例取捨,對於不同能源可靠度的相關分析,可參考由城大郭位校長與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潘欽教授合著於2018年1月號期刊《Joule》發表文章:「從可靠度看七彩能源」(A Reliability Look at Energy Development),這是一篇被視為世界頂尖學術期刊鮮見系統分析能源環保問題的論文。論文中從使用能源的角度,探討對空氣污染和氣候轉變的影響,並分析「七彩能源」的分布情況。論文通過統計數據及未來可持續性,討論每項能源的利弊。
關於環保,香港政府於2017年底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並明言會在未來數年加快廣泛應用更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特首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提到要致力爭取香港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香港雖是彈丸之地,回顧歷史,港府曾於2000年委託顧問公司,主動探索綠能發電,研究增加可再生發電能源比例。根據當年顧問建議,把本地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目標,以1999年作基準,目標要在2012年及2022年可滿足1%及3%的電力需求。政府隨後諮詢公眾關於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從這方面反映,回歸早年的香港政府,曾經是積極兼有遠見。
港府於2008年與兩電簽訂10年期的《管制計劃協議》,容許兩電在投資可再生能源設施時,賺取該年度可再生能源固定資產平均淨11%的回報率,高於非可再生能源設施的佔該年度總固定資產平均淨值9.99%,及按電力公司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比例,給予0.01%至 0.05%額外准許回報,以激勵環保電力投資。
香港首座具商業規模應用的風力發電機站,早在2006年2月已由港燈安裝並開始運行,位於南丫島大嶺的風采發電站,裝機容量為800千瓦,項目規模雖然不大,但每年可生產100萬度綠色電力,相應每年可減少使用350公噸燃煤,對環境保護有正面作用。為紀念香港進入風力發電新紀元,當年的港燈更宣布成立清新能源基金,資助本港學界研究及發展可再生能源。
原文:https://bit.ly/3eJOLbe
網上圖片
===================================
想了解我更多的投資心得及個人動向,請立即讚好我的專頁
胡孟青專頁
#am730 #談財經 #胡孟青 #胡孟青專頁 #環保 #清潔能源 #可再生能源 #七彩能源 #香港施政報告 #碳中和 #港燈 #南丫島 #風采發電站
台灣風力發電分布圖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今天清晨目前台灣島以及周遭地區的即時風力狀態。
光是看到地圖中代表風速強弱的不同色塊的分布狀態,再對照地圖右下角處的每一種顏色所對照的風速強弱,大家就可以秒懂,陸域風電和離岸風電雖然平平都是屬於風力發電的項目,但是在同一區域,同一時段,單單是位於陸地上和位於海面上這樣的地點差異,就足以對風力機組的發電效率造成相當明顯的差別了。
地圖中所顯示的是距離海平面100公尺高度的即時風力狀況,其實距海平面一百至兩百五十公尺左右高度的風況,才是真正決定風力發電機組運轉成效的風力資訊,台灣擁有舉世最優異的離岸風場條件這一件事,的確是所言不虛的。
PS. 而這也衍伸出一個相當值得大家注意的問題,那就是,雖然陸域風電台灣已經累積了差不多20年的統計資訊,但是離岸風電的相關資訊,卻是從前年底開始,才剛剛出現的,而且因為只有一處勉強稱得上跨進商業電廠規模的128MW離岸風場在去年開始商轉發電,裝置的數量還算太少,而且也只是單一地點不夠分散、普遍,因此截至目前為止離岸風電的統計資訊還是比較片面性。
即便如此,也很明顯地看得出來,如果把台灣目前所得的陸域風電的統計資料,硬是套用到離岸風電的發電效率、發電狀態上,很可能會錯把馮京當馬涼,因而產生失真、低估的現象。
♡
台灣風力發電分布圖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GIS可立大功!讓離岸風場、棲地保護兩相全(07/01/2020 台達電低碳生活BLOG)
"離岸風場有個大爭議,就是開發時到底會不會對鯨豚及鳥類等物種造成生存上的威脅,這也是許多公民和環境團體有所顧慮的。要怎麼弭平大家的疑慮,也許可以試試用地理資訊系統(GIS)拼出風場和生態圖"
文:張瓊之
過去十年,離岸風電的發電成本大幅下滑29%,越來越便宜的裝置價格,再加上比其他再生能源都還高的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平均發電量除以裝置容量),這幾年吸引許多臨海國家積極投入。
不過,離岸風場有個大爭議,就是開發時到底會不會對鯨豚及鳥類等物種造成生存上的威脅,這也是許多公民和環境團體有所顧慮的。要怎麼弭平大家的疑慮,也許可以試試用地理資訊系統(GIS)拼出風場和生態圖。
建立環境影響評估資料庫 日本官方帶頭做
以日本來說,環境部官方就建立一張「風力發電之鳥類生態敏感地圖」(以下簡稱『敏感地圖』)」,秀出鳥類遷徙路徑及棲息活動等資訊。有了這類的調查報告,陸域及離岸風場開發商便能夠在籌備階段,包含開發區位選擇、商業計畫審查時,預先掌握風場開發與鳥類活動的空間重疊性,並設計出因應措施和監測計畫,來避免鳥擊事件或讓棲地受到影響。
這份陸域版的敏感地圖其實早在2018年時就被公布,讓內陸風場環評審查時,有一份參考依據。今年3月,環境省則釋出熱騰騰的海域版,並整合之前的陸域版,公開在環境評估資料庫(EADAS)上,使用者可以套疊圖層,一眼望透各風場計畫與鳥類活動範圍之間的關係。此外,鳥類敏感地圖還以六種「警示等級」來呈現,這些程度的劃分是根據國家指定鳥類保護區、稀有海鳥繁殖棲地、鳥類於海洋活動分布調查等資訊,警示等級越高,代表該區域的鳥類活動越頻繁。
台灣風力資訊平台 一窺白海豚棲息地
轉身來瞧瞧台灣的風場規劃和目標,現在其實已經有一座海洋風場(Formosa 1)正式商轉,今年預計也有將近10億瓦(1GW)的裝置容量,會與電網完成併聯。當然,目前政府正持續努力朝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20%的目標邁進,未來不意外會開發更多離岸風電案場。
只不過,台灣的風場地域跟中華白海豚的棲息環境多有重疊,離岸風機在安裝過程中,像是水下打樁和地震勘測等必要活動,有可能會造成鯨豚聽力受損,或是群體溝通受干擾。根據去年度最新監測報告,白海豚近年來目擊個體數持續下降,到了去年,可辨識目擊的個體數僅剩47隻,維護牠們的棲地可謂當務之急。
事實上,如同日本,台灣也用GIS製出風場和周圍的生態地圖,之前建立的風力資訊整合系統開放網站就是一例。其整合了行政院農委會於2014年公告的「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圖資,業者一樣可以疊加圖層,了解風場開發場址及白海豚棲息範圍。
從日本和台灣本土案例來看,政府運用GIS建立公開資訊平台,無疑是個顧及離岸風場、棲地保護的解方!而且讓風場開發業者事先能掌握環保課題,也節省了重複調查的時間及成本,更能幫助消除環境團體的擔憂,這麼好的方法,是不是應該擴大推行呢?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
http://www.delta-foundation.org.tw/blogdetail/3051
♡
台灣風力發電分布圖 在 【再生能源知多少】 風力發電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 98%的能源仰賴進口,發展自主能源勢在必行, 台灣 南部地區日照豐富、時間長,非常適合發展太陽能 發電 。我國2025年再生能源 發電 占比將達20%,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