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關心重大議題!連跑四個委員會,用心監督、專業發聲!
#經濟委員會:
蔡政府說2050台灣要走向淨零排放,關鍵就是「氣候變遷因應法」;環保署說相關草案九月底會預告,但今天月底了,國發會主委竟然還要回去問一下!身為總召集人怎麼能置身事外呢?草案預告後兩個月還要經專家學者討論、公聽會,然後再送院會、立院審議,按時程來講,這會期也沒辦法通過。國民黨團已經將氣候變遷因應法列為本會優先法案,那政院的版本呢?要求主委本會期結束前督促推出政院版。
#財政委員會:
孟楷相當關心高房價問題,尤其青年購屋權利不能被剝奪;央行推出信用管制措施除了要金融的穩定,更重要的是避免過多資金流入房地產,從9/24第三波管制來看,就是代表持續難以控管,未來會不會有第四波管制?達到何種指標會收緊或是持平,標準要說清楚!
此外,報告中也說今年國內失業率是自2011年來同月最高,八月高達4.24%,但經濟成長率卻攀高,台灣已經面臨嚴重兩極化的問題!加上通膨,所得跟不上物價的飛漲,網友都認為現在這個社會對於年輕人很不公平;因此,孟楷認為央行是有相關的政策工具可以照顧到民眾的生活,控制、防止通膨及物價的調漲,這才是重點!
#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疫情衝擊,故宮南北院收入大幅衰退,但隨著疫情趨緩也寄望下半年度的幾個重大展覽來彌補財務缺口;故宮館藏豐富無庸置疑,但如何更有效的推光、吸引人前往,才是難題。在疫情期間,故宮推出線上觀展及虛擬文物展,實際瀏覽人數真的不理想!加強故宮的行銷推廣,結合其他外部的能量,才能讓更多人看見故宮典藏文物的美!
認真做、用心拚!為民把關、嚴格監督!緊盯各領域國人關注的問題,讓台灣在疫情後能站穩腳步,繼續向前。
同時也有16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台灣 典藏 網 在 Stanma神農嚐百草愛分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自然的果乾和堅果食品最養生了!
歐納丘自然有機-植物系生活多種口味的果乾和堅果,每天變化口味,怎麼吃也不無聊!
歐納丘將充滿陽光滋潤的果實完整封存,讓台灣人也能品嘗到來自大自然的風味!
由純鋁箔袋包裝,非市售的電鍍鋁袋包裝,能安全的隔絕空氣與水分,降低食物氧化,讓果乾和堅果保鮮、防潮,怎麼吃都好健康!
歐納丘果乾-雙椹果乾、土耳其無花果乾、櫻桃乾、黑色教士無花果乾和黑棗乾都是台灣少見的果乾口感!
Stanma最愛土耳其無花果乾,吃起來大塊滿足,邊咀嚼邊散發自然的甜味,吃起來幸福感十足!
歐納丘堅果-典藏五堅果、防疫組合(薑黃腰果+袋裝藍莓乾)和杏仁果滿滿的健康組合,絶對是堅果控的最愛!
營養滿分的防疫組合~薑黃腰果+袋裝藍莓乾,自然的香甜滋味,讓口感大升級!
沒想到加了薑黃的腰果也能這麼好吃,顛覆Stanma對薑黃的想像(笑)
歐納丘果乾和堅果食品豐富的營養,讓全家人都能吃到,不用出國也想跟著Stanma享有專屬活動和優惠,快看這裡:
2021/11/30前,於官網消費滿$1500之訂單,在購買流程中「訂單備註」欄位輸入專屬密碼B21-8Stanma,出貨時即加贈野生藍莓乾乙包。
專屬密碼:B21-8Stanma
歐納丘自然有機-植物系生活
官方網站 |https://www.onatural.us/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natural.organic/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o_natural.tw/
台灣 典藏 網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0925防疫記者會綜整】
今天是連續第36天+0,防疫仍不能鬆懈,居家隔離人數6人,無相關公告足跡表。本縣68歲以上及具原住民身分60歲以上兩類長輩,將再進行莫德納造冊施打,通知時間在9/27(一),接種時間分別在10/1(五)~10/6(三),請記得攜帶身分證、健保卡、通知單、接種意願書疫苗接種卡(黃色小卡)。 9/24~10/2莫德納、BNT跟高端疫苗請依通知單上指定時間、地點前往施打,包含平常日夜診263診次、假日診212診次及快打站36場次,共有254個接種站、1,936場次,希望大家就近、分批前往接種。
長照機構及洗腎病患的第二劑,也將從9/28起接種,請依通知單上指定時間、地點前往施打,共220接種站,1,101場次,請鄉親就近施打,區分時段,避免群聚。
提醒大家中央在10月份疫苗的數量有比較多,提醒鄉親請大家一定要上1922預約平台登記(https://1922.gov.tw/),有登記才會有疫苗,有疫苗趕快打,另外, 10月1日流感疫苗開始施打,請記得疫苗施打一定至少要隔7天以後才能施打。
從今天開始開放預訂振興五倍券領取紙本券,前2天是電子支付,紙本券的領取方式,要記得有健保卡拿健保卡,沒健保卡則拿身分證或居留證來預約,超商預約與領取分為第一梯次自9/25至10/01預定,10/08至10/21領取;第二梯次10/25至10/31預定,11/08至11/21領取,相關訊息可以上五倍券官網(https://5000.gov.tw/)查詢。
在這波振興方案中,除了配合防疫政府也要提升商家數位能力,不止領數位券,更要協助攤商店家轉數位,店家提供使用行動支付,就可以獲得獎勵金,110年10-12月申請,補助1,800元,111年01-04月申請,補助只剩下900元,所以越早申請數位支付,就賺越多,自治會首次申請行動支付,經濟部還有2千~1萬不等的獎勵,用數位嗶一下就對了,隔天錢就入帳,台灣pay到6/30通通不用手續費喔。
為慶祝9/9國民體育日,明(9/26)早上8點30~11點30於溪湖糖廠舉辦「彰化i運動 110年國民體育日-SHOW出女力 健康促進」活動,有深受小朋友喜愛的「第三屆寶貝滑步車(pushbike)競賽」,還有「身體組成檢測」、「巡迴運動指導團」、「社區展演」、「街頭藝人氣球互動」、「捐發票摸彩抽大獎」等活動。憑三張有效發票,即可兌換摸彩券一張,憑一張有效發票即可免費兌換冰棒一支 凡女性參與,加贈典藏小禮一份,集滿5個闖關戳章,即可獲得精美禮物。
台灣 典藏 網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台灣 典藏 網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台灣 典藏 網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