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我是-位長期住在美國舊金山的台灣人。
我在台灣的表姐剛把您最近登出的-位女孩子的信傳給我,我看了內心很激動充滿感激,這世界上有您這樣的好人願意出心出力做出適合的支持。
我和大我四歲的表姐一個多月前才發現她和我在將近五十年前都曾經受到-位家人,家族中的大哥哥的性虐。表姐當年十歲,我五歲,被性侵到六歲。
因為最近又再一次的崩潰中才鼓起勇氣把埋了將近五十年的惡夢告訴家人。我的哥哥在震撼中挺起保護者的背包要求對方認罪,過去這幾個星期,我和我表姐彼此學到了也領悟了很多。我們過去一個多月來在我哥哥保護之下,一步一步小心的走出陰影,也因此事,意外地改善家族中不少親情關係。
我從五歲開始相信我是沒人保護的人,我是在家人眼中最不重要的人,這些錯覺,因這次的揭發,體驗到我身邊家人在知道真相後是不捨和心痛的,今天五十四歲的我,終於明白,他們是在乎我的,他們是我可以依靠的,我是有人愛和心疼的!
甚至,原來這段好長好長的路,我有一位也藏在陰影下的表姐,默默的,遠遠的,走在一起。
許多的領悟我們多希望是在四五十年前就得到,雖然晚了幾十年,但我們正在學著把我們的痛苦和悲傷轉為力量。表姐和我在我們大家族中,以我們的經驗開導下一代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和家人溝通,如何學會信任家人,希望能藉此幫助更多的人。
這一個多月來,我們的注意力從傷害我們的人轉放在我們這些心愛的家人,無意中,在這些家人身上,我們也看到了許多美好的轉變,無論是兄弟姐妹或母女間的關係。
原來,這段路其實不是那麼孤單的。
我想真心的謝謝您為我們所做的,為我們開啟一道安全的環境把話說出來,這條沈默的路真的很長。
以下是我在他人承認罪惡後唯一説的話。
7/27/2020
他的信,我大概至今唸了五次。
當我哥哥第一次通知我他有來信,我完全沒有急著要閱讀它的感覺。
當我第一次閱讀信時,我快速瀏覽了一下,對信沒有任何情感上的反應,沒有憤怒,沒有悲傷,沒有同情心,一無所有,空白。
幾個小時後,我再次讀完它,但仍然,空白。
再唸一遍,什麼都沒有。
第二天早上,我又讀了一遍,仍然空白。
二十四小時後,我的感覺是⋯⋯他描述的童年對我來說已完全陌生,直到讀完他的信後,我才回想起家庭開車出去的旅行。經過多次閱讀,我才隱約地記起那些旅行,並且隱約地記得我們的父母對他和他們兄弟姊妹慷慨之情,從他們整個童年到進入大學,甚至到成年都是如此。
但是我不記得他所描述的幸福時光,我不記得他寫的父親在方向盤後面開車帶大家出去玩的神氣或印象。空白。我的父親神氣的形象, 他看得到,也留住了,我沒有。
我記得的是無論何時,他和他的姐妹在我身邊時,我都感到恐懼。 有時,他即使不在附近,只要家庭聚會ㄧ提及他的名字,都會使我陷入極大的恐懼之中。
我希望我有旅途愉快的回憶,我希望有和家人在一起天真無邪自由自在在一起的回憶,但我對此沒有任何記憶,只有恐懼和需要保持沉默,否則我會被殺死。這是他在我五歲時,給我的一次又一次的恐嚇。
現在,我了解了,為什麼小時候知道可以離開台北搬到台南會有解脫的感覺,以及幾年後必須搬回台北後的那種憤怒和恐懼。
我現在明白了為什麼,做為一個國小四、五年級的學生,我叛逆地堅持自己要留在台南,即使父母必須搬回台北,即使兩個哥哥已經搬回台北上學了。
現在,我明白了為什麼在一個古老的日式房屋中獨自度過那些令人恐懼的夜晚,並沒有讓我恐慌。即使是附近的孩子們會時常在客廳外面的窗戶上刮指甲來嚇我,或發出幽靈般的聲音。我很害怕,但是那種害怕比不上必須回到台北的恐懼。如果我回到台北,我將又不再有自由,不再有選擇,必須在家庭聚會上面對他,必須住在與他所在的城市裡。我沒有和大家庭快樂團聚的記憶,只記得當年的著急和恐慌,怎麼去鎮定,怎麼去保密,怎麼去不被殺死。
我永遠記得我父母的朋友在台南家的前院千方百計地抓住我,一方面安慰媽媽,因為九歲的我歇斯底里死都不上裝滿行李箱準備回台北的車。我就像一隻野生猴子被迫入鐵籠子一樣,我完全失去了控制,媽媽必須心痛不捨的留下我。我記得她無奈的神情和眼淚,也記得我的無助和不願。你能夠想像九歲的孩子當時寧願與媽媽分離的堅決選擇?
我記得,在整個青春期,當我們的父母雇用表哥表姊來當我們家教的時候,我心裡無處可發的憤怒,無處可躲的恐懼。
我記得在每週二下午在鋼琴課之前,右腿無原無故的疼痛是因為鋼琴老師的聲音很像他的聲音。我記得的是媽媽ㄧ次又一次的責駡,鋼琴老師對我ㄧ次又一次的懲罰,因為我在他面前裝耳聾。
我記得爸爸在深夜背著我到藥房去尋求止痛藥來止住我半夜醒來無法解釋的胸痛和喘不過氣的那些夜晚。
我記得大阿姨的婚禮,四舅的婚禮,五舅的婚禮上只要他一説話或在我視線範圍內,我就僵硬了。
我記得在我們搬去台南後的第一個暑假,他和他姐姐妹妹來我們台南的家玩,當他走進來,一看到我的那一刻,他用恐嚇的眼神對著我又擺出割喉的手勢,我整個夏天都只記得那個手勢,他搶走了我以為可以終於解脫的第一個在台南的暑假。
我的童年記憶和他記得我們的家庭時光完全不同。
他在接受我家人的愛和慷慨的同時,除了他現在描寫的可恥的罪惡感之外,他還記得那段快樂的時光和旅途。
我沒有快樂的記憶。我記得的是黑暗,恐嚇,沉默,和恐懼。
他的信中談到了他自己的感受,這和我的情緒完全不相連。
他的感受與我無法繼續學習音樂的感受完全不相關,我無法繼續學習進音樂系,因為一首每個鋼琴學生都必須學習的曲子,總使我想起了當我被困在一個黑暗的房間裡癱瘓時,他的妹妹在外面彈這首鋼琴曲的時刻。
他的羞恥感和我當年年幼和少年一次又一次因做噩夢而醒來看到被尿床弄髒的床單時產生的羞恥感沒有共鳴。
他描述的罪惡感和我當年作為一個年輕母親的罪惡感也毫無共鳴。我當一個媽媽的內心總是充滿恐懼,而且隨著兒子的長大愈來愈深,害怕自己怎麼做都無法保護他,這個罪惡感直到如今還沒減輕。
他描述,但他缺乏坦誠的勇氣,也和我一輩子缺乏去面對大大小小的衝突的勇氣毫無共鳴,因為我的頭腦裡永遠影印著如果我不順服,如果我有意見,就會被割喉的恐懼。
他形容信主後,半夜醒來耳邊聽得到怒濤中的和平歌聲。我聽到的是五歲開始每夜的惡夢中小小的我自己站在沙灘上大浪衝到頭上的怒吼,害怕被海浪吞噬,但是我一點都動不了。海浪總是在沖到我頭頂上方就變成厚厚的岩石,壓得我喘不過氣。 之後我學著有時候在巨浪變成岩石之前把自己哭醒,多次醒來,阿媽和阿姨總取笑我,又尿床了。
我內心的海浪與帶給他和平的海浪非常不同。
我對他的信的反應,是空白的,甚至有種諷刺的感覺。
他期望我和我表姊,家族另一位受侵者,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感覺?或接受道歉?以為這樣的祝福就能抹去我們的傷痕嗎?或給我們帶來溫暖和平安?我真的笑出聲來。那種平安早就永遠被奪走了,我們也從小被迫相信自己沒有權利有平安的心,我們甚至從未經歷過那樣的平安和溫暖。
他的信表達了他的糾結、厭恨、後悔和要求寬恕。我卻只讀到一個缺乏同情心和一個自我為中心的人的自私懺悔,他專注於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的悲劇,而不是擔心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他人以及現在他如何幫助他人康復。
因此,我有很多話要說,但我,也無話可說。
五十四歲的我
7/27/2020
回
在你的信裡
一再一再提到「空白」這兩個字
原來空白是如此巨大包容
提醒每個後來跟你有類似遭遇的人可以擁有遺忘的權利
這是一種正面能量
雖痛苦不堪惡夢不斷浪濤壓頂割喉駭像
但你一次次高舉出這個權杖
對著這個傷害勇敢地直接地說
退 退 退
不許你有再髒污我的機會
儘管所有的記憶都要一併擦去也在所不惜
所以他這輩子是得不到他想要的原諒與平靜了
即使在神的面前
他的怯懦依然
他只是透過玷污神的身分來求饒
以為只要把神搬出來就能奏效
真要是真心懺悔
他早該在信主後就跟大家坦承
而不是被舉發後才認罪才寫信
其實我們都沒有原諒誰的能力
因為不原諒並不會讓痛苦消失
是他有沒有一種認知
發生過的事不會消失
被原諒也不能消弭他做過的髒事
他如果能在宗教找到一點靈性
他就不該只是自私地妄求他自己的內心平靜
他應該用一次次經歷不平靜的恐懼去體會受害者長期的感受
一直到人生終點
不斷地體會
是這樣的心才能讓他從地獄裡看到天堂的光
而不是只是在內心懦弱的禱告
那都是枉費的心機
相對的
你把這一切的經歷和感受擲地有聲的呈現
是一次升級版的大躍進
因為你這次帶領著一大群人一起躍進的
有各個年齡層的受害者
有還不知悔改的加害者
有被蒙在鼓裡的親友
有需要這些認知的人們
真的是充滿意義的一次聯手效應
你帶著時代進步了
你的信是我讀過對於加害者懺悔的來信最深刻的
因為你沒有要潦草讀過這個悔改
因為你知道只有透析這些文字的真與假
痛楚才能變成有意義能救人救心的故事
這已無關罪與罰
這是不要再輕忽這樣普遍的傷害存在
命運裡殘酷的考驗都有一種神奇的特性
就是只要你挺得住
即使過程不斷複雜腐爛陰暗不公
但挺得住就表示這個牆沒有打趴你
你的生命依然有力
這個力量最大的能量是給人們保留一個希望
如同燭火
在暗黑世界
你還有很多話要說
這句話很有篇幅
會的
會有很多人站出來
接續你的句子
不再空白
台灣 宗教音樂的 特性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伴隨著網路科技越來越發達,當代台灣的宗教生活也跟手機、電腦等數位媒體越來越脫離不了干係。在傳統上,我們總把科學/科技與宗教視為對立,但真實是可以看到台灣與世界的宗教正透過科技展現他們的影響力,民眾也從這些數位服務之中,凝聚宗教社群也傳播宗教信仰。
在【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高雄SOGO誠品】的六月份活動中,邀請到台大人類學系教授林瑋嬪來分享主編新書《媒介宗教》的精彩內容,與您一探討台灣宗教在數位時代裡的種種現象及其背後的意義。
---------------------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週二說書會
數位時代的宗教生活x《媒介宗教: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
06/18(二)19:00-20:30 高雄SOGO店 12F 書室EASY SPACE
對談|林瑋嬪(台大人類學系教授)
主持|宋世祥
當我們生活的各面向因科技步入數位化時代,宗教信仰的實踐也一同有了新的形式與可能。演講中將邀請台大人類學系教授分享對於數位時代裡各種新現象的觀察與分析,也為您導讀介紹《媒介宗教: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這本好書。
延伸閱讀|《媒介宗教: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
入場方式|自由入場。
主辦單位|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誠品書店
---------------------
《媒介宗教》主編、台大人類學系教授林瑋嬪表示,不同媒介有不同特性,聲音媒介在於傳遞情感,視覺媒介可以創造影響力,而物質發展能改變社群,例如智慧型手機發明、人們廣泛使用用LINE等社交軟體等。根據她的田野調查,位處桃園某大樓社區的一間宮廟,利用LINE的跨地域、個人化、親密性等特性,使乩童跟人對話的頻率超過以往,該宮廟向信徒傳遞「神明在人間是親密的」,也因此擁有廣大信徒,統計人數超過1000人,又以年輕人為多。也因為LINE應用成功,該宮廟取消了諸多傳統,包括添香油錢,因為不再需要一日信徒,反發展出敬虔信徒,也創新捐獻方式。
而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齊偉先指出,宗教社群的道德觀,不管是傳遞或建立,在真假上未必有實證基礎,但社會與法律上仍有需要,例如法律會定義何謂邪教,這是個矛盾且困難的議題。而新媒介使之間原有的緩衝帶變少,衝突更容易發生,加速對立尖銳化,該如何解決有待社會學界更多研究。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台灣 宗教音樂的 特性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室內樂之夜 3】本週日晚上19:30
「協奏」一詞來自義大利文concertare,意思是聯合,早期的協奏曲由獨唱、合唱與器樂合作演出。到了17世紀加入了拉丁文競奏的意義,演變為兩種力量的爭競與協作。協奏曲式指的是一個或多個獨奏樂器與樂團共同協奏。獨奏樂器與樂團之間相互競奏或彼此交融,既展現出獨奏樂器本身的特性,又在協作中創造出壯麗的合奏。
巴洛克時期,透過義大利作曲家韋瓦第確立了協奏曲的形式,不僅僅創造出許多流傳至今的精彩作品,也幾乎奠定了小提琴協奏曲的代表形式。除了大量的小提琴協奏曲外,他也鍾愛木管樂器,例如以低音管或木笛作為獨奏樂器的協奏曲等。他將獨奏協奏曲變成了巴洛克音樂的最佳表現形式之一,讓三樂章作品邁向成熟,一生中創作超過四百五十首協奏曲,後人因此賦予「協奏曲之父」的美稱。
同期,德國最重要的作曲家則是泰勒曼,作為一個有史以來創作量最為驚人的作曲家,他也打破了宗教音樂和世俗音樂的藩籬,讓音樂不再侷限於教會和貴族。其作品與音樂會在當時廣受歡迎,並且影響了當時歐洲的許多作曲家,例如我們所熟悉的巴哈(J. S. Bach)。即便泰勒曼的名氣在現在不如巴哈、韋瓦第和韓德爾,一方面是現代對於泰勒曼的作品研究較晚開始,以及許多作品的佚失。然而後世的重新評價,讓泰勒曼成為巴洛克三巨頭之外,最讓人感興趣的大師。
被後人稱為巴洛克三巨頭的巴哈(J. S. Bach),由於出生時期較晚,即便在現代形容其為「音樂全才」,集巴洛克音樂之大成,在他生前並不是那樣的一帆風順。其創作包含了北德的管風琴音樂、新教聖歌、法國的羽管鍵琴音樂,以及義大利的器樂協奏曲和奏鳴曲。除了其有名的布蘭登堡協奏曲之外,還有著許多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如這次演出的小提琴雙簧管協奏曲,在樂曲構造上進一步的擴大,發展出與前人不同的樣貌。
巴哈的兒子卡爾巴哈(C. Ph. E. Bach),同時間他也是泰勒曼的乾兒子,在兩位巨人的身邊成長著,隨著啟蒙運動進入到了音樂的狂飆時期。卡爾巴哈跟他的父親一樣,喜歡替各種器樂協奏曲作轉換,也因此寫出了許多不尋常的組合,由於作品中充滿著創新和極端的不可預測性,同時又涵蓋了廣泛的情感範圍,十八世紀的下半葉,他的聲譽幾乎超越了他的父親。雖然他的名字在十九世紀被忽略了,直到二十世紀才又再次復興。
本次音樂會,幾個人室內樂團將以協奏曲作為主軸,展現四位分別從巴洛克之初,不同的時空演化來展現出同一個協奏曲式在歷史中推進而展現出的不同樣貌。
【曲目】
A. Vivaldi - Recorder concerto in e minor, RV 445
韋瓦第:e小調木笛協奏曲,作品RV 445
C. Ph. E. Bach - Bassoon concerto in B-flat Major, wq. 171
卡爾巴哈:降B大調低音管協奏曲,作品Wq.171
—————中場休息—————
G. Ph. Telemann - Concerto for Recorder and Bassoon, TWV 52:F1
泰勒曼:F大調木笛低音管雙協奏曲,作品TWV 52: F1
J. S. Bach -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boe in c minor, BWV 1060
巴哈:c小調小提琴雙簧管雙協奏曲,作品BWV 1060
【演出時間/地點】
3/3 (日) 19:30
Art Anew gallery & cafe
台中市西區精誠五街32號
3/5(二)19:30
台灣大學雅頌坊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演出人員】
木笛:趙雨青
幾個人室內樂團
小提琴:張家倫、曾敏青、陳儷心
中提琴:江婉婷
大提琴:鄒于婕
雙簧管:陳品卉
低音管:陳宜彣
【購票方式】
台中場現場購票NT.600元//早鳥票85折
購票請洽Art Anew gallery & cafe或電洽(04)2320-3590
台北場NT.600元//臺大師生、團體票85折
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
https://goo.gl/Zs8cW8
※主辦單位保留節目更動之權益※
※本活動準時開場,樂曲進行間恕不開放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