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趨勢,我們怎麼應對?
從數字看,在去年北市的有線電視費率審議委員會時,我就發現在2018年前三季有線電視退訂潮較以往減少了10.8萬戶,隨著串流及網路平台的影音服務增加及豐富化,全台訂閱狀況也低於六成,這也意味著有四成的的民眾已經不再使用有線電視的服務,當然原因有很多,其中可能就是因為串流平台的興起。
攤開自己手機,也發現下載了幾個時常追劇的影音app,像是netflix 或是 line tv等等,許多第一手的日劇,韓劇甚至宮廷劇都會出現在這些平台上,這些業者又稱作OTT(下面有註解),而透過自製戲劇去創造更多收費訂閱誘因以及與有線電視的串連與戲劇版權的販售,未來可能因為這樣影響到有線電視的成本,包含播出頻道內容及時間等。
這從幾個層面來看:
就有線電視業者,將面臨收視戶老化的狀況,年輕人透過手機就可以達到收視的效果,目前也有許多電視搶進做OTT,比如現今已落地的FOX+等,未來如何加強與OTT業者的串連,拉緊收視戶,此外隨著老化能否推出更加值或是與老齡人口生活及政府推行的居家服務結合的加值,像是我認為從硬體上也就是遙控器,結合無論是共餐提醒或是緊急服務,也是一個出發點。
再者,境外OTT也面臨的台灣法律無法與時俱進的問題,第一,OTT要不要納管?如何納管?有些歐洲國家已經開始採取『特別稅』來扶植國內的影視產業,也可做為借鏡。第二,牽涉到兩岸的問題,之前愛奇藝來台,因為受到法規無法成立子公司,而是改以『電子資訊提供服務業申請』,對於大陸影視產業的投資規範,其實也不只是NCC說了算。第三,就是金流問題了,沒有專法管理,消基會也呼籲趕緊選定OTT的主管機關,避免消費糾紛無法可管的疑慮。
縱而言之,隨著收視型態的改變,還是要呼籲政府在法律的訂定上也需要跟得上腳步,不然在未來3-5年OTT的戰國時代,只會產生更多的問題。
OTT 是「over-the-top」的縮寫,辭彙源自於籃球運動的「過頂傳球」之意。通常是指內容或服務建構在基礎電信服務之上,而不需要另外透過網路營運商。該概念早期特別指影音內容的分發,後來逐漸包含了各種基於網際網路的內容和服務。典型的例子有Skype、Google Voice、微信等。 (來源: 維基百科)
https://tw.news.yahoo.com/大陸ott登台-業者剉咧等-215006345--finance.htm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