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坪林茶鄉,發現台灣包種茶背後的故事〉
我們一行人清晨九點多到達坪林,陰雨罩不住好心情,山間白霧飄蕩,只覺神清氣爽。
停車不遠處,國小操場中央幾座鷺鷥雕塑,形態優雅,或坐或立,不對,把雕塑架在操場中央,小朋友怎麼踢球?牠們是真的!
#初識坪林--山水間的茶鄉秘境
包含坪林在內的大文山堡區域都屬包種茶產地,為保護當地生態,坪林限制蓋娛樂場所,拒絕工廠,這裡沒有商業快餐的烏煙瘴氣,只有雲霧繚繞中一望無垠的茶樹梯田。環境山清水秀,氣候溫潤宜人,丘陵地勢利於排水,生物多樣滋養沃土,使得坪林包種茶香氣獨特、質量特優。
「一般人聽說坪林,都會說坪林我知道啊,在大坪林捷運站嘛!」導覽員阿德把我們逗得哈哈笑。
阿德七年前決定返鄉創業,如今已是老街上頗有名氣的文創餐飲「坪感覺」的老闆,還迎娶了賢惠俊俏的坪林姑娘。
「坪」是一條溪的兩岸,阿德開玩笑說:「北勢溪翡翠水庫是台北的備用水庫,所以我們坪林人都講:喝不完的水,留給台北都市人喝!」坪林茶固然好,得山溪水加持的坪林茶,更好。
「林」是山林,坪林依山傍水,一年四季景觀各異,春天看山櫻杜鵑百花爭鳴鳥語花香,夏日騎腳踏車觀賞螢火蟲,秋天登山露營賞秋葉,冬日萬物蟄伏萬籟俱寂,朝拜雲深不知處的天佛禪寺,別有一番意境。
從前遊人行經北宜公路,一定會在坪林落腳小憩,但現在,「交通改變了坪林生態,雪隧建立後,坪林就被大家錯過了。」
「坪林曾有一萬多的人口登記,現在只剩六千多人,實際居住只有3000人。」
老年化和少子化的雙重挑戰帶來產業沒落凋零,坪林成為台北都市和宜蘭「後花園」之間,一個「不山不市」的地方。
#茶青回流在地創生,坪林的再生和希望
老一輩阿公阿嬤總嘆氣:「唉,坪林沒有希望了。」但提起坪林茶葉時,他們又是那麼精神振奮,拍拍胸脯道:坪林茶是最好的!
「開發一個地方,不是看這裡缺什麼,而是看這裡有什麼,發揮到極致。」阿德神情堅定地說。
是啊,雖然人變少了,但相對的,污染也少了。對於茶葉生長,倒是天時地利的好條件!
自然生態韜光養晦的同時,一群漂泊的年輕人陸續回流,在外打拼多年,他們體會到背井離鄉或許能帶來物質溫飽,但茶才是身為坪林人的使命,才是讓心真正安定的羈絆。
因此,他們放棄待遇不錯的工作,毅然回鄉深耕,學制茶,成為茶二代、茶三代、茶四代...幫助年長的茶農,運用現代社群媒體和網路行銷,為坪林茶產業帶來新的動能。
「烏龍茶發酵後融入食材中,可以很迷人。」百年老茶店「滴滴香」店內,新一代繼承人偉毅拿出一款茶味爆米花供我們品嘗。
偉毅是回鄉茶青之一,就讀觀光系的他在日本看展,見抹茶做得豐富多樣,便發下狠勁:為什麼我們的茶葉不可以呢?
#訪茶廠——瞭解茶葉製作的前世今生
老街旁的茶廠,展現了茶的前世今生。「茶的所有部位都能用,茶葉泡茶,茶籽榨油,茶花釀蜜!」茶農阿伯的聲音鏗鏘有力。
茶葉出籠,有六個萃取步驟。第一步,採摘茶菁,上午茶有露水,下午茶水汽回流,中午茶(10點到3點)最好。「狀況好的話,坪林茶一年能採五次。」
坪林有兩種採茶方式,人工或機器採摘接近成熟的「一心二葉」或「一心三葉」茶芽。
阿伯笑著說:「歌里唱採茶女唱得很好聽吼,但坪林採茶姑娘平均六十五歲,你們如果來採茶,就是最年輕的採茶姑娘!」大家哈哈笑。
第二步、第三步是日光葳凋和室內葳凋,日光葳凋指利用太陽光能去除茶菁水分,室內葳凋指靜置十小時以上。別看這簡單的步驟,卻忙壞了茶農,產季時分,茶農眼睛都泛紅帶血絲。
第四步炒菁,以高溫破壞茶菁中的酵素活性,第五步揉捻,將茶菁揉捻成條索狀,破壞表面細胞層,衝泡才清香。
最後一步乾燥,只留精華。坪林人寵茶,阿伯說:「我們都吹冷氣,但冷氣不是在房間,而是在茶房。」
步步講究,是一絲不苟的職人精神,
成就了坪林茶的有口皆碑。
老伯邊介紹,邊請我們吃茶,「泡茶第一道叫醒茶,記得對它說醒來了醒來了!我要泡你了!」
#做茶包,福建茶師和茶郊媽祖的淵源
「古人求吉利,琴棋書畫、筆墨紙硯、衣食住行,總少不得封上好意頭好意趣,茶也不例外!」
包種茶諧音「包中茶」,老伯去學校制茶,正是為了祝當地學子金榜題名。茶葉開枝散葉,婚禮上常有茶,則旨在多子多孫多福氣。
圖個吉祥,我們跟老伯學做「茶包」,即裝著茶葉的媽祖御守,「啊我們坪林在山邊,又不是在海邊!為什麼有媽祖?」對啊,為什麼呀?
老伯的祖輩們,曾請福建的品茶師傅漂洋過海來教大家吃茶,途經黑水溝,為保平安,出海的人便在船上供一尊媽祖。
以前賣茶的叫茶郊,賣鹽的叫鹽郊,港口有很多茶郊,下船後把媽祖挪放在茶商工會茶郊,久而久之,茶郊媽祖就這樣傳承下來了。
#跟坪林冠軍茶師父學品茶!
十幾分鐘蜿蜒山路車程將我們送至最後一站--茶園。三位冠軍茶師父已排排坐於茶几前了,他們親自泡茶,教我們最專業的品茶知識。其中一位師父的茶竟賣得五萬台幣一公斤。
下午,我們喝了三道、約莫十多味茶。一道是由輕到重不同發酵程度的茶,顏色從淡黃到褐紅,第二道是四款包種茶,第三道冠軍茶,由茶青們特別招待遠道而來的我們。
我們一伙人邊喝茶邊談天,請教茶學問,聽茶青的故事,窗外是高低起伏的山巒和綠油油的茶樹田,除了一直跑廁所,這樣的午後時光真讓人享受。
行程到這兒就結束了,當天晚上睡覺前,抿抿嘴,鼻腔似乎仍盈滿茶的香氣,清甜回甘。
#坪林鄰里大家庭
廣東人的生活里,茶是家庭會議、招待客人最必不可少的角兒,尤記得多少次跟爸爸掏心窩子的談話,都是在一杯涼了又添上、涼了又添上的茶湯里凝結而成的。
慚愧的是,來坪林遊覽,卻是我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對茶的凝視與深究。
我問茶青們這一行的門檻高嗎?他們說只是每個步驟都有很多「每每嘎嘎」,就看你願不願意跟大家交流。
下午準備離開時,一位茶青問另外的幾位:「餵!等會有事嗎?沒事泡一輪再下山!」
坪林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坪林茶招牌和口碑背後,茶鄉人的互助和互愛。
坪林冠軍茶師父層出不窮,都說「一山不容二虎」,這兒的人們卻從崇尚共學共贏的風氣。
他們是彼此尊敬的對手,也是對方的良師益友。偉毅農閒時也會和其他茶青鬥茶,「我們會想為什麼他的茶葉香氣會是這樣子,彼此研究。」
坪林老街的各家各戶一樣相親相愛,隔壁攤的阿嬤跟我們湊熱鬧,孩子似的,來這邊攤位拿糖吃。
表演採茶相褒歌的雜貨店老闆娘月娥姐不說自己家茶好,而是說:「我們坪林茶都一樣好!」
就連坪林人拜的宮廟,都有一個象徵鄰里情的故事。保坪宮本是偉毅家的家廟,一百多年前他們全家遷居坪林,把神明玄天上帝也一起請了過來。
老街上的人們需要精神依託,偉毅的祖先便敞開大門歡迎大家,久而久之,保坪宮從私人家廟,變成了老街最古老、香火最鼎盛的公共宮廟。
沒有惡性競爭和嫉妒是非,坪林一代代茶農,用互助互愛,守護上天賜予他們的福澤和恩典。家和方能萬事興,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天同覆、地同載,和諧共榮的土地定能和氣生財,詩意裊裊,生機盎然。這是坪林,也是茶教會我的事。
2020.12.11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灣 第 一尊媽祖 在 跟著媽祖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設計中認識信仰 ❙ 視覺設計。徐志豪
南瑤宮老五媽過爐那天下午,和志豪約在咖啡廳聊這次演出主視覺設計,問他對南瑤宮第一個印象是什麼?他說每一尊媽祖都很大尊。
當我看到設計稿的時後,我腦海中就浮現那一句話。他不刻意去修飾演員的比例,保留與「正駕」給予的印象。
因為是「笨港進香」,所以在文字上延用「香條」的字體。在整體版面採用「減法設計」保留空間,讓想要表達的資訊更能夠被閱讀。
簡約的排版是訴求,就像用簡單的心去體驗台灣美好的信仰。
#我們用青春去實踐文化
視覺設計 ❙ 徐志豪
--------------------------------------
募資中►https://reurl.cc/v1oeol
支持我們繼續
#用台灣人的方式 #歌仔戲
#演出台灣人的故事 #笨港進香
彰化南瑤宮 彰化南瑤宮金意承青年會
彰邑開化寺 觀音亭 觀音佛祖-觀音媽會
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
#媽祖
台灣 第 一尊媽祖 在 賴峰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5張圖看懂大倉媽祖文化園區
1、大倉媽祖文化園區的源起?
2011年,澎湖縣政府規劃在大倉島設立「媽祖文化園區」,設置一尊媽祖銅像,銅像高度48公尺、基座18公尺,總高度66公尺,為世界最高的媽祖銅像,可環視澎湖內海,帶動觀光發展。2012年12月25日,澎湖縣議會審議通過全案5.5億經費。
2、大倉媽祖文化園區為何停建?
2015年3月17日,甫就職83天的陳光復前縣長,在未經議會同意下,即宣布停建已執行超過一半的「大倉媽祖文化園區」,停建理由為財政負擔大、園區未實施環評、破壞生態,引發府會激烈對立,民情激憤。
3、停建讓縣庫損失多少?
銅像統包1億7,000萬
土方工程6,000萬
專案管理1,500萬
仲裁賠償5,000萬
總計2億9,500萬
4、大倉媽祖文化園區現況?
停建後,當時陳光復前縣長承諾將園區轉型為觀景平台、旋轉餐廳、景觀民宿,亦有「大倉法國村」興建孤拔將軍紀念館的構想。但從其2015年3月17日宣布停建,至2018年12月25日卸任,前述構想皆未履行,任由園區荒蕪、鋼構生鏽、工地圍籬剝裂,嚴重違害村落景觀,並衍生公共安全。
2019年,賴峰偉縣長編列1,200萬,協助大倉村移除工地危險構面,並進行環境綠美化。
5、縣府為何要重啟媽祖文化園區?
(1)2019年1月,白沙鄕長宋萬富、代表會主席吳正利、大倉村長陳文章、大倉社區發展協會等人拜會賴峰偉縣長,表達「重啟大倉媽祖文化園區」之訴求。
(2)停建後,媽祖銅像置放於彰化鑄造廠,6年下來,必須支付廠商約7百萬元租金。2019年9月,縣府、議會至彰化考察媽祖銅像存放狀況,一致認為長年支付廠商租金,非長久之計,應儘速移回銅像,並擇合適地點置放。
6、縣府有做不同場址的評估嗎?
有。縣府針對媽祖文化園區選址,縣府公布馬公金龜頭、西嶼東台、馬公風櫃蛇頭山、湖西龍門裡正角、白沙大倉島場址分析報告,認為大倉島原址續建為最佳方,原因如下:
(1)位置最佳:位處內海中心,內海周圍,遠至桶盤、虎井皆可眺見。
(2)期程最快:已取得用地。
(3)成本最低:已投入3億購地、完成銅像基座(結構安全無虞),只須再編列約2.5億,即可完工。
(4)效益最大:可創造內海新景點,延長遊客停留時間,不僅大倉居民受益,還能帶動澎湖整體觀光。
(5)環境平衡:初期登島每日以1,000人為上限,不擴建港口、不浚挖航道。
7、原址續建要再投入多少經費?
銅像吊裝1億
土建工程8,000萬
景觀工程5,000萬
監造管理 1,500萬
總計2億4,500萬
8、大倉島原址續建是否需要環評?
不用。2013年縣府報經環保署依「環評法第五條第一項第十一款」認定,「大倉媽祖文化園區」屬風景區開發,開發面積未達5公頃,免辦理環境影響評估。未來,原址續建僅在原核定範圍內開發,無須再經環評。
9、設立媽祖文化園區是獨尊媽祖信仰嗎?
不。媽祖文化園區是文明資產,非宗教設施。澎湖有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媽祖則為討海人最主要的心靈寄託。當前各地競相發揚媽祖信仰文化價值,澎湖與媽祖文化淵源深厚,設置媽祖文化園區,可展現澎湖的歷史地位、文化內涵。
連江縣政府積極以媽祖行銷觀光,澎湖與連江幾乎同時期規劃「媽祖文化園區」,但連江縣「媽祖宗教文化園區」已於2015年完工,29.6公尺的媽祖石像聳立山峰,遙望閩北海域,成為觀光客造訪連江必遊景點。
10、大倉島停建4年,基座還安全嗎?
基座鋼架裸露部分,因長期曝露產生鏽蝕,將予切除,但底下基樁經認定安全無虞,將重新接合鋼架,在取得結構技師簽證下重啟工程。
11、大倉島原址續建是否會破壞海洋生態?超出環境承戴量?
2011年縣府規劃每日登島人數3,000人,環保團體疑慮必須擴建港口、新闢航道輸運旅客,恐破壞海洋生態,且可能超出大倉島負荷。
縣府考量環保團體顧慮,未來初期調降為每日以1,000人為上限,且評估現行港口運量已足夠,將不另闢港口、不浚挖航道,在顧及環境平衡的條件下發展觀光。
12、進出大倉的交通如何規劃?
(1)交通對口港:大倉港、馬公第三漁港、西衛港、重光港、通梁港、大菓葉港、赤馬港。
(2)港口設施:提升現有設施,便利旅客上下船
(3)航班管制:協調船公司進出大倉港時段,維持港口船席充足、航道順暢。
13、大倉島的水、電、汙水處理量是否足夠?
(1)用水:大倉島用水由海底管線供應,島上設有700噸配水池,園區預估用水量為230噸,當地居民用水量為75噸,合計305噸,供水量充裕。
(2)用電:台電已於大倉島佈放海底高壓電纜供電2,000KW,來回各一條,供電量充足。
(3)汙水處理:園區預估日污水量27 CMD,島上已設置污水管路收集,經沉殿、過濾集中處理,以符合排放標準。
14、園區維護費用?
(1)銅像外觀維護費:每10年重新上漆為古銅色,每次約850萬元,每年平均攤提85萬。
(2)銅像表面清潔保養費用:每年約30萬元,每年3、4月分保養。
(3)園區建物及設施維護:每年100萬元。
(4)大倉島植栽維護:每年200萬元。
合計=415萬元/年。
15、環保團體希望在大倉發展獨木舟基地、露營區,媽祖文化園區設置後是否有衝突?
不會。媽祖文化園區尚規劃「漁村聚落生活圈」、「農業生活體驗區」、「沙灘踏浪區」、「堤岸賞海區」,獨木舟基地、露營區可適度列入園區,於島上合適地點設置。
#大倉媽祖圖文懶人包
#大倉媽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