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問題,身為最大苦主的 #台電 不是不知道,早在2017年的電力報告中,台電已經提出「2023和2024年北部將出現電力缺口」的警訊,只是硬被「體察上意」的經濟部給壓了下來。現在大家可以了解,為什麼蔡政府對風電外商半點沒輒,因為電力幾無周轉餘裕,台灣、尤其是北部,隨時都處在缺電的壓力之下,只好裝孫子頻頻求爺爺、告奶奶。如此窘境孰令致之?昏庸的執政者愧對全民!>
近日 #風電國產化 跳票一事引發高度關注。媒體陸續報導,風電外商無法履行原先承諾的技術移轉或發包本土廠商,甚至已經有外商違反規定釋出持股,讓人擔心是不是準備落跑了?
民進黨蔡政府推動「#2025非核家園」須大力仰賴風電,但風電進度嚴重落後,政府相關人員早已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如今風電外商又一一出包,蔡政府低聲下氣只求風電建設千萬不可停。至於國產化這個起始就知不可行的目標,目前則是僵在那裡,大家得過且過,繼續裝迷糊,反正就是以先別戳破風電這個國王的新衣為最高指導原則。簡單講,台灣的風電產業現已進入魔幻階段,人人都在逃避現實。
有人說,#蔡政府 現在根本就是在「跪求」外商不要走、盡可能按規畫進行。這話說的憋屈,但也八九不離十。一來,所謂風電外商協助國產化的條件,當初並未寫在正式的合約裡,只是以備忘錄附註,外商得標、簽約後,告訴經濟部,零組件我有全球專利,沒有辦法技轉給台灣業者,或台灣根本沒有業者能做云云,經濟部能怎麼辦?為什麼簽下對國產化沒有拘束力卻又給予20年特高躉購價的不平等條約?這是外行還是粗心?
其二,#非核家園 造成 #缺電 的困境如影隨形,蔡政府需電孔急,所以沒有太多仔細琢磨的本錢。按規畫,2025年的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要達到20%,但2020年的 #綠電 比僅5.4%,較2019年的5.6%還少了0.2個百分點。剩下不到4年,2025非核家園的發電配比絕對做不到。
別說2025年,蔡政府連2023年這一關能不能過都有很大的變數。北部地區用電占全國的40%,供應北部電力的 #核一廠 2座發電機組已除役,#核二廠 1號機組今年停止運作,2號機2023年除役。核一、二除役後,電力供應減少324萬瓩。
經濟部原先寄望桃園 #大潭 的 #三接 供氣後,3部燃氣機組上線能供應6%的電力,這應可補足北部的電力缺口。然而,儘管三接已通過環評,但12月18日的 #護藻礁公投 將決定三接的存續,如果公投過關,三接興建無望,後續燃氣發電就此打住;就算公投沒有過關,行政院提出的外推方案工程費時2.5年,也趕不上2023年的 #電力缺口 之需。
而且2024年恐怕同樣也是險象環生,主因是基隆 #協和電廠 的4部燃煤機組將在2024年除役,發電量又將減少200萬瓩,而預計新建的燃氣機組則因為要在外木山周圍海域填海造陸興建「四接」,同樣面臨巨大的環保壓力。環團已放話,如果行政院執意興建,不排除再次發動公投。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灣2023缺電 在 綠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業界都在談能源轉型…】
全國工業總會近日發表「2021年全國工業總會白皮書」,針對68個議題,提出206項政策建議,今年針對穩定供電部分,則少見的 #未將核能發電列為重點建議。
白皮書指出我國能源政策以「展綠、增氣、減煤、非核」為方向,但檢視目前目標,再生能源開發進度落後,應檢視太陽/風力發電進度,並加強分散式的電網管理、建立大型儲能系統,#對於核電則建議採行備而不用的策略,增加電力調度彈性。
同時白皮書也提到,目前全球氣候變遷問題已受國際關注,為了達到「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歐盟計畫在2023年課徵碳關稅。
我國至今卻尚未建立碳排總量管制、碳交易與碳定價機制,現行《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減碳目標遠遠落後國際,未來產品出口除可能遭課碳關稅外,還會因碳足跡過高而被排除於全球供應鏈外。
面對世界各國相繼訂出碳中和時程的壓力,工總建議政府應發展綠色經濟,制定新氣候法案、或大幅翻修現行法規,宣示明確的氣候政策及具體作為,引導產業轉型方向。
#重啟核四17不同意
在沒有1個縣市願意收留核廢料的情形下,核四已經是能源轉型的路上被淘汰的選項,投入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發展,才是更加永續環保的方向。
面對突如其來的缺電危機,核四重啟需花10年以上的時間,應變速度最慢的核四絕對不是解決方案。
台灣的能源轉型要成功,非核家園勢在必行,12/18的核四公投,請與綠黨一起堅定投下不同意!
延伸閱讀:
全國工業總會,2021年全國工業總會白皮書
t.ly/KWp8
__
加入志工》 t.ly/actW
成為黨員》 t.ly/b00g
線上捐款》 t.ly/QXY5
#捐款綠黨可以抵稅
台灣2023缺電 在 鄭麗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韓晶片競爭,再贏韓國下個10年?】
手機、電腦、汽車或軍事設備必備的晶片💿,
不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重要的戰略物資,
晶片產業已深刻影響全球地緣政治,
全球半導體產業產值約4,260億美金,
需求量僅次於石油,半導體也被認為正逐步取代石油的戰略地位。
台灣半導體產值及能力與韓國在伯仲之間(全球產值台佔19.7%,韓佔15.9%),
根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的資料,
全球 80% 的晶片產能目前位於東亞(台韓),凡是任何想要發展數位產業的國家,
都勢必得和台灣、南韓購買晶片。
經濟學人稱台韓晶片產能是21世紀的「荷莫茲海峽」(能源咽喉),
彭博則認為台韓半導體業堪比OPEC。
➢領先全球的台灣晶片代工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地位,
主要來自於台積電,台灣的晶片代工業者去年營收占全球同產業63%,
(南韓18%,其他13%,中國大陸6%)
其中台積電就佔54%,更重要的是,
台積電所生產的晶片,
都是使用在最先進的科技產品上🏆。
台積電在去年為全球首家量產5奈米晶片公司(目前只有台積電、三星有能力生產5奈米晶片),
👉3奈米晶片預計今年下半年試場,明年進入量產,
👉2奈米晶片也預估在2023年進行風險試產。
台積電榮譽董事長張忠謀,認為台積電成功,台灣人才佔有很重要因素。
晶片代工之外,封測全球市占率超過30%,同樣位居世界第一 ,
IC設計則佔21.7%位居第二。
➢韓國晶片代工全力衝刺中
韓國除了有全球領先的記憶體產業外,
也有全球第二的晶片代工。
在今年韓國最大的晶片代工三星集團衝刺晶圓代工部門,
南韓平澤新擴建的5奈米廠6月新增產能,
並在6月底宣布3奈米晶片試產成功,
稱要再10年內超越台積電,
👊誓言在2030年成為系統半導體龍頭,
三星原先試產計畫和台積電一致,
但近期動作頻頻,除了提早試產外,
並擴充先進製程5奈米產能計畫,
宣布將加碼投資邏輯晶片事業171兆韓元,
看得出三星集團欲在晶片代工產業發展的野心,#業界高度關注三星及台積電兩強競爭態勢。
➢韓國政府K-半導體戰略,
欲建全球最大半導體基地🧭
美國與中國科技貿易對立下,
韓國政府也意識到半導體競爭已從企業間轉變為國家間競爭,因此認為有必要官民合作一同因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今年5月,
文在寅美國拜登會面,晶片換疫苗,
強化美韓在半導體產業方面的合作。
也在5月韓國政府公布「K-半導體戰略」,內容包括要在未來10年韓國政府將投資 #510兆約韓元(12.6兆台幣),
將挹注給三星及SK海力士等153家企業。
目標2030建設韓國為全球最大、最先進的半導體供應鏈生產基地。
韓國政府全面支援半導體產業發展,
除了鉅額投資外,還包括供租稅減免、擴大金融和基礎設施等支援,
具體措施包括:
✅企業研發投資可扣抵稅率提高至50%。
✅提供特別資金支援設備投資
✅放寬處理化學物資的法規
✅制訂「半導體特別法」
✅10年培育3萬6000名專業人才
韓國的K-半導體戰略,要由西側的七大城市連結至東側的五大城市,形成K字型地帶,要發展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基地」;在強化基礎設施中包含水電、法規及財稅的保障,要轉變韓國為「適合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國家」。
➢台灣應將半導體提升至國家戰略,
正視缺電、缺水及缺才問題📣
雖然台灣與韓國相比,
在半導體上有較完整的產業鏈,
但國際半導體產業由原本專業分工模式轉變為各國自建晶片製造產業,對以專業代工為主的台灣半導體產業,將面臨新的競爭。
但面對國際來勢洶洶的挑戰台灣一刻也不能鬆懈🥺,台灣在半導體發展的隱憂包括:缺水、缺電及缺才等問題。
#缺水
半導體產業需要大量的水電,水電能源供應不穩定,也足以威脅產業發展,
亦突顯台灣關鍵基礎建的脆弱🚧。
今年逢73年以來最大的乾旱,
中部地區實施長達61天「供5停2」限水,
雖然尚未影響半導體產業,但在極端氣候影響下,未來也可能發生更嚴重情況🤦,而蔡政府的因應做為竟是開放科學園區鑿井。
#缺電
在電力方面,五月無預警跳電,兩次分區限電,都暴露嚴重的電力供給問題🔌。2025年蔡政府的非核家園時間迫近,政府規劃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20%,目前再生能源只占5.8%,進度嚴重落後,而蔡政府的做法竟是砍樹種電。
#缺才
除了關鍵基礎建設之外,
「缺才」是最嚴重、最棘手的問題。
現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認為,台灣半導體業最大問題是缺才,而問題的根源在每年研究經費不足,導致願意在此領域深入研究的教授數量不足,相關研究也不夠。另外隨著台灣少子化,理工畢業生年年減少,人才缺口大擴大,再加上AI、軟體領域發展以及國際晶片自主風潮的搶才,更使半導體業人才缺口雪上加霜。若欲維持台灣目前的半導體產業榮景,如何穩定提供高端研發及晶片設計領域的人才投入是當務之急。目前經濟部推動的「埃米計畫」預計未來每年能新增1萬半導體人才,僅勉強補足產業缺口,但人才培育需要時間,且過國內起薪普遍低於競爭國家,以及少子化影響,是否能真能提供預期的畢業生進入產業,仍值得關注。目前看到最積極的作為,就是下架人力銀行中國大陸職缺。
我們看到韓國政府傾國家之力,
奮力協助辦導體產業,
韓國總統直接肩負起談判的責任,
積極的布局半導體產業的海外設廠。
台灣雖然在半導體有領先的基礎,但是在棘手的缺水、缺電及缺才問題上,都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方。在政策規劃上,各部會雖然都有協助半導體發展的相關計畫 ( 散落於科技部、科技會報、國發會、經濟部、教育部 ) ,但缺乏整合個自為政,看不出整體戰略。而政府半導體產業投資上與競爭對手相比,九牛一毛‼️
(韓「K-半導體戰略」:10年12.6兆台幣;台「埃米計畫」:5年63億台幣)。
台灣雖有很爭氣的企業,卻無強而有力的政府作為後盾,但面對全球以國家戰略半導體產業,傾國家之力推動半導體發展,台灣不應讓企業在國際上自行作戰。因此我要呼籲我們的政府,應盡速將半導體產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一環,盤點各部會資源提出技術、產業、人才、資金整合的政策戰略規劃方案,並且增加半導體產業的資源投入,讓台灣可以再贏韓國下一個十年。
#科技力就是國力
#半導體是戰略產業
#穩定水電供應是產業發展基本需求
#決不讓韓國超車
#再贏韓國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