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 被切開的血管]中國固然「國情不同」,同埋底數極低,outlier
TLDR :有資源又點?
但你睇埋韓國🇰🇷土耳其🇹🇷波蘭🇵🇱,起步同巴西🇧🇷差不多,低過墨西哥🇲🇽,三十年後就拉開幾倍
你睇金豬四/五國,跑出嘅只係中國印度🇮🇳。俄羅斯🇷🇺南非🇿🇦就算罷啦(不過股市幾好的,再一次證明股市同實體經濟係兩回事)
最痛就梗係巴西,主辦世界盃 同奧運,大國堀起,死敵阿根廷🇦🇷又早早自廢武功,但講足三十年都係一句:Brazil is the country of the future and always will be.
墨西哥🇲🇽有啲唔同,早早已經「中等收入」,1990年人均GDP都15000美金。即係點?「即係同香港差不多」
但,正如墨西哥🇲🇽人人都知嘅名句:Poor Mexico, so far from God and so close to the United States!當然就係成也美利堅敗也美利堅
三十年前嘅拉丁美洲,被寄予厚望。你睇墨西哥幾時主辦奧運同世界盃?大把讀者未出世,奧運早過漢城🇰🇷20年,早過北京40年。
呢度巴西🇧🇷墨西哥🇲🇽,已經係比較好(if not 最好)嘅例子。你咩阿根廷🇦🇷 委內端拉 嗰啲更唔好講
點解拉丁美洲,搞到一鑊泡?固然各有原因。但好大關鍵係產業結構。亦都有唔少人聽過嘅「荷蘭病」,資源充足係詛咒,唔係恩賜
況且,「我哋生活在一個高度金融化嘅社會」,你靠出口 咖啡 木頭 黃金 甚麼,必定唔夠啲冰氣房嘅人有錢
三十年前你見中國印度窮到仆街,但過去三十年嘅產業 sophisticated 好多。
你話中國製造再流都好,小米都大把人買(雖然利錢好薄),銷量全球第一。印度🇮🇳製造業再流都好,都有啲第三產業。
哦,「識英文」。但你有冇見歐洲外判啲call centre 去南美?「識講西班牙文葡文」(其實係外判去非洲)
原文你可以睇
https://link.medium.com/IIiFntzGMjb
或者,睇我Patreon 聽日略講下,其實我係唔鍾意寫太多股票的。
當然,堅持「GDP唔代表乜嘅」(*),歡迎你去阿富汗🇦🇫或者索馬里。聽我啲推友講話好過香港🇭🇰
最緊要對自己誠實嘛。但現實係當年墨西哥🇲🇽人圴GDP係中國10倍,而家好快就中國過頭。十九幾億人喎。
(*)不過,台灣GDP 人均GDP 高過韓國🇰🇷日本🇯🇵(PPP basis 啦,in 人話「計及物價」)呢件事依然係十分mind blowing 。留意我地唔係講澳門🇲🇴盧森堡 🇱🇺摩納哥🇲🇨之類喎。
你話「平均冇意思 一人一粒睪丸」(識少少嘅人最鍾意講),台灣首富郭台銘(其實唔係)whoever 拉高,多餘。難道韓國🇰🇷三星李xx(其實都唔係)就唔係拉高?台灣貧富不均嚴重高過韓國好多?唔覺喎
真正關鍵係產業結構。
至於香港🇭🇰?「我係你就出少句聲」,個撚個學生用iPhone 文員仔用Hermes 一年去幾次日本 拍拖食米芝蓮。不知幾咁有錢。你可以去台灣日本🇯🇵韓國🇰🇷睇下。東京首爾台北都冇得比、何況台東四國濟州?
牛年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
Patreon.com/ivanliresearch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灣gdp產業結構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權本主義」才是中國經濟的內核
三月份專欄《世界經濟進入無地圖時代》中,論及主流經濟學界及機構,對未來的方向已如無頭蒼蠅。但日子總要過下去,因而上至美聯儲,中至金融巨獸,下至各種另類投資機構,並未停止他們的各種預測 。嚇到我的是,在成千上萬的五花八門論述及分析中,除了極少數者,所有人都對一個大哉問噤聲 – 如果中國經濟惡化到一個地步,例如真實GDP增長掉落到2%以下,甚至經濟引擎失速停火,世界經濟、金融、股市、匯市將會如何?
似乎所有人都將「中國經濟只會比現在好」當成他們論述及分析的默認前提。事實上,這是一個需要被挑戰的默認前提。
我認為,當這麼大一隻灰犀牛分明擺在眼前時,各國主政方、金融機構、學界領袖和主流媒體選擇視而不見,一方面出自現實的考慮,另方面出自一種嚴重的認知誤區。
現實上的顧慮是,許多方與中國還有龐大的利益瓜葛,需要時間退出,甚至幻想世上還有「接盤俠」(Bigger Fool)。
認知誤區則是,西方的政界、經濟學界、企業界,多數人還在用資本主義或市場經濟的邏輯來檢視中國的經濟現象,例如用產業結構分析、人口趨勢、貨幣發行及流動、股市、房市、利率、匯率等等慣用的公式和邏輯。然而在中共治下,所有真實數據都是國家機密,多年來官方早已培養出一批專門迎合「市場經濟邏輯」的造假和話術專家。高官裡,只有李克強曾說出「我從來不相信官方數字」以及「中國還有六億人月均收入不到一千元」的真話。
為了說明中共治理之下從來就沒有「資本主義邏輯」這件事,九年前我新創了一個詞,「權本主義」,用來捕捉中國的一切政治、經濟、社會現象的本質;因為找不到相對應的英文字,也同時創造了「Powerism」這個字。
如果用「一切經濟活動以資本的產生、流通、囤積為主」來形容資本主義,那麼權本主義的定義就是「一切經濟活動以奪權、保權、控權為主」。換句話說,在資本主義下,權力是資本的附屬品,而在權本主義下恰好倒過來,資本是權力的附屬品。
資本主義以及衍生出來的市場經濟,從來就沒有在中共治下生根。西方在中國所看到的一切現代經濟現象,都不過是披著資本/市場外衣的權本主義異形。因而,任何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邏輯來分析、預測中國經濟的試圖,終歸遲早要摔大跤的。
以上所述的現實顧慮與認知誤區,二者相輔相成、循環襯托,造就了對灰犀牛視而不見。料想之中,哪一天被灰犀牛撞到的政府、機構、學者,將會大喊:來了一隻黑天鵝!
因此,與其對中共國度做經濟產業結構分析,不如對它做政治權力結構分析;後者會讓你更早的察覺風險。例如,不要問它的半導體產業「投資」了多少,該問的是哪幾個權力家族在爭奪半導體產業的掌控權。再如,試圖用資本邏輯、市場邏輯去理解為什麼螞蟻金服在上市前幾天被幹掉,而滴滴在上市後幾天被幹掉,你是得不到合理答案的。但若早早就用權本主義的邏輯去考察螞蟻和滴滴,金融機構和投資人(包括台灣的)就可以少賠一大筆。
中南海正在脫掉資本主義的外衣,赤裸裸的展現了權本主義的內核。資本主義確實有大問題,但它至少孕育出了差強人意的民主自由法治環境。而權本主義,我百分之百確定它是人類的災難、文明的浩劫。口渴的人,該選擇半瓶污水還是半瓶硫酸呢?這問題不難回答吧?
(更多有關 「權本主義」的解析,請造訪「前哨預策」InsightFan.com )
台灣gdp產業結構 在 鄭麗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四小龍」只剩台灣懷念,韓國早已晉升歐美日行列】
台灣自從2004年在國民生產毛額被韓國超車後,差距持續擴大
兩者都是二戰後解殖的新興國家,
也都經歷過從威權走向民主的陣痛
韓國,這個在1990年代之前,
人均所得還只有台灣三分之一的國家
為什麼在1997年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的破產危機後,能迅速在七年內超車台灣?
🐲四小龍時期的經濟奇蹟
🇹🇼台灣早已從農業社會轉型、家庭代工起家,逐漸進程至重工業化國家
☑️由政府高效率落實計畫性自由經濟,階段性全力培養民間企業
☑️率先訂頒「人口政策綱領」,有效推動家庭計畫,降低人口增加率
☑️在人力培訓方面培養各階段的人力需求,經濟發展人才充裕
🇰🇷等到1971年,總統朴正熙上任以後,韓國經濟才獲得比較好的發展
➡️韓戰的破壞民不聊生、政局也動盪不安,朴正熙借鏡台灣經驗
➡️起初仍受限於要顧及建立有效政府、經濟發展、福利普及和各派團體較勁
➡️時程上及力道上輸給台灣許多,但仍不惜運用美援、大量舉債、行政體系大換新血,為這個地理環境惡劣的小國打造出口擴張的工業化條件
短短四十年,就完成歐美花了五個半世紀才發展完的產業轉型、工業化進程
創造台韓經濟奇蹟的共通點都是「穩定政局,傾全國之力投入發展生產」,
且「任用受過英美教育的高知識份子設定務實的經濟發展政策」
爾後逐漸在資訊電子業、
半導體產業以及工具機等產業中,
佔據全球供應鏈與生產總額的一席之地
然而1990年以後,
台灣經濟不論是經濟成長率、出口金額,
及出口增加率都是每況愈下,
淪為四小龍敬陪末座
那麼,韓國大企業如三星、LG、現代,
又是如何打造出今日的商業帝國呢?
💼台韓產業本質上的不同──財團兼併下游🆚中小企業聚落
🇰🇷韓國政商合一,財閥會研發會行銷,大到不能倒!
☑️1971年,朴正熙總統在鞏固政權之後,決定發展重化工業
☑️發展重化工業最重要的便是扶植特定的企業,政府挹注龐大資金、給予壟斷性的特許產業,在歷任總統的刻意扶植下,目前韓國前三十大財閥其總產值已占全國GDP的75%
⚠️財團不斷整併下游產業,並向政府、金融機構舉債,進行一種「高債務高風險」的高度成長模式,因此當1997年大量熱錢流進時,南韓模式深陷金融風暴之害
☑️因為外資大量買進、需符合國際貨幣組織紓困的嚴格條件,韓國產業自由化、被迫開放,產業結構也更加強健,留下來的財團都極具競爭力
☑️各大集團從政府手中扛下「研發、創新、策劃產業前景」,政府投入資金當後盾,財閥自己視產業有需要,就自行研發器具、新技術
☑️以大企業打造大廠,在品牌、行銷、海外據點的開拓上佔有國際優勢
☑️國家形象、文創產業的韓流風潮下,產品的附加價值高於台灣以代工為主的體系
🇹🇼以中小企業所構成的「產業聚落」為產業主體
➡️全台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台積電,也僅是以非常緊密的關係進行「垂直分工」
➡️1997亞洲金融風暴時,因為過去中小企業的資金來源,多數是來自「親友圈」而非銀行借貸,各家銀行幾乎都躲過了這場風暴
⚠️產業的體質也未經過外在嚴苛考驗,少了創新轉型的外部動機
⚠️中小企業的研發經費與能力有限,政府也因為官僚組織等原因,研發能力也逐漸低落
台灣和韓國都不是能單靠內需市場的大國,十分依賴出口
雖然產業模式大不同,
但政府同樣應該思考全球化經營
例如透過租稅優惠獎勵
支持我國企業在海外行銷研究上的研究、
進行海外市場的調查研究,
提供中小企業海外布局、
布建經貿運籌基地、供應商、
批貨物流及倉儲,協助本土企業海外行銷
內需方面,也應借鏡韓國對於服務業及人才的鬆綁 腳踏實地鬆綁服務業、鬆綁國際人才限制,讓民間消費釋放更大潛力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政治系 劉平鄰教授 在其1990年期刊〈亞洲四小龍經濟快速成長〉就曾分析:
「近代新興國家的發展經驗相反地證明主觀條件,即政治局面,對一國的經濟成長具有決定性的重要作用」
而他也在當時的文章中預言,
台灣和韓國正在失去這樣的優勢
但是三十年過去了,韓國即便政商合一,
也不會以政治綁架經濟發展
如今也不屑與我們為「龍」,
早已晉升與歐美日同等級之國家
台灣卻是原地踏步,陷入政黨鬥爭的漩渦之中,不斷內耗當年累績的老本
不論是誰執政,都應以民生為優先
台灣經濟亟需振興,政府不要再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