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推書
其實本來沒有想要連發兩篇書摘的,不過禮拜天去逛逛書店,翻了一下這本集結日本好幾位字體設計大師專題與對談內容的《文字部》,發現有很多有趣的內容真是超乎想像XD
臉譜出版在藝術設計類方面的選書非常用心,除了建築、影像、藝術史之外,從小林章《字型之不思議》之後,就一直陸續帶進好幾本他的字體觀察和設計書,也催生了台灣本土的路上觀察+字體研究書《字型散步:日常生活的中文字型學》,某種程度也呼應了字體募資奇蹟「金萱」的盛極一時,簡而言之,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系列。
而我之所以對字體有興趣,不外乎是編輯和美術設計溝通的時候,也需要針對版面構成進行討論。雖然有些美術設計師會非常用心地先試幾個版讓編輯參考,或者就根據編輯的指令下去作業,總之編輯還是要對字體的使用搭配、字級的大小、字距行距、頁眉頁碼位置等有基本的概念。
很多時候,紙本書的排版都會長得很像,原因有可能是在篇幅和閱讀舒適度的基本要求上過於接近,所以才設計出類似的版面。但我認為版面不只如此,除了閱讀舒適度之外,字體的運用、字距行距的寬鬆或緊湊、上下天地和左右兩肩留白、頁碼位置,都是一本書展現其內容、個性的細節所在。如果是一本主題輕柔的書,在篇幅許可的前提下,或許字體可以細一點,字距行距可以鬆散一些,做出閱讀感(而我認為這也是紙本書要跟電子書正面決勝負的地方,那個固定下來的版型,就是編輯對這本書的詮釋)
而字體的使用與搭配,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在過去那個字體選擇可能沒那麼多,變化也少的時代,把字壓平、拉長或斜體,可能都是常見的作法。但對字體設計了解得越多,就會知道有些字體本身就已經有原理在裡面,胡亂變形或改造,其實沒辦法把字體的力量發揮到極致。
在《文字部》這本書裡面,除了對於字體設計的原理和考量有更多認識以外,我也看到幾個有趣的意見,像是Type Project主持人鈴木功提到,他想為了日本各地有特色的方言製作獨特的字體:#方言字體化 ,不同的腔調,是否可以透過字體的變化或設計,就讓讀者從視覺聯想到聽覺?
另外,設計師鳥海修在對談錄中講到另一個有意思的說法,他認為大家可能以為橫排字體早就已經存在了,但其實沒有。這涉及到日文是以漢字和假名並用,所以直排和橫排,假名和漢字之間,要如何取得和諧、「有節奏」的排版和閱讀效果,是一門深刻的學問。
以我來說,因為我有處理台語文排版的需求,每當看到漢字加羅馬字的排版時,總是會遇到三個問題:
#台語羅馬字的支援字體太少
#台語漢字有些罕見字跑不出來
#漢字加羅馬字在上述條件很難優化
唉,說不定上面三個問題自己都可以寫一本書了(笑)想知道更多知名日系字體設計故事的人,請別錯過這本重量級的專題和對談紀實喔!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