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是否要為自己70年前所做的選擇付出代價?
.
1980年代的某一天,平凡的德國老先生奧斯卡.葛朗寧(Oskar Groening)(見圖)參與了一個集郵年會活動。他在過程中與旁人聊起政治,一名與會者跟他說,「納粹大屠殺」是子虛烏有,因為「那麼多的屍體根本不可能一次燒毀」,連毒氣的作用也一概否認,隨後遞給他一本大屠殺否定者撰寫的宣傳冊。
.
葛朗寧當下不置一詞,隨後回家詳讀了這本冊子,他很快發現內容全是胡扯一通。作者帝斯.克里斯多弗森(Thies Christophersen)煞有其事地宣稱二戰期間的大屠殺全是虛構,而且此說還被「新納粹主義」奉為圭臬。然而,葛朗寧最清楚發生了什麼事,因為他當時就在最為惡名昭彰的奧斯威辛集中營裡頭管帳。他以一個納粹的身分「親眼」看見了大屠殺。
.
自此之後,葛朗寧開始公開自己對集中營時代的種種回憶,向大屠殺否定者正面交鋒,並且接受歐美電視台採訪。當時的他,認為自己只是想將真相說出來,但並不認為自己有必要為此負上刑責,因為他認為自己沒有殺害任何人,只是一個小職員。換言之,他充其量只是一台機器裡的小齒輪。
.
不過後來約翰.德米揚魯克(John Demjanjuk)案在德國開了先例,這位在美國生活的滅絕營守衛,在2009年被移送到德國受審。在過去,像是這類最低階的納粹往往不會面臨任何刑責。實情是,在戰後,除了最高階的納粹高官之外,其它大多數的納粹分子都沒有面臨任何刑責,因為當時德國司法院99%的司法人員都是納粹黨員,遑論幾乎所有德國人都有親友與長輩是納粹。百廢待舉之下,沒有德國人願意耗時去討論咎責的問題。
.
但數十年過去了,納粹黨員一代代死去,納粹之惡所帶來的深刻影響也透過大眾傳播、學校教育等管道,帶給德國人更深刻的反思。許多德國轉型正義提倡者開始意識到,如果再不把那些曾經參與暴行的人揪出來,一切就來不及了。坦白說,德米揚魯克既是活該,但運氣也不佳。因為許多比他更高階、手刃猶太人的納粹多半早已隱形埋名,成為美國社區裡澆花、唱詩歌的慈祥老爺爺、奶奶,順利安享晚年。
.
而奧斯卡.葛朗寧之所以成為眼中釘,正是因為他太過高調,經常四處宣揚集中營經歷。許多人讀到這裡,或許會覺得他是情有可原,但別忘了,承認大屠殺的存在,不等同他曾經檢討過自己在時代之下的選擇。
.
2015年,高齡93歲的他被送上法院審判,一眾同樣高齡的猶太受害者也親自前往法院聆訊。
.
此案帶來了前所未有爭議,無論是堅定的反納粹主義者,恐怕也無法篤定堅持自己原有的信念。例如,一個只是負責在集中營裡管帳的人,真要為大屠殺負上責任嗎?一個已屆耄耋之年的老人要為70年前自己的行為付出全部的代價嗎?一個主動站出來打擊新納粹主張的人,難道真的罪無可赦嗎?最後可能大家最核心的疑問就是,奧斯卡.葛朗寧到底有沒有認知到納粹的行為是一個「罪」?
.
由馬修.修謝(Matthew Shoychet)執導的紀錄片《奧斯威辛集中營會計 The Accountant Of Auschwitz》(2018)完整梳理了奧斯卡.葛朗寧一案的前因後果,還原了他當年在集中營所扮演的角色,並且深入回顧高潮迭起的德米揚魯克案對後續德國轉型正義提倡者所帶來的長遠影響。
.
本片無疑是針對這項議題最精彩的紀錄片之一,除了史料整理的詳盡程度,它同時提出了相當多具有爭議的問題,並且有效的並陳兩方說法,交由觀眾論斷是非。不論德國目前的做法是否極端,從這過程之中,可以看見德國在轉型正義上一題投入的思辨,可謂相當成熟。事實上,不是只有德國存在如此黑歷史?德國人為何至少願意把這件事放在檯面討論,其它國家呢?
.
目前,針對納粹分子的追捕仍在進行之中,曾在集中營任職的納粹黨員目前最高齡的已近百歲,這些人分散在世界各地,仍然設法想要保住清譽。
.
如果對相關劇情片題材感到興趣的朋友,推薦可以延伸觀賞的是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的《重金搖滾男的奇異旅程 This Must Be The Place》(2011)、瑪格麗特・馮.卓塔的《漢娜.鄂蘭:真理無懼 Hannah Arendt》(2012)、艾騰.伊格言(Atom Egoyan)的《我記得 Remember》(2015)等作。
.
延伸閱讀:
本片的案外案,片中的納粹之孫萊納.霍斯(Rainer Hoess)被揭露根本是個騙子!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334562714693311
同時也有1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老松呷百二特展 第一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由地方文史工作者 #高傳棋老師,帶著大家認識老松呷百二特展。 你知道臺灣第一位眼科博士-洪長庚、臺灣橄欖球之父-陳清忠、譜出「四月望雨」等多首著名歌曲的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知名企業家大同家電集團創辦人林挺生,以及曾經...
史料整理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寶山亭與鄭和|知史百家
安煥然
2003年7月,與南方學院中文系學生一起到馬六甲古蹟巡禮。同學們一心想來看「鄭和遺跡」。我們來到寶山亭,同學們有點失望,頻說鄭和神像不見了。只有在殿外有座小尊的鄭和石像,也被人用花盆圍起,並寫上「請勿觸摸」。
「寶山亭不是一間鄭和廟嗎?」學生問。
我一時之間也不知該如何回答。
鄭和在東南亞,不只是歷史上的航海形象。鄭和下西洋,耀武揚威,是宣揚大明天威也罷,親善友好外交也罷,抑或是維護南中國海和馬六甲海峽區域間海道之安全與暢通,鄭和下西洋確實曾在東南亞起過實際的影響。儘管他僅是明朝皇帝(主要是明成祖)主動海外政策的奉行者,是為專制帝王服務的一名內朝太監;縱然鄭和下西洋只是區區的28年(1405--1433)的曇花一現。但其壯大的艦隊和威武的氣勢,成為了東南亞華人心目中的神話構圖。
在東南亞華人社會裡,三寶太監鄭和的形象逐漸擴大,變成了神通廣大,護佑平安的神祇,人稱三寶公或三保公,為他立廟崇奉。縱然鄭和事實上是一位虔誠伊斯蘭教徒,眾多華裔的民間信仰者還是將這位偉大的航海家神格化,將鄭和塑像搬上神座供奉。
至於馬六甲的這座寶山亭,座落於三寶山西南山麓,是馬六甲第十任華人甲必丹蔡士章在1795年(乾隆六十年)所創建。其原意主要是供人們在清明節拜祭先人和休息之用,同時也是祭祀無主孤魂的祭壇。此亭現為青雲亭所管,專供為祀神掃墓者休息之用。
只是不知何時,亭內供奉了三尊神像,一是三寶公鄭和,二是天后聖母,三是福德正神。甲必丹蔡士章的神主後來也放了進去。一個有趣的現象,據說,原本該廟的三寶公像「雪髯童顏,神彩奕奕」。若問鄭和有沒有鬍鬚?,確是件很荒謬的事,畢竟閹割後的太監是不可能有鬍鬚的。
由於之前寶山亭供奉有鄭和神像,人們就以為寶山亭乃後人為紀念三寶太監鄭和而興建,而又稱之為三寶廟。後來,青雲亭管理層認為寶山亭、三寶山皆與鄭和沒有太多關聯性,因而這次我們來訪寶山亭,鄭和神像不在了。
當年鄭和是否駐紮三寶山,如今已難考究。當初寶山亭的建立可能也與鄭和沒太大的關係。不過,為何寶山亭曾祭奉鄭和神像?這是有待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誠如成田節男所說:鄭和西征的影響,從華人史上看,實際上是一種精神上的影響。維多巴素則說「三寶大仙是除了明代的太監航海家鄭和的神靈外,並沒有別的。他創造的奇蹟是拯救他的同胞於遠征渺茫無所知的,富有宗教的羅曼蒂克的海島的危難。」許雲樵《馬來亞叢談》說得更貼切:「其實華人的奉祀三寶公和奉祀大伯公一樣,只是崇敬他的先驅精神而已。」
歷史事實是一回事,在華人社會眼中,鄭和的象徵意義,往往超越其史實。由於特殊的生存背景和歷史情境,馬華歷史的敘述常帶有文化策略的因素。也因而歷史的象徵性成了馬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直至當代,誠如鍾錫金所說的「馬來西亞對鄭和研究的興趣在一種非常被動的歷史特殊情況下出現在報章上。當三寶山事件因政治的因素爆發之後,各華文報章都爭先恐後地報導有關三寶山歷史體裁之特稿,對鄭和的歷史評述或史料整理卻沒有出現或形成研究的風氣。」
那天,登三寶山,學生們一臉疑惑地問:「這就是當年保衛三寶山的美化工程嗎?」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史料整理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手史料是怎麼解讀跟研究的呢?
「應該就是把檔案依序排序好就好了吧?」
不不不,史料整理可是比你想像中還來得複雜許多呢!
從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所藏,遷居長崎的金門華商「泰益號」留下的這批檔案,除了可以認識當時的貿易網絡,還可以認識當時的商人是怎麼想盡辦法鑽漏洞來節稅的(誤~
更多想盡辦法節稅的細節: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nagasaki-tai-yi-hau/
圖片來源: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史料整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老松呷百二特展
第一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由地方文史工作者 #高傳棋老師,帶著大家認識老松呷百二特展。
你知道臺灣第一位眼科博士-洪長庚、臺灣橄欖球之父-陳清忠、譜出「四月望雨」等多首著名歌曲的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知名企業家大同家電集團創辦人林挺生,以及曾經是台灣第一首富的蔡萬霖、蔡萬才兄弟,他們都畢業於哪間小學?而自這間學校畢業後來成為名人的又有哪些人?來一趟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便能得知!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與老松國小,為了迎接創校120週年的到來,在老松國小舉辦「老松呷百二」特展,老松國小簡邑容校長表示,老松國小自1896年5月創校以來,為日本時代臺北最早設立的第一批小學,培育造就了無數優秀人才,在臺北市教育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120年來自老松畢業的校友,已逾6萬多名,許多老松人,在國家、社會,以及各行各業中,扮演著先鋒者、領袖等重要角色,對社會貢獻良多。老松國小自今年起陸續舉辦120校慶慶祝活動,一直到明年滿120歲,歡迎各界老松校友、師長陸續回母校報到。
鄉土教育中心張欽鵬主任表示,本次展出內容著重於二戰至今的老松國小發展歷程,展場將展出自「老松國民學校」到「老松國小」的校史文物介紹,以及老松初中、商校、補校與各種學習中心的發展歷程、還包括老松國小百年來校園文化與教學特色、校園裡的自然生態、建築與文化景觀的介紹,以及老松名人錄-引領時代的傑出畢業校友相關介紹。
其中較難得一見的是一些日本時代存留至今的1932年老松國語講習所修了證書、1933年老松公學校賞狀、1930年代的學業成績單與成績通知簿。1960年代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專用章等展品,也讓我們窺見到過往在老松服務過的教職員,曾經也是全市內最多教職員的國民小學,而其中一份通訊錄上,發現到今年已逾80歲的許文貴老師,當年才22歲。值得一提的是,「北投石」發現命名者「岡本要八郎」也曾在當年的艋舺公學校任職過教諭(師)。
另外,現場也展出一張老松國校張家瑜老師在1961年6月26日,拿著領取憑單,到老松國校附近康定路154號的「源發行」領取糙米貳陸公斤的單據。而據現今仍在營業的70多歲吳老闆指出,該米行從其阿公經營至今已逾百年,全家裡有4代都是老松人。
老松國小總計跨越了三個世紀的風華歲月,是一所在臺灣教育史上,非常有歷史文化與教育意涵的代表性學校。除幼兒園、補校外,近年來在校園內外分別成立了鄉土教育、樂齡學習、英語情境等中心。其中鄉土教育中心以蒐集整理鄉土史料和文物、推展鄉土教育相關研究、整合全市鄉土教學資源,以達資源共享之目標。樂齡學習中心以活到老、動到老、學到老為學習目標。英語情境中心則融合了鄉土與資訊之特色,來帶領孩子建立宏觀國際理念,奠定接軌世界的良好基礎。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史料整理 在 美食猛男阿一一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這次台南旅遊影片中出現的景點美食,光市區就好好玩!
月津港燈節介紹 https://paulyear.com/yuejinlanternfestival/
府城普濟燈會介紹 https://paulyear.com/tainan-lantern-festival/
介紹台南景點:府城大南門、台南孔廟、台南消防史料館、台南測候所、原鶯料理、台南文學館、台南美術館、台南司法博物館
介紹台南美食:再發號百年肉粽、老泰羊肉店、克林台胞、小北家灶咖、小客廳、豆弄.手作、Kokoni cafe、蜷尾家霜淇淋
台南老屋民宿:小北家二館、大戶人家.安築
台南景點美食整理 https://paulyear.com/category/taiwan-travel/tainan/
#台南美食 #台南旅遊 #月津港燈節
阿一一之食意旅遊 https://paulyear.com/
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paulyearkimo
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ulyearkimo/
史料整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蔡蕙頻 博士
內容簡介:
1895年後,台灣在日本的統治之下,踏上了現代化的路程。處於兩個政權、新舊時代之間,台灣人的生活則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除了髮型、衣服、房子等看得到的物質,在現代教育的開展下,腦袋裡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著迷於講述歷史故事的蔡蕙頻,整理了她最想述說的30個關於日治台灣的大小事,想要用這30個故事,帶領讀者一同認識日治時期的台灣。
本書特色:
◎晚清時期的明星戰役、日本人的高麗菜頭…還有還有,那些發生在台灣的小小故事,都在史料邊角裡,見證台灣人曾經的生活。
◎當台灣人剪掉辮子、穿起西服、放開小腳以後,改變的不只是外表,還有隨之而來的思想革命。
◎法律、時間、家庭觀念的變化,是怎麼體現在一般台灣人的生活中呢?
◎在台灣人的想法裡,西醫和漢醫是怎麼一起照顧自己的身體呢?
◎比起洗澡,以前的台灣人竟然更在意洗衣服這件事。
◎每個發生在身邊習以為常的生活瑣事,背後都有值得說說的小故事。
◎30個作者心心念念的關鍵詞,這次我們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一看。
◎以故事提煉歷史的醍醐味,如果歷史課本曾經讓你覺得無聊、喪氣,那麼來看看這些故事,或許會是認識歷史的好選擇。
作者簡介:蔡蕙頻
是個愛台灣史愛得不得了、說到台灣史眼神就會發光的台灣史說書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圖書館編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著有《不純情羅曼史:日治時期台灣人的婚戀愛欲》、《好美麗株式會社:趣談日治時代粉領族》、《働き女子@台湾:日本統治期の水脈》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