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迷投稿】文:AB 《Dune #沙丘瀚戰》
// 過時過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
外國如痴如狂地吹奏,以至首映有「起立鼓掌八分鐘」之說,上畫後台港兩地也是一面倒好評,如此「世紀鉅作」,理應、也相信經得起最嚴格的檢驗和推敲。然而,看完之後,最大的感覺便是「不外如是」,主因是故事已經太舊,它的素材幾十年來已被其他電影利用殆盡,重拍如緊跟原著,其結果便是一個又一個熟口熟面的場景,沒有驚喜。
.
1. 世界觀不合時宜。原著成書於六十年代,正值能源危機、反殖民運動高峰時期,本片無疑也取材當時的世界局勢(當然,小說也參考了《羅馬帝國衰亡史》、《A Silent Spring》、《沙漠梟雄》等),問題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能源危機喊了幾十年,石油還是沒有枯竭,相反美國成功開采頁岩氣,不再依賴中東石油之餘還反過來有能力輸出石油、中國研究核聚變、各車廠開發混能車、電動車甚至氫能車、還有各種可再生能源,肉類以至澱粉皆可合成,「資源/能源短缺」已經不是一個關乎世界生死存亡的問題,國與國間的鬥爭領域更多元化,僅僅因爲爭奪資源而大動干戈的時代已經過去,所以至少在本片而言(不論續集,如有的話),這種世界觀設定無疑有點過時,無法呼應當下世界的格局,也就難以令觀衆産生共鳴。
.
2. 浪費沙漠場景。說本片「拍出沙漠浩瀚」的人,一定沒看過《沙漠梟雄》,後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從各種角度、時段、距離拍攝沙漠的壯麗,它敢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珠玉在前,原本很好奇《Dune》拍沙漠還能變出什麽花樣,結果大失所望,那些影評都誇大其詞,事實上本片幷沒有真的聚焦沙漠景色,沙漠只是一個布景,僅此而已,完全沒有《沙漠梟雄》的藝術性,也沒有好好運用沙漠的危險性—脫水、曬傷、失去方向感(因爲有高科技)、海市蜃樓等(不知續集會否有這樣的情節),真正的「危險」就只是那些沙蟲,而沙蟲概念也早被抽出來拍成一系列怪獸電影,也被《風之谷》改造得更有特色,相形之下本集的「始祖」未免較為沒趣。
.
3. 大橋已用到爛。「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落難被部族收留練成一身武功再率衆反攻敵人的「臥薪嘗膽」、《王子復仇記》式大橋大抵是希臘神話/古代戲劇改編再改編,萬變不離其宗,主角與沙漠部落相遇>證明自己實力>一起合作生活>成為領袖的故事明顯「致敬」《沙漠梟雄》(即英國軍官T. E. Lawrence的真人真事),沙蟲保護香料無疑和西方火龍保護寶藏一類的傳說相似,因此故事主幹部份並無很大特色(電影、小說皆然)。
.
4. 政治情節乏味。我一直對西方的家族情仇、政治勾心鬥角片無大興趣,因爲怎麽拍也不會好得過中國,中國一部二十四史已是人類各種勾心鬥角、厚黑權術的百科全書,類似的題材一百年也拍不完,西方什麽紙牌屋、什麽莊園那些只是小兒科,本集Dune的所謂家族/星際政治鬥爭劇情也一樣,無非就是搶資源,甚至連政治也談不上,就是赤裸裸的用暴力搶,沒有技巧可言。而《星球大戰》以至日本的高達動畫早已把這題材發揚光大,沒有必要回看Dune。當然,又是那一句,希望後續(如有)會有更多這方面的著墨。
.
5. 科技設定不通。據稱作者鉅細無遺地在小說中介紹若干科技設定,那我們觀衆/讀者當然也有需要、有權利嚴謹地辯證這些設定的合理性。然而,與《尚氣》的毛病一樣,高科技世界打架卻還依賴中世紀式刀劍技擊,無論如何於理不合。據說,小說設定是人類爲了防止濫用武器,發明瞭只防高速物體却可容許低速物體穿透的shield,於是片中軍人近身搏鬥不用槍械只用刀劍。這樣的設定無疑是荒謬的,一方面片中基地有高科技火炮、敵軍太空船可以發放炸彈把基地炸成火海,人類不去管這些大殺傷力武器,却去管近身搏鬥?還有,如果一個派系可以爲了香料厚顔無耻到揮軍把主角一家殺得家破人亡,怎麽又會如此講“武德”,不去研發科技破解shield、致使全宇宙軍人的戰爭科技倒退回只用刀劍?又,即使退一萬步,兵器科技真的如此倒退,那故事中的人類至少也意識到遠距離攻擊比近身搏鬥更安全,起碼可以用弓箭吧?片中也出現過低速飛鏢,卻只用於暗殺但又不用於打鬥,何解?希望往後能夠詳解。炮製別開生面的故事設定沒有問題,但也得自圓其說,本片至少在武器設定這一點上有「講多錯多」之虞,這設定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可能很酷,讀者可能還會單純地照單全收,但放在21世紀的今天便太離譜、太難以置信了。
.
6. 情節平鋪直叙。由於需要推進劇情,沒有時間建立角色形象和性格,也沒有時間建立衝突、張力、兩難、懸疑,沒有起承轉合,一切平鋪直叙,完全可以預料(事實上單看主角 「夢境」對接下來的劇情已可知一二),就連沙蟲來襲也是幾十公里外已經可以見到,不是《大白鯊》裏鯊魚的神出鬼沒;全片速度沒有快慢之分,既沒有某些可以放慢步伐讓觀衆細味沉澱的場景,也沒有驚險刺激、節奏急促、突如其來的扭轉。雖然有著名演員加盟,但礙於人物衆多且需要趕故事,每人的發揮空間其實很少,主角的性格尤其模糊不清(可供對比的是《教父》續集中的阿爾柏仙奴,背景相似、面臨的是相似的困境,他的演技和電影對他的性格塑造是經典),是一大敗筆—不知這是否又是小說設定或往後會否改善了。
.
7. 無法帶出訊息。原著小說之所以成爲經典,相信是對環保、超人類的利弊、英雄主義等大課題的探討,但顯而易見的是本片爲了减省對白、增加娛樂性,這些探討都不見了,以至本片欠缺深度,沒有發人深省的地方,給人一個强烈的感覺便是 “本片僅供交待故事之用”,正如某影評所言,是一部2小時的預告,希望續集(如有)的平衡可以做得更好。
.
總體而言,《Dune》的先天問題,在於故事素材早被其他電影分割取用,更糟糕的是這些 “後來者”青出於藍,把《Dune》的素材發揚光大成為文化符號,以至Dune本尊已黯然失色。更更糟糕的是,導演决心緊跟原著重拍,以至幾乎沒有可加工改良、與時並進的空間,進一步拖低本片的可觀性(情形大抵就似Marvel要嚴格按照60年代的漫畫重拍電影,連人物造型也要一致)。外界的好評,相信很多都是源於「科幻經典」的情意結和「拍過一次不行、屢敗屢戰再接再厲」的期待。
.
再者,由於《Dune》的「agenda」很多(世界觀設定、 政治鬥爭、哲學討論、環保議題等等),如何在合理的時間、節奏和娛樂性下利用電影語言交待,如何剪裁平衡無疑是巨大的困難,所以至少在本片而言,有點「既想面面俱到,但又兩頭唔到岸」之感,希望(又是那一句)後續的定位可以更加鮮明,更勇於取捨,給觀眾一個清晰的「賣點」(是藝術性(鏡頭、場景設計等,例子如《2001太空漫遊》)?哲學性(大課題討論)?演技?還是純爽片?)這樣效果可能更好,而且挾著「科幻小說始祖之一」、「科幻經典重拍」的光環(或包袱),如無法超越《星球大戰》等的水平,處境將會很尷尬,很難在科幻片林立的21世紀佔有一席之地。這樣的任務無疑是非常艱鉅的。
.
原著故事結構龐大,而且有大量背景描述,難以用電影表達,所以也許這小說本來便不應拍成電影。如果第一集已經拍得這麽吃力,往後當世界觀進一步擴展,故事進一步複雜化,其成效如何,令人擔憂。
.
同場加映:
★加入狂友fb群組【 #狂氏電影綜合症候群 】
★*// http://bit.ly/32xJWLp //
★直接交流 × 影患有救!
史火龍降龍十八掌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澳洲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野火危機,最大城市雪梨發布最高規格的野火警戒並呼籲民眾大規模撤離。專家提醒,這已不能單純視為一般的野火,因為移動快且會自己生成雷爆,正進而發展成最危險的野火型態「火龍捲」。同一時間美東也被極地寒流籠罩提早過冬,國家氣象官員提醒,這是北極海冰大幅縮小所導致的結果,但西部受洛磯山脈阻擋,將導致氣溫會明顯高於平均,南加州的氣溫升高、相對溼度低外加少雨,將使目前的加州森林野火更難撲滅。】
{內文}
雪梨大橋上的濃煙如同呼救狼煙,知名的雪梨歌劇院也幾乎要被霧霾遮蔽到消失不見,史上頭一遭,大火距離雪梨市中心僅僅只有15公里,消防人員繃緊神經卻仍感無力。
(消防隊員)
我現在雖然掌握了90%的區域,但剩下的10%,我可能要花兩個半小時才能抵達
當地媒體報導稱,這是雪梨史上最接近毀滅的一次,因為野火在澳洲再尋常不過,但自今年八月提前展開的野火季,規模前所未見且火勢異常猛烈,消防車深陷其中就像無頭蒼蠅,完全不知該從何滅起,危險程度瞬間飆至最高的第五級。
(Shane Fitzsimmons/新南威爾斯鄉間消防指揮官)
光是今天,我們就有超過三百個新增火場要處理,有些人抵達處理的動作得非常快,其他人就得停留至少好幾個小時,事實上根本完全無法放手,但整個危險區域都得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消防隊員們得隨時快速回應可能的火勢攻擊,消防飛機的運用 多少也對於控制火勢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大規模撤離是唯一的活路,澳洲東部為因應這場災難性野火,當局雖已下令超過六百間學校停課,但仍有150間房屋被焚毀,10萬住戶受到威脅且光是新南威爾斯與昆士蘭省,迄今70個起火點仍有45個無法獲得控制,部分城鎮全面清空仍難抵擋烈焰來襲,當地不得不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專家呼籲,我們再也不能將之視為一般野火,因為這場澳洲史上最具毀滅性的野火,正處於攝氏超過30度高溫及溼度不到5%的環境,且在時速80公里的強風助長下,移動速度極快還會自己生成雷爆,進而發展成最危險的野火型態「火龍捲」,澳洲氣象局更進一步發現,大火蔓延時風向的瞬間轉變,不但改變了火走的路線還會加大火勢。
(Clare Nullis/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
這是整個澳洲有紀錄以來第二個最溫暖的一到十月,這個紀錄可以追溯到110年前,還有降雨量,這真的很重要,降雨量是整個澳洲有紀錄以來第二低
更可怕的是 氣象預報估計,這樣高於平均值的氣溫與低於平均值的降雨還將持續至少數月,這意味著澳洲已經連續三年的乾旱,不但不會畫下句點,接下來的它們還將面對一場,與極端氣候間的長期抗戰。
(Scott Morrison/澳洲總理)
要走出這個困境,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過去這幾天裡,令我特別印象深刻的就是,我們一直在為這一天做足準備
別以為這是別人的戰爭,北半球加州近期同樣深陷無止盡的森林野火,就連俄羅斯以北,全球最大的針葉林帶也未能倖免,還有橫跨多國的亞馬遜雨林,至今也還在燒,巧的是,這些國家領導人個個都對當下正在發生的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抱持懷疑論調。
(NBC主播)
今晚的頭條新聞是一波危險而極凍的冷空氣席捲全國,積雪的跑道上出現了恐怖時刻,一架美國航空客機煞車不及滑出跑道,當我們停下來的時候,每個人幾乎都鬆了一口氣,極地降溫 這波酷寒的威脅,以一英呎的降雪打破了兩百個紀錄,數以千萬計的人們一早被雪嚇醒,警戒從奧克拉荷馬州到緬因州,這是旅行者的惡夢,不少轎車拋錨在半路上
幾乎同一時間,往年多半發生在一月中的極地寒流,提早了兩個月襲擊美國東半部,四分之三個美國瞬間急凍,五千四百萬人收到冬季因應警告全美逾兩億兩千萬人受到影響。
(John Reyes/芝加哥居民)
我在這裡住了六十年,從來沒有經歷過冬天來得這麼早
專家分析,圖中的紫色標誌著低溫酷寒,相較於去年同期驟降(華氏)20到40度,這在過往從未發生。
(芝加哥民眾)
以11月來說 (雪)下得太多了
無論是往北的底特律,一夜之間堆起了9英吋雪,讓密西根州人毫無心理準備,或者南到德州氣溫在短短一小時內,從攝氏18度降至7度並持續下探,往東的紐約單日降雪量也打破歷史紀錄,紐時用「一天之內從92到零凍結」,來形容這波西伯利亞冷氣團的提前南下,「冷」這個字似乎也正成為2019的美國人唯一能達成共識的一點。
(ABC氣象主播)
因為來自北方或者是東北方的風,讓極地冷空氣迅速南下到墨西哥灣,這才使得這些州一早就覆蓋白雪,才會使喬治亞州的哥倫布極凍,今早寫下創紀錄的低溫
紐時引述美國國家氣象局官員表示,這樣的天氣稱不上「極度酷寒」,只能說是「冬天提早報到」,且大氣過往的長期平均水準,正因全球暖化的日益加劇而亂了套,即便來自北方的冷空氣並不那麼寒冷,類似這次的氣溫驟降,也可能發生地球其它溫暖角落,這意味著冰冷的北極空氣將大幅擴散,這也是北極海冰大幅縮小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整個美國西部受洛磯山脈阻擋,在這波效應下氣溫會明顯高於平均,南加州的氣溫升高,相對溼度低外加少雨,將使目前的加州森林野火更難撲滅,全球暖化正讓氣候如怪獸突變,一波波災難考驗著人類的應變。
史火龍降龍十八掌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澳洲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野火危機,最大城市雪梨發布最高規格的野火警戒並呼籲民眾大規模撤離。專家提醒,這已不能單純視為一般的野火,因為移動快且會自己生成雷爆,正進而發展成最危險的野火型態「火龍捲」。同一時間美東也被極地寒流籠罩提早過冬,國家氣象官員提醒,這是北極海冰大幅縮小所導致的結果,但西部受洛磯山脈阻擋,將導致氣溫會明顯高於平均,南加州的氣溫升高、相對溼度低外加少雨,將使目前的加州森林野火更難撲滅。】
{內文}
雪梨大橋上的濃煙如同呼救狼煙,知名的雪梨歌劇院也幾乎要被霧霾遮蔽到消失不見,史上頭一遭,大火距離雪梨市中心僅僅只有15公里,消防人員繃緊神經卻仍感無力。
(消防隊員)
我現在雖然掌握了90%的區域,但剩下的10%,我可能要花兩個半小時才能抵達
當地媒體報導稱,這是雪梨史上最接近毀滅的一次,因為野火在澳洲再尋常不過,但自今年八月提前展開的野火季,規模前所未見且火勢異常猛烈,消防車深陷其中就像無頭蒼蠅,完全不知該從何滅起,危險程度瞬間飆至最高的第五級。
(Shane Fitzsimmons/新南威爾斯鄉間消防指揮官)
光是今天,我們就有超過三百個新增火場要處理,有些人抵達處理的動作得非常快,其他人就得停留至少好幾個小時,事實上根本完全無法放手,但整個危險區域都得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消防隊員們得隨時快速回應可能的火勢攻擊,消防飛機的運用 多少也對於控制火勢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大規模撤離是唯一的活路,澳洲東部為因應這場災難性野火,當局雖已下令超過六百間學校停課,但仍有150間房屋被焚毀,10萬住戶受到威脅且光是新南威爾斯與昆士蘭省,迄今70個起火點仍有45個無法獲得控制,部分城鎮全面清空仍難抵擋烈焰來襲,當地不得不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專家呼籲,我們再也不能將之視為一般野火,因為這場澳洲史上最具毀滅性的野火,正處於攝氏超過30度高溫及溼度不到5%的環境,且在時速80公里的強風助長下,移動速度極快還會自己生成雷爆,進而發展成最危險的野火型態「火龍捲」,澳洲氣象局更進一步發現,大火蔓延時風向的瞬間轉變,不但改變了火走的路線還會加大火勢。
(Clare Nullis/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
這是整個澳洲有紀錄以來第二個最溫暖的一到十月,這個紀錄可以追溯到110年前,還有降雨量,這真的很重要,降雨量是整個澳洲有紀錄以來第二低
更可怕的是 氣象預報估計,這樣高於平均值的氣溫與低於平均值的降雨還將持續至少數月,這意味著澳洲已經連續三年的乾旱,不但不會畫下句點,接下來的它們還將面對一場,與極端氣候間的長期抗戰。
(Scott Morrison/澳洲總理)
要走出這個困境,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過去這幾天裡,令我特別印象深刻的就是,我們一直在為這一天做足準備
別以為這是別人的戰爭,北半球加州近期同樣深陷無止盡的森林野火,就連俄羅斯以北,全球最大的針葉林帶也未能倖免,還有橫跨多國的亞馬遜雨林,至今也還在燒,巧的是,這些國家領導人個個都對當下正在發生的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抱持懷疑論調。
(NBC主播)
今晚的頭條新聞是一波危險而極凍的冷空氣席捲全國,積雪的跑道上出現了恐怖時刻,一架美國航空客機煞車不及滑出跑道,當我們停下來的時候,每個人幾乎都鬆了一口氣,極地降溫 這波酷寒的威脅,以一英呎的降雪打破了兩百個紀錄,數以千萬計的人們一早被雪嚇醒,警戒從奧克拉荷馬州到緬因州,這是旅行者的惡夢,不少轎車拋錨在半路上
幾乎同一時間,往年多半發生在一月中的極地寒流,提早了兩個月襲擊美國東半部,四分之三個美國瞬間急凍,五千四百萬人收到冬季因應警告全美逾兩億兩千萬人受到影響。
(John Reyes/芝加哥居民)
我在這裡住了六十年,從來沒有經歷過冬天來得這麼早
專家分析,圖中的紫色標誌著低溫酷寒,相較於去年同期驟降(華氏)20到40度,這在過往從未發生。
(芝加哥民眾)
以11月來說 (雪)下得太多了
無論是往北的底特律,一夜之間堆起了9英吋雪,讓密西根州人毫無心理準備,或者南到德州氣溫在短短一小時內,從攝氏18度降至7度並持續下探,往東的紐約單日降雪量也打破歷史紀錄,紐時用「一天之內從92到零凍結」,來形容這波西伯利亞冷氣團的提前南下,「冷」這個字似乎也正成為2019的美國人唯一能達成共識的一點。
(ABC氣象主播)
因為來自北方或者是東北方的風,讓極地冷空氣迅速南下到墨西哥灣,這才使得這些州一早就覆蓋白雪,才會使喬治亞州的哥倫布極凍,今早寫下創紀錄的低溫
紐時引述美國國家氣象局官員表示,這樣的天氣稱不上「極度酷寒」,只能說是「冬天提早報到」,且大氣過往的長期平均水準,正因全球暖化的日益加劇而亂了套,即便來自北方的冷空氣並不那麼寒冷,類似這次的氣溫驟降,也可能發生地球其它溫暖角落,這意味著冰冷的北極空氣將大幅擴散,這也是北極海冰大幅縮小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整個美國西部受洛磯山脈阻擋,在這波效應下氣溫會明顯高於平均,南加州的氣溫升高,相對溼度低外加少雨,將使目前的加州森林野火更難撲滅,全球暖化正讓氣候如怪獸突變,一波波災難考驗著人類的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