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如果沒有余英時的細思,司馬遷還在等待知己,後代也要繼續認定尿遁是救命仙丹,而項羽也只是婦人之仁。
看更多評論:https://is.gd/7cGMSI
上報評論圈 #余英時 #鴻門宴 #反智論 #施俊吉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萬的網紅英雄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果要用私生子組個戰隊,我一定會選霍去病當隊長。 加入頻道會員|https://bit.ly/2sIrQcr 業務合作信箱|[email protected] 加入英雄Telegram|https://t.me/HeroStoryTW 編劇:阿睿 剪輯:Allen 「火爆老將」廉頗的...
司馬遷 項羽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之前有個說法,大概是說散文和小說的區別,在於散文是真實的,小說是虛構的。
這次分享的這篇文章,討論的也是散文,作者王充閭提到「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的看法,甚至舉了《史記》《左傳》中的例子來說明散文寫作時的創作技巧。
一起來看看他的說法吧。
-
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 王充閭
一
如何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係,這是歷史文化散文寫作中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散文必須真實,這是散文的本質性特徵,一向被我們奉為金科玉律;而散文是藝術,惟其是藝術,作者構思時必然要借助於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張開想像的翅膀;必然進行素材的典型化處理,作必要的藝術加工。兩者似乎存在著矛盾。尤其是,歷史是一次性的,它是所有一切存在中獨一以「當下不再」為條件的存在。當歷史成其為歷史,它作為「曾在」,即意味著不復存在,包括特定的環境、當事人及歷史情事在整體上已經永遠消逝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在場」的後人要想恢復原態,只能根據事件發展規律和人物性格邏輯,想像出某些能夠突出人物形象的細節,進行必要的心理刻畫以及環境、氣氛的渲染。因此,海德格爾說,歷史的真意應是對「曾在的本真可能性」的重演。史學家選擇、整理史料,其實就是一種文本化,其間必然存在著主觀性的深度介入。古今中外,不存在沒有經過處理的史料。這裡也包括閱讀,由於文本是開放的,人們每一次閱讀它,都是重新加以理解。
很難設想文學作品沒有細節描寫,因為它最能反映人物的情感與個性。《史記》中寫漢初名相「萬石君」石奮一門恭謹,就採用了大量細節。石奮的長子石建謹小慎微,有一次書寫奏章,皇帝已經批回來了,可是,他還要反復檢視,終於發現「馬」字有誤:這個字四點為四足,加上下曲的一筆馬尾,應當是五筆,現在少寫了一筆。他驚慌失措,唯恐皇帝發現了怪罪下來。石奮的少子石慶,一次駕車出行,皇帝在車上問有幾匹馬拉車,他原本很清楚,但還是用馬鞭子一一數過,然後舉起手說:「六匹。」小心翼翼,躍然紙上。太史公通過這些細節,寫出了當時官場中那種終日戰戰兢兢、恭謹自保的政治風氣。
明代思想家李贄講到藝術創造時,說一個是「畫」,另一個是「化」。畫,就是要有形象;而化,就是要把客觀的、物質的東西化作心靈的東西,並設法把這種「心象」化為詩性的文字,化蛹成蝶,振翅飛翔。這就觸及到散文寫作中想像與虛構這一頗富爭議的話題。近年來,隨著新生代作者的闖入,小說家、學者的加盟,以及跨文體寫作的出現,散文創作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特別是作家的主體意識在不斷增強,已不滿足于傳統散文單一的敘述方式,而是大膽引進西方的多種表現手法,吸收其他文學門類的寫作特點,輔之以象徵、隱喻、虛擬、通感、意象組合等藝術手法,意識流動,虛實相間,時空切換,場景重疊,使散文向現代性、開放性拓展。
事實上,早在「散文的想像與虛構」成為問題之前,有些作家已經在悄悄地進行著大膽嘗試了。出現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散文家何為的《第二次考試》,是一篇優秀的散文作品,曾經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可是,許多人都知道,它卻是經過想像與虛構,對真人實事進行大膽加工的產物。1956年上海合唱團招考新團員,一名女青年報考,由於考試前夕她在楊樹浦參加一場救火,弄倒了嗓子,以致影響了考試成績,但合唱團還是破格錄取了她。何為當時正在醫院休養,聽家人講述了這件事,便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設計出第二次考試的情節,加進了蘇林教授這個關鍵性人物,改換了女主人公的名字;文中陳伊玲身著「嫩綠色的絨線上衣,一條貼身的咖啡色西褲,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樹」,實際也並非如此,是作者為了加強形象的感染效果,從所住醫院一位實習醫生那裡移植過來的。
這個典型事例說明了,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前提是散文是藝術,而且是一種側重於心靈表達的藝術。黑格爾指出:「藝術作品既然是由心靈產生出來的,它就需要一種主體的創造活動,它就是這種創造活動的產品;作為這種產品,它是為旁人的,為聽眾的觀照和感受的。這種創造活動就是藝術家的想像。」「在這種使理性內容和現實形象互相滲透融會的過程中,藝術家一方面要求助於覺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還要求助於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氣的感情。」
二
今年三月中旬,我率領大陸作家代表團訪問臺灣,到日月潭觀光,接待我們的是南投縣文化局長,他是一位文學博士。在同我們交談時,他直率地說,總覺得作家們想像力不足,有時過於拘謹。他說,有一次訪問日本,見到了楊貴妃的墓,便問有關人士「根據何在」。答覆是:「你們中國古代的白居易寫得很清楚嘛!」博士反詰:「楊貴妃不是死在馬嵬坡嗎?《長恨歌》裡分明講:『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答覆是:「《長恨歌》裡還講:『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海上仙山在哪裡?就是日本嘛!」博士說:「這種顛倒迷離的仙境,原都出自當事人與詩人的想像。」答覆是:「什麼不是想像?『君王掩面』,死的是丫環還是貴妃,誰也沒有看清楚;所以才說『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就這樣,生生造出一個「貴妃墓」來,結果還振振有辭!
歷史散文創作講求真實,關於史事的來龍去脈、真實場景,包括歷史人物的音容笑貌、舉止行為,都應該據實描繪,不可臆造;可是,實際上卻難以做到。國外「新歷史主義」的「文學與歷史已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歷史脫離不了文本性,歷史文本乃是文學仿製品」,「歷史還原,真相本身也是一種虛擬」的論點,我們且不去說;這裡只就史書之撰作實踐而言。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有過一段著名的論述:「《左傳》記言而實乃擬言、代言」,「如後世小說、劇本中之對話、獨白也。左氏設身處地,依傍性格身分,假之喉舌,想當然耳」。「上古既無錄音之具,又乏速記之方,駟不及舌,而何口角親切,如聆罄咳歟?或為密勿之談,或乃心口相語,屬垣燭隱,何所據依?」原來,「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蓋與小說、院本之臆造人物,虛構境地,不盡同而可相通;記言特其一端」。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孟軻讀過上古時的典章文獻彙編《尚書》中關於「周武王伐紂,血流漂杵」的記載,就曾提出過疑問,從而說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話:「盡信書,不如無書。」到了宋代,當學生問到「《左傳》可信否」時,著名理學家程頤的回答是:「不可全信,信其可信者耳。」
我們再來看被奉為信史和古代散文典範的《史記》。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詳細記錄了鴻門宴的座次,說是項羽和他的叔叔項伯坐在西面,劉邦坐在南面,張良坐在東面,範增坐在北面。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因為有范增向項羽遞眼色、舉玉玦,示意要殺掉劉邦的情節,他們應該靠得很近;還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項伯用自己的身體掩蔽劉邦,如果他們離得很遠,就無法辦到了。司馬遷寫作《項羽本紀》大約在西元前94、95年前後,而鴻門宴發生在西元前206年,相距一百一十多年,當時既沒有錄相設備,而戰爭年代也不大可能有關於會談紀要之類的實錄,即使有,也不會記載座次。那麼,他何所據而寫呢?顯然靠的是想像。
三
中國文學史上還有一個典型事例。《古文觀止》中有一篇《象祠記》,作者為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當時,貴州靈博山有一座年代久遠的象祠,是祀奉古代聖賢舜帝的弟弟象侯的。當地彝民、苗民世世代代都非常虔誠地祀奉著。這次應民眾的請求,宣慰使重修了象祠,並請流放到這裡的王陽明寫一篇祠記。對於這位文學大家來說,寫一篇祠記,確是立馬可就;可是,他卻大費躊躇了。原來,據《史記》記載,象為人狂傲驕縱,有惡行種種,他老是想謀害哥哥舜,舜卻始終以善意相待。現在,要為象來寫祠記,實在難以落筆:歌頌他吧,等於揚惡抑善,會產生負面效應;若是一口回絕,或者據史直書,又不利於民族團結。反復思考之後,他找到了解決辦法:判斷象的一生分前後兩個階段,前段是個惡人,而後段由於哥哥舜的教誨、感化,使其在封地成為澤被生民的賢者,因此死後,當地民眾緬懷遺澤,建祠供奉。《象祠記》就是這樣寫成的。其中顯然有想像成分,但又不是憑空虛構。因為《史記·五帝本紀》中,有舜「愛弟彌謹」,「封帝象為諸侯」的記載。據此,作者加以想像、推理,既生面別開,又入情入理。用心可謂良苦。
這在西方也早有先例。古希臘史家修昔底德《伯羅奔尼薩斯戰爭史》中,演說辭佔有四分之一篇幅。修氏自己承認:「我親自聽到的演說辭中的確實詞句,我很難記得了,從各種來源告訴我的人,也覺得有同樣的困難,所以我的方法是這樣的:一方面儘量保持接近實際所講的話的大意,同時使演說者說出我認為每個場合所要求他們說出的話語來。」
顧頡剛在《古史辨》中說:「我以為一種故事的真相究竟如何,當世的人也未必能知道真確,何況我們這些晚輩。」這話不假。我們都看過《羅生門》這部影片,對於事件的真相,在場親歷者言人人殊。所以,有人說,「史,就是人們口上的一撇一捺。」看來,堅持歷史事件包括細節的絕對真實,「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當然,這種想像必須是有限制的,要在尊重客觀真實和散文文體特徵的基礎上,對真人真事或基本事件進行經驗性的整合和合理的藝術加工,必須避免小說化的「無限虛構」或「自由虛構」;特別是有些散文種類是不能虛構的,比如,關於現實中的親人、友人、名人的傳記以及回憶性、紀念性文章,都是寫作者同時代的親歷親見親聞的事,與事涉遠古或萬里懸隔迥然不同,必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絕不應隨意地想像、虛構。須知,這類散文美學效果的實現,是借助於其內容或主體的豐富而特殊的客觀意蘊,真實與否,影響是至大的。
司馬遷 項羽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漢朝的影響力為何因張騫而遠播萬里
「一帶一路」現在很火,不管是陸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留下中國人奮力開拓的影子。沒有哪個時代,能像現代一樣將世界變成一個村子一樣進行交流。中國並不是一個固步自封的國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一個叫張騫的人,就將目光瞄向了遙遠的西域。要知道,那個時候交通不便,全靠兩條腿丈量道路,最多騎上一匹馬。因為有了張騫,中國人才知道世界上除了中國以外,西方還有諸多大國,萬里之遙的歐洲「大秦」是與中國並肩的西方大國。司馬遷用「鑿空」二字表達對張騫的敬意,由此張騫成為比西方馬可•波羅、哥倫布還早1000多年的旅行家,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
絲綢之路最初的目的並不是和平,而是戰爭。
我們都知道,絲綢之路是一條和平之路,貿易之路。但當初張騫開闢「絲綢之路」,卻不是為了和平,而是戰爭。而且,這場戰爭是漢武大帝欲發動的戰爭。
漢朝剛建立時,並不太平,北方受到匈奴的嚴重威脅。漢高祖劉邦乘戰勝項羽之威,欲一舉消除匈奴之患,令他沒想到的是,堂堂的漢朝竟不是匈奴的對手,漢高祖劉邦差點被活捉,要不是使美人計令匈奴退了兵,漢朝的國運落到什麼樣還挺難說。「白登之圍」嚇壞了劉邦,於是漢朝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和親」政策,漢朝的公主嫁給匈奴單于,實際上是屈辱的產物。
經歷了文景之治,漢朝的國力逐漸強盛起來,到了漢武帝的時候,這位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再也忍不下去了。他決心用武力抗擊匈奴,不再忍受「和親」之辱。當漢武帝打聽到西域有一個大月氏國和匈奴也是仇敵時,一個計劃在漢武帝的頭腦中誕生了。他決定聯合大月氏,南北夾擊,一舉解決匈奴之患。
那時候沒有手機,沒有電話,沒有電報,聯絡只能靠兩條腿,漢武帝決定派人去聯絡大月氏國王,這是一條前途未卜之路,西行不知幾千里,而且中間隔着以殘暴著稱的匈奴國,敢於執行這項任務的人,不管完得成完不成任務,都是英雄。
也就在這個時候張騫主動報名執行這項計劃,成為那個時代漢朝的英雄。
張騫是一個很有魄力的人,他以一個親漢的匈奴人堂邑父做嚮導,一百餘人的隨從,浩浩蕩蕩地向西進發。結果,剛進匈奴境內,就被匈奴兵俘虜了。幸運的是,張騫並沒有被匈奴人殺掉,也不知匈奴人動了哪門子善心,還給張騫娶了妻,生了子,試圖將這位漢朝英雄同化為匈奴人。張騫這一呆就是十年,但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漢朝,時時刻刻牢記着他的使命,終於有一天,趁匈奴人放鬆戒備時,他和堂邑父逃出匈奴,向更遠方的大月氏進發。
但十年後的大月氏,已與十年前的大月氏國情不同,國王換了,國力弱了,再也不想打仗,不想報仇。他們被匈奴人打怕了,哪怕跟強大的漢朝合作都不敢嘗試。張騫無奈只好返回漢朝,但倒楣的是,路過匈奴的時候,他再次被俘虜,這一呆又是一年。一年之後張騫逃出匈奴時,離他當初離開長安已過了十三年。
完勝匈奴,立首功的不是衛青、霍去病,而是張騫。
張騫雖然沒有完成聯合大月氏的任務,但卻給漢武帝帶來了西域諸國的風土人情,地理特徵,那個時候,只有勢力範圍,沒有像現在這樣的國與國之間明確的國境。而且漢朝自詡為天子之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張騫的介紹令漢武帝開擴了眼界,原來除了漢朝以外,西方還有那麼多國家。萬里之遙的「大秦」國,也就是歐洲歷史上的古羅馬帝國,是與漢朝並駕齊驅的大國。漢武帝開疆拓土的雄心,被張騫激發出來。
可以說,漢武帝下定決定主動進攻匈奴,除了一雪前恥、不再執行和親政策以外,開疆拓土之心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激發漢武帝這一雄心的,就是張騫。天下之大,沒有哪個皇帝嫌領土少的,後來的成吉思汗,派四個兒子打下了半個多世界,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漢武帝雄才大略,自然也不例外。而匈奴人是漢武帝解決的第一個目標而已。
張騫雖然沒有完成聯合大月氏的使命,但他帶回來的資訊成為漢朝了解匈奴的最好情報。兵馬未動,情報先行,沒有好的情報,不知彼知己,是很難打勝仗的。
可以說,沒有張騫帶回來的匈奴及西域諸國情報資訊,衛青、霍去病要想打勝仗,也是困難的。衛青、霍去病能大敗匈奴,立首功的不是別人,正是張騫。
無心插柳柳成蔭,張騫因絲綢之路成為和平大使。
張騫曾經三次出使西域。第一次13年,當了匈奴的10年俘虜,但了解了西域諸國的風土人情。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教訓,漢武帝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有兩個,其一是使與匈奴國有矛盾的烏孫國重歸故地,以斷匈奴國右臂;其二是宣揚大漢國威,使西域諸國臣服漢朝。這一次張騫的團隊更加龐大,有300多人,金幣絲帛無數以及牛羊萬頭之多。這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仍然沒有完成烏孫國回歸故地的任務,但其副使訪問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宣揚了大漢國威。
第三次出使西域,漢武帝是聽從了張騫的建議,開拓西南諸國。漢武帝派張騫從四川出發,試圖走青海、西藏、雲南線到達「身毒」,也就是古印度。這次張騫也沒有完成任務,派出的隊伍並沒有到達印度就無功而返。
張騫三次出使西域,都沒有完成漢武帝交給他的任務,給衛青、霍去病當嚮導掃平匈奴,有一次還誤了時間,結果被廢為庶民。但他出使西域的意義遠遠大於漢武帝交給他的任務。
張騫的一生,都在鑿空西域的路上,三次出使遊歷的國家達到30多個。因為有了張騫,中國才知道了除中國外的西方諸國。因為有了張騫,中國的絲綢、陶瓷等源源不斷地銷往西方,因此中國又被西方諸國稱為「賽里斯」國,中國人又被稱為賽里斯人,賽里斯就是絲綢的意思。而西方的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也流向了中國,張騫無心插柳柳成蔭,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媒婆」,雖然他出使是戰爭的目的,因為西方諸國的臣服,他反而成為「和平大使」。許多國家因為張騫向漢朝示好,漢朝的影響因張騫而遠播萬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知史 #中國歷史 #張騫 #西域 #漢朝
司馬遷 項羽 在 英雄說書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如果要用私生子組個戰隊,我一定會選霍去病當隊長。
加入頻道會員|https://bit.ly/2sIrQcr
業務合作信箱|[email protected]
加入英雄Telegram|https://t.me/HeroStoryTW
編劇:阿睿
剪輯:Allen
「火爆老將」廉頗的故事▶ https://youtu.be/6UXwk80-2jU
英雄故事網站|https://herostory.tw
英雄故事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rostorytw/
#霍去病
#漢武帝
#衛青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R6xNrCDrfQ/hqdefault.jpg)
司馬遷 項羽 在 英雄說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假如老天爺站在王莽這一邊,或許後來的中國人就自稱「新人類」了。
加入頻道會員|https://bit.ly/2sIrQcr
業務合作信箱|[email protected]
加入英雄Telegram|https://t.me/HeroStoryTW
編劇:阿睿
剪輯:Allen
大清「簽約專家」李鴻章▶ https://youtu.be/2kEyGReJ-q8
英雄故事網站|https://herostory.tw
英雄故事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rostorytw/
#楚漢爭霸
#劉邦
#王莽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RrVrJR8hVA/hqdefault.jpg)
司馬遷 項羽 在 英雄說書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劉邦大殺功臣是為了什麼?他是心狠手辣,還是另有苦衷?
【補充一下】礙於時間篇幅,這影片有省略兩個名氣稍微小一點角色,一個是和劉邦有仇但被封官的雍齒,這個算是政治型操作。另一位是劉邦早年同鄉,盧綰,老盧雖然也是跟著起家的快樂夥伴,但後期他也做了不少對不起劉邦的事情(勾結代王、匈奴等等),因此司馬遷把他歸到韓信這種狀況,講句不好聽的就是,老盧被清算活該,不清算他就輪到劉邦悲哀了。
加入頻道會員|https://bit.ly/2sIrQcr
業務合作信箱|[email protected]
加入英雄Telegram|https://t.me/HeroStoryTW
編劇:阿睿
剪輯:Allen
獨眼龍伊達政宗如何崛起▶ https://youtu.be/zkL8XDztxa4
英雄故事網站|https://herostory.tw
英雄故事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rostorytw/
#劉邦
#張良
#韓信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Has-v4eqbo/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