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終於約了上教練課,跟教練這麼多個月沒碰面了,話題總會來到身形與體重的變化。
其實恢復正常上班以來,很多許久未見面的同事和朋友,一看到我的第一句話,都是「哇妳瘦了好多!」事實上,我對於自己到底有沒有瘦,也感到很疑惑,體重差距大概只有一公斤,身形呢,上半身瘦了一些,下半身線條卻跟以前沒差多少。
這邊再透露一個數字,我一直以來的身高體重都在158公分/52-53公斤,身邊的女生朋友們聽了大多表示「不相信」「怎麼可能」,可是這真的是我國三以來,最常年保持的數字。
從我開始產生身體形象的意識,對於體重數字的追求挺令人困擾的,國中時為了節食,在學校的營養午餐只吃兩三口,把胃給餓出病來,高中也花了不少心思研究各種減肥運動和飲食,上了大學更不得了,大一跟蓋瑞在一起立刻幸福肥了五六公斤,一邊享受著快樂的約會聚餐,一邊為穿衣服不好看煩惱不已。
這一兩年,才突然放下了對體重的執念,健康和心態,反而是我最重視的。
半年前從醫院離職,告別日夜顛倒、永遠睡不飽覺的生活,我開始慢慢的吃每一口飯,有空就多運動,過了一段時間,好久不見的同事發現我的皮膚變好了,髮型師說我的頭髮變多,長出很多新生的小毛,其他朋友說我看起來瘦好多(即便體重計告訴我只少了一公斤)。
這些變化讓我意識到壓力的影響有多大,去掉了壓力,身體機能變的正常,細微的變化自己很難注意到,旁人卻都給我正面的回饋。
適度的壓力可以讓我們成長,但太大的壓力會造成職業倦怠、荷爾蒙調節出問題,怎麼去調節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分配時間保留空白,把注意力放在控制自己的心態與健康,我覺得比起專注於體重這個結果,時常隨著水腫程度上下浮動的數字,還來得有效。
經過這麼多年,我也真正的放下執著,在高中時憑著意志力瘦到43公斤,即使達到日本雜誌的美容體重標準,我的身高與頭身比,讓我永遠都不可能像Kendall Jenner或Kaia Gerber,當時還得到一個形容:像一個貢丸插在竹籤上,現在滿難想像自己瘦了十公斤會是什麼樣子,但那形容實在很有畫面啊哈。
真正跟體重和解,大概花了兩三年的時間,現在的我還是會朝著健康的體型努力,但再也不要讓體重或某一塊肥肉帶來焦慮,158公分/53公斤,下半身肉肉的梨形身材,這就是我自然的樣子。
🥰
吃什麼頭髮變多 在 呂Ryo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呂編,你皮在癢了嗎?」
最近柴爸施醫師 柴胡中醫不中二 跟呂編聊到,
他的患者們,除了口乾咳嗽之外,不約而同的開始「皮在癢」!
施醫師說,經過前幾週的下雨,處處濕氣變重,身體的熱要藉由汗帶出體外時被外在的高濕度阻擋,悶在體內,皮表便容易起紅疹、搔癢。
千萬不要小看濕熱的威力,剛結束的東京奧運便有很多選手熱到中暑難耐,因為海島的濕熱相對於歐洲大陸的乾熱會讓熱更難排出體外。
好不容易身體適應了濕熱,八月立秋之後,夏季的濕熱又轉為涼爽乾燥舒適的秋天。
秋主燥金,燥氣襲人,易耗津液,一下子濕一下子乾後,皮膚便開始抗議了。
濕重則易起紅疹而癢,乾重則會讓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下降,表皮失去油脂保護而乾癢。而皮膚乾癢、濕疹、乾癬、油頭、頭皮乾癢、頭皮屑變多等症狀,可能就是皮膚過敏了喔!
因此如何「養陰潤燥」便是秋季皮膚及頭皮養生的重點!
#中醫養陰密技
「該吃些什麼好呢?我什麼都想吃🙋♂️」
1⃣多喝水,多吃含水量多的食物;例如山藥、黑木耳、銀耳、水梨、蓮藕、秋葵等,另外包子、饅頭、蒸餃等蒸煮類食物也很棒!
2⃣避免吃易上火傷陰的食物,例如麻辣鍋、麻醬麵、炒花生、餅乾、月餅、麵包、吐司等辣的或烘焙類食物,會容易口乾舌燥進而酷酷嫂喔! 抽菸也最好減少,因為會讓你的肺如烤箱般燒毀🔥
呂編不禁舉手提問:「那酒水可以嗎🤔不也是含水量多?」
施醫師表示因為酒為水穀之悍氣,會讓氣血往外加速流動,進而臉紅、頭暈、起酒疹等,所以也不是很好的養陰食物喔!
3⃣搭配滋陰補氣的中藥養身,加入像是百合、麥門冬、西洋蔘、玉竹、紅棗、何首烏等中藥材在飲食中,或是也可以喝生脈飲來生津養陰。
「那頭皮怎麼保養呢?我好怕頭皮屑變多😲」
施醫師立刻分享他的保養小撇步:
1⃣洗澡、洗臉或洗頭的水溫不要太熱,與體溫相當的36~38度即可。
2⃣使用相對低刺激、適合敏感性肌膚類型的保養品及洗髮精,穩定焦躁不安的膚況。
#滋養韌髮洗髮精_敏感性頭皮試用 含有養陰的中藥材-何首烏萃取物,可緩和紅腫、搔癢頭皮。
3⃣洗頭時可花一點時間按摩頭皮,幫助頭皮血液循環。
想知道更多換季保養,找呂編👉 https://pse.is/PBXLJ
#呂Ryo #ryotaiwan #柴胡中醫不中二 #頭皮養護之呂
#頭皮保養 #頭皮養護 #頭皮 #頭髮 #韓方 #漢方 #中醫
#中藥 #洗髮精 #清潔 #保養 #敏感肌 #低刺激
吃什麼頭髮變多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幾天朋友傳來一篇好文,讓我反覆看了多次。文中描述身為台灣媽媽在日本育兒遇到的文化衝擊以及受日本媽媽協助的點滴。作者剖析自己處境後所提出的觀點讓我看了頻頻點頭,其中有兩個部份讓我特別有感,希望和大家分享。
作者表示,他對結交媽媽友非常的消極,主要是日本的媽媽圈子(特別是家庭主婦圈)充滿了無形的框架壓力。覺得養小孩是「媽媽的工作」,結交之後帶來的各種比較無益於個人身心健康。數據也顯示,日本家庭主婦每天花在料理上的時間比歐美多上一個小時。
我回憶起小時候看日劇裡的媽媽形象,每天準備豐盛的餐點、便當菜色還有各式造型,永遠會把先生的襯衫燙好、皮鞋擦亮......看多了內心不免自我懷疑,我連瓦斯爐都不會開,以後有機會當好太太、好媽媽?也好奇是日本的女性比較厲害還是這些技能我長大以後自然也就會了?長大後我才發現,有些事長大了還是做不好,媽媽就是媽媽,各有她的風格、哪有所謂好壞,這種全能媽媽形象肯定像枷鎖困住許多女生。
在台灣大家對媽媽的想像至少沒那麼單一,慈母的框架沒那麼重。但這當然不表示在台灣育兒沒壓力,舉凡奶量夠不夠、親餵時間有沒有符合社會期待、副食品吃得好不好通通都要操心。當孩子生長曲線稍有落後時,媽媽也總自我怪罪,擔心做錯了什麼,每道都是難解的課題。在育兒地獄中,又得擔心自己的身材、頭髮和皮膚回不到生產前的樣子。
這也讓我想到最近和學長討論女性權益時,他竟認爲不能用「被壓迫」來形容舊時代的女性,因為權利、義務是相對的,以前女人要負的責任比較少,只要在家就好。我馬上反駁他,姑且不論以前女性是「只要」還是「只能」待在家,在家做各種家務事、照顧小孩一點都不輕鬆。礙於情面我忍住沒有說出口的是:「那是因為你在家的時間就是翹腳、打電動、等吃飯啊!」
另一個部分則是日本產前、產後照顧員的制度,讓媽媽在離開月中、月嫂後能有緩衝空間,讓我覺得非常值得台灣借鏡。一直以來,我們對於孕產的資源分配過度集中在醫療端,比如前陣子政府為了刺激生育率,增加產檢給付次數。雖說聽起來增加給付能減輕媽媽負擔,但仔細想產檢真的需要那麼多次嗎?應該也沒有人會因為產檢變多而多生幾個吧!
就我觀察目前孕產照顧最缺乏的資源並不是產前的醫療,而是產後瑣碎的育兒知識、心理支持、哺餵母乳的細節,這些往往只能靠市場上的月中、月嫂支持。而當媽媽離開月子中心後,巨大的落差又碰上產後憂鬱的高峰期,加上先生沒有產假,往往一人面對,彷彿就從天堂墜入地獄。這時若能有一個機動性以小時為單位的照顧者協助,至少能讓媽媽們喘口氣,一兩個小時都會很有幫助!
當然,產後照顧的品質要提升,除了增加資源外,照顧相關專業之間的溝通相當重要,以免資訊落差造成更大困擾。好比過去我曾不遺餘力推廣產後盡早下床活動、不需要持續使用束腹帶。但卻有許多產婦和我反應,一入住月中,護理人員就囑咐少下床才不會子宮下垂,甚至質疑媽媽肚子怎麼還那麼大,力推綁肚子課程。相對的,這不代表醫師就無所不能,一些實務的經驗我們也不太熟悉。好比親餵技巧、如何判斷新生兒吸吮的姿勢、如何在第一時間察覺媽媽有產後憂鬱的狀況等,我都常需要和泌乳顧問、心理師甚至是資深媽媽請益。
最後我想分享文章中,從育兒地獄爬出來的吉田大神的一句話:「我的育兒經驗不代表是唯一正確的方法,養小孩別太用力」畢竟怎麼當媽媽本就沒有標準答案,輕易用自身的經驗去評價別人遇到的育兒困境,不免有點殘忍又毫無幫助!
#原文放留言處
歡迎大家分享異國育兒及產後經驗喔!
吃什麼頭髮變多 在 頭髮長更快、髮量變多的秘訣分享,只要洗頭小步驟就能達成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