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以少創多》人類終於學會用更少資源創造更多繁榮
我們總認為,隨著經濟成長和科技進步,人類會消耗越來越多的資源,總有一天地球上的所有資源會被消耗殆盡。然而,事實可能正好相反,人類已經在工業時代之後重新「已知用火」,找到了用更少資源創造更多產出的方法。
部落格圖文 https://readingoutpost.com/more-from-less/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以少創多》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研究中心共同主任安德魯‧麥克費(Andrew McAfee),我很喜歡他的前一本著作《機器,平台,群眾》書中對於數位科技將如何改變人類未來命運的精采論述。
在新的這本書中,他談到自從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習慣向地球「榨取更多的資源」來達到更高產出。這種陋習和傳統的思維,仍然縈繞著大眾的思緒。但是他觀察到了一個現象,顯示人類已經掌握了新的方法,開始學會「用更少資源創造更多產出」。
他也提出與人類處境、大自然狀態,以及這兩者之間的大量證據,並且將所有的科學事實,彙整成這一套理論。在這套理論的背後的事實,是美國人口與經濟成長的同時,使用的大自然資源開始逐年減少、空氣與水污染逐漸降低。
科學證據也顯示,我們在關心的事物「絕大多數」變得越來越好。當然,不是「所有」事物都變得越來越好,而這本書,就是試著指出哪些事情已經朝正確的方向持續發展中,又有哪些問題仍滯足不前、甚至退步,需要我們多一分的關注。
.
【樂觀四騎士在全世界馳騁】
為什麼人類開始懂得「用更少資源創造更多產出」?在經濟成長的同時,消耗更少的資源、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原因在於自工業時代之後,有四種關鍵因素同時存在,且彼此互相影響,作者稱它們是「樂觀四騎士」。
1. 資本主義: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潤最大化,促使企業用更少的資源達成產出,並且尋找更多新的能源與研發替代方案。
2. 科技進步:促進企業對資源使用的效率,追求「去物質化」的手段,對資源採取減量、替代、優化、蒸發的方式處理。
3. 公眾意識:因為公民們意識到經濟和人口的成長,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會想要採取對地球更好的措施。
4. 回應民意的政府:政府看到人們關注環境汙染,因而回應民意,制定有效的法規來限制和減少汙染。
資本主義促進競爭,鼓勵企業尋找用更少資源產出的方法,科技進步加速了這個進程。尋找到優良方法的企業,將獲得巨大報酬,因此這本身就是個正向循環。公眾意識和回應民意的政府,則透過民意和法規,限制與減少企業因為使用資源而造成的汙染。
作者鼓勵人們應該把這些進步「紀錄」下來,因為這會告訴我們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有成效的。這本書也傳達一個觀念:「我們不需要把經濟和社會方向盤猛烈的轉往不同方向,我們只需要踩著油門,讓樂觀四騎士在全世界奔馳。」
.
【「去物質化」是什麼?】
讀這本書的時候,不斷看到「去物質化」(dematerialization)這個術語,它貫串全書,也是最令我最有啟發的關鍵字。在資本主義市場的運作之下,渴望賺錢的公司往往會尋求使用更少的資源。這股渴望,會讓它們採取更進步的技術,邁向以少創多的局面。
作者稱這個現象叫做「去物質化」,常見的有四種途徑:減量、替代、優化、蒸發。
1. 減量:使用更少的鋁來製作鋁罐、使用更少的農地、水、肥料達到相同糧食產出。用更少資源創造相同產出。
2. 替代:新的頁岩壓裂法降低天然氣成本,正在替代原本盛行的煤炭發電。提供核能運轉的鈾燃料是下一個機會。
3. 優化:隨著數位感測器和排程軟體的出現,鐵路車廂的利用率、航空客機的載客率都有非常大幅的提升。
4. 蒸發:物質被取代消失。一隻iPhone就取代了電話、攝影機、錄音機…等無數的裝置,堪稱去物質化的冠軍。
去物質化讓我感到啟發的點,在於輕量化、整合型的技術、數位化的科技,的確讓我們逐漸擺脫對「物質」的依賴度,轉而追求其他不需要消耗大量物質的事物。在未來的世界,「有形」的產品會越來越昂貴、稀少,但「無形」的產品反而會提供越來越多的價值。
.
【樂觀四騎士帶來了哪些改變?】
第一,它們讓人類和大自然的相處方式明顯進步。資本主義和技術進步加快了「去物質化」的腳步,法規約束了汙染的排放,全球的貧窮、糧食、公衛、教育、壽命都持續邁向正面的發展。仍要注意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這部分目前尚無全球共識的規則,是非常迫切的問題之一。
第二,它們使經濟活動更加集中化:越來越多的產出來自越來越少數的國家、農場、與工廠,越來越多的報酬流向越來越少數的公司和個人。科技的進步讓利用資源的運用方式更具效率,但也造成更多贏家通吃的局面。
第三,它們導致人際關係越來越脫節,社會資本降低。四騎士推動世界繁榮的同時,加上集中化的推波助瀾「不均」的財富分配,許多人感覺有一種被四騎士拋下的「不公平」感受。
與大自然的進步是好消息,集中化則是好壞參半,脫節則是令人擔憂的趨勢。
書中對於集中化和脫節的解決方案,並無著墨太多。因此,我推薦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讀《民主式經濟的誕生》這本書,書中提倡企業應該盡可能避免「榨取式經濟」的模式,轉往「民主式經濟」讓個人和企業共同繁榮,藉此解決不均和不公的問題。
.
【我們還需要注意什麼?】
作者認為普通的公民,並不用擔心「資本主義」和「技術進步」這兩個騎士,因為根本不需要別人插手,它們自己會找到最棒的「去物質化」方法,降低資源的使用,達到更多的產出。
我們可以關注和影響的領域,就是提高自己對證據和事實的認識,避免被黨派和意識團體的錯誤資訊操弄。用自己手上的選票,去支持在做正確事情的候選人,提高「公眾意識」和鼓勵「回應民意的政府」這兩個騎士。
例如,責罵企業的不當行為會讓責罵者感覺自己很有道德,實際上很少達到什麼效果。更好的方法是投票給認真看待對抗污染和保護瀕臨危機物種的候選人。作者舉出值得每個公民關注和支持的七個議題:
1. 減少污染:汙染不是資本主義關心的成本,但它需要被政府限制、規範,留意那些試圖「放寬」任何規範的候選人和遊說團體。
2. 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量:溫室效應氣體持續對地球環境造成傷害,但它在全球還沒受到有效的管制。支持那些對這個議題有正確洞見的候選人。
3. 提倡核能:科學證據顯示,核能仍是唯一不會排放溫室效應氣體、可以擴大規模、安全、可靠的動力來源。民意反對和建造成本是巨大的障礙。
4. 保護物種與生態環境:資本主義本身對於稀有的動物最感興趣,因為他們能賣最多錢。我們要持續支持那些保護土地、限制獵捕的政府法規。
5. 提倡基因改造生物:廣泛的科學和醫學證據已經證實它是安全的,有助於提高收成、減少農藥、改善營養。最大的障礙仍是牢不可破的民意反對。
6. 資助基礎研究:民營企業不容易砸大錢在研發上面,政府的政策與計畫扮演重要腳色,我們應該支持那些提倡基礎研究的候選人。
7. 提倡市場、競爭與創造工作機會:我們常忘了競爭和創新帶來的繁榮和機會,導致社會主義正在死灰復燃。應該聚焦在提供工作機會給與社會脫節的人們。
.
【我的讀後心得】
在讀的過程中我試著問自己,對於這些議題,我自己能做些什麼?在書的尾聲,作者的這席話讓我受到啟發:「我們能為地球做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增廣自己的知識與見聞,使用可獲得的最佳資訊來指引我們的行動與決策。」
上一本讓我對世界的認識有「頓悟時刻」的書,是比爾蓋茲推薦過的暢銷書《真確》,已故作者羅斯林感嘆道:「過去20年,全球赤貧人口已經減半,但針對多數國家的調查中,知道這些事實的人不到10%」。
這些不知道事實的人包含我自己。
《真確》從人類心智偏誤的解析,加上事實證據的輔佐,導正了我對世界發展趨勢的錯誤認知。而這本《以少創多》則從資本主義、科技、汙染、環境的多種角度,帶給我許多的啟發和省思,也讓我對那些懸而未解的議題產生興趣,例如核能與基改。
如同作者所說:「我們相信的很多東西是因為我們周遭的人相信它們,或是所屬的政治陣營成員們相信它們。」人們害怕核子反應的巨大威力、害怕基因改造帶來的健康影響,害怕我們即將耗盡地球資源,這些感受究竟是人性本能的恐懼驅使?還是基於科學事實的判斷?
雖然我自己也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是我相信持續閱讀、對既有觀點提出疑問、不斷刷新自己的認知,就是走在增廣見聞的這條路上最好的燃料。
吃是一種公民行為心得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抽獎贈書活動】《以少創多》x2本
🌎我們總認為,隨著經濟成長和科技進步,人類會消耗越來越多的資源,總有一天地球上的所有資源會被消耗殆盡。然而,事實可能正好相反,人類已經在工業時代之後重新「已知用火」,找到了用更少資源創造更多產出的方法。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more-from-less/
【這本書在說什麼?】
《以少創多》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研究中心共同主任安德魯‧麥克費(Andrew McAfee),我很喜歡他的前一本著作《機器,平台,群眾》書中對於數位科技將如何改變人類未來命運的精采論述。
在新的這本書中,他談到自從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習慣向地球「榨取更多的資源」來達到更高產出。這種陋習和傳統的思維,仍然縈繞著大眾的思緒。但是他觀察到了一個現象,顯示人類已經掌握了新的方法,開始學會「用更少資源創造更多產出」。
他也提出與人類處境、大自然狀態,以及這兩者之間的大量證據,並且將所有的科學事實,彙整成這一套理論。在這套理論的背後的事實,是美國人口與經濟成長的同時,使用的大自然資源開始逐年減少、空氣與水污染逐漸降低。
科學證據也顯示,我們在關心的事物「絕大多數」變得越來越好。當然,不是「所有」事物都變得越來越好,而這本書,就是試著指出哪些事情已經朝正確的方向持續發展中,又有哪些問題仍滯足不前、甚至退步,需要我們多一分的關注。
【樂觀四騎士在全世界馳騁】
為什麼人類開始懂得「用更少資源創造更多產出」?在經濟成長的同時,消耗更少的資源、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原因在於自工業時代之後,有四種關鍵因素同時存在,且彼此互相影響,作者稱它們是「樂觀四騎士」。
資本主義: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潤最大化,促使企業用更少的資源達成產出,並且尋找更多新的能源與研發替代方案。
科技進步:促進企業對資源使用的效率,追求「去物質化」的手段,對資源採取減量、替代、優化、蒸發的方式處理。
公眾意識:因為公民們意識到經濟和人口的成長,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會想要採取對地球更好的措施。
回應民意的政府:政府看到人們關注環境汙染,因而回應民意,制定有效的法規來限制和減少汙染。
資本主義促進競爭,鼓勵企業尋找用更少資源產出的方法,科技進步加速了這個進程。尋找到優良方法的企業,將獲得巨大報酬,因此這本身就是個正向循環。公眾意識和回應民意的政府,則透過民意和法規,限制與減少企業因為使用資源而造成的汙染。
作者鼓勵人們應該把這些進步「紀錄」下來,因為這會告訴我們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有成效的。這本書也傳達一個觀念:「我們不需要把經濟和社會方向盤猛烈的轉往不同方向,我們只需要踩著油門,讓樂觀四騎士在全世界奔馳。」
政府的正當存在,是為一個社會的人們做他們必須做、但他們無法依自己的能力做到或做得很好的事情。 -亞伯拉罕.林肯
【「去物質化」是什麼?】
讀這本書的時候,不斷看到「去物質化」(dematerialization)這個術語,它貫串全書,也是最令我最有啟發的關鍵字。在資本主義市場的運作之下,渴望賺錢的公司往往會尋求使用更少的資源。這股渴望,會讓它們採取更進步的技術,邁向以少創多的局面。
作者稱這個現象叫做「去物質化」,常見的有四種途徑:減量、替代、優化、蒸發。
減量:使用更少的鋁來製作鋁罐、使用更少的農地、水、肥料達到相同糧食產出。用更少資源創造相同產出。
替代:新的頁岩壓裂法降低天然氣成本,正在替代原本盛行的煤炭發電。提供核能運轉的鈾燃料是下一個機會。
優化:隨著數位感測器和排程軟體的出現,鐵路車廂的利用率、航空客機的載客率都有非常大幅的提升。
蒸發:物質被取代消失。一隻iPhone就取代了電話、攝影機、錄音機…等無數的裝置,堪稱去物質化的冠軍。
去物質化讓我感到啟發的點,在於輕量化、整合型的技術、數位化的科技,的確讓我們逐漸擺脫對「物質」的依賴度,轉而追求其他不需要消耗大量物質的事物。在未來的世界,「有形」的產品會越來越昂貴、稀少,但「無形」的產品反而會提供越來越多的價值。
工藝成就推進文明理想的速度,將比最熱心提倡的人期望的還要快。-查爾斯.巴貝奇
【樂觀四騎士帶來了哪些改變?】
第一,它們讓人類和大自然的相處方式明顯進步。資本主義和技術進步加快了「去物質化」的腳步,法規約束了汙染的排放,全球的貧窮、糧食、公衛、教育、壽命都持續邁向正面的發展。仍要注意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這部分目前尚無全球共識的規則,是非常迫切的問題之一。
第二,它們使經濟活動更加集中化:越來越多的產出來自越來越少數的國家、農場、與工廠,越來越多的報酬流向越來越少數的公司和個人。科技的進步讓利用資源的運用方式更具效率,但也造成更多贏家通吃的局面。
第三,它們導致人際關係越來越脫節,社會資本降低。四騎士推動世界繁榮的同時,加上集中化的推波助瀾「不均」的財富分配,許多人感覺有一種被四騎士拋下的「不公平」感受。
與大自然的進步是好消息,集中化則是好壞參半,脫節則是令人擔憂的趨勢。
書中對於集中化和脫節的解決方案,並無著墨太多。因此,我推薦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讀《民主式經濟的誕生》這本書,書中提倡企業應該盡可能避免「榨取式經濟」的模式,轉往「民主式經濟」讓個人和企業共同繁榮,藉此解決不均和不公的問題。
【我們還需要注意什麼?】
作者認為普通的公民,並不用擔心「資本主義」和「技術進步」這兩個騎士,因為根本不需要別人插手,它們自己會找到最棒的「去物質化」方法,降低資源的使用,達到更多的產出。
我們可以關注和影響的領域,就是提高自己對證據和事實的認識,避免被黨派和意識團體的錯誤資訊操弄。用自己手上的選票,去支持在做正確事情的候選人,提高「公眾意識」和鼓勵「回應民意的政府」這兩個騎士。
例如,責罵企業的不當行為會讓責罵者感覺自己很有道德,實際上很少達到什麼效果。更好的方法是投票給認真看待對抗污染和保護瀕臨危機物種的候選人。作者舉出值得每個公民關注和支持的七個議題:
1.減少污染:汙染不是資本主義關心的成本,但它需要被政府限制、規範,留意那些試圖「放寬」任何規範的候選人和遊說團體。
2.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量:溫室效應氣體持續對地球環境造成傷害,但它在全球還沒受到有效的管制。支持那些對這個議題有正確洞見的候選人。
3.提倡核能:科學證據顯示,核能仍是唯一不會排放溫室效應氣體、可以擴大規模、安全、可靠的動力來源。民意反對和建造成本是巨大的障礙。
4.保護物種與生態環境:資本主義本身對於稀有的動物最感興趣,因為他們能賣最多錢。我們要持續支持那些保護土地、限制獵捕的政府法規。
5.提倡基因改造生物:廣泛的科學和醫學證據已經證實它是安全的,有助於提高收成、減少農藥、改善營養。最大的障礙仍是牢不可破的民意反對。
6.資助基礎研究:民營企業不容易砸大錢在研發上面,政府的政策與計畫扮演重要腳色,我們應該支持那些提倡基礎研究的候選人。
7.提倡市場、競爭與創造工作機會:我們常忘了競爭和創新帶來的繁榮和機會,導致社會主義正在死灰復燃。應該聚焦在提供工作機會給與社會脫節的人們。
絕對別懷疑一小群有思想且堅定的人民能夠改變世界,事實上,世界的改變都是這麼來的。-瑪格麗特.米德
【我的讀後心得】
在讀的過程中我試著問自己,對於這些議題,我自己能做些什麼?在書的尾聲,作者的這席話讓我受到啟發:「我們能為地球做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增廣自己的知識與見聞,使用可獲得的最佳資訊來指引我們的行動與決策。」
上一本讓我對世界的認識有「頓悟時刻」的書,是比爾蓋茲推薦過的暢銷書《真確》,已故作者羅斯林感嘆道:「過去20年,全球赤貧人口已經減半,但針對多數國家的調查中,知道這些事實的人不到10%」。
這些不知道事實的人包含我自己。
《真確》從人類心智偏誤的解析,加上事實證據的輔佐,導正了我對世界發展趨勢的錯誤認知。而這本《以少創多》則從資本主義、科技、汙染、環境的多種角度,帶給我許多的啟發和省思,也讓我對那些懸而未解的議題產生興趣,例如核能與基改。
如同作者所說:「我們相信的很多東西是因為我們周遭的人相信它們,或是所屬的政治陣營成員們相信它們。」人們害怕核子反應的巨大威力、害怕基因改造帶來的健康影響,害怕我們即將耗盡地球資源,這些感受究竟是人性本能的恐懼驅使?還是基於科學事實的判斷?
雖然我自己也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是我相信持續閱讀、對既有觀點提出疑問、不斷刷新自己的認知,就是走在增廣見聞的這條路上最好的燃料。
【抽獎辦法】感謝 天下文化 天下讀者俱樂部
1、抽出「2本」《以少創多》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例如:「我想知道科技的發展,如何降低人類對資源的榨取」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9/15(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9/17(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吃是一種公民行為心得 在 胡嘎的馬德里鬧城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雜思【西班牙自營戶小企業血淚史🗣】
昨晚讀了 深度西班牙 學姐的日記(連結置底),講到中央政府剛通過不久的「基本收入補助」,許多重點讀來心有戚戚焉;剛好今天又跟一些台灣媳婦聊到了在西班牙存錢理財的事兒,就來把我在阿卡身邊六年多來的西班牙自營戶(=autónomo =freelancer)近距離觀察體驗(抱怨)寫一寫。
大家都知道我們從事影像工作,除了拍照和拍影片以外,阿卡最初的本業其實還做美術設計,但自從2014夏天接到了台灣的廣告片導演工作,就開始雇用一名員工來負責美術設計這塊工作至今。員工是我們好朋友的表妹,本來阿卡幫自己和員工跟好友光頭佬的製作公司一起租辦公室Coworking,但員工前年搬回了南部Málaga遠距工作,阿卡也就退租辦公室在家工作。而我來西班牙之前,在世界第二大的法國酒商台灣分公司擔任品牌經理;來到西班牙後,則曾在馬德里知名的商學院IE工作過一年多、在我們客戶的創意工作室短暫工作過半年,在這裡領的薪水是台灣的一半、加上行政工作讓我腦死,於是三年前開始擔任阿卡的工作夥伴、去年我們從Carlos Velasco Estudio改名為VELASCO & HU,正式合體出道!
我們在西班牙當自營戶、搞小企業的朋友們(35-40歲),幾乎沒有人買得起房子、付得出頭期款的,阿卡20幾歲時被卡爸卡媽力勸買下我們現在自住的馬德里住宅區小公寓,算是他人生中做過正確的投資了!身邊一對都在大企業裡工作且職位頗高的情侶檔朋友,直到去年才存到了房子的頭期款和裝修費用!(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們都不是那種不出門吃飯喝酒、不出門旅行的省錢派😂)
身為自營戶小老闆的每月開銷如何呢?
⚫️每個月阿卡要繳社會福利費用300歐、幫員工繳600歐 —> 西班牙是歐洲唯一不論你這個月接到多少案、收入高或低,都要繳固定金額的國家 vs 其他國家是照收入比例繳納... 也就是說,即使我們遇到淡季或是客戶不發案子導致我們這個月收入是零,我們還是得繳出900歐給政府!
⚫️員工薪水平常1300歐、旺季工作量大時會加薪到1800歐,付1300歐時我們的成本是2000歐(+600歐的社福費用和100歐的所得稅),加薪到1800歐時我們的成本是2900歐,也就是說除了多付給員工的500歐外,我們還得另外多付400歐的成本給政府... —> 所以西班牙普遍員工薪水都不高,因為老闆們的成本真的很高啊!誰會那麼好還幫你加薪?!
⚫️馬德里小公寓房貸450歐,公寓管理費、水電費、手機網路費、停車場、倉儲費零零總總
⚫️私人健康保險費200歐 —> 在馬德里這個人多的大區,使用公家健保的話,拍個X光大概要等三週,而且還算快的,所以我們都有保私人健保...
⚫️開發票時要先扣所得稅15%、每一季再吐個21%營業稅出去,每個月還要付會計師費用150歐
結論就是:我們賺再多都不夠用啊啊啊!!!🤯
淡季收入低時,為了繳自己和員工的社會福利費用、付員工薪水,總是不得不借利息很高的小額貸款...(手邊就還有兩個在還...🚬)
人衰一點譬如阿卡,有個很會亂花錢的媽媽,七年前卡爸過世,為了處理家中貸款,卡媽請阿卡幫她借了兩個總金額30000歐的貸款,說好了把馬德里近郊他們的大房子賣掉後就會還錢給他。隔年房子賣了,卡媽卻翻臉不認帳,她說阿卡從來沒有幫她貸過款,相反地她還給我們錢去了葡萄牙波爾圖玩沒有還她?!(其實跟她借過兩次小額的錢都有還,而且還加倍奉還給她裝修房子,借錢不是拿去旅行的...🤷🏻♀️)
從此我們過了五六年每個月為了追逐夢想拼得焦頭爛額之外,還要再多付個600歐貸款放水流的苦日子,那種苦除了是經濟上苦撐,更多的是心裡的苦。為什麼卡媽可以自己過得爽爽、買房子又任性賣掉、一個人租了三層樓有前後院的大房子住、每個夏天都搭高鐵去加泰隆尼亞渡假還要阿卡當傭人載家當載狗狗?
同一個時間空間裡,我和阿卡曾經必須跟朋友借錢付社會福利費用、跟銀行借貸付員工薪水、忘記帶鑰匙被鎖在門外請鎖匠卻沒錢付只好打破撲滿數硬幣... 然後阿卡每次跟卡媽提到她所謂「不存在」的貸款時,得到的回應都是大吼大叫、全面否認、情感勒索?所謂虎毒不食子,在阿卡身上是例外。
前年為了省錢,我們甚至把阿卡最愛的車庫工作室退租了、車子也廉價賣掉了。對阿卡來說,失去車庫工作室,簡直就像翅膀被剪掉,夢想折翼一般...😪 (但他現在知道了,太太堅持退租是對的,沒有工作室一樣可以創作的,腦子在哪裡,作品就在哪裡!)
好家在,咬牙五六年後,去年12月我們終於把幫卡媽借的貸款最後一期還清了,從此心裡的愁苦跟卡媽心中「不曾存在」的30000歐也就是台幣100萬一起清空了!阿卡立志再也不受卡媽情感控制、此生再也不幫她借貸了!
今年雖然遇上疫情,但我們工作室的事業卻逆勢蒸蒸日上,手邊一直都有案子做,算是苦盡甘來、開花結果的一年,期待運勢持續下去,讓我們把貸款全還清、得以存錢裝修公寓🙌🏻
講這麼多甘苦談,以下歸納我的心得感想:
1. 在西班牙,除非有存足夠本錢或是家裡有房供住,千萬別想創業當自己的老闆,還是乖乖吃人頭路才有機會存錢買房投資理財啊!
2. 西班牙右派只管大財團有得賺、他們就有得官商勾結貪污A錢,左派只管勞工和員工的利益、極左派不懂開源發展只懂花錢補助。我們這種在中間的自營戶小企業就只有四個字:直接吃屎💩從來只有中間偏右派的公民黨Ciudadanos提出過一些針對小企業的相關政策,但他們後來也是不成氣候,變成了右派幫手不了了之。
3. 西班牙雖是社會主義國家,但不像北歐國家超高稅收、超優福利,這裡所得稅大約15%、還要另外繳社會福利費用,但是國家給予的福利,身為一個月底常在吃土的中產階級自營戶,真的很難感受得到。卡媽倒是被照顧得很好,每個月可領1500歐(卡爸的退休金轉成她的寡婦津貼),一年領14個月,一個人在西班牙算是很好過的了,無奈還是不夠她用...
4. 附議 深度西班牙 日記指出,針對需要救濟的低收入戶,一昧給予補助金真的不是長久之道,創造就業才是啊!與其一直花錢給予補助,釋出利多鼓勵中小企業聘雇員工、而非設立門檻百般阻擾,才是長久之道啊!但是這點左膠們會懂嗎...
5. 我和阿卡的立場都是中間偏左的,但是很多左膠朋友們「假道德正義、真自私自利」的嘴臉行為,真的是讓人看不下去!
舉例一:身邊有極左派「我們可以黨」的忠實支持者,曾經邊領失業救濟金、邊偷偷工作領現金不繳稅,雖然嘴裡滿是社會正義,但是做的事跟那些貪污的右派一樣,沒繳稅給國家外,還騙領失業救濟金而排擠掉真正需要救濟的人的權益...
舉例二:身邊有同為自營戶但是太太正常在家工作領薪水、向父母親租屋沒有貸款壓力的友人,在電話上問阿卡有沒有去申請自營戶補助,還說他一共申請了兩個:中央政府的和馬德里政府的。阿卡冷回:沒有耶,我過得去,我要把機會留給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真左派就要有骨氣💪🏻
6. 為什麼我們還是支持西班牙的溫和左派?除了歷史包袱無法接受法西斯主義外,也因為左派一路支持藝術文化活動和開放多元的社會價值。但是老實說,左派的腐敗貪污也不差,只是沒有右派那麼囂張噁心;我內心其實認為西班牙經濟在他們手上絕對好不起來的,除了只會發展旅遊業其他產業都不拼、就是認命當中國的經濟殖民地。(當然了,其實右派也是一樣,這裡左右派都沒有人有腦懂得拼經濟的...)
7. 為什麼還住在西班牙?想走100次啦!可是身為做影像的,西班牙的文化資產和生活美感還是讓我們想要停留;而且我還是打從心底深愛著馬德里的酒吧們,每次覺得政府政客很雞歪時,去喝一杯就覺得人生很棒了😂
👉🏻深度西班牙日記連結:https://vocus.cc/confinamiento/5eda76bcfd8978000136f185
📷圖說:幹譙完還是覺得西班牙生活有一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