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 Appier 精準行銷,cama café 用 AI 為顧客量身打造天氣專屬咖啡!
新聞快訊
2021-08-24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則新聞】今年 5 月台灣本土疫情爆發,進入第三級警戒,也觸發商業模式的劇變,導入 AI、雲端成了企業數位轉型的大趨勢。成立於 2012 年的 Appier 是出身於台灣的獨角獸,也是唯一成功赴日 IPO 的台灣新創,它過去曾運用 AI 解決方案為家樂福、資生堂等品牌創造不少疫情新商機。這次我們來看看 Appier 怎麼在疫情下幫助 cama café 超越去年的營收?(責任編輯:陳宜伶)
以人工智慧(AI)與軟體即服務(SaaS)為核心的沛星互動科技(以下簡稱 Appier)持續協助企業化解不同類型的商業挑戰。有鑒於全球經濟模式自 2020 年起因應疫情進入新常態,實體零售業者在面對市場不確定性時也採取積極行動,強化自身的數位競爭力。
cama café(咖碼咖啡)2020 年年中便啟動一系列會員忠誠度提升計畫,並採用 Appier 解決方案,分析線上與線下數據,以實現自動化精準行銷,吸引對咖啡有不同偏好的消費者成為會員並且持續消費;而在掌握更全面的用戶輪廓與線上行為後,cama café 進一步完善其用戶旅程,提升會員訂閱數與轉換率,並利用 AI 模型和大數據發掘商業機會、強化商業決策。
截至目前 Appier 的解決方案已為 cama café 創下亮眼好成績:
網頁 / App 訂閱率提升 3 倍
站內應用程式推播 CTR 增加 4.5 倍
天氣推播 CTR 增加 2.2 倍
cama café 成立於 2006 年,為台灣知名連鎖咖啡品牌,商品涵蓋咖啡與茶類飲品、濾掛式咖啡與咖啡豆。基於會員所展現的高營收貢獻率、高消費忠誠度,cama café 於 2018 年 10 月推出 cama App,截至目前會員所貢獻的營收最高可達 6 成,cama café 陸續推出的咖啡豆訂閱制也適時滿足會員的個人化需求,獲得好評。
cama café 提前佈局數位策略,強化實體門市營收
今年五月,台灣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因全台發布三級警戒,前往實體門市消費的顧客人數大減;幸而 cama café 在去年就已提前預警,結合數位策略強化實體門市的銷售,因而在這波疫情衝擊下得以逆勢成長。根據 cama café 數據顯示,門市五月營收較去年同期提升 38.8%,自有電商平台(含訂閱制)的交易筆數成長 10 倍。
近年來 cama café 會員數量快速成長,然而會員的快速增長也讓行銷人員難以全面掌握用戶的輪廓與興趣,採取清晰且明快的行銷作為。具體而言,cama café 面臨的挑戰有兩點:
難以建立 360 度用戶輪廓:缺乏足夠的 IT 與資料科學資源與人才整合並分析大數據,全面了解用戶的興趣、交易與線上數位行為,建立全方位用戶輪廓,發掘更多的商業機會。
難以建立完整的用戶旅程:缺乏完整的用戶輪廓與自動化行銷工具,以跨渠道經營會員關係,在各個客戶接觸點精準投放行銷內容,最終提升會員訂閱數與轉換率。
運用 AI 模型、一站式平台實現精準行銷:cama café 會依天氣推薦適合的咖啡
基於 cama café 經營的型態與行銷目標,Appier 採取的做法是運用 AI 模型整合用戶興趣,並透過一站式平台實現精準行銷:
1. 部署 AI 模型,整合線上與線下數據分析用戶興趣:透過 Appier 特有 AI 技術,整合線下交易資料、線上網頁和 App 行為數據,豐富既有的 CRM 資料,建立 360 度的用戶輪廓。同時,行銷人員可以利用 AIXON 的「分析與區隔用戶 AI 模型」,客製化彈性訂定競爭者與異業合作之關鍵字,分析用戶興趣,制定以數據為導向的異業合作與線下通路策略。例如自訂卡通人物關鍵字並分析用戶喜好後,選擇用戶最喜愛且符合品牌形象之人物,作為異業合作洽談之決策依據;或自訂通路關鍵字並分析用戶喜好的線下通路後,驗證用戶最感興趣之通路,強化營運競爭力。
2. 一站式管理多元渠道,輕鬆實現精準行銷:透過 AIQUA 行銷自動化的觸發推播,cama café 能無縫進行 App 內推播與一般網頁內推播,深度與用戶溝通,投放精準的行銷內容與之互動。同時針對雙 11 大型購物檔期,多渠道、多波段設計用戶旅程,並客製化設計「倒數計時」網頁內推播吸引用戶加速購買,強化轉換率與訂閱數。根據觸發推播的概念,cama café 也利用網頁發送「天氣推播」,透過 AI 精準預測用戶位置,客製化推薦用戶適合當日/當地天氣之飲品,連結Google地圖,強化線上與線下 OMO 串聯,增加用戶到實體通路購買飲品之意願。
cama café 行銷團隊表示:「cama café 致力於提供最真誠的咖啡賞味體驗。從一顆生豆到一杯咖啡,以最透明的製作流程,端出杯杯國際級的咖啡。與 Appier 合作更能精準地與用戶做溝通。透過 AIQUA 顧客互動行銷平台不但能精準預測分眾、自動推進行銷活動,增加行銷團隊效率;運用 AIXON 資料科學平台還能將門市線下數據整合,結合線上行為數據及用戶資料,讓行銷團隊能快速了解用戶輪廓以制定商業策略並採取行動,讓 cama café 更快速實現數位轉型!」
附圖:圖一:配合當季活動,cama café 深度與用戶溝通,以提升會員忠誠度,圖片來源:Appier
圖二:cama café 利用 AI 制定以數據為導向的異業合作策略,圖片來源:Appier
圖三:透過 AI 精準預測用戶位置,客製化推薦適合該天氣之飲品,圖片來源:Appier
資料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1/08/24/cama-cafe-appier-martech/?fbclid=IwAR2-iJn1rv7NNV8Rsx6iNV8nFP-uWMmZn5JU5CnaD8eBNoER3FLxbMO9SnY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
「同 理 心地圖 用戶 旅程地圖」的推薦目錄:
- 關於同 理 心地圖 用戶 旅程地圖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同 理 心地圖 用戶 旅程地圖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同 理 心地圖 用戶 旅程地圖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同 理 心地圖 用戶 旅程地圖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同 理 心地圖 用戶 旅程地圖 在 empathy map同理心地圖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同 理 心地圖 用戶 旅程地圖 在 empathy map同理心地圖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同 理 心地圖 用戶 旅程地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同 理 心地圖 用戶 旅程地圖 在 同理心地圖範例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DCARD 的評價
- 關於同 理 心地圖 用戶 旅程地圖 在 9 同理心地图ideas 的評價
同 理 心地圖 用戶 旅程地圖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下一代智慧車的人文主義:有AI更有愛
iWeekly週末畫報
6月24日
離過家的人都知道,有種想念叫做“家的味道”,那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味道。而這其中的“味裡之道”,最近被一條在朋友圈裡刷到的片子,說到了心坎裡——
這部由廣汽新能源攜知名導演王維明聯手打造,由國寶級演員李光復及實力派演員王道鐵主演的溫情大片《味道》,沒有過度的煽情鋪排,沒有過於“闔家歡”的畫面,而是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與運鏡,講述了父子倆對廚藝傳承和創新的故事,讓我們得以看到藏在層層交織動人情節的溫暖,以及父子之間“有愛相伴”的不易。
一切都恰到好處。唯一的問題是,作為一款智能SUV,廣汽新能源埃安V為何偏偏要走“溫情”路線去展現看似與“智慧科技”背道而馳的“走心人文”一面?
“人文智慧”=人文關懷+人工智慧
自1955年“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一詞首次在一份關於召開“人工智慧夏季研討會”的提案中被提出以來,人工智慧科技發展理所當然地沿著理性路線前行了60多年。我們習慣性把它作為實現特定功能的工具,卻鮮有人對它賦予人文色彩和感情。
正如我們不曾想過《超能陸戰隊》中的“暖男”機器人大白,不但能治癒身體上的傷痕,還能治癒心理上的傷痛;《星球大戰》中的金閃閃的機器人C-3PO對他的每一位主人都忠心耿耿、關懷備至;《星際穿越》中的塔斯(TARS)具備大多數人類都自愧不如的幽默感……
但這一系列美好的“科幻想象”卻又恰好說明,我們人類心目中對“智慧”的真正期待——它具備自我意識,能通過某種方式與我們建立起情感層面的連接,偶爾還會賣萌吐槽打趣,是一位全能而忠實的朋友,而非僅僅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換句話說,在“智慧”屬性上,人始終還是渴望人性的。人與人工智慧之間,是時候需要一個新的定義。
從實際應用來看,也出現了越來越多更貼近情感需求,能與人類進行感性交互的技術和產品。比如最新上市的全球首款5G智慧汽車埃安V,得益于人性化黑科技的加持,它不僅能“聽懂”還會“思考”,友好的舉止和愉悅的聲音就像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人,即使我們操著一口“塑膠普通話”,也無礙交流與互動。
埃安V顯然不再是作為交通工具而存在,而是越來越像一個擁有智慧的生命體,它會像人一樣與你交流,像助手一樣提醒你行程時間,幫你規劃出行路線……也就是大傢伙兒都在說的汽車更“懂你”。
誠然,如果把以邏輯、計算、推理等視角出發的理性“人工智慧”,稱之為人工智慧1.0時代的話,那麼以情感、藝術、審美為出發點的感性“人文智慧”——人工智慧2.0時代,將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這裡,“人文智慧”不再是沒有言語、冷冰冰的黑科技,而是我們尋求幫助時給予力量的朋友。“人文智慧”是有溫度的,注入了關愛人類的能力,滿足人類對美好生活嚮往的信念。這與美國的趨勢專家丹尼爾-平克在《未來世界屬於“高感性族群”》的觀點不謀而合——世界正交付到“高感性族群”手中。
有溫度的智慧陪伴,才是更聰明的陪伴
當愛與智慧同時到來,人與車之間的關係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出行即生活。像埃安V這樣的“人文智慧”汽車,已不再是簡單滿足A點到B點的代步工具,而是成為科技與人類的連接者,是日常生活中“更聰明的陪伴”,可以提供“理解萬歲”的溫暖。
這不僅是廣汽新能源的初心所在,也是埃安V之所以會劍走偏鋒攜手溫情電影上市發佈的“終極謎底”——有愛相伴的智慧移動出行。
正如廣汽新能源總經理古惠南所說:“對於味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記憶,比如父親的拿手菜,讓我們難忘的其實不是味道本身,而是烙印在我們心中深深的‘愛’。廣汽新能源埃安,有愛相伴的智慧移動出行,以‘智慧、情感、信賴’成為大家‘更聰明的陪伴’。”
當我們站在這個角度再去看“人文智慧”時,我們會發現智慧汽車的“越來越聰明”已不再是彰顯技術到底有多先進,而是體現在它如何更懂人類,真正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服務。
對於算得上是年輕的廣汽新能源而言,埃安V堪稱他們完整詮釋“人文智慧”主張的最新產品。不難發現,埃安V本身就是一個特別有AI(愛)的存在,埃安V所提供的一切都是圍繞人來的。
埃安V對“人文智能”需求的首要洞察便是,注重“顏值”給人帶來愉悅美感的同時,也要讓人機工程學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比如,埃安V通過同級獨有的中國版高精地圖、高精雷達、智慧攝像頭”組成的三重感知技術,在複雜的道路上給車主帶來更有效的導航指引,實現ADiGO3.0自動駕駛。
廣汽新能源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5G T-BOX,搭載華為最新一代巴龍 5000 5G晶片,讓汽車真正成為“5G+V2X”的下一代智慧終端機。在5G的加持下,埃安V擁有了極快的傳送速率,系統能在瞬間回應,駕駛更加從容自如。
埃安V所配置的最新一代的飛魚2.0自然語音系統,擁有最長90秒免喚醒+智慧聲源定位功能,能更加便捷/清楚地讀懂用戶的需求。
而“六大暖心科技”之一“1鍵遙控泊車”,則完美實現“懂我”到“悅我”的跨越:除常規水準、垂直的泊入泊出外,埃安V還支持坡道、斜列及智慧循跡泊車等全場景智能泊車。在6米範圍內,車主還可一鍵遙控泊出方式召喚車輛,避免了因車位太窄難以上車的尷尬。
當然,一輛真正讓人感覺“人文智慧”的汽車,不僅僅要滿足出行需求,更要符合大眾對情感的訴求。因而AI在車內的應用正在逐漸滲透到更細緻的體驗上。埃安V貼心考慮到我們對健康需求的關注,搭載埃安獨有的超N95級濾防+遠端一鍵殺毒,以及全球首創的中藥香氛技術,讓健康常伴左右。
這樣的汽車,早就超出了一個移動工具的自我要求,不止於懂你,還懂你的生活。
著名未來學家彼得-伊利亞德曾說:“今天我們如果不生活在未來,那麼未來我們將生活在過去。”
今天的汽車,無疑已從一百多年前卡爾-本茨(Karl Benz)發明的汽車進化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移動智慧終端機。未來出行生活的模樣,也正在因為埃安V的出現,而變得更加清晰、更加有愛,離我們也越來越近。
發揮一下想像力吧,未來的汽車可以幫助忙碌的都市人群高效完成出行準備;幫助熱愛自駕游的驢友們提供外出旅遊完整的出行路線與行程安排;説明中老年人士提供更及時方便的醫療服務;幫助上班族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在上下班早晚高峰時定制更順心的路線……它不僅“能說會道”,還懂“察言觀色”,有愛相伴,共情共鳴,讓人駕享無憂旅程。
如此愜意的生活范兒,試問有誰能抗拒?
資料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TI1MTIyOTYyMQ%3D%3D&mid=2652648877&idx=1&sn=6bf9e85634af5962dbf7e2d563cde7e8&chksm=79435d774e34d461c0aa5e40dc9b7eea85e9874fbdb8d55232aa659164dff5d928348a2dd29d&&sessionid=0&scene=126&clicktime=1595346404&enterid=1595346404&fbclid=IwAR0wOYUi9EZGlY64pYXmzumPmoL1aVBZwDcBsLUybyW2o-0fUK4PLGt2tyw#rd
同 理 心地圖 用戶 旅程地圖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誤打誤撞的意外旅程:我如何成為一位碼農》
(三) 就這樣走到了今天,然後呢?(文極長,慎入)
.
前情提要: (1) https://bit.ly/2SHjah7 (2) https://bit.ly/2u6gHCB
.
如同前文所述,三年多的新創環境裡有許多的不順遂,對我而言就像是抗壓性測試。雖然說最後狀況開始漸漸好轉、和同事們也建立了革命情感,但我知道在專業上自己還是處於捉襟見肘的狀態——新創環境資源不多,我們的經驗也不太足夠,常常在時間壓力下土法煉鋼,手上的產品就因此做得越來越像一輛拼裝車——看起來能跑、但實際上有著隨時會散掉的危險。我很想解決這些問題,自己的能力和高層給予的空間卻又不允許。
.
探索許久,最後我得出了「轉職」這個結論,目的是希望自己在更健康的環境下,學到更多業界的「最佳作法」(best practice),這樣如果未來再回到這種環境,我才有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那時是2017年的年尾。
.
* * *
.
經過了5年多的磨練,那時候的我已經算是一位相當典型的「碼農」,找的自然也就是業界大公司的軟體工程師職位,目標相當清楚;那麼,我又該怎麼準備面試呢?
.
在近幾年的北美大型公司,軟體工程師的面試有標準化的趨勢,重點都放在寫程式,而且以類似的考題為導向,這造成了一個很有趣的生態——面試這些職位變得像是在考聯考一樣,大部分的工程師如果要轉職、而且以知名公司為目標,第一步就是先去找演算法題庫刷上幾百題;其中最知名的網站叫做LeetCode,只要你願意多付一點錢,他們還可以告訴你哪些題目是谷歌、臉書、微軟與亞馬遜這四大巨頭會考的。
.
憑良心講,我個人並不享受這個過程。這些考題無論難易,基本上考的是你解題的能力,而不是我認為在業界更重要的——把各種已有的解法綜合在一起、然後和團隊合作找到最能達到目標的做法。我身邊認識的多數工程師也同樣不太享受這個過程,只是因為那些大公司的福利實在太好,而甘願拼了老命去練這些考題。(不覺得很像台灣的高三學生嗎?總會聽到老師說「這一年好好忍耐用功,等考上了理想校系就由你玩四年」這類鬼話。)
.
* * *
.
要面試哪家公司則是另一門學問。那時候因為已經進入F家和G家的面試程序,心裡也做好了搬到矽谷的心理準備,甚至開始研究加州灣區的生活機能,並且朝聖一下那高得嚇死人的房價。但不知道為什麼,內心深處還是有個聲音說:波士頓也不差呀!也找幾個這邊的工作機會吧!
.
然後我就很敷衍地做了一件事:直接找網路上評價最好的軟體公司排名,看看有沒有哪家在波士頓的。這時候我注意到有家以前沒聽過的公司叫做HubSpot,總部就在離我不遠的Cambridge,做的東西我也不是特別感興趣,但是很奇怪的就是覺得好像可以申請看看,於是隨便在他們網站上看了看就把履歷丟了出去,連職稱都沒看清楚(笑)。
.
結果有點令我意外——履歷一丟馬上就跟HR連絡上、很快獲得現場面試的機會,面試後很快就拿到了口頭offer,從頭到尾只用了不到三個星期。因為發展實在太迅速,最後只好硬著頭皮跟HR說,我三個禮拜後還要去G家面試,可以等到那邊結果出來再發給我正式offer嗎?
.
HR倒是答應得很爽快。從言談中得知,其實他們還蠻常碰到這種需要搶人的狀況的,早就處理得駕輕就熟啦。
.
* * *
.
2018年三月底,我抱著送死的決心飛到山景城的G家總部面試,最後也不意外的鍛羽而歸。有趣的是,這件事情那時候並沒有讓我很挫折,只因為比起灣區,我內心還是對波士頓有稍微多一點的好感。
.
於是我回到了波士頓,開開心心地接受了HubSpot的offer、告別了充滿愛恨情愁卻仍然有點不捨的那家新創。接下來做的第一件事情當然不是馬上開始新工作,而是先放自己兩個月的假,用了其中42天去壯遊。相關文章可參考《2018大旅行》系列文( https://ltsoj.com/tag/Grand%20Trip )。
.
就這樣開心放蕩了兩個月。2018年7月初,我才開始在新公司的工作。
.
* * *
.
HubSpot的產品核心是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簡稱CRM),從10幾年前的新創,一路成長到當時有超過500人的研發部門。在這樣規模的公司裡,我的加入就像是成為一顆小螺絲釘,在這部偌大的機器裡管好自己的小角落。
.
身為一個已經有6年經驗的工程師,又經歷過大公司與小公司的磨練,上手新工作應該是輕而易舉吧?沒想到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
.
HubSpot是一家給予工程師極大權限的公司,任何一位工程師都可以不經過任何人同意,直接改動產品的程式碼並且放到線上給客戶用;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像金正恩一樣,隨時可以按下核彈發射的按鈕(誤)。這意味著每個工程師都被賦予了很大的決策權,同時當然也得承擔相應的責任。至於這些決策(從程式怎麼寫、要做到什麼程度、寫好後如何發佈,到發佈之後如何和用戶溝通)怎麼做才對?這就取決於你對這家公司內部系統(無論是技術上或組織文化上)有多了解。這是為什麼幾乎每個同事剛加入時,都得經歷過一段不短而且充滿挫折的適應期。
.
以我自己來說,雖然我個人非常喜歡擔任決策者的角色,但過去三年半在前公司那種「上面說什麼就做什麼」的運作模式,已經深深影響了我當時的工作風格;因此,如何重新把自己調回一個更獨立的角色,並且找到新環境中的生存之道,是我加入HubSpot之後持續面對的挑戰,甚至直到已經入職一年半的今天都還是如此。
.
故事講到這裡,我們已經來到了「現在進行式」。這個仍然在發展中的故事,接下來的情節會是什麼?
.
* * *
.
「軟體工程師這個職業,我到底還會做多久?」我常常這樣問自己。
.
如果用旅行來做比方,我現在就像是在走在一條計劃以外的路徑上。這條路上風景其實還不錯,走起來也算平坦舒服,路旁設施完備,幾乎要什麼有什麼,前面更有著很大的空間等著我去探索。要我一直這樣走下去,發掘路上更多計畫之外的美好,我想應該是不會有太大問題。
.
然而,我也仍然記得自己最早的熱情所在:想要了解並且接近這世界各地的人事物,並且將自己所見到的和人分享。這個目標某種程度上來說很像是童話故事中的遙遠國度,你不見得講得出它的具體位置,甚至不確定它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但你知道就是它促使你踏上了這段旅程。
.
我認為這兩條路並非完全沒有交集,最理想的情況或許會是:我一邊沿著前者邁進的同時,一邊發現它也正在帶領我一步步向後者接近;但也有可能我最終必須在某個時間點停下腳步,抱著破釜沈舟的決心改變方向。總之接下來究竟會如何發展,我自己也不知道。
.
* * *
.
話說回來,雖然辦公室裡的碼農生活常常讓我覺得離世界越來越遠,最近我卻有了不同的想法:軟體工程師現在可是許多國家都有需求、而且少數不太受文化差異限制的職業(畢竟大家寫程式還有溝通用的大多還是英文啊)。也許我現在擁有的這份職業,未來會是將我帶向遠方的那雙「隱形的翅膀」呢(不好意思快選舉了,腦中一直浮現政治梗,哈哈)!
.
(全文完)
.
(圖為我貼滿地圖的辦公室座位,說明了我雖身在公司裡,心卻常常在遠方的某個世界角落,哈哈。)
同 理 心地圖 用戶 旅程地圖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本的地理想像,如方位、氣候、規模、人文特色等。接著,我會做一件事—大量地運用google map細查地方資料。
.
地圖,是一種人對空間權力的掌握,當旅人們從地圖繪製者的手中,搶回擁有地圖的權力,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旅行生活?然而,我們真正因為google map而搶回了對空間的掌握嗎?我們先從紙本地圖的使用開始。
.
▓ #紙本地圖的時代
.
不只是到了旅遊的當下才使用google地圖來找路,而是平常沒事時,就打開地圖滑呀滑,細察預計拜訪的地點,了解地理資訊。不過,在2005年以前,旅行時掌握地理環境的技術大都依賴紙本地圖,旅客與觀光客在出發前,會購買旅遊手冊、旅行文學,透過特定旅行專家與旅遊資訊編輯的視野,來觀看地方(林子廉,2009)。在那時之前,各種「旅遊天書」隨著出國人數的增加,而銷售量大增。
.
出國旅行度假,不單僅是選好地方、買張機票、然後去就可以說「#這是我的旅行」,旅行的體驗是由生活中的不同媒介內容(電視、廣告、電影、書籍、旅遊手冊,現在還有社群網站)與你的真實旅程所交織而成(Urry, 2002)。當然也包含地圖。
.
地圖是一種地理狀態的再現。我們覺得地圖模擬了真實的環境樣貌,但事實上,地圖是一種「#簡化」、「#挑選」、「#裁切」,尤其是紙本地圖,在有限的平面版面上,地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一比一的還原,而是透過地圖繪製與資料整理,表現製圖者對大地的擁有權、解釋權。
.
在從前的旅行中,我會在行前買一份巴黎的城市地圖,在台灣時就把旅行手冊上看到的景點標示在地圖中;並在旅程中逐一刪除,有時候還會用紅筆將散步走過的路徑畫上,以展示我對巴黎的熟稔程度。基本上,整張巴黎地圖我都畫滿了。
.
▓ #google地圖的出現
.
2005年,Google Map正式上線,一開始只是電腦版,同一年裡很快地推出手機版本,並且加入Google Earth的服務,直至今日,google的地圖是Google公司流量第二大的營運項目。Google Map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地表空間幾何特性以及地理屬性等兩種資訊之資料庫, GIS 中記錄的資料藉由適當的軟體解譯後可重現地表相關地形與地貌,使用者可以免費且自由地在地圖檔上標記並添加註記。這個地圖很快地成為旅行者的最佳找路工具,可以用微觀與巨觀的視野,審視空間樣態(廖酉鎮、陳均伊,2013)。
.
相對於傳統紙本繪製,#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廣泛應用,省卻了實物儲存的難處,也使我們可以在同一空間的地圖上看到不同的主題的重叠和互動,我們更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在給定的地圖框架上任意標籤,製作對我們有意義的地圖(Lo, 2012)。
.
Google不斷推出越來越豪華的地圖服務,像是「#交通資訊」、「#街景服務」、「#旅行規劃」,最近更加入虛擬實境的概念,將導航升級成「#AR導航」,透過 GPS 獲取用戶的位置,並使用街景資料產生「視覺定位系統」(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VPS),快速辨識周遭地標建築定位用戶位置,並在手機相機中以巨大的動畫箭頭結合街景,藉以更清楚地告知方向。這些方便的工具是積累在行動通訊技術、運算技術與人群使用習慣的大量應用與快速進步上,嶄新的地圖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旅行、旅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
▓ #人與機器結合下的旅行:地理媒介
.
人與機器在移動技術空間中,被結合成一種人機複合體,或是Bruno Latour行動網絡理論中的「人—物」,這讓人的體驗更加複雜。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打開Google Map後,隨著指標轉動身體,試圖協調數位與真實的空間方向。或是,跟著導航行走,耳畔響起「向左轉」,就毫不猶豫地走向左方的街道。又或是,最一般的情況下,使用者會打開軟體,了解地理定位下自己與週邊資訊(店家、車站等)的關係。
.
進入到隨身行動傳播科技時代,人與物結合下的移動與定位本身就是一種資訊,這些資訊詮釋了流動空間、網絡連結、移動過程的具體樣態。一方面,機器深刻地鑲嵌入人類的生活世界中,反過來說,人們亦透過機器產生全新、方便、延伸的特殊經驗。這種人機合一、日常鑲嵌的 #地理媒介(geomedia)(McQuire、潘霽,2019),在旅行實踐中更顯鮮明。
.
在Web2.0時代,藉由地理媒介所構連起來的網絡式公共空間,展示了人類時空感知的嶄新轉變。透過行動傳播與數位化的技術,遊歷的地點本身不只是被媒介再現,而是,這些地點本身就是媒介,在程式運算的框架下,人與人、人與城市有了全新的關係:Google Map的使用與資料的積累,很大的程度上,人們利用社會實踐、消費行為與協商互動來定義旅行的地方。
.
例如這次我們旅行到關東地區,特地前往宇都宮吃餃子。在行前我們藉由Google Map的即時資訊決定乘車的方式,查詢車站附近所有的餃子店以及他的評價、照片、菜單,用街景服務來定位自己如何到達要去的「餃天堂」。然後在這家算是有特色的餃子店鋪,我們竟然在餃子裡吃到了一根鋼刷鐵絲,店家也沒有很認真地看待。就默默地打開Google Map說明了當下的狀況,並給予較低的星級。
.
▓ #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上述的情境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場境,使用者們可能自知的情況下,#自願參與地理資訊的建構,這稱做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GI,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Sieber and Haklay, 2015),Google Map的VGI使得人們更有機會參與城市意義的詮釋,在公共參與的意義上,Google Map也是一種社群媒體,它建築在遊客、居民、店家等大量用戶的傳播意向性上。在McQuire與潘霽(2019)的「地理媒介」評斷便提到中,媒介傳播技術、隨身行動和城市地理元素的深度融合,共同造就了「#成為公共」(becoming public)的體驗,打開城市生活的審美維度,同時推動了「成為公共」的過程。城市中的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不再僅僅依據根植於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活形態,而是更直接地被轉化為主動的「傳播」過程。
.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Google Map有著三種資訊類型:自然的資訊、技術的資訊與文化的資訊。自然的資訊,如同人們所可以感受到的地形等;技術的資訊則如道路、水系的測量描述;而文化的資訊則指涉各種人類的行為,如駕駛、消費等。透過運算平台,當然也包含IG、FB上的「#社會標註」,像是打卡、分享美照、「#」,使用者、物、與城市風景大量交織成數位形式與真實形式共存的存在,並且在公共性的概念下交往互動。
.
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想像與批判,一個反烏托邦正在進行。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是地理媒介的延伸,甚至不得不參與地理資訊的建立。當你想要運用導航系統時,其使用者本身正參與著車流量預測的演算過程。當我們行動時,我們也正經歷一種數據式的物化,個人與機器結合後,個人在時空中的所有作為都有可能面臨資本主義的收編,例如在Google Map上顯示個人化的位置性商業廣告。
.
▓ #流動的社群與信任革命
.
旅行者們對Google Map的使用,構成了一種流動與移動的社群,這個社群強調的並非穩定的社會記憶,他們更欣賞獲得片刻的超凡體驗,與享受如遊戲般的過程,在虛實間讓自己更能夠掌握旅行的地方。從Google Map的旅遊嚮導設計就可以發現,Google Map將每一位參與地理資料建構的人們都當作「專家」,這個構想在另一個旅行APP「#TripAdvisor」裡也非常鮮明。你可以在「TripAdvisor」裡分享更多評價、文章與圖片,分享你在移動時的超凡體驗,以獲得「#頂尖攝影師」、「#飯店達人」等等標章,以提高個人體驗的可信度。
.
不過,有批評家認為,我們太容易把Google Map、Google Earth上的作為,理解為一種全景全知的圖像、透明的秩序,甚至是前面討論的參與和賦權的工具(Kingsbury & Jones, 2009)。閃耀著令人暈眩光茫的球體,反映了人類的戴奧尼索斯的妄想,我們狂亂地航行,歡天喜地地喧囂,我們全心全意、不加思索地信任它,卻低估了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集體監控。
.
▓ #回歸地方化?
.
不過,站在創用的立場,我還是傾向對科技保持信任。信任研究者Bostman(2017)在《#信任革命》中談到,只有「信任」,人類才能在進程上有超越性的變革。當然,對Google Map的信任早在2010年以後就幾乎被廣大的使用者們接受了,雖然偶而還是會看到我父親打開地圖導航後,然後罵導航太笨,繼續走自己的路。但無疑得,Google Map扮演了旅行實踐的重要推動角色,它把商品、交通、約會與各種推薦搓合起來,讓旅行同時是個人的行動,也是集體的社群參與。也因為這些更加錯綜複雜的信任,旅人們才能獲得更多足以創新生活的服務。
.
回到McQuire的地理媒介概念中,如果傳統大眾媒體帶給旅行者與地方的是一種想像的、再現的、去地方化的全球化幻覺。那麼這些隨身、隨地的地理媒介,像是Google Map,則在旅行者與地方之間形成更回歸地方化的關係,同時還包含了跨文化溝通的實現,透過這樣的地理媒介技術,更能提高人們對差異性與流動性的接受程度,還可以確保城市網絡中與他者共存的技能。
_
_
#參考文獻:
.
1. 林子廉(2009)。旅遊手冊如何影響遺產觀光客對於原住民石柱真實性知覺、旅遊動機及體驗。文化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2.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Sage.
3. 廖酉鎮, & 陳均伊. (2013). 讓地圖活過來一 Google Earth 運用於地球科學教學設計之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
4. LO, K. H. (2012). 論班雅明式史觀和空間觀: 並以領匯霸權地圖為例.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文化研究@ 嶺南, 32(1), 1.
5. Sieber, R. E., & Haklay, M. (2015). The epistemology (s)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 critique. 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2(2), 122-136.
6. McQuire, S., 潘霽(2019)。From Media City to Geomedia: Cross-disciplinary Insights into Information Society from a Pioneering Australian Scholar。資訊社會學研究,36。
7. Botsman, R. (2017). 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and Why It Could Drive Us Apart. Penguin UK.
8. Kingsbury, P., & Jones III, J. P. (2009). Walter Benjamin’s dionysian adventures on Google Earth. Geoforum, 40(4), 502-513.
同 理 心地圖 用戶 旅程地圖 在 empathy map同理心地圖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 ... 的推薦與評價
同學能學會如何運用「同理心地圖」與「用戶旅程地圖」描述當前問題。 Students will learn how to use the “Empathy Map” and “User Journey Map” to describe current ... ... <看更多>
同 理 心地圖 用戶 旅程地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如何運用人類學的「人觀」做為一種設計思考工具(二)?~如何讓人物誌、同理心地圖與使用者旅程地圖更有價值? ... <看更多>
同 理 心地圖 用戶 旅程地圖 在 empathy map同理心地圖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 ... 的推薦與評價
同學能學會如何運用「同理心地圖」與「用戶旅程地圖」描述當前問題。 Students will learn how to use the “Empathy Map” and “User Journey Map” to describe current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