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純粹是因為熱愛地理,才有今天的表現】
本屆 #國際地理奧林匹亞競賽,四位高中生創下台灣歷年參賽以來的最佳成績!
四位代表參賽的國手回想過去接受的地理教育,
提到學習地理若能和真實環境連結,很重要,
也期望台灣的地理教育能夠更 #以土地為本,向大自然學習↙️
cplink.co/I2gRM2aN
-----
【2021教育年會】永續x教育 實踐 SDGs↙️
cplink.co/lwn0fbQa
【提升教學力】素養、雙語、線上學習書單↙
cplink.co/lEDz3GI0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80的網紅李亞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嘻哈時代來臨|Diss RBL不敗戰神Q毛萬亂教之滑板小教室|現場freestyle真的嗆到你會怕?! https://youtu.be/CjTIDCnq38g 最強合作企劃!下一個就是你?!從髮型到單曲全製作還有live MV|我們一條龍全包辦|feat.桃犯/哈梭褲Hustle Crew-T...
向大自然學習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孤獨對人體的傷害,竟等同於1天抽15根菸?
(有中文版!)
在全球疫情的衝擊之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得不拉開。在線上模式飛速發展的同時,卻有許多人身心出了狀況。這本書似乎面對這個趨勢而寫,但其實身為經濟學者的作者,指出結構化所造成的孤獨早在疫情之前,已經發酵了一個世紀。特別是在1970年代,新自由經濟主義的興起,讓世界的價值觀趨向由市場經濟來決定。看似標榜著自由,但鼓吹個人主義的另一面,卻不知不覺得犧牲了社群的價值,以及金錢無法衡量的一些事物。
作者說明孤獨並不只是一個人單身或獨居的狀態,其實那與內心的孤獨感並不一定是相關的。這裡說的孤獨更廣義的事即便身旁有人卻感受不到連結,或甚至在一個環境當中沒有歸屬感,以及渺小無力無法參與在社會或者是工作場合中的那種無力。作者不能免俗的在一開始用許多人甚至是動物的實驗,說明這樣的孤獨感對身體的傷害,以及習慣於孤獨狀態的人,在面對他人時,反而不知如何應對。甚至會有杯弓蛇影的自我防衛攻擊傾向。書本前段講到現在很多民粹政治的現象,以及這些現象如何吸引顧感到孤獨者的支持。我個人是覺得他雖然努力平衡報導,但不免對某些政治人物有比較強烈的批判。
但書本後半部有幾個點我覺得還不錯。首先是她論述關於居住環境以及工作職場,因著租賃或甚至共享經濟的形式興起,副作用就是讓人沒有歸屬感。而沒有歸屬感的背後自然就不會輕易承擔社群責任 (畢竟身邊的人一直來去,投入情感太過消耗)。過去社會中有一些社群是能夠讓社會不同階級的人,站在同一個平等的位置上互動。例如以前的社區公園或圖書館,學校的義務教育,服兵役的經驗,甚至是西方社會當中的教堂。但自由經濟主義,讓其中一些變成階級化。而新冠疫情的衝擊,更是影響到人們聚集的意願。如何重新建立這種拋開階級的社群體,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
另外一點是作者用一章說明 The Digital Whip ("數位鞭打")。在許多共享平台上,人力成為手機上點選就可以得到的服務,而一些企業當中更是用所謂的數位化管理監視員工的一舉一動,名義上是為了他們的健康和給予工作反饋,但更多時候是為了效率最佳化。當車隊司機從休息時間可以一起用餐的同事,變成相互競爭的外送員。當人的價值是幾顆星的評等,那種無助和焦慮感都是以前未能想像的。作者很務實的說到,自動化以及線上化這些趨勢銳不可擋,也的確為一些人帶來新的賺錢管道。但是如果對其中的工作者保護不足,最終社會仍然要附上不小的代價。
在與病毒共存的零接觸時代中,要如何對抗孤獨的魔咒?民主社會中除了手上那一票的力量之外,其實不要小看我們每一個人身邊可以做的小事。這當中包括對陌生人微笑,向給與服務的人誠摯說謝謝,與家人朋友在一起時不要拿出手機,在自己所在的社群當中有意識的承擔更多,等等。我們的歸屬感,不是來自於品牌忠誠度或者是消費,而是來自於你親自參與建造的。
畢竟,社群只能建立 不能用錢堆積。
"We need to recast ourselves from consumers to citizens, from takers to givers, from casual observers to active participants... this is about taking opportunities to exercise our listening skills whether in the context of work our family lives or in our friendships. It's about accepting sometimes what's best for the collective, is not what's in our own immediate self-interest "
(我們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從消費者變成公民,從接受者變成給予者,從旁觀者變成積極參與,....我們需要把握機會,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以及朋友當中,主動操練傾聽的能力。同時這也是關乎我們要學習接受對於大家整體最好的選擇,有時候不見得是對我們個人立即有好處的)
📚延伸閱讀📚
📘“Tribe: On homecoming and belonging" 找尋部落的歸屬感
https://dushuyizhi.net/tribe-on-homecoming-and-belonging/
📙“Resilience Thinking" 向大自然學習韌性與永續思維,回想起其中我整理的第6和第9點,我們對於社群中無形的價值必須重新看重
https://dushuyizhi.net/resilience-thinking/
📗"The Value of Everything" 萬物的價值-- 當我們用金錢衡量一切,那些難以承受的副作用誰來抗?
https://dushuyizhi.net/the-value-of-everything/
全文與中文版連結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the-lonely-century/
#TheLonelyCentury #NoreenaHertz #ContactlessAge #Community #孤獨世紀 #無接觸世代 #社群
向大自然學習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處長的日常
#WellnessJounery
#芬多精吸滿吸好
#向大自然學習智慧
鐵處長 #雲南芬多精爆棚之旅,
繼昨日的 杉林溪國家森林公園 後,
今天早上在我們 #草嶺社區發現協會 葉世堯葉老大的規劃導覽下,
我們從 草嶺持明寺四面佛 沿著步道來到 草嶺峭壁雄風 ,
鐵處長親身挑戰了草嶺十景之一的峭壁雄峰,
45度陡峻的坡道設置了登山纜繩,還有繩索護欄與防滑花崗石片鋪面,
由上往下難度很ok比想像輕鬆~😙
不過話說沒這些纜繩設計前,
早期草嶺人爬上爬下曬筍乾容易嗎??😅
抵達後近距離看到清水溪河域,
以及遠山的瑞里、豐山,
嘉義縣就在隔壁,
再穿過山間小道,
便來到了 草嶺小天梯 。
接著我們前往號稱 #草嶺第一景 的 草嶺蓬萊瀑布 ,
清晨慢步在林間的感覺特別好,
除了我們3人別無其他遊客,
因此也適時在拍照時稍解放口罩,
這一路走來心有所感:
或許礙於經費不足修復與管理,
相較於杉林溪更顯得原生生態超自然的生命力,
可以說是另一種野性美吧!
不過若能有中央的資源挹注,
把這些步道設施整理好,
後續草嶺的觀光發展潛力無窮,
抵達草嶺 -蓬萊吊橋 前現場可見廢置ㄧ旁的纜車裝置,
以及側邊ㄧ整面已成廢墟的雙層樓商舖,
可以想像當年的繁華盛況⋯⋯
前往蓬萊瀑布有兩個觀景臺,
遠近觀賞角度不同,
唯第二觀景臺除了更貼近外,
現場可以明顯感受到水珠灑在身上的親膚感,
滿滿芬多精負離子不說,
這種透心涼的沉浸式體驗超酷,
和遠觀杉林溪青龍瀑布 的壯闊氣勢比起來,
蓬萊瀑布清泉奔騰流淌於石壁與溪床之間的景觀顯得格外秀麗。
連續兩天雲南芬多精爆棚之旅,
不僅在炎炎夏日達到避暑的涼感,
更珍貴的是用錢也買不到的好心情!!
疫情微解封,
大家也該適時的放鬆,
遠離塵囂- 向山致敬,
走進充滿生命力的森林裡,
讓大自然教我們如何更好。
◾️
蓬萊瀑布
東側的竹篙水溪溪谷,屬濁水溪流域,瀑布標高約為920公尺至850公尺,落差約70公尺。
向大自然學習 在 李亞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嘻哈時代來臨|Diss RBL不敗戰神Q毛萬亂教之滑板小教室|現場freestyle真的嗆到你會怕?!
https://youtu.be/CjTIDCnq38g
最強合作企劃!下一個就是你?!從髮型到單曲全製作還有live MV|我們一條龍全包辦|feat.桃犯/哈梭褲Hustle Crew-TG
https://youtu.be/ePQVOuDJ8vI
Li-【Enemy kill me】(Official Music Video)
https://youtu.be/JL4hN1rnNWA
饒舌歌手實力現場|Auto-tune會不會太方便|沒混直接發原來是真的?!
https://youtu.be/DnuAGb_dA2E
重金打造的錄音室有多厲害|歌神陳奕迅指定麥克風值多少錢|專業錄音室設備開箱
https://youtu.be/8X5lyBNAGjg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Gqob-Z46Hs/hqdefault.jpg)
向大自然學習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仿生特展從大自然來的絕妙點子特展介紹
專訪:策展人 林怡萱
魔鬼氈是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物品,然而這個創意的發明靈感原來是從大自然獲得啟發要!生物歷經 38 億年的演化過程中,發展出許多適應環境的方法,人類也利用觀察大自然生物來創新技術或設計產品,此特展集結國內外豐富仿生科技發明展示內容與互動體驗活動,帶領大家進入仿生的世界裡一起師法大自然的智慧。
因應快速經濟發展所造成全球的環境危機,國際知名仿生學家 Janine Benyus( 珍妮.班亞斯)在 1997 年提倡「Biomimicry」的觀念,將生命永續的意義與仿生科技做緊密結合,藉由仿效大自然的永續智慧來解決人類社會的問題。科教館為向大眾傳遞仿生概念,歷時一年多精心籌備策劃「仿生-從大自然來的絕妙點子」特展,以透過結合藝術美學的設計概念,分別從動物、植物及自然生態系統等面向整合國內外仿生科技發明案例,豐富的展品陳列及互動體驗,讓觀眾以沉浸式體驗方式參觀展覽。值得一提的是,「仿生特展」更引進2016 年全球仿生設計競賽 6 件獲獎的作品,引導觀眾透過觀摩國際最新的仿生科技發明當中啟發創意思維,同時也結合 Tinkering 動手操作的概念,各主題區皆設有仿生挑戰工作坊,讓觀眾在參觀的當下,將啟發的靈感立即透過動手操作挑戰仿生的創意設計,參觀動線也設有回饋分享區,深化觀眾在參觀體驗過程中的學習及喚起向大自然學習的謙卑。
仿生特展整合了國內外專業的資源,包括台灣仿生協會協助與國外仿生機構的知識接軌及輔導高中以上學生參加全球仿生競賽,以及 Interface 公司將仿生概念應用在地毯製造的產品,直接鋪設在各主題區的工作坊內,讓觀眾不僅能夠完整的獲得仿生知識及情境體驗,也透過競賽活動點燃學生對科學實作的熱情。在國中小階段的學生,,科教館也規劃以仿生為主題的系列課程,期望學校透過校外教學實地參觀及體驗課程的過程中,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觀察與啟發創意發明的靈感。
策展單位: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展覽名稱:「仿生-從大自然來的絕妙點子」特展
展出日期:105/12/15~106/08/31
開放時間:每日09:00-17:00(周一休館)
週六、週日、國定例假日、寒暑假至18:00
展出地點:台北市士林區士商路189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FQjdFk5j2U/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IHaL1_vto7CKQYZ6HsDwWr3pLrQ)
向大自然學習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仿生特展從大自然來的絕妙點子特展:開幕記者會報導
貴賓致詞:教育部終身教育司 #柯今尉專門委員
館長致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朱楠賢館長
策展人致詞:跨域小組 #林怡萱
Interface企業分享:Interface 永續長Ms.Geanne Van Arkel
策展人導覽:跨域小組林怡萱
由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主辦,漢聲廣播電臺協辦的「仿生特展-從大自然來的絕妙點」,於12 月15 日下午熱烈開幕,並舉辦記者會。
魔鬼氈是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物品,然而這個創意的發明靈感原來是從大自然獲得啟發要!生物歷經 38 億年的演化過程中,發展出許多適應環境的方法,人類也利用觀察大自然生物來創新技術或設計產品,此特展集結國內外豐富仿生科技發明展示內容與互動體驗活動,帶領大家進入仿生的世界裡一起師法大自然的智慧。
因應快速經濟發展所造成全球的環境危機,國際知名仿生學家 Janine Benyus( 珍妮.班亞斯)在 1997 年提倡「Biomimicry」的觀念,將生命永續的意義與仿生科技做緊密結合,藉由仿效大自然的永續智慧來解決人類社會的問題。科教館為向大眾傳遞仿生概念,歷時一年多精心籌備策劃「仿生-從大自然來的絕妙點子」特展,以透過結合藝術美學的設計概念,分別從動物、植物及自然生態系統等面向整合國內外仿生科技發明案例,豐富的展品陳列及互動體驗,讓觀眾以沉浸式體驗方式參觀展覽。值得一提的是,「仿生特展」更引進2016 年全球仿生設計競賽 6 件獲獎的作品,引導觀眾透過觀摩國際最新的仿生科技發明當中啟發創意思維,同時也結合 Tinkering 動手操作的概念,各主題區皆設有仿生挑戰工作坊,讓觀眾在參觀的當下,將啟發的靈感立即透過動手操作挑戰仿生的創意設計,參觀動線也設有回饋分享區,深化觀眾在參觀體驗過程中的學習及喚起向大自然學習的謙卑。
仿生特展整合了國內外專業的資源,包括台灣仿生協會協助與國外仿生機構的知識接軌及輔導高中以上學生參加全球仿生競賽,以及 Interface 公司將仿生概念應用在地毯製造的產品,直接鋪設在各主題區的工作坊內,讓觀眾不僅能夠完整的獲得仿生知識及情境體驗,也透過競賽活動點燃學生對科學實作的熱情。在國中小階段的學生,,科教館也規劃以仿生為主題的系列課程,期望學校透過校外教學實地參觀及體驗課程的過程中,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觀察與啟發創意發明的靈感。
策展單位粉絲頁: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展覽名稱:「仿生-從大自然來的絕妙點子」特展
展出日期:105/12/15~106/08/31
開放時間:每日09:00-17:00(周一休館)
週六、週日、國定例假日、寒暑假至18:00
展出地點:台北市士林區士商路189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ng9mLuGF5M/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