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科學是研究這個世界如何運作,那麼認識論就是研究人如何認識這個世界。既然大部分不讀認識論的人都能夠認識這個世界,我又何必要讀它?
因為認識論要研究「盲點」的問題:人能清晰地看見這個世界,偏偏沒有人看見自己視網膜上的盲點,在生物課上才會讀到眼球正中央有個沒法感光的地方。
單是眼睛的結構差異已可左右我們的世界觀,過往人們一直認為梵高偏愛用黃色,並為那風格作了無數藝術分析和讚許,後來才有人指出梵高單純是色弱而已,他所見的向日葵和一般人所見的根本是兩個版本,可是大部分人不知就裡,自以為多用黃色,我就能成為另一個梵高。你可以親眼看看,梵高畫作加上色盲濾鏡後更見神采。
一隻只能線性移動的小生物是沒法感知高度,對螞蟻來說,在地球儀上行走跟平面上行走沒有太多分別,只知道有些地方走得吃力(球底),有些地方較輕鬆(球面),牠會努力從吃力的地方攀到輕鬆之處,卻找不到歸家的路。而一隻讀過認識論的螞蟻,便懂得走到球底,放手一跌,回到牠親切的土地。
但你未曾見過一隻天花上的螞蟻懂得走捷徑掉到地上,牠只懂沿著牆壁緩緩落下。同理幾百年前的人類也不敢坐船往外直走,害怕駛到天涯海角不知掉到哪裡去了。
如今,誰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卻有物理學家對我們說:「宇宙是一個平面,根本沒有厚度。」
眼的結構足以改變世界,那麼思維結構的影響與誤差豈不更大?如果我們不去思考我是如何去思考,我豈不是淪那隻迷路的螞蟻?倘若我能把握「認識」,豈不有機會突破這個三維空間的限制,思考更高的存在維度,像那隻縱身一躍的螞蟻一樣?
當人人都自責「為甚麼我這麼蠢」的時候,我卻要問:點解我咁聰明?
作者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