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孟軒,是在 9m88 的訪問。她面前攤著筆電,好像隨時在回信,而我面前攤著檸檬塔,看起來就一副很不會工作的樣子。(後來學到,如果你想看起來很會工作,千萬不要點檸檬塔。要點鹹貝果或者有一層是蔬菜的三明治。然後把它們放在筆電旁邊。)
⠀
⠀
每隔幾週,辦公室就會收到孟軒的公司子皿寄來的新專輯,而且總是兩份,一份給我一份給涵。使我感覺不只孟軒,而是她整間公司的人都很會工作。在職業中,總會有那種定時定量捎來新訊的單位,讓你感覺自己安篤地被編織在圈子裡,像河流不因河道上石子的更迭而停止。子皿是河,我的信箱是石子。如果河不是這樣經過,石子便感覺不到自己身在河中 —— 認識孟軒之後,她們與我在我心中大概是這樣的關係。
⠀
⠀
所以,當我的私人信箱收到孟軒的來信,我有一種變成河的心情。
⠀
⠀
⠀
⠀
第一次見到宇寒⋯⋯呃其實我到現在還沒有實體見過宇寒。但第一次在我的圓裡感覺到她在,是四月在專頁上分享珂拉琪的訪問。寫到她與阿爆的創作帶給我的思考,衍伸到訪珂拉琪時的問題意識。大約在那篇貼文的分享與心情數都不再增加的某天,宇寒按了它讚,大概是「我看到了」的意思。
⠀
⠀
孟軒在信裡說,宇寒的新專輯正在尋找文案,而她想到你。我們約在某天下班後視訊,我穿著襯衫而她們穿 T 恤,使我看起來又更不會工作了。(後來學到,如果你想要看起來很會工作,那你千萬要很會下班。最好在七點半左右發個在餐廳或酒吧的動態。不要和上班一樣的打扮。)
⠀
⠀
我問宇寒為什麼想到我,她說那則動態真的碰到了她。「有些人看見用母語寫歌,就會停在這一點。但你繼續往下。」筆電前我有點慚愧,知道自己常只是一直問問題,然後在遇見答案前就不小心停止。最傷人的鍬子是沒有挖到底就已經心滿意足的鍬子,彷彿所有斲傷都沒有目的來賦予意義。我沒料到這次挖鑿迎來的意義是鑿開我和宇寒遇見的那個縫隙。
⠀
⠀
⠀
⠀
接下為這張新專輯《虛空現下》的文案撰寫,我的第一份稿子被退,但頗有所得。第一份稿子,我想像自己是早年台壓日本專輯隨歌詞本附上的導聆小冊,在主持音樂節目的電台 DJ 用老成口吻,寫一首 2001 年的歌如何讓他想起一首 1988 年的歌。我想我大概被少年時聽那些唱片的經驗召喚,下意識走向一個在暗中持手電筒的位置。
⠀
⠀
這不是宇寒要的。
⠀
⠀
收到退件後,她們告訴我,我可以更試著代入創作者的背景。那是我在第一次嘗試時避免自己去做的、套進第一人稱的位置。但其實,我早就一直在做這件事了:收到事件,飾演角色,那就是《一千七百種靠近》裡的罐頭們啊。
⠀
⠀
孟軒傳訊息來,說二稿她們讀到哭。其實她們有好多人,有子皿的另一個孟小孟,晏榕,宇寒自己。不知道是誰哭了,很想知道但沒有問。
⠀
⠀
總覺得,只有很不會工作的人才會問這個問題吧。
⠀
⠀
⠀
⠀
我真的問出口的問題,是我可不可以分享這次的寫作。畢竟,隨著專輯文案發送給各媒體,情理上編輯們會預設這些文字是作為歌手與整個團隊的發言,不再只屬於我。但我實在太喜歡這一次合作了。
⠀
⠀
孟軒很快回信,說當然沒問題啊,很期待。
⠀
⠀
我有一種被河好好地帶到海裡的心情。
⠀
⠀
宇寒的《虛空現下》,已經在九月發行了。這陣子點開相關新聞,總覺得很有趣,看見自己寫下的話語被放在博客來和誠品,YouTube MV 下的資訊欄,StreetVoice 的專輯說明,或者在新聞稿裡作為宇寒的發言。這難道就是九頭蛇成功滲透半個神盾局的感覺嗎?
⠀
⠀
有沒有一種到處都是蕭詒徽寫的東西的感覺呢。
⠀
⠀
Hail Hydra.
⠀
⠀
我想孟軒可能會期待我推薦這張作品的音樂。但,我對這張專輯的思考,已經全部都寫在文案裡了。
⠀
⠀
應該說,早在我聽完試聽帶、決定接下這份工作的時候,我就已經確定這不會只是工作而已,它將是我真正的想法,縱然無人知曉。
⠀
⠀
其實,我好像很少把工作只當成工作而已。這樣到底是很會工作還是很不會工作?
⠀
⠀
⠀
⠀
⠀
⠀
黃宇寒 Han 創作專輯《虛空現下》
2021 Sep. 全球上架 ➤➤ https://linktr.ee/ReturnToReality_han
⠀
⠀
我們記得在台上清澈地抱著吉他的黃宇寒,記得她以瀲灩嗓音把客語唱成各種曲風的晴天;所幸的是在第一張專輯將語言意識帶進作品並獲得注目之後,她自己隱隱也意識到大家記得的是她唱客語的歌,而非她的客語歌唱的是什麼。同樣懷著衝撞母語歌曲既定印象的企圖,《有時有日》裡她選擇在明亮的中高音域上讓大家知道她能將作品詮釋得清晰強壯,《虛空現下》則進一步正視母語歌曲入流行樂被迫多跨的一道起跑線:在確定自己能和強勢語言「做到一樣」之後,隨之要找出自己「之所以不同」的核心。
⠀
這兩年,她目睹了網路霸凌對自己所仰慕者的傷害,從一開始的激越憤怒,到無法獲得回應的無邊沉寂,在惡意與悲傷的黑洞邊緣,她訴說一道抵抗情緒引力的心靈運動軌跡。隨著曲序的推衍,新專輯以頗具爆發力的搖滾聲響揭序,一路從對鄉民語言攻擊的奮力質問,來到對已逝之人的深情憑弔,依照時序攤開面對悲劇的歷程,既是黃宇寒對自己止痛的呼告,也召喚所有為此感到無力者的共鳴。
⠀
新作中自疑、對社群世代被過度注視處境的提問,都蘊含當代生活的問題意識。一切恰如她依舊選擇把客語放進主流曲風的原因,是意識到母語使用者的生命場景,已經與傳統客家歌謠生發的所在不同。講客語的人也滑 IG,也有厭世代,也要面對社群時代的創傷。製作上,放下吉他的黃宇寒與四位樂手以創作營模式共同創作,彼此即時以樂句來往切磋,也完成了不同於第一張作品的 band sound 印象。她說,習慣自寫自唱的自己總被團員現場丟出的點子嚇到,深怕自己反應不及。
⠀
其實,在新專輯裡嚇到我們的是她。
⠀
⠀
⠀
▍現下 Living in the moment
https://youtu.be/0r_JRXOeu8Q
⠀
你有沒有算過,自己一天變成別人幾次?
⠀
不再有誰只擁有一張臉了。這個時代我們不得不花時間重新整理每一個自己,穿脫帳號如此容易,幾乎是一種無限試穿的權力。我們樂於、但也因而忽略試穿時的我們往往並不覺得那些衣服屬於自己,不知不覺,鏡子裡的你擺出不是你的表情也變得沒有關係。
⠀
該如何抵抗,擁有許多臉的每個人所醞釀的、沒有臉的惡意?黃宇寒從憤怒到詰問、再從共情回到對真實的思索 —— 我們都聽過無數次「把握當下」,卻不一定明白把握當下真正的意思,是對自己專心。
⠀
你多久沒有對自己專心?睽違兩年,黃宇寒帶來新專輯第一首歌,也帶著她對音樂的新理解,讓人跟著她的聲音輕輕想起:真誠從來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
⠀
對別人誠實,是一種美德。對自己誠實是一種自由。
⠀
⠀
⠀
▍社會現象 Social phenomenon
https://youtu.be/ox160KcTIZk
⠀
我們僅只是由我們的言語所構成的嗎?沒有人會同意。然而社群上位十五年,發表意見的成本與意見的殺傷力早不再對等,留言的重量輕得只剩一個 ENTER 鍵,每個人都像拿著手槍的嬰兒。
⠀
可怕的是,嬰兒不會知道自己是嬰兒。人們以為輕易批評的代價是由別人支付,然而,殘酷的話語總是在製造更殘酷的話語,受傷的人總是在製造傷得更重的人。你隨意傷害別人的時候,製造了一個總有一天也會隨意傷害你的世界。
⠀
以沉鬱密集的低音撥弦開場,銜接主歌偏執的壓抑,黃宇寒一反輕柔印象,以滿溢力量的搖滾編曲作為一種提醒。我們都想成為最正確的人,卻常常因此忘記對方是一個人,這首歌向每一個人宣示:你的正確並不賦予你傷害別人的權力。
⠀
⠀
⠀
▍下夜 Midnight
⠀
乍聽是最接近黃宇寒本色的民謠表達,〈下夜〉的主旋律在副歌隱隱與和弦拉鋸,靜靜抵達更為淒美的抒情。歌詞中描繪失眠情狀,指向新專輯在創作主題上面對的兩種巨大失語:個人之於整個社會無力改變的失語,以及生者與亡者之間、縱然千字萬句也沒有回聲的失語。面對巨大的靜默,她並不亟於立刻得到答案,也對每一個在深夜裡遲疑的人說:你並不需要為選擇等待感到懷疑。
⠀
與自己交談所花費的時間,永遠不是浪費。歌曲中段加入第二把吉他與第一把平靜地交談,法國號的聲響也為這份孤獨披上外套,黃宇寒吟詠傾訴的歌聲睡在她自己編寫的穩定和聲中,讓聽見的人慢下來,也告訴我們,緩慢並不等於不會抵達。
⠀
⠀
⠀
▍虛空 Fake
⠀
在網路上,你有百分之幾是自己?為什麼在這裡,你覺得你不完全是你也沒有關係?我們以為自己懂得虛擬世界的真真假假,漸漸學會披掛武裝登入上線,卻沒有意識到這一切領悟的可怕之處,是讓你自己也變成假的。
⠀
⠀
⠀
▍係無? Isn't it?
⠀
憂傷的是,我們對待比自己幸福的人時總是比較無情,無論他的幸福是否只是我們的想像。在明白傷害別人不是他者的本質之後,更要知道被傷害的對象也並不一定如他看起來那樣強壯。〈係無?〉蒼茫的編曲,建築起發聲求救卻沒有回應的空洞,也呈現當我們預設別人擁有如此遼闊,也許反而成為他們的荒蕪。
⠀
⠀
⠀
▍影戲人 Theatrical
⠀
沒有人真正關心,多半只是好奇。歷經前三曲對他人的思索,黃宇寒將目光拉回自己:身為公眾目光下的表演者,那些注視是真的想要了解,還是因為被娛樂而暫時停留?輕巧曲風,是面對自己或許僅是丑角的苦中做戲 —— 至少,自己的悲劇可能是別人的喜劇。
⠀
⠀
⠀
▍太陽系 Solar system
⠀
太陽給人強大的錯覺,彷彿發光發熱是理所當然。事實上每一種燃燒都是交易,太陽消耗自己的身體換成別人的光,卻因為太過耀眼而讓人忽略它的寂寞。日系搖滾聲響中,黃宇寒發揮她在高音域的清朗音質,化作對自己身邊每一顆太陽的呼告:我知道你的孤單,無論你有多明亮。
⠀
⠀
⠀
▍和天空問好 How are you?
⠀
那人已經永遠離開,不會再有任何回答。然而,就算最初沒有回應的這件事延長了我們的悲傷,漸漸的這一點卻反而變成一種慰藉,所有無聲的事物彷彿都藏有他的回答:花是他,天空是他,所有不會說話的東西都像他。因為與離去的人相像,所以我們願意對沒有生命的它們說話,於是一個人死了,世上其他東西卻活過來了。
⠀
⠀
⠀
▍夢 Dreaming of you
⠀
身邊的人選擇永遠離開,我們總覺得自己是被悲劇所剩下的那一方。但對離開的人而言,他們也一樣被悲劇所剩下,也在天空另一端嘗試碰觸我們的心。鍵盤使用空間感強烈的音色、減少配器數量,〈夢〉從離去者的角度發聲,將來不及傳達的話語寄託於夢中:我現在過得很好,唯一的願望是你也一樣。
⠀
⠀
⠀
▍繼續走吧 Keep going
⠀
夢的意義,在於給予生者睜開眼睛的力氣。在夢中重逢之後,我們不再被沒有說完的話所滯留,終於可以開始道別。人們總想像道別是一個瞬間,其實每一次道別都是綿延的過程,每往前走一步,只是再見的一點點 —— 但我們要走那每一小步,不只為了讓自己成為下一個自己,也為了讓對方成為下一個對方。
⠀
⠀
⠀
⠀
⠀
⠀
製作 & 發行 & 經紀_ 這哪位音樂工作室
專輯製作人_ 林易祺
專輯創作室_ 節律音樂
A&R 及企劃顧問_ 子 皿 In Utero
A&R 及企劃暨執行_ 這哪位音樂工作室
行銷宣傳_ 子皿
⠀
客語歌詞校正指導_ 邱新春
印尼歌詞用字指導_ 林財強
羅馬拼音翻譯_ 王興寶
文案_ 蕭詒徽
裝禎設計 & 插畫師_ 蔡尚儒
攝影師 & 造型_ 楊景雯
妝髮_ 洪振揚
⠀
發行日期_ 2021 年 9 月 1 日
實體發行代理_ 子皿
數位發行代理_ 派歌
吟 撰 意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國歷史上清醒看世界第一人
郭嵩燾銳意求學。立志進取,飽讀詩書,經世致用,不恭虛浮。他18歲考取秀才,22歲中舉,29歲摘桂進士做官。封建士大夫趾高氣揚,固步自封,而他不輟腳步,崇尚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學貫中西。
郭嵩燾一生著述頗豐,代表作有《郭嵩燾日記》、《禮記質疑》、《大學質疑》、《中庸質疑》、《使西紀程》等。縱觀眾多「質疑」,可看到他的研究洞徹,蔑視權貴,思維創新的精神一以貫之。在當時社會,其學問大有「一覽眾山小」的情勢。
-------------------------------
祭郭嵩燾誕辰200周年
南湘陰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咸豐四年(1854年)至咸豐六年(1856年)佐曾國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為蘇松糧儲道,旋遷兩淮鹽運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廣東巡撫,同治五年(1866年)罷官回籍,在長沙城南書院及思賢講舍講學。光緒元年(1875年),經軍機大臣文祥舉薦進入總理衙門,不久出任駐英公使,光緒四年(1878年)兼任駐法使臣,次年迫於壓力稱病辭歸。光緒十七年(1891年)病逝,終年73歲。他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出國外交大臣。
郭嵩燾三題
其謂一題名字,二題封諡,三題自銘。適逢晚清重臣郭公誕辰200周年之際,重閱了其一生業績,令人感佩不已。世之評論甚多,容予從小處發之筆端。
一題名字
見諸史冊的,郭公有九個名字:齡兒、先杞、嵩燾、伯琛、筠仙、雲仙、筠軒、玉池山農、玉池老人。
齡兒、先杞,應該是父母居三井頭孩子出生地所取。郭公生於1818年湖南省的湘陰縣城西。郭氏祖籍系吳越一支發脈。曾祖郭熊是湘陰的富商,且是貢生。祖父郭銓世繼續祖業,經營田地、鹽業和錢莊。其父郭家彪精通醫術,矜貧恤獨,經常施藥鄉里,深受鄉鄰尊重。郭家世代既經商又讀書,受儒家文化影響比較深,為孩子取名頗有講究。為何取齡兒?內涵玄機。郭家祖人壽命都不過60左右。望兒長壽,仕進長遠。郭公的老家雖在湘陰城西正街普田巷三井頭,但已在長沙開有商鋪,尋找了一個吉祥的街道,名「壽星街」;嵩燾其名,亦有「壽」字內涵。家人常以「崧(燾)齡」呼喚,可見父子心中的勾畫。郭公晚年賦詩中有「流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間有此人。」寓意精神長壽,千秋不朽。先杞之名是入學名,即家族排行名。先,取自「世家先立本,道德與文章」排行詩中。杞,本名枸杞,養生延壽藥物(注意:父親從醫出身)。又有「杞人憂天」一說。據《左傳》,魯莊公七年(前687年)所言: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國一帶,落星砸毀半個國家,房屋焚燒,大火連燒三個月。故經歷過此事的人,總是害怕天再塌下來。後世雖笑迂腐過分擔心,然則憂天憂國,為讀書人首要之則;不然讀書人與俗夫何異?父輩的執着,潛移了兒子的執着。大凡皆有靈驗。郭公慧眼超前通變,第一個寫出《使西紀程》,求國家不可閉關自守,學習西洋技術,遭到保守派的鋪天蓋地謾駡、諷刺、打擊,認為這樣偉大的清朝,還怕英國、法國乎?簡直杞人憂天。任憑詆毀,我行我素。先杞,國家在先,他擔心的是國家的命運。只有曾國藩、李鴻章、曾紀澤讀懂了他。今天,我們更認識了他的遠見卓識。
嵩燾者,喻志也,當為居長沙父子同心而鳴。嵩,山上小山,極高,猶喜馬拉雅山之珠穆朗瑪峰。燾,由壽(年限很長)和四點火(光明)組合,寓意經久不熄滅的長明燈,照亮後來的路。從姓名學來看,知識豐富,中年得貴,光照遠處,出國跡象。有表字伯琛,兩相呼應。伯,老大、第一;琛,又謂貢寶,大貴。真正所謂要,出類拔萃,非同凡響。
郭公銳意求學。立志進取,飽讀詩書,經世致用,不恭虛浮。他18歲考取秀才,22歲中舉,29歲摘桂進士做官。封建士大夫趾高氣揚,固步自封,而他不輟腳步,崇尚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學貫中西。
郭嵩燾一生著述頗豐,代表作有《郭嵩燾日記》、《養知書屋文集》、《養知書屋遺集》、《郭侍郎奏疏》、《禮記質疑》、《大學質疑》、《中庸質疑》、《使西紀程》等。縱觀眾多「質疑」,可看到他的研究洞徹,蔑視權貴,思維創新的精神一以貫之。在當時社會,其學問大有「一覽眾山小」的情勢。
郭公有超人見識,提前走向世界。曾國藩欲遞辭呈時,他力阻其行,曉以國難,助創湘軍,興辦水師。左宗棠受挫之時,他給左打氣,督促迎難而上,披掛上陣,始有新局。封建士大夫們熱衷於天朝自大,盲目排外。他卻要平等看洋人,反對呼「蠻夷」。既然洋人要侵華經商擋不住,我們就要開門了解西洋,學習成功的東西。特別是重任出使英、法欽差大臣後,一系列變格圖存模式都是常人未曾企及的:與洋人打交道,以和為貴,談判爭勝,「戰無了局」,中國的刀槍劍戟太落後。後果確實如此。學習洋人的工業技術,更重要的是改革政治體制,富國強兵。「其本在朝廷政教。」「君民兼主國權。」這一點,他是最早預見並提出的。郭公1859年上書「疏通夷情」,是說洋人對中國瞭若指掌,而「通市二百餘年,交兵議寬款又20餘年,」國人卻不知外情不懂外語,現在必須要辦外語學堂,使「轉相傳習」。必須要使實學代替八股,以應對外交。他反對重農抑商,發展民族工業,名聲好的商人可以做官。這些振聾發聵的高論,不亞於地震!天下譁然。
再看筠仙、雲仙、筠軒諸名,都是自取號名。筠,青皮有節操的竹子。仙,神仙。軒,卿大夫之車,有高貴欄杆。總起來分析,暗示了其人個性很強,性格秉直,愛國遠見,超脫一般,不會消失。
為什麼又叫玉池山農、玉池老人呢?其意表示不忘耕讀出身。他的老房子長沙壽星街,房子雅稱玉池別墅,內有小塘;自取別號玉池山農、玉池老人。玉池從何提起?郭公祖父在普田巷經營鹽業發財,郭公父親重修新宅。因庭院內種有兩株石榴樹對著書齋,故名「面榴軒」;院內有個大水池,名「玉池」。從郭公有《九日邀同吳南屏、張子恒等登定王台、天心閣,歸飲養知書屋》一詩,測知,三人乃步行游觀,長沙城裏的定王台、天心閣離家不遠,邀請回來喝茶很方便。那麼,養知書屋且在何處?今之開福區六堆子是也。雖已蕩然無存,但書香隱隱未了。
二題封諡
1891年郭公壽終正寢,消息傳來,李鴻章十分懷念,惻隱之心頓生,上書朝廷求封賜諡號。按功績,清朝第一使臣,開放眼光,無私朝廷,應予追封。聖旨下來卻是:「郭嵩燾出使西洋,所著書籍,頗滋物議,所請著不准行。」
「不准」的主要原因是,他寫的書籍產生了普天下的指責。什麼書?主在《使西紀程》。指責他的是些什麼人呢?閉關鎖國的上層官僚以及不明真相的莽夫「東亞病夫」,有魯迅所指的「看客」。於是乎,真正焦慮國家前途命運的人,卻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是皇帝畏懼「輿論殺人」嗎?是朝廷不知其人的良苦用心嗎?
當初公使出洋是熱行的,去職回來是冷走的。船到漢口,老友李瀚章要他「先期回京不待假滿」。他知道,這是恭親王和李鴻章的意思,要朝廷給他一個官職,不能冷下了。他腦子裏打了幾個圈圈。
記得遺老遺少們老早就攻擊他的洋務策略,立功不討好;又考慮年已花甲,一身病,怎麼還能遠涉重洋?但兩太后幾次招見,非他莫屬,無人頂替。慈禧太后還給一顆定心丸:你只一味替國家辦事,不要管別人瞎說,橫直皇上總知道你的心事。什麼心事?外交應與英人和談,和為貴。打架不是英法對手。他得了尚方寶劍,抱病出使,辦成了不少的事,穩定了局勢,而皇上太后不認帳了,以《使西紀程》滿朝非議賣國撤職。
只為超前認識。一、郭認為,不可小瞧洋人,他們也有兩千年的文明歷史。我們現在落後了,不如他們。表現出強烈的國際參與意識。——清朝坐大,蒙昧不知天外有天。這還得了,如同炸了鍋,上下沸騰,不被認可。二、郭批評因循守舊,要學英國政教制度,「法度嚴明,仁義兼主,富強未艾,寰海歸心。」——只有我天朝才是文明古國,大罵郭對天朝有二心,漢奸。三、郭認為身在他國,應當尊重禮節獲得好感,學習長處以為國用。遊甲敦炮臺,接受披了一下洋人衣;巴西國王入會,大家起立他也隨之站起;在白金漢宮聽音樂有音樂單,他也同洋人一樣閱看。——這便成了他投降賣國的罪名。隨吏劉錫鴻告陰狀,必欲置之死地。從未見過大場的滿清官員們,拿起芝麻當西瓜,大加撻伐。四、他提出,絕不能以為日本彈丸之國,經濟和野心發展很快。果然,郭死後三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慘敗。他說,「三代以前,獨中國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遠之於中國而名曰夷狄。自漢以來,中國教化日益微滅,而政教風俗,則不及各國乃獨擅其勝。其視中國,亦猶三代盛時之視夷狄也。」五、鋒芒畢露。郭嵩燾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張,以攘夷狄為義,而置民父于不顧;必使覆國亡家,以快其議論而為名高」 ,呼籲國人要摒棄傳統的「夷夏之辨」,引起公憤。
他的遠見卓識,作為井底之蛙的腐儒昏官是覺察不到的,統治者反倒害怕口狂危及到社稷。所以,他痛徹悟到與其共事,不如回歸故里。
三題自銘
郭公前前後後所著書籍共40多卷。在那個時候軍務洋務忙碌,用毛筆撰寫,著作等身,實在是鱗毛鳳角。沒有封諡,也有自銘,這些詩書典冊,可謂千秋永存,非帝王空空封諡可比。
本節略從他個人詩聯中,管窺他的自我評估:自信、遠見和執着。
其一:「面榴軒」宅院中,祠堂楹聯——
文章千古事
忠孝一生心
聯語既是對郭家的總結,也是對對子孫的訓辭。要讀書深造,要盡忠盡孝。從郭公留下的絕筆《枕上作七首》,其一曰:「三人同瘦命偏長,共道吾家兄弟強。兒輩尚能規進取,莫忘先世有書香。」證明郭公站得高看得遠,「吾人行事,必具有天下一家、萬物一體之心,乃能於事有濟。文章氣節不納之道義,皆是浮動之氣。」他的洋務觀點,天下一家、萬物一體,納之道義,是為急切拯救搖搖欲墜的滿清王朝,忠心耿耿,哪裏投降賣國?曾紀澤當慈禧太後面,很替郭嵩燾抱不平。這一點,太后心知肚明,儘管滿朝口誅筆伐問罪,還是算了,隨他去吧。
其二: 對聯自題——
無補清時,終老書叢原宿志;
偶談瀛海,重攤詩卷紀前遊。
「自題」 上聯,講朝廷不重用我了,我就回到老家養老,但是,決不會享受清福,仍然筆耕書田,坐案寫事,留給後世,為實現早期的夢寐志向。這一點,他已經做到了。下聯講嘴巴還是封不住的,腿子還是要動的。「偶談」什麼呢? 瀛海,前遊。罵由他們罵,我還是要講國家外交。郭公出使英國時,長沙的居所曾受到守舊派的圍攻。返鄉後,親友都規勸他少談洋務。那怎麼行?他硬要宣講:「歐洲各國日趨富強,推求其源,皆學問考核之功。」「彼之所長,徇而習之;我之所短,改而修之。」「誠得其道,則相輔以至富強,由此而保國千年可也。」並將自己有關洋務的論文編成《罪言存略》一書,自費刊行。
其三:光緒十四年三月十日夜賦詩——
成仁取義生平志,老死柴門亦數然。
豈分三醫連四表,竟愁一藥送餘年。
慚無身後完存稿,盡有人間未了緣。
家國友朋多負負,來生犬馬志猶堅。
此詩重點體現「志猶堅」。首聯即開宗明義,生平志向以正義為最,即使罷官老死或被殺,折磨多次,本性不移。頸聯訴述多病之軀,一邊吃藥,一邊寫奏表。愁的是藥送終年,而不是表得落妥。曾記得曾經澤討還伊犁與俄交涉前,他上表獻策六條。第一條就是應聽從左宗棠的意見。朝廷認為可備考,密囑李鴻章將表折內容轉給曾經澤。他多次上書要求禁煙,在長沙開設禁煙會。頷聯是說,我慚愧擬定存稿未付梓,洋務願望不能付之實施。主講思賢講舍,並立王船山祠,授徒講學。尾聯遺憾對家庭、朝廷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多有辜負,表達來世就是變成犬馬效勞,也會不變初衷,意志更加堅定。這可以說是湖南人的「霸得蠻」的一塊金字招牌!
其四:臨終前兩年的《戲書小像》吟——
傲慢疏慵不失真,盡留老態待傳神。
流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間有此人。
世人欲殺定位才,迂拙頻遭反噬來。
學問半通官半顯,一生懷抱幾曾開。
此詩表達重在對身後的自信。首聯是自我畫像,確實如此,栩栩如生,毫不掩飾,光明磊落。頸聯自信,讓時間說話,有如「西門豹治鄴」:千百年後,令子孫思我言。我這個人是不會消失的。頷聯回顧所受之冤屈,誣衊譭謗,紛至遝來,甚至要他坐牢,要殺人。 「謗毀遍天下,而吾心泰然,自謂考之三王而不謬,俟諸百世聖人而不惑,於悠悠之毀譽何有哉!」尾聯有自謙「學問半通」,有自白「官半顯」。他1860年辭職還鄉兩年,著書不輟。1862年再度出山。1866年廣東巡撫任上被彈劾,回家講學。1875年又啟用入總理衙門。國難當頭,又任出國公使第一人。1879年罷官海外,回來寫回憶錄,宣傳洋務。所以是「一生懷抱幾曾開」,不屈不撓筠仙在。
中國遣使,始於光緒初。嵩燾首膺其選,論交涉獨具遠識。李鴻章認為,當世所識英豪,與洋務相近而知政體者,以筠仙為最。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知史 #中國歷史 #郭嵩燾 #李鴻章 #清朝
吟 撰 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25 黃偉民易經講堂
林鄭谷針,已經谷到痴咗線!
幸好香港還有一個反對派。
立法會,人民議會已經廢咗,連「維威喂」都不如,核核突突。
香港剩下的唯一反對派叫梁振英。
他的本業,本來是負責數每日《蘋果日報》的廣告的。但《蘋果》氣息奄奄,根本無廣告,數條毛!北京不會給他任何公務,所以他莊敬自強,自找功能,做林鄭政府的反對派,監察林鄭施政。
林鄭折磨所有香港人,梁振英負責折磨林鄭。
這就是天律。
乾為天,為圜,為金,為玉,為君,為父,為馬,為寒,為大赤……
宇宙的運作規律,是圓圈的,是循環的,是周而復始的,所以,乾卦的六爻之後,有一個結論: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明年是新一屆特首的五年任期,在這關鍵時刻,梁振英要傾盡所有政治能量,阻止林鄭連任。
當然,最理想是槓上花,林鄭無得做,他又可以枯木逢春啦。
不過,這是妄想,北京不信他,任何工作都不會給他。他是一個壞人,任何老闆都不會將他放在身邊的。
他像《苦海孤雛》中那位Oliver,孤兒院站在粥檔前,拿著碗,就求說:more, more!
九七之後,香港共有四位特首。
紈絝子弟,中華民族災難之子,董建華,可以連任,即使之後腳痛下台。
港英餘孽,爵士曾蔭權可以連任。雖然卸任後,遭遇悲慘,但始終連任,一做兩屆。
林鄭,黃袍加身,傷害了所有香港人,消滅了一代青年,但頗合主子胃口,夠心狠手辣。挑戰者只得黑馬李小加,但他始終是大陸人。
如果連林鄭都成功連任,歷史上,唯一不能連任的香港特首,就只有自己人,地下黨員梁振英了。
連習近平都要無限任期才做到嘢,梁振英只得五年,當然唔服氣!
只有你不能連任特首,為什麼北京這麼不信任你和你背後的地方勢力呢?
這種人不會有自我檢討能力,問題只在別人,自己一定無錯,又不敢哼半句怨恨中央。所以,唯有瞓身阻止林鄭連任,是他下半生最重要的工作。
拉晒所有反對派,消滅了社會良心之後,必然出現的家奴爭寵局面。
林鄭為了連任,也出盡渾身解數。除了谷針,打穿醫護防線,最狠的,是建議中港公務員互換掛職。
掛職不同交流,不是去參觀,聽講座,上幾堂國情班,嘻嘻哈哈飲酒食飯。
掛職是有職銜,有權責,有崗位的參與日常工作。簡單來說,是兩地公務員互換計畫。以後香港公僕要北上返工,內地幹部也將南下,深入政府各部門工作,互相了解對方政府的運作架構、程序、政策考慮、官場文化、價值取向,如何便宜行事等等。
林鄭透露,初步與深圳和廣州政府為試點。
根據大陸的《公務員法》,掛職公務員的工資保留原單位的金額,由原單位發放;接收單位不用提供待遇。
一般掛職時間為一兩年,最短三個月,最長可達五年。
計畫開始後,大陸八千元月薪的公安、武警,可以正式試試香港警察藍衫四萬,白衫七萬的工作有幾難了;月薪十萬的督察,又看看能否勝任大灣區公安八千月薪的任務?
香港D2級AO,月薪十八萬,要融入大陸幾千元月薪官員的團隊,人家也急於看看香港高薪公僕的英文、普通話、IT各方面的過人之處。
中港融合,由公務員開始。
北京政府認為,香港回歸人心不歸,因為有三座大山阻隔。
第一座大山,是十八萬英國人訓練的公務員文官系統。
第二座大山,是以美國價值為依歸的新聞和言論自由。
第三座大山,是因反共換來的新界特權。
九七之後,廿多年傾全力打擊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現林鄭成功剷平公務文官系統,和引入價廉物美的大陸官員,先有宣誓,再有《國安法》,今次中港掛職,這座大山便不足為患了。
整個計畫的人數、職級,要等進一步公布了。
我們都相信因果報應,但現實人生,為什麼好人都沒有好報?
佛說三世因果。
前世因,今世果;今世種種,來生報應。
但什麼是前世今生呢?
是今次出生前的一生,像在清朝當知縣,貪了財,判了冤獄,今生一世清貧,事業阻滯,官司纏身,受盡冤屈等等報應麼?
然後今生頻頻在北角碼頭買魚放生,光顧神棍,所以來生有機會做金魚,給人養在家中魚缸,不愁衣食,還有人換水!
不是這樣愚蠢和渺不可測的。
其實,昨天已經是前世,明日已經是來生。關鍵是如何活好今天。
人生多苦,我們背負過去,恐懼未來,根本沒有活在當下。
昨天的言行,影響今天的際遇;今天的反應又影響著明日的人生。這已經是最簡單的三世因果了。
我們都埋怨際遇,尤其在亂世,有志難伸。
歷史上,最長的亂世,是孔子的時代,春秋戰國。
《論語.先進篇》第廿五章,孔子和幾位高弟,各自暢談他們的抱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
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
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
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
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四個高才生,某日剛巧齊在孔子身邊,孔子和他們閒談起來。
我年紀比大家虛長幾歲,唔好把我睇得太了不起。
你們平常成日話,別唔了解你,唔識欣賞你,懷才不遇,難展抱負。好,今日,假如你們有知遇,有明主欣賞,有時代機遇,你們的抱負又係什麼呢?
子路衝動,第一個彈出來,侃侃而談:
假使有一個千乘之國,夾在大國之間,在強敵環伺下,又經過連年戰爭,加上國內財政困苦,又不斷的天災瘟疫飢餓……
這樣的國家,交俾我子路,我只要三年時間,我有信心使這地方的人民,都可以重新企起來,而且都知道點走自己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孔子聽了之後,哂之,失笑起來,像父親對著不知天高地厚的兒子,憐愛中有否定意味。好似說:邊有咁簡單呀!
到了冉求,你又如何?
冉求性格和子路相巧相反,比較怯懦,是另一種極端。他說:只要方圓六七十公里的小小國家,或者更細一點的,方圓五六十公里好了,花上三年時間,我有信心,使這個國家,社會繁榮,經濟發達。但至於社會文化,價值取向方面,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經濟好了,人民富起來了,如何建立一套價值觀,社會的核心價值,即文化建設,就要等高手來搞了。意思是我只識搞經濟,文化方面我無信心碰。
冉求講完,孔子問公西華。
公西華是外交專才,他一開口就很外交:
老師,我識什麼呀!我一無所能,但願意學吓嘢啦。
宗廟之事,宗廟即國家,開大會,即在議事會堂,國會之類;端章甫,大家著起禮服,願為小相焉,不做最大那個,做小相,輔相,即不做特首,做政務司長咁啦,學吓嘢。
三位高才,各舒抱負之後,帶出了這章《論語》的高潮。
曾參的父親曾點,在其他三位同學,各舒抱負的時候,只悠閒地在旁邊鼓瑟。
孔子聽完三大弟子說完抱負之後,轉頭問曾點,你又如何?
曾點聽到老師問他,瑟音漸希,fading out瑟音,接住,手指在絃上一攏,瑟絃發出一聲鏗然裂帛,斷音站起,說:
我和他們的抱負不一樣的。
孔子回應,有什麼關係呢,都是各言其志啫!
曾點說出他的理想:
我追求的,是春天來了,穿上舒適的casual wear便服,和幾個friends, 和班年輕人,到沂水游游水,唱唱歌,跳跳舞,盡興之後,哼著歌返屋企。
這個也算是抱負?
但孔子聽了之後,竟然感觸的嘆了一聲,說:
吾與點也!我和曾點一樣呀。
孔子點解咁講呢?
孔子生於春秋,和今日香港好似,天下太亂,社會價值失常,黑白顛倒,公義不彰。
孔子一生追求,不外乎社會安定了,天下太平了,個人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
曾點說的抱負,表面看根本不成抱負,只是個人生活,但孔子聽後,感觸起來,我的和你一樣。
四個高材生的追求,到曾點進入高潮。師生之間,說出了完美人生的憧憬。
跟著,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離開,留下曾點陪孔子。
曾點問,三位同學的抱負,老師覺得如何呀?
孔子說,沒什麼,都是各方其志矣。
那你為何笑子路呢?
孔子說,子路的抱負太大,不切實際。大事業,是大政治家的工作,要文化基礎,學問修養,不簡單的。子路大言不慚,所以笑他不知天高地厚。
至於冉求,以地方經濟做起,但他著眼的,是六七十方圓,還是五六十方圓,大小地域上。
非邦也者?孔子意思是地方大小,治理之道,搞好經濟,有什麼分別?他不是說冉求不對,只是他氣宇不夠,小器,捉錯用神。大國小國無分別,關鍵在做得好不好?我們做人,無論職位高低,責任一樣,事功一樣,問題焦點放在做的好與壞。
至於公西華,講得謙虛,說是學習,其實口氣好大,要主持國會,如果這都是小事,天下間還有什麼大事?
子路三人,抱負大,要建立一番功業,但都只是英雄主義。我要怎樣怎樣,出人頭地。只有曾點說的,追求的是社會上人人安居樂業,各自生活,沒有政府騷擾,沒有生存恐懼,是大同世界的理想,也是孔子一生車馬的終極追求。
曾點說中孔子心事,所以孔子喟然而嘆。
這是《論語》中非常著名的篇章,歷朝都有學者文士引用。
宋朝蘇東坡一首七言律詩,曾用這章典故。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東坡三十八歲,在杭州寫下七律《同曾元恕游龍山,呂穆仲不至》
青春不覺老朱顏,
強半銷磨薄領間。
愁客倦吟花似酒,
佳人休唱日銜山。
共知寒食明朝過,
且赴僧窗半日閑。
命駕呂安邀不至,
浴沂曾點暮方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