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糖也會致癌?丙烯醯胺面面觀】
原刊載於104年5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薯條會致癌!?」嗯,因為薯條早就被視為不健康食品,所以大家看到這樣的新聞,想說那就少吃一點薯條吧!並不會有太大的恐慌。那把標題換成「黑糖會致癌!?」呢?這下子原本以為黑糖比較健康養生的人,可就傻眼了!其實不管是薯條會致癌或黑糖會致癌的新聞,嚴格來說都不算是新鮮事了。
黑糖和白砂糖的關係有點像糙米和白米,黑糖的純度較低,但多了鈣、鉀、鐵、鎂、葉酸等,感覺是比較健康的。那麼問題是出在哪裡呢?原來黑糖除了礦物質和維生素之外,還有胺基酸。胺基酸中的天門冬醯胺,在複雜的梅納反應中,會和還原醣生成丙烯醯胺。
台大在2012年發表的論文指出,台灣市售黑糖的丙烯醯胺濃度在每公斤347微克到1107微克之間。這次報導黑糖的丙烯醯胺濃度高達每公斤5615微克,頗令人咋舌。不得不再次把丙烯醯胺的來龍去脈,拿出來重新檢視一下,看看究竟有沒有這麼可怕?
丙烯醯胺在1994年,就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分類為第二級A類的致癌物,定義是對動物會致癌,對人類則很可能致癌。也就是致癌物這樣的名稱,讓民眾一聽到就退避三舍。
故事推到西元1997年10月,瑞典南部比加半島上的母牛們突然癱瘓並死亡,水面上也發現死去的魚群。此時矛頭指向一條興建中的鐵路隧道,因為數月來漏水問題相當嚴重,所以用了1400噸(約1270公噸)含有聚丙烯醯胺的密封劑。有些丙烯醯胺從聚丙烯醯胺中脫離出來,汙染了水源,造成當地生態的浩劫,就連隧道工人也遭受到神經毒性而感覺麻痺。
但更令人驚訝的還在後面。這些隧道工人被驗出血中有丙烯醯胺是可以理解的,但連被當作對照組的一般人也被驗出還不低的丙烯醯胺,案情就不單純了!經過鍥而不捨的研究,發現原來油炸類的素食產品裡,尤其是馬鈴薯,有高含量的丙烯醯胺。甚至喝咖啡也會喝入丙烯醯胺,抽菸或吸二手菸也會吸入丙烯醯胺。這下子問題從「工安」變成「食安」了!
西元2002年4月24日,儘管瑞典當局已經盡量拿捏了向大眾報告「食物中含有丙烯醯胺」的時間點和敘述的方法,但還是引起了恐慌。忽然間,相關食物的銷售量大跌,製造商的股價也下滑。不過這樣的情況並沒有維持太久,三天過後,人們又再度把油炸類食品當作一般正常的食物看待,把問題丟回給學者解決。
這十幾年來,沒有一項人類的癌症被證實和丙烯醯胺有關。
再回過頭來看這兩波台灣的新聞報導。首先丙烯醯胺會不會造成人類的癌症呢?如果會的話,丙烯醯胺就應該和馬兜鈴酸、黃麴毒素、戴奧辛一樣,被歸類為第一級致癌物,而不是現在的第二級A類了。所以所謂的致癌風險高5百倍,唯一可以找到較接近的說法,是食物中的丙烯醯胺濃度,比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標準高出500倍。至於造成神經毒性所需要的丙烯醯胺劑量,依照一般人的飲食攝取,量大概還差了500倍,而影響生育的劑量,更是差了2000倍。因此除非有職業上的暴露,否則光飲食這方面是不用過度擔心的。
目前世界各國普遍的做法,是盡量減少在食物加工過程中產生丙烯醯胺,至於民眾這一端,可以把少吃油炸食品當作健康的選項,但不用把吃到丙烯醯胺當作世界末日。否則未傷身前先傷心,也不見得是好事。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