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文化城
#薪火相傳代代不熄
大師的故去,「吳門」子弟攜手挑起相聲這門有近200年表演藝術歷史的重擔。
燕子非常榮幸在《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創團20週年,擔任吳門第三代弟子施達伶的「#保薦師」,與市民朋友見證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神聖儀式!
台中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匯聚來自四面八方的藝術人才,未來我們持續打造多元展演平台、培育藝術種子,讓不同文化藝術繼續在台中發揚光大。
💡小知識:在相聲藝術的「拜師儀式」中,徒弟除了拜「本師」,還需要拜「引薦師」、「保薦師」、「代傳師」。
吳兆南徒弟 在 洪都拉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精彩的相聲,終於要呈現給大家,讓大家久等了
吳兆南徒弟 在 泡芙-達伶姐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趕在生日的最後1分鐘
謝謝大家從各處給達伶我的生日祝福
發表一下生日感言😂
很喜歡現在的年紀 現在的自己
一切的狀態
因為懂得選擇 懂得放下
懂得欣賞自己的價值
包容自己的缺點,然後盡力做某些改變
(當然,還有很多依舊努力ing、學習ing)
雖然常常(友善的)騙孩子 #達伶姐姐是永遠的18歲😂
但我其實更喜歡32歲的樣貌
(糟糕!小孩會不會幻想破滅了.....)😂😂😂
順道跟大家說
2019 達伶我會在公演的舞台上,正式拜師,成為 #吳兆南 老師 的徒孫,#劉增鍇 團長的徒弟,師父賜了我相聲藝名 #施天天😂老實說,我很喜歡這個名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020 #達伶 我還是會跨足很多界
每個領域
都在增加我生命的、表演的厚度
畢竟,每年都給自己一些挑戰,完成幾個里程碑,是我對生活充滿熱情的方式之一
祝我 生日快樂
謝謝我的家人
謝謝記得我生日的每個朋友及泡粉
#送給泡粉們 你比較少看見的達伶
👉一日系列工作網美照在ig喔!追起來
吳兆南徒弟 在 More content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吳門20】 劉團長#劉增鍇的三徒弟#喬天藍來啦! 《#吳門20 — #師出吳名》 紀念相聲大師吳兆南暨創團二十周年專場倒數中一個月~我們台北見! ... <看更多>
吳兆南徒弟 在 Re: [問題] 宋少卿是吳兆南的徒弟嗎?? | Golden-Award 看板 的推薦與評價
之銘言: : 如題: 宋少卿是否為吳兆南的徒弟: 我媽問的 不是! 吳兆南的徒弟有:侯冠群郎祖筠劉增鍇劉爾金樊光耀和在美國的"江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 <看更多>
吳兆南徒弟 在 [情報] 今天的人間福報有三代同堂報導- 看板XiangSheng 的推薦與評價
自一九九九年起,吳兆南依序收了江南、侯冠群、郎祖筠、劉增鍇、劉爾金和樊光耀共六
名弟子,並成立「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吳門六子」對師父吳兆南恭敬又孝順,吳兆南
對待徒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台灣相聲的師承就由國寶級相聲大師吳兆南起帶
頭作用,只希望台灣相聲受到重視。
師父是全台灣說相聲人的師父
「吳門六子」之一的劉增鍇說,雖然他們拜師是很晚的事,但從小其實都是聽廣播、錄音
,可說是跟著吳兆南、魏龍豪學相聲,他恭敬的說「師父可說是全台灣說相聲人共同的師
父」。吳兆南表示,台灣早期就是吳兆南、魏龍豪、陳宜安等幾位在說相聲,當時他們是
為生活、為吃飯而說相聲,絕不是為好玩,以前說相聲是為了活著,現在活著是為了說相
聲,情趣絕對不一樣,想法也不一樣。
吳兆南鼓勵徒弟多發問,不知就學,不會就問,就是「學問」,吳兆南至今也仍抱持這種
學習態度和精神,他說,不問人可以問字典、問書籍,隨時學也隨時問,漸漸就成熟了,
因為相聲一切以觀眾為目標,觀眾喜歡的就是好的,你說出來觀眾笑了就是對的,你說的
觀眾不笑,就要修正,相聲可以說是活學活用,但也需隨時代不同而進步,隨時充實自己
。
劉增鍇說,拜師以前,師兄弟雖也常碰面吃飯聊天,但重點都不是談相聲,但拜師後會以
相聲為生活重心,且有很多傳統的事,以前聽不懂,現在有老師可請教,最重要是經常跟
在老師身邊,有時師父隨口說的話,是平時問不出來,卻是關鍵性的話題,但在談話中話
趕話就問出來了,這應是拜師最重要的部分。
師父對弟子不一樣的情
有次劉增鍇和樊光耀演「唐漢爭」,正好師父在台灣,老人家便來看戲,第一場演完下台
來,師父說劉增鍇舞台個性比較溫和,但這段一定要爆,態度應激情一些,第二場依師父
說法改,效果就好多了;師父連看四場都指出問題,直到令師父滿意後,師父說,他就不
來看戲了,劉增鍇指出,這就是拜師的好處,別人不可能一齣戲連看四場,還點出問題重
點。吳兆南說,別人演戲,就人情來說,不可能說出不對的地方,一定是說恭維話客氣話
,這就是師父對弟子不一樣的地方。
自己也從事相聲段子創作的劉增鍇表示,所謂傳統相聲體材都由人性出發,再老的段子現
在演出來,只要觀眾聽懂了,他還是會笑,這樣的段子就來自於人性,現在的新創作,包
括海峽兩岸,通常都比較浮面,喜歡用流行話題,可能一、二年後就聽不懂了,已過時效
性,沒有討論到人性,不能做相聲的梗,只是時代的包袱,現在可以用,卻沒有流傳的價
值,這是傳統和現代最大的差別,在於不夠用心去體會人生。
劉增鍇認為,生活中沒有一個細節不能成為相聲題材,但自認程度有限、觀察力不夠,所
以寫不出好的作品。吳兆南則指出,寫相聲比寫小說、劇本難,寫相聲時間短,以十五分
鐘為準,但要有故事,要有起承轉合,要有開始和結尾,其中最難是不斷要有笑點,就是
包袱,最後還要有大包袱,才能結束,如果沒有最後那個觀眾的笑聲掌聲,就不算是相聲
。
吳兆南對於弟子們的努力和成就,及對他的孝心,內心深覺安慰,吳兆南指出,說相聲這
行不能賺大錢、圖大名,可以說什麼都沒有,就是有一種使命感,鞭策他們每個人執著在
做,真的是很可愛,很難得,很值得尊敬。
七十五歲收徒弟的相聲大師吳兆南,自己也是年近六十才拜師,談起相聲的師承,吳兆南
仍中氣十足,侃侃而談,過去說相聲必得有師承,否則不可以作業,吳兆南指出,像是到
一個地方落地擺台子說相聲,別人問你師父是誰?你說不上來,他可以把你的工具:桌子
、扇子、醒木,甚至已賺到的錢都拿走,你必需也離開,不能在此地說相聲;如果你有師
承,其他人反而會幫著你一起合作演出,他不能要錢,按江湖義氣你一定要送他點酬勞、
路費,吳兆南笑說,不過這是從前,現在鬧場,叫警察來就可解決。
以前說相聲師承很重要,吳兆南說,都是年幼,八、九歲時,家境貧寒,沒有職業,沒有
生產能力的父母,就把孩子交給老師當學徒,先得伺候老師、師娘,打理生活瑣事,像是
跑腿、買東西、打洗臉水、舖被窩、倒尿盆等等都要做;接著就是「跟師」,老師表演走
到哪,就得拿著老師的衣服、扇子、醒木等用具,一路跟著他,都聽師父說,觀眾聽一回
,徒弟聽十回,年幼記憶力好每一段都能記住,自然就會了,沒有什麼劇本、筆記,這也
叫「偷師」,因為你不但跟老師學,同時也偷學老師同輩人說的,吳兆南表示,以相聲的
師承拜師,傳統的情況就是如此。
中國文化大革命時,規定不能收徒弟,那是「四舊」,不過,吳兆南可說是打破「四舊」
規矩的關鍵人,一九七九年,文化革命結束,吳兆南由美國到了北京見到當時中國相聲大
師侯寶林,因為那時吳兆南在台北已開始說相聲,也出唱片、錄音帶,小有名氣,也算是
說相聲的一份子,別人就一旁慫恿說拜老師,吳兆南自己也喜歡,侯寶林也願意,甚至就
要安排拜師大典了,可是北京政府不許可,那個時代任何一行可以有老師教學生,就是不
可拜師收徒。
到了一九八二年,侯寶林帶團到香港表演,邀請在美國的吳兆南來香港一起演出,並完成
拜師的儀式,吳兆南說,這是文革後開了先河,無形中打破了「四舊」關礙,後來政府也
不干涉,許多人開始收徒拜師。
吳兆南收弟子,已事隔十年,至今仍有人想拜師進「吳門」,吳兆南都婉拒了,吳兆南表
示,自己年紀大沒力氣、沒時間,同時,現在徒弟都四十歲左右,侯冠群、劉增鍇都收了
徒弟,他再收弟子,會有年長的要稱年幼的為師叔、師兄,吳兆南認為這種亂輩份的事不
可為。
劉增鍇收的徒弟個子高挑,又美麗,名叫徐嘉珮,外號叫「二高」,劉增鍇指出,他選徒
弟重視外表,尤其個頭要出眾,他表示,也不知怎麼的,要找他拜師學相聲的,都是女弟
子,且長得都高,當時有三名要拜師,個子一個比一個高,於是取外號是「一高」、「二
高」、「三高」,其中一高、三高有了其他行業,就都轉行也不拜師了,最後二高堅持要
入相聲一行,劉增鍇去年六月正式收徐嘉珮為徒。
劉增鍇自認是個嚴師,深信嚴師才能出高徒,他希望自己的徒弟將來可以超越師父,所以
挑選徒弟的條件也就嚴格些,第一要學生有獨立思考能力,劉增鍇說,他絕對不會一句句
教,因為老師教一段,你會一段,永遠無法超越老師,所以他教學生採問答式,學生要會
舉一反三,必需有思考力;第二是外在條件要好,劉增鍇表示,他對相聲都比樊光耀、朱
德剛投入,但他們都比自己紅,因此認定自己畢生吃虧在沒有特色,聲音不夠大,身高不
夠高,觀眾不容易記住,名字又奇怪,後來看到徐嘉珮,舞台上很亮眼,這就是觀眾緣,
最後就能吃這行飯。
另外,學生的個性要堅毅,因為劉增鍇教戲很嚴格,在他嘴裡學生沒有一項是好的,演完
說「還行,不錯」,就是很大的誇獎,經常直接開罵,所以要先評定學生有沒有抗壓性,
劉增鍇說,學生當然可以慢慢教,最後卻經常記不住重點,開罵之後雖然哭了卻記住要訣
;誠如古語說得好:「不打不成器,嚴師出高徒」劉增鍇認定,學習過程愈快愈簡單愈好
。
徐嘉珮小學二、三年級就曾參加台北曲藝團的研習營,她承認那時純為好玩,而日後一直
都聽相聲,到大三、大四時突然想自己應抓住些什麼,就回來繼續學相聲,徐嘉珮表示,
自己雖看起來很西化,但內心喜歡的都是很中國的文化,包括學國樂,她內心認定自己要
做什麼,也有決心可以堅持下去。
今年二十四歲的徐嘉珮,文化大學學行政管理,曾拍平面廣告、參加選美入前十名,卻自
動放棄,甚至十幾歲即在國民黨團工作五、六年,但徐嘉珮認為,這些都只是人生的經驗
,她最終目的是想成為一名相聲演員。
台灣很風行看「相聲劇」的演出,但究竟「相聲劇」和「相聲」有什麼差別?劉增鍇指出
,「相聲劇」不是台灣獨特的想法,一九五○
年代天津就已有相聲劇,確實定名稱為「相聲戲」,作者是何遲,但天津人個性保守無法
接受,後來相聲劇到北京依然不受歡迎。
台灣出現「相聲劇」名稱,是演出「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時,包括賴聲川,李國修,李
立群,他們都認為只是一新劇種,是演一齣話劇討論的主題是相聲,劉增鍇轉述當年李國
修聊天時說的話,他們原沒有想法要為這種演出方式定什麼名稱,後來媒體說這是「相聲
劇」,他們覺得也不錯,為炒作話題就認了。
劉增鍇認為,一齣戲不影響戲劇本質,像是歌劇成立後,聲樂仍繼續存在,芭蕾舞劇有了
後,芭蕾舞仍繼續在跳,不會因此改變一藝術品種,而「相聲劇」的毛病,是相聲和話劇
太像,都是靠語言,定位上相聲劇是否要求一定要非常相聲,或是非像戲劇,若以「相聲
劇」這一詞來看前面是形容,後面是其種類,因此「相聲劇」必需是戲劇,不能以相聲眼
光去評論,觀眾也不能將相聲劇當成相聲來看。
師父吳兆南表示,他以前沒聽過「相聲劇」,但有所謂化粧相聲,是小品的前身,有道具
的就叫相聲小品,像是兩把椅子拿塊白布蓋著成病床就叫醫院,或是拿個方向盤象徵開車
,拿了自行車輪子象徵騎車等,都有點小道具,但並沒有用相聲小品來概括這樣的演出形
式,吳兆南想這就是相聲劇的雛形。
師徒孫三人簡歷
吳兆南
今年八十五歲,本名吳宗炎,藝名兆南,從事京劇及相聲演出五十餘年。曾獲頒薪傳獎、
金鼎獎、林肯藝術中心終生成就獎等諸多獎項;中國大學經濟系畢業,說學逗唱無一不精
。是台灣說唱界資深前輩演員,對推廣傳統文化,不遺餘力。
劉增鍇
一九六七年生,花蓮師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台北曲藝團創團團長,現任顧問、古意劇
坊創團團長、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團長。曾獲「中國文藝獎章」。一九八八年起從事相聲表
演、研究至今,國內外演出超過兩千場。
徐嘉珮(暱稱:二高)
一九八四年生,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畢、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生;台
北曲藝團媒體公關、《大柵欄》說唱休閒坊常駐演員、市師院附小暨弘道國中校友國樂團
團長、台北市演奏家絲竹國樂團倍革胡首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59.120.2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