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最初竟然不是要紀念屈原⁉
相信每個人都聽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 但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跟傳說眾說紛紜,這邊幫大家整理三個端午節的傳說跟由來,你聽過哪幾個呢❓
1️⃣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等人的強烈反對,君王因為不聽他的勸諫將他流放,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在流放期間,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在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便抱石投汨羅江自盡。老百姓知道這件事後,為了避免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就划著舟丟飯糰到河裡。後人也跟著這樣做來懷念這位愛國文人,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端午節由來。
2️⃣在大陸江浙一帶流傳很廣,為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時候楚國人,父兄均被楚平王所殺,他憤怒地投奔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完成霸業,並且攻陷楚國,還把楚平王的屍體從墳墓裏挖出來,鞭打了三百下,以報殺父之仇。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聽信太宰伯嚭的讒言,賜劍令伍子胥自盡,還將其屍首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扔到錢塘江中,老百姓同情伍子胥,為了不讓魚吃他的屍體,便拿粽子扔到江里餵魚,並划龍舟打撈他的屍體。至今,江浙地區吃粽子賽龍舟的傳統依然是為紀念伍子胥。
3️⃣傳說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哭豪,歷經十七天後仍不見其父屍首,乃於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後,也就是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被村民發現,父女兩屍合抱浮起, 後人為了紀念孝女曹娥一片孝心,造龍舟競渡,以慰其靈。
關於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不同,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有很多種說法,你最喜歡哪個傳說呢?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孫武,世稱「孫子」,春秋時代齊國人,是兵法家,曾擔任吳國將領,留有著作《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理論著作。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各朝代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孫子受吳王闔閭的重用,改革政治,富國強兵,不出幾年就讓吳國民生無虞...
吳王闔閭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急行軍一天多少里,才配叫精銳?
歷史春秋網
在古今中外的戰場上,衡量一支軍隊戰鬥力的重要標誌,就是「急行軍」的能力。確切說,軍隊能不能打,夠不夠精銳,先要看「能不能跑」。這個道理,早在中國春秋戰國時,就早已深入人心。比如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春秋名臣管仲就認為,軍隊要打勝仗,就得「進退若雷電,而無所疑匱,一氣專定」。
但不管是進是退,首先就得能跑。所以管仲軍事理念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教其足以進退度」。
同樣完成春秋霸業的吳王闔閭,也是花了七年時間打造一支五百人的精兵。這支曾創下長途奔襲滅楚奇蹟,貢獻「如火如荼」成語的部隊,也能做到「奉甲執兵奔三百里而舍焉」。這種能全副武裝跑三百里才宿營的軍隊,打起仗來誰能擋得住?
當然,說到古代軍隊中「誰能跑」。戰國軍神吳起親手締造的「魏武卒」,更是豎起了一個標竿:想要成為「魏武卒」中的一員?就必須要全副武裝背著強弓刀矛,做到從天明到中午跑夠百里。想要能打?就得先能跑!
而如果對照中國古代軍隊裝備的演變史的話,就知「魏武卒」這個「奔跑距離」,到底有多難。隨著古代兵器裝備的演進,士兵的盔甲負重也越來越高。比如在宋朝,一個全副武裝的精銳宋軍,僅盔甲就重達五十斤以上。明初一個士兵,連盔甲帶武器糧食加起來,負重也多達八十八斤。後來隨著棉甲等裝備的普及,士兵們也「減負」,鴉片戰爭前一名披甲的士兵,盔甲重量也減到了24斤。但即使如此,「負重跑」的壓力,也是相當大。
所以,比起那些精銳部隊在古代戰爭史上「狂奔」的奇蹟來,古代大部隊每天「高標準」的行軍距離,往往是在三十里左右。能做到這標準的,就可以算虎師。
而且,一支軍隊能不能跑,當然不止要看選兵,更需要有嚴格的訓練條令。比如北宋的禁軍。軍人出身的宋太祖趙匡胤,不但以嚴格標準進行全國海選,組成二十萬人規模的禁軍。訓練更是抓得緊:領著高工資的禁軍士兵,每天都要「早教習閱,無得翻休」。等於天天都要嚴格訓練。重要的一條訓練項目,就是「練跑」。
在「練跑」這事兒上,趙匡胤也是獨出心裁,不止是日常要練,領工資的時候也要練。每到發工資(當時工資主要是糧食錢財)的時候,假如你軍營在城東邊,發工資就要在城西邊,要跑步穿過整座城市領工資,然後再跑步扛回來。等於是每月都要扛著一百八十斤錢糧來個「急行軍」。不會跑?這個月就等著喝西北風吧!
如此練法,效果也極好。比如宋太宗年間,宋遼戰爭爆發,兵鋒直指燕雲十六州的宋軍,從鎮州出發直撲幽州,十天狂奔了五百里,且沒顧上休息就與遼軍交戰,又把遼軍打了個稀里嘩啦。所以強大素質,也叫遼國一度嚇破了膽。如果不是接下來「軍事愛好者」宋太宗一頓作死瞎指揮,這叫北宋歷代皇帝悵恨了一個半世紀的幽雲十六州,原本應順風順水拿下。
而比起宋太祖的「領工資刺激法」,明代大英雄戚繼光,在「練跑」這事兒上更理性:「領工資」只能刺激一時,長期積累才是王道。以戚繼光的話說,跑步這事兒要循序漸進,「凡平時各兵須學趨跑,一氣跑得一里,不氣喘才好,如古人裹足以沙,漸漸加之,臨敵去沙,自然輕便」。到了實戰戰場上,這支多次「零傷亡」痛打倭寇韃靼的戚家軍,也一次次上演過「狂奔」奇蹟。、最典型的,就是嘉靖四十年的「台州花街大戰」。是年四月二十五日,連續奔襲作戰的戚繼光,得知了大股倭寇正偷襲台州的消息。他當機立斷,不顧部隊已斷糧的困境,硬是帶著部隊兩天空腹奔跑了七十里,成功在花街堵住了倭寇。而後這支飢腸轆轆的部隊,連飯都顧不得吃,就投入到殘酷血戰裡,終於以傷亡三人的代價,將這支數千規模的倭寇斬殺殆盡,救出被擄百姓五千多人。看過這給力場面就知道,「能跑」的部隊,有多英雄!
當然,如前文所說,一支部隊的急行軍能力,是建立在嚴格的紀律與訓練上。所以很多時候,部隊「能不能跑」,也是一個王朝興衰的鏡子。比如曾經很能跑的宋軍,到了北宋末年時,就特別不能跑。連每個月「奔跑領工資」這事兒,都常僱人「替跑」。可領工資的時候能替,打仗的時候可沒人替。多年文恬武嬉,宋軍「兵不成形,戰全無紀律」。特別是在黃河邊的大戰裡,數千宋軍見了金軍就跑,卻是跑都跑不贏,被人家一口氣全趕進了黃河裡。而肆意追殺的金軍,傷亡才不過三人。在多少古代王朝的亡國畫面裡,「軍隊不能跑」「跑不過」這事兒,也是常常做了生動的註解。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急行軍 #一日千里 #千里 #精銳 #練跑 #宋太祖 #精銳部隊 #軍隊
吳王闔閭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揭秘臥薪嘗膽的真相 勾踐到底有沒有這樣做過
歷史春秋網
臥薪嘗膽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個成語,意思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甘願忍辱負重,其背景典故就是越王勾踐滅吳的故事。勾踐滅吳是真,但「臥薪嘗膽」究竟有沒有發生過呢?根據《史記》中的記載,勾踐的確有過「嘗膽」,但並沒有提到「臥薪」,所以就有人提出質疑,勾踐究竟有沒有這樣做過呢。要想知道其中的真相,就必須弄清楚「臥薪嘗膽」這個成語的來歷是怎樣的,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春秋吳越爭霸,打了敗仗的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作為一個流傳千古的勵志故事,臥薪嘗膽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發向上,所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四個字告訴世人,只要胸有大志,那麼身處逆境也可成功。
然而,歷史上真有「臥薪嘗膽」這回事嗎?學者考古戰國竹簡,證實這是古人虛構,根本不存在!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卻被勾踐大敗,闔閭因此重傷。臨終之前,闔閭囑咐夫差為他報仇雪恥。
公元前494年,勾踐聽說夫差正在練兵,正在練兵備戰,就先下手為強。於是,吳越爆發「夫椒之戰」,結果越國大敗。
為了一線生機,勾踐派遣文種出使吳國,大肆賄賂吳國權臣伯嚭。最終,在伯嚭幫助下,在美女財物攻勢之下,夫差拒絕伍子胥的建議,答應越國臣服請求,放過了勾踐,但卻要勾踐入吳侍奉夫差,為夫差鞍前馬後的服務。
由於勾踐讓夫差滿意,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之後,勾踐與文種被釋放回國。勾踐回國之後,立志發憤圖強,不讓舒適生活消磨銳氣,所以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裡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這就是臥薪嘗膽故事的前因後果。
然而,學者考古戰國竹簡,卻可以清楚的看到,臥薪嘗膽根本就不存在。
2008年,清華校友從境外拍賣,得到了2388枚戰國竹簡,隨即捐贈給了清華大學,這就是廣為人知的「清華簡」。在清華簡中,有一篇叫《越公其事》的文章,就詳細敘述越王勾踐兵敗後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滅掉吳國的歷史。在這一篇文章中,根本就沒有臥薪嘗膽。
吳人既襲越邦,越王句踐將惎復吳。既建宗廟,修祟位,乃大薦攻,以祈民之寧......王並無好修於民,三江之渚茲民暇自相,農功得時,邦乃暇安,民乃蕃滋。至於三年,越王句踐焉始作起五政之律。
《越公其事》中,不僅沒有談到「勾踐鞍前馬後侍奉吳王夫差」,而且也沒有提到勾踐臥薪或嘗膽,只是說勾踐除了必要的建宗廟、修祟位、祈求民安等,凝聚民心、恢復正常秩序的政策之外,其他都一成不變,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三年之後,才開始實行「五政」。
其實,不僅是《越公其事》沒有記載,《左傳》、《國語》、《史記》、《吳越春秋》中都沒有臥薪嘗膽的記載。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只記載了勾踐嘗膽的故事,即「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中,只記載了「王歸國後,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蓼」。蓼是一種很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踐困了,就用蓼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睡覺時是「目臥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著睡覺。
從這些講述吳越歷史的主要史書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到,臥薪嘗膽並不存在。
既然如此,臥薪嘗膽的故事又如何流傳出來的呢?
原來,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所謂擬,就是蘇軾為孫權虛構一封信給曹操。書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臥薪嘗膽」。到了南宋時期,文人墨客將勾踐與臥薪嘗膽聯繫了起來,由此南宋的書籍屢屢提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到了明朝,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已經廣為人知了。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就極力渲染勾踐苦其心志的臥薪嘗膽故事。明末作家馮夢龍在歷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及臥薪嘗膽。
可以說,臥薪嘗膽的故事,根本不是歷史上的真實事蹟,而是宋朝人虛構的一則故事罷了。
鮮為人知的是,在勾踐臥薪嘗膽之前,還有兩個人臥薪嘗膽,一個是蘇軾文章中的孫權,還有一個卻是吳王夫差!
因為夫差為報父仇,所以勵精圖治,一心打敗越國。所以,南宋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時,說夫差「坐薪嘗膽」。即便到了明朝,勾踐臥薪嘗膽已經廣為人知了,但還有文人認為夫差臥薪嘗膽,比如明末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為報父仇,臥薪嘗膽激勵自己。
可見,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經過古人千年渲染,勾踐臥薪嘗膽如今已經天下皆知了,讓人以為這是一個真實的勵志故事!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吳王闔閭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孫武,世稱「孫子」,春秋時代齊國人,是兵法家,曾擔任吳國將領,留有著作《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理論著作。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各朝代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孫子受吳王闔閭的重用,改革政治,富國強兵,不出幾年就讓吳國民生無虞,軍隊強盛。出兵攻打楚國,三敗楚軍,又接著攻打越國、齊國,戰果輝煌。
孫子見吳王闔閭打敗楚國後,日益驕橫,窮兵黷武,終究不是成就大事之人。他辭別了伍子胥,歸隱齊國,專注編寫兵法,最終老死山林。
《孫子兵法》全書共分十三篇,主要論述了軍事學的問題,對歷史和當時的戰爭經驗進行總結,提出一些著名的軍事問題,並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最厲害的是明明是將近2500年前完成的著作,到現在仍有許多軍事專家在研究,書中論述亦被視為當代軍事用兵的指導原則之一。真是太不可思議了,更讓人敬佩孫子的智慧!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吳王闔閭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伍子胥春秋楚國人,因為楚平王殺了父親兄長,為了報仇,他逃離楚國,相傳還因此一夕白了頭!輾轉逃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振興國勢,成為一方的霸主後,便率兵攻打楚國,把當時殺死父兄的楚平王屍首挖出鞭屍!
多年之後,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以各種離間計分化吳王夫差與伍子胥,終於讓夫差賜死伍子胥!臨死前,伍子胥恨恨的要人把他的眼睛挖下來懸在吳國東門,他要親見吳國被越王滅國!
伍子胥這個人愛恨分明又強烈,不但會實踐諾言還會做好做滿!這樣的人千萬不要得罪,因為他會永遠記在心裡,搞不好你都忘了,他還記得呢!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