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網友黃大榮分享他和老婆兩次(相隔25年)到澎湖遊玩時,分別在第一代與第二代澎湖跨海大橋前的留影;上圖攝於1995年4月30日,下圖攝於2020年6月13日。
澎湖跨海大橋是連接澎湖群島之中的白沙島與西嶼島,是澎湖群島主要交通要道之一,台灣公路編號為縣道203線。
1971年3月26日,初代澎湖跨海大橋通車時,是東亞一帶第一座深海大橋,當時橋身全長約2160公尺,寬5.1公尺,單車道,有7處8公尺寬之避車道。
1997年重建的二代澎湖跨海大橋全長約2500公尺,寬13公尺,其中雙車道寬9.5公尺,人行道寬3.5公尺。目前初代的單線道舊橋已經拆除,僅留南邊西嶼方向的一段橋墩殘蹟來見證舊橋存在的歷史。
重建的新橋將橋面拓寬成雙線道,南北兩邊各以土堤延伸數百公尺至吼門水道,失去了原來細長單線高聳橋墩的雄偉壯觀,也改變了水文,阻擋內海水流交換,影響生態甚鉅。
吼門水道 在 小豬的影像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澎湖跨海大橋全長共計2,494公尺,橫跨白沙、西嶼兩島之間的吼門水道,水流湍急,流速據說可達每秒3公尺,為澎湖海域第二險流。每當冬季東北季風來臨,更是怒濤洶湧,難以行船,因此,1965年始建跨海大橋,1970年完工通車,以解決漁翁島往來的交通困境。
#跨每大橋 #澎湖 #小豬的影像視界
影片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igphotographworld/videos/691095257993671/
吼門水道 在 澎湖陳慧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推動重建澎湖跨海大橋 拆除土堤 解開內海生態封印 再建全新觀光地標】慧玲的現在進行事之14
跨海大橋長堤阻礙水流,使吼門水道的水流益加湍急,強勁水流所產生的巨大擾動阻擋魚類進入內海,妨礙各式魚貝蝦蟹幼魚的繁殖,內海無幼魚則大魚不會進來覓食,斷了食物鏈,也讓內海逐漸死寂。大橋的圍堵,也改變了內海的水文,使潮水強流量減,也讓內海棲地淤積劣化,重創澎湖內海海洋生態。這20年來澎湖的海洋資源急速枯竭,和跨海大橋長堤建設完成有時間上絕大的關聯。再者本縣近年欠缺新的大型景點以吸引遊客重遊。重建新的跨海大橋可附設自行車道、透明天空步道和景觀台,必可造成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