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小劇場 職人特映場 《我們與惡的距離》】
它可能是今年最重要的台劇!
就在同一時間,每支手機都開始震動。主頁滑出了最新訊息,經過兩年纏訟,判決終於出爐,不同的頻道,同一則新聞,畫面不時穿插受害者家屬在現場暈厥的畫面。正在看手機的人們,當天都不在案發現場,但他們都被回憶帶回了兩年前的那個下午,於是眾人惴惴不安,人心悄然騷動,連陌生人都開始交頭接耳,所幸他們最後都被安撫下來,這一切全都歸功於主播最後的那句話:
「兩年前震驚全台槍殺案的主嫌李曉明,最高法院駁回二審上訴,死刑定讞。」
善惡有報,天公地道,大家關上手機螢幕,繼續手頭上的日常。
劇終-
不對!故事才正要開始。事件的結尾,成了劇情的開場。
上週三應 結果娛樂之邀,參加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第一集特映場,也有幸與兩位主要演員溫昇豪、 陳妤 合影(然後再次見證路人與明星的差別),不得不說,收到邀請信時,果真有種心有靈犀中頭獎的感覺。本劇去年四月開鏡,由於台前幕後陣容強大,菁英程度堪比日片《小偷家族》,於是我當下立馬發落進度,而且應該只有少數人才會知道吳慷仁一邊拍港片《非分熟女》一邊回來補戲三次(是要多無聊才會炫耀這種事),但當中最吸引我的,還是編劇呂蒔媛。
先趁亂告白一下,十元老師是我的偶像,她的本子質精量少,如果沒有意外,一直偶像下去應該也不是問題,原因有二:
一、本子不說教:
這三個字太重要,編劇往往會把想說的話,平均分攤在角色裡面,藉由他們的嘴巴說出自己的理念,演員的聲道變成一種通道,寫得好就是金句成篇,寫不好就讓演員背鍋。十元老師也有金句,但更多的時候,他讓角色的反應與情境說話,不帶批判,直接把現場與結果呈現給你看,而且劇情推進合情合理。坦白說,這才是說故事的高手,好的編劇,會讓畫面在演員不說話的時候,發散出力量。
二、開場不落俗:
《牽紙鷂的手》一開場就是吳中天醉得不省人事,結果他居然是老師。《出境事務所》一開場就是柯淑勤在台上舉槍,底下一堆人等著起跑,沒人知道他們在演哪齣,成功誘發懸念。《誰先愛上他的》開場就是一個小男生靠北給大家聽,但那段靠北卻讓人聽得擊節稱道。至於《我們與惡的距離》,開場就是那句,
「兩年前震驚全台槍殺案的主嫌李曉明,最高法院駁回二審上訴,死刑定讞。」
在現實世界,對很多人來說,這就是完美的結尾。沒有多少人會關心一個死刑犯槍決之後,他所留下的漩渦,但顯然編劇不這麼想,他認為這個漩渦,才是把所有人聚攏的關鍵。
由於死刑定讞,辯護律師王赦決定尋求真相,他堅信只有找出真相才能避免憾事重演,但多數人顯然不這麼認為,於是一開場他就被重口味潑了一身屎。但那桶屎並沒有阻礙他,他決心挖出神隱兩年的加害者家屬,目的是讓他們和李曉明見上一面,卸下對方心防,以透露當年犯案的動機。
尋求當年的真相,是劇情的主要推進器。
然而加害者家屬已經死了。死了不是指肉體上的殞滅,而是身份上的隱匿,李家人賣麵賣到一半突然就遭千夫所指,身上一下背了九條人命,這是夫妻倆窮盡一輩子也無法彌合的創口,他們唯一能做的,就讓小女兒活下去,用另一個身分活下去,於是女兒從李曉文變成李大芝,而李大芝成為父母雙亡的新聞台助理。造化弄人,在她正式接管主控台的那天,就是播報自己的哥哥死刑定讞的那天。新聞一播出,她的上司宋喬安百感交集,因為她正是受害者家屬,槍決死刑犯雖然不能換回她兒子,但至少能還她公道。
李大芝和宋喬安在主控室看著同一則新聞,懷揣著截然不同的心思。
此時,宋喬安最不想見到的人出現在眼前,那是她分居中的丈夫劉昭國。劉昭國因槍殺案離開了與妻子共事的新聞台,獨立創報,希望維持媒體人的尊嚴。劉昭國之所以找上門,不是為了事件落幕後談兩人復合,而是談合作,合作跟進槍殺案的後續進度,共寫專題報導,了解事發真相。原來先前王赦找上了他,身為受者家屬,他原本斷然拒絕,但他始終明白,唯有這樣做,才能讓兒子死得不冤枉。然而宋喬安堅信丈夫腦子進水,兩人話不投機,火花濺出了門縫,門縫外是等著吃晚餐的女兒,在哥哥過世之死後,她看著爭吵的父母,明白自己不再被愛。
受害者家屬,能否為加害人寫一篇公正客觀的專題報導,是劇情的第二支推進器。
李大芝遠遠看著宋喬安的女兒,知道哥哥那一槍,造成了兩個家庭的崩離,但她不知道自己的二房東兼室友,一個飲料店老闆娘,也即將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因為她弟弟除了是個失意的電影導演,也是個思覺失調患者,日後極有可能成為潛在加害者,她是否能因為弟弟的症狀,更能解理李大芝的處境。或許她能,但宋喬安絕對做不到,因為她連兒子的房間都還不敢進去,只能鎮日酗酒趕跑一堆下屬,失意的時候找當精神科社工的妹妹宋喬平抬槓,目的是讓妹妹罵醒自己。宋喬平是典型頂客,丈夫則是精神科醫師,在事件過後,他們開始思考是否該把自己的血脈留在這塊土地上。
當潛在加害人出現,成為血淋淋的對照時,我們能否依循前車之鑑防患未然,而精神醫療又該如何介入,成為劇情的第三支推進器。
於是幾組人馬,包括「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人」、「潛在加害者」、「報導者」以及「照護者」,全都兜在一塊,整併成一個縝密的迴圈,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處理群像式的議題,最讓人擔心的就是觀點的傾斜,然而劇本骨幹硬挺(編劇以一己之力進行了大量田調),編導非常協調地照顧了這些關係。他們讓受害者家屬展現了該有的悲愴與憤懣,讓加害者家屬被推進了進退維谷的困局,讓辯護人提出了質疑,讓潛在加害者形塑了病程,讓媒體的訊息傳遞路徑栩栩如生地演示過一遍(高點擊率才是王道,沒錢怎麼買外電新聞充門面?)。沒有誰被忽略,戲份均等,用各種困境帶出人物性格,這點很值得稱許。正因為受困,本性於焉浮現,每個人的處理方式,都反應了自身思維與價值觀,為性格描出輪廓。
此外,第一集完全沒有呈現案發現場,編導大可在開劇之初下猛藥,直擊觀眾的痛處。但他們選擇細火慢熬,利用人物對話、情緒、角色現況,一步步幫助觀眾用腦補的方式,重建現場,這樣處理既不喧賓奪主,也能把重心放在角色上。
最後談談演員的表現。
很簡單,幾個字,「全員都在狀態內」,但這件事非常不簡單,因為越多人在狀態內,個別演員砸戲的破壞力就越強,看了第一集,沒有這種憾事發生,這種滿檔的狀態上一回應該是《一把青》。演員做好本分不容易,每個都在狀態內就更不簡單,畢竟這不是一場歡樂派對,把自己凝結在緊繃悲傷的狀態,前後保持一致,需要導演嚴格把關,這部份林君陽導演絕對記上一功。溫昇豪靠著鬍渣與眼神,讓疲態由頭貫穿到尾,失落卻又不失溫暖。吳慷仁不卑不亢,耐心經營角色。曾沛慈口條躍進,情緒活靈活現。謝瓊煖依舊無敵,此人天生有種旋開觀眾淚腺的能力。林哲熹短短幾幕,確有思覺失調患者之神形,期待後續狀態。
但這邊要特別提及的,是飾演李大芝的陳妤。
雖然首集的副標是「受害者」,宣傳重點也落在睽違台劇十五年的賈靜雯身上,但實際上,「加害者家屬」的份量並不亞於前者,而重中之重,便是由陳妤飾演的李大芝。我大膽推測,按劇情發展,她應該會是本劇的隱性女一。再度趁亂告白,陳妤是我看過近年最有潛力的女演員之一。演員會演戲,不是天生靈性便是久磨成精,靈性是種天賦,通常能在初登板就不動聲色地抓住表演節奏,氣場行雲流水,諸如《藍色大門》的桂綸鎂,《曉之春》的溫貞菱,《倪亞達》的郭書瑤,現在可以再補上《戀愛沙塵暴》的陳妤(此劇讓她拿下金鐘獎最佳新人)。
陳妤在此劇的表現,只能用「心疼」兩個字來形容,一般來說,加害者家屬的版面的作用,泰半是被拿來譴責洩憤,來歷不會有人想深究,即便他們也是遭受牽連的人,也是一回家才突然發現世界天崩地裂的人。這讓我聯想到一部日片《誰來守護我》,片中的殺人犯一犯下案行,警察立刻趕往加害人家中,但不是為了逮捕誰,而是讓父母簽下離婚同意書,目的是「減少被連累的人」。他們可能晚飯才吃到一半,放下碗筷便成了陌路人,這種驚愕與委屈,被陳妤演繹得恰如其分,而她被母親(謝瓊煖飾演,然後提名應該是穩的)硬拖去改名的那一幕,引爆了全場淚腺,因為在那一刻,我們才終於把加害者家屬當成人來看待。
身為追劇迷,能看到一齣「大家都在狀態內」的戲,是極其幸運的事。雖然只有第一集,仍有重要角色尚未登場,但我相信這種勢頭應該能往下延續,套一句維尼導演(瞿友寧)在現場的玩笑話,「今年金鐘其他人應該都不用報了」,加上本劇尚未正式開播,粉專已突破三萬人,實在無須再讓我錦上添花。有人說這齣劇走得比較前面,但有沒有可能,其實是我們一直沒有勇氣跨出那一步。此劇的英譯名取得極好,The World Between Us,人心即是世界,或許比起我們與惡的距離,真正阻擋我們跨出去的,其實是我們彼此的距離。
我們不一定要學會和解,和解需要時間與意願,許多傷痛可能終其一生都在。但當我們冷靜下來,沉澱過後(這或許是編劇把劇情設定在兩年之後的原因),若有餘裕能以更全知的視野,來重新流覽整件事的來龍去脈,換位理解不同的立場,或許能稍微緩衝純粹的恨,讓事件不至於那麼潦草地結束在槍響與處決之後。
我始終相信,理解,是和解的開始。
倒數四天,3/24週日晚上九點,一次兩集,一起拉近彼此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