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依德案在全球引發種族歧視抗爭之外,許多西方國家也開始反省種族歧視的根源,這次我們要來談談歐洲種族歧視的狀況。
英國上禮拜就推倒了17世紀奴隸販子Edward Colston的雕像,踐踏它並將其推入布里斯托爾港。因為他的皇家非洲公司在1672年至1689年間,大約把10萬名奴隸從西非運往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在他們的胸前烙上了他的公司縮寫RAC。其中2萬多人因為疾病和脫水在船上死亡,屍體被扔進大海。像他這樣的人,卻有銅像在1895年在布里斯托爾樹立,上面刻著這個城市的賢明之子相關字樣。
這陣子有滿多推倒殖民者雕像的事件,其實這些雕像在過去就有爭議,但是一直到這個事件民意才高漲要去反省雕像背後的不正義。而到了今天,則是要看執政者有沒有sense,像是倫敦市長沙迪克‧汗因為父母來自巴基斯坦,所以他對於種族事件就比較敏感,抗爭開始不久他就把一個奴隸販子羅伯特米利根的雕像從倫敦東部的西印度碼頭移走,他在推特上說,「我們的大部分財富來自於奴隸貿易,這是一個可悲的事實,但這不必在我們的公共場所慶祝」。
比利時也有這樣的呼聲,抗爭者希望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雕像要被拆除,因為這個國王在1885年至1909年殖民剛果時期造成高達1500萬人死亡。這也是比利時歷史上長期被掩蓋的一部分。即使是現在,教科書也很少提及比利時歷史上的這一章節。最近比利時國王菲利普的弟弟勞倫特還想為他曾祖父輩的國王利奧波德二世辯護,結果他居然說這個國王為比利時做了很多事啊,在布魯塞爾蓋了很多公園。此言一出大家更傻眼。一個比較好的做法就是有一區的區長把利奧波德雕像放到了博物館,也解釋有關他的歷史,大家就可以接受。
現在歐洲也開始有這種風潮,像是法國波爾多就在檢視這些道路有沒有殖名者或奴隸主的名字,就算不改,也要加以說明。不然你想想看如果一個少數族裔天天走過那些雕像或者是這些暴露上,那不只是他們祖先,在過去被壓迫、被剝削、被謀殺、被折磨、被強姦的歷史,更是他們今日被壓迫的象徵。
除了回顧歷史,當下的現實也很重要,根據歐盟執委會委員希區納斯Margaritis Schinas說法,他自認歐盟在種族問題上的處理一直比美國做得更好,因為歐盟在社會包容、保護和全民醫療制度上都做得不錯,不過如果你去問歐盟的少數族裔,很多人的感覺是,歐洲當然不像美國有時候你可以直接看到或感受到種族主義,而是更隱蔽或幽微的。
比如說,在就業市場上的歧視,就是沒有工作給你,或是在街上無緣無故被攔查,特別是針對非裔或阿拉伯裔的年輕人。像德國聯邦反歧視局上週發布了2019年的年度報告。數字顯示,德國的種族歧視現像明顯上升比前一年增加了10%,有1176起種族歧視案件的報告,比2015年多兩倍。
現在歐洲一些國家其實在法律文件上一直也有在正名。像是在法國、芬蘭、瑞典就不再用種族race這個字,而是用族裔ethnicity 。差別就在於種族指的是一個人的身體特徵,如骨骼結構和皮膚、頭髮或眼睛顏色。而族裔則是指文化因素,包括國籍、地域文化、祖先和語言。比如說種族強調的是棕色、白色或黑色的皮膚,但族裔講的是漢族、原住民族、德國或西班牙血統。目前德國多數政黨也有這樣的討論,要把德國基本法裡面的種族改成族裔。
說穿了世界上只有一個種族,那就是人類,後來哪種源於啟蒙時代和殖民主義時代的種族概念是導致成千上百萬人受到迫害、奴役和謀殺。佛洛伊德之死也提醒我們,雖然我們很容易把任何人都不得受到種族歧視寫在憲法裡或掛在嘴上,但是社會每一天發生的現實事件告訴我們種族歧視從未離我們遠去,我很高興看到台灣也有Black Lives Matter的活動,裡面也有不少台灣原住民參與,讓我們實際參與改變世界。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什麼想法,歡迎在底下留言與我們分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佛洛依德案在全球引發種族歧視抗爭之外,許多西方國家也開始反省種族歧視的根源,這次我們要來談談歐洲種族歧視的狀況。 英國上禮拜就推倒了17世紀奴隸販子Edward Colston的雕像,踐踏它並將其推入布里斯托爾港。因為他的皇家非洲公司在1672年至1689年間,大約把10萬名奴隸從西非運往美洲和加...
周 賢明 政黨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佛洛依德案在全球引發種族歧視抗爭之外,許多西方國家也開始反省種族歧視的根源,這次我們要來談談歐洲種族歧視的狀況。
英國上禮拜就推倒了17世紀奴隸販子Edward Colston的雕像,踐踏它並將其推入布里斯托爾港。因為他的皇家非洲公司在1672年至1689年間,大約把10萬名奴隸從西非運往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在他們的胸前烙上了他的公司縮寫RAC。其中2萬多人因為疾病和脫水在船上死亡,屍體被扔進大海。像他這樣的人,卻有銅像在1895年在布里斯托爾樹立,上面刻著這個城市的賢明之子相關字樣。
這陣子有滿多推倒殖民者雕像的事件,其實這些雕像在過去就有爭議,但是一直到這個事件民意才高漲要去反省雕像背後的不正義。而到了今天,則是要看執政者有沒有sense,像是倫敦市長沙迪克‧汗因為父母來自巴基斯坦,所以他對於種族事件就比較敏感,抗爭開始不久他就把一個奴隸販子羅伯特米利根的雕像從倫敦東部的西印度碼頭移走,他在推特上說,「我們的大部分財富來自於奴隸貿易,這是一個可悲的事實,但這不必在我們的公共場所慶祝」。
比利時也有這樣的呼聲,抗爭者希望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雕像要被拆除,因為這個國王在1885年至1909年殖民剛果時期造成高達1500萬人死亡。這也是比利時歷史上長期被掩蓋的一部分。即使是現在,教科書也很少提及比利時歷史上的這一章節。最近比利時國王菲利普的弟弟勞倫特還想為他曾祖父輩的國王利奧波德二世辯護,結果他居然說這個國王為比利時做了很多事啊,在布魯塞爾蓋了很多公園。此言一出大家更傻眼。一個比較好的做法就是有一區的區長把利奧波德雕像放到了博物館,也解釋有關他的歷史,大家就可以接受。
現在歐洲也開始有這種風潮,像是法國波爾多就在檢視這些道路有沒有殖名者或奴隸主的名字,就算不改,也要加以說明。不然你想想看如果一個少數族裔天天走過那些雕像或者是這些暴露上,那不只是他們祖先,在過去被壓迫、被剝削、被謀殺、被折磨、被強姦的歷史,更是他們今日被壓迫的象徵。
除了回顧歷史,當下的現實也很重要,根據歐盟執委會委員希區納斯Margaritis Schinas說法,他自認歐盟在種族問題上的處理一直比美國做得更好,因為歐盟在社會包容、保護和全民醫療制度上都做得不錯,不過如果你去問歐盟的少數族裔,很多人的感覺是,歐洲當然不像美國有時候你可以直接看到或感受到種族主義,而是更隱蔽或幽微的。
比如說,在就業市場上的歧視,就是沒有工作給你,或是在街上無緣無故被攔查,特別是針對非裔或阿拉伯裔的年輕人。像德國聯邦反歧視局上週發布了2019年的年度報告。數字顯示,德國的種族歧視現像明顯上升比前一年增加了10%,有1176起種族歧視案件的報告,比2015年多兩倍。
現在歐洲一些國家其實在法律文件上一直也有在正名。像是在法國、芬蘭、瑞典就不再用種族race這個字,而是用族裔ethnicity 。差別就在於種族指的是一個人的身體特徵,如骨骼結構和皮膚、頭髮或眼睛顏色。而族裔則是指文化因素,包括國籍、地域文化、祖先和語言。比如說種族強調的是棕色、白色或黑色的皮膚,但族裔講的是漢族、原住民族、德國或西班牙血統。目前德國多數政黨也有這樣的討論,要把德國基本法裡面的種族改成族裔。
說穿了世界上只有一個種族,那就是人類,後來哪種源於啟蒙時代和殖民主義時代的種族概念是導致成千上百萬人受到迫害、奴役和謀殺。佛洛伊德之死也提醒我們,雖然我們很容易把任何人都不得受到種族歧視寫在憲法裡或掛在嘴上,但是社會每一天發生的現實事件告訴我們種族歧視從未離我們遠去,我很高興看到台灣也有Black Lives Matter的活動,裡面也有不少台灣原住民參與,讓我們實際參與改變世界。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什麼想法,歡迎在底下留言與我們分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周 賢明 政黨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佛洛依德案在全球引發種族歧視抗爭之外,許多西方國家也開始反省種族歧視的根源,這次我們要來談談歐洲種族歧視的狀況。
英國上禮拜就推倒了17世紀奴隸販子Edward Colston的雕像,踐踏它並將其推入布里斯托爾港。因為他的皇家非洲公司在1672年至1689年間,大約把10萬名奴隸從西非運往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在他們的胸前烙上了他的公司縮寫RAC。其中2萬多人因為疾病和脫水在船上死亡,屍體被扔進大海。像他這樣的人,卻有銅像在1895年在布里斯托爾樹立,上面刻著這個城市的賢明之子相關字樣。
這陣子有滿多推倒殖民者雕像的事件,其實這些雕像在過去就有爭議,但是一直到這個事件民意才高漲要去反省雕像背後的不正義。而到了今天,則是要看執政者有沒有sense,像是倫敦市長沙迪克‧汗因為父母來自巴基斯坦,所以他對於種族事件就比較敏感,抗爭開始不久他就把一個奴隸販子羅伯特米利根的雕像從倫敦東部的西印度碼頭移走,他在推特上說,「我們的大部分財富來自於奴隸貿易,這是一個可悲的事實,但這不必在我們的公共場所慶祝」。
比利時也有這樣的呼聲,抗爭者希望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雕像要被拆除,因為這個國王在1885年至1909年殖民剛果時期造成高達1500萬人死亡。這也是比利時歷史上長期被掩蓋的一部分。即使是現在,教科書也很少提及比利時歷史上的這一章節。最近比利時國王菲利普的弟弟勞倫特還想為他曾祖父輩的國王利奧波德二世辯護,結果他居然說這個國王為比利時做了很多事啊,在布魯塞爾蓋了很多公園。此言一出大家更傻眼。一個比較好的做法就是有一區的區長把利奧波德雕像放到了博物館,也解釋有關他的歷史,大家就可以接受。
現在歐洲也開始有這種風潮,像是法國波爾多就在檢視這些道路有沒有殖名者或奴隸主的名字,就算不改,也要加以說明。不然你想想看如果一個少數族裔天天走過那些雕像或者是這些暴露上,那不只是他們祖先,在過去被壓迫、被剝削、被謀殺、被折磨、被強姦的歷史,更是他們今日被壓迫的象徵。
除了回顧歷史,當下的現實也很重要,根據歐盟執委會委員希區納斯Margaritis Schinas說法,他自認歐盟在種族問題上的處理一直比美國做得更好,因為歐盟在社會包容、保護和全民醫療制度上都做得不錯,不過如果你去問歐盟的少數族裔,很多人的感覺是,歐洲當然不像美國有時候你可以直接看到或感受到種族主義,而是更隱蔽或幽微的。
比如說,在就業市場上的歧視,就是沒有工作給你,或是在街上無緣無故被攔查,特別是針對非裔或阿拉伯裔的年輕人。像德國聯邦反歧視局上週發布了2019年的年度報告。數字顯示,德國的種族歧視現像明顯上升比前一年增加了10%,有1176起種族歧視案件的報告,比2015年多兩倍。
現在歐洲一些國家其實在法律文件上一直也有在正名。像是在法國、芬蘭、瑞典就不再用種族race這個字,而是用族裔ethnicity 。差別就在於種族指的是一個人的身體特徵,如骨骼結構和皮膚、頭髮或眼睛顏色。而族裔則是指文化因素,包括國籍、地域文化、祖先和語言。比如說種族強調的是棕色、白色或黑色的皮膚,但族裔講的是漢族、原住民族、德國或西班牙血統。目前德國多數政黨也有這樣的討論,要把德國基本法裡面的種族改成族裔。
說穿了世界上只有一個種族,那就是人類,後來哪種源於啟蒙時代和殖民主義時代的種族概念是導致成千上百萬人受到迫害、奴役和謀殺。佛洛伊德之死也提醒我們,雖然我們很容易把任何人都不得受到種族歧視寫在憲法裡或掛在嘴上,但是社會每一天發生的現實事件告訴我們種族歧視從未離我們遠去,我很高興看到台灣也有Black Lives Matter的活動,裡面也有不少台灣原住民參與,讓我們實際參與改變世界。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什麼想法,歡迎在底下留言與我們分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周 賢明 政黨 在 周賢明議員辦事處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11月26日公布本區須强檢樓宇包括新寶城4 座、慧安園4 座、怡心園3 座、維景8 座、將廣7 座及Marini 2 座;另全港單日新增8874宗新冠個案.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