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ll Club/驚為天人的青衣男孩湯令山 】
今晚(15/8)播出的《Chill Club》(https://bit.ly/3iKUGQL) ,所有演出嘉賓都只有英文名字:R.O.O.T 、The Boogie Playboys、Moon Tang,以及下文詳盡介紹的Gareth.T。雖然已經是兩個月前的事,但我仍然記得第一次在台上見到Gareth演唱時,那種有如火山爆發般的興奮感覺。
話說,六月底的Friday Night(25/6),有幸獲邀出席在九展Music Zone舉行的小型演唱會《Tyson Yoshi Hi I’m Back Mini Live》。除了主角 #TysonYoshi 之外,還有其他演出嘉賓,包括 #MADBOII 、 #TIAB 、 #LEWSZ 、結他手 #TeddyFan( #范梓謙 ),以及直接令我情緒波動的Gareth.T。
這個名字乍聽是否有點耳熟?記得 #姜濤 今年3月19日推出的派台歌《Master Class》嗎(https://bit.ly/3CPX5BB) ?那首電音糅合中國風的歌曲,負責創作、編曲和監製三職的正是Gareth,只是他當時用全名 #garethtong ,而非藝名Gareth.T。有趣的是,定位如此西化的背後,這位才21歲的小伙子擁有一個好比武俠小說主角的中文名字 ── 湯令山。無巧不成話,就在《Master Class》派台的同一時間,Gareth亦以「年度華納唱片新人」的身份踏入樂壇,《男朋友材料》(https://bit.ly/3m8KQds) 就是他的出道作。
今年華納不是已經有另一位兩度獲得MV破百萬點擊紀錄的新人 #張天賦 嗎?如今多了 #湯令山 ,年底的樂壇頒獎禮豈不是攤薄票源?答案很簡單:張天賦是主攻廣東歌,湯令山則全力發展英文歌。翻閱唱片公司的新聞稿,他們以「香港新生代最具潛力的R&B天才音樂人」這句話來形容Gareth,而《男朋友材料》只不過是原本歌名《Boyfriend Material》直譯過來,換言之,它本來就是英文歌,似乎這種借助語文上觀感錯摸,兼中英夾雜的市場推廣方式,更容易令消費者對Gareth留下印象,當然,他那充滿七十年代Nostalgic氣息的單眼皮面相(那副眼鏡極關鍵),也是讓人記得他的另一原因。
明明是英文歌,卻用上中文名字來宣傳,或多或少參考Gareth的個人經歷。他是土生土長香港人,家住新界青衣,中學時代就讀保良局蔡繼有學校,自十幾歲開始便喜歡看Disney Channel和YouTube短片,追看人氣爆燈的後生仔處境劇《The Suite Life of Zack & Cody》,又曾經狂聽Eminem的歌曲和錄音來自學英語,對於寫作和日常口語都有相當掌握和理解,加上天資聰穎,用英文說話時更儼如Native Speaker,很多人都誤會他是留學生或者ABC,其實廣東話比很多香港人還要流利。另邊廂,Gareth亦受到Daniel Caesar、Partynextdoor和Byrson Tiller等R&B歌手的影響(他說,現時最愛聽Ryan Caraveo),再加上他在讀書時已學習樂器,曾經參加校際音樂節的小提琴和鋼琴比賽,更於香港學校音樂節(2014-2015)獲得中提琴獨奏的中級組冠軍。
_
出道成為歌手,萬事俱備,只欠專業知識。2017年,Gareth飛往美國波士頓,入讀伯克利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主修當代音樂寫作與製作、電子音樂製作和設計,並於今年5月正式畢業。他早前接受商業二台《叱咤樂壇》訪問時直言,在Berklee讀書的時候,身邊的同學個個有料,同儕間的氛圍,逼使他決心求進。「我覺得Berklee最好嘅地方呢,(感覺)就好似去咗哈利波特間學校(霍格華茲)咁樣,每個人都有啲特別超能力,每次去到朋友屋企,佢哋就會Show下自己嗰陣時整咩歌,上個禮拜見完係,點解今個禮拜已經進步咗,你見到人哋不斷進步,自己就會跟住進步。」
_
回到演唱會上,Gareth先獻唱《Boyfriend Material》,又獨唱本由女友鄧凱文(Moon Tang)featuring的新歌《Honest》(https://bit.ly/3jWt9ev) ,又跟TY合唱《刻在我心底的名字》(https://bit.ly/3m3Mq0d) ,正正因為Gareth那獨有聲線,短短的幾分鐘已令我緊記於心,於是趁乘巴士回家時打開Spotify再聽一次屬R&B曲風的《Boyfriend Material》 ,OMG,他的嗓音有種無法具體形容的懾人魅力 ── 就算怎樣努力形容,讀者也要自己找來聽才會明白箇中吸引之處 ── 結果直接跳去YouTube看MV,天,不得了,由Hanley Chu執導的MV,在團隊的努力下,根本將Gareth最可愛的一面呈現在觀眾眼前吧?!感覺上,Gareth跟《全民造星III》陳澤言(CY)同樣屬於Awkward Cuteness的那一派,結果全晚在Tablet和電視重複播放至天光的,就是這支MV,前後足足聽了20次左右,至今仍然Keep Looping。先不說影像質素,單純以聲綫與歌曲節奏的韻律感,已可以肯定Gareth是本年度最不能錯過的本地唱作新人。
下回再續。
【 Chill Club系列報道 】
*ERROR自肥特集:https://bit.ly/3z8Ibnp
*謝安琪首度亮相《Chill Club》:https://bit.ly/3e3SQHQ
*《Chill Club A New Stage》電視台與品牌合作開騷的新時代:
https://bit.ly/2TMFvMO
*《Chill Club總選》:https://bit.ly/3tvCjSC
*張敬軒首次亮相《Chill Club》:https://bit.ly/36vhixz
*岑寧兒+陳蕾《Chill Club》合唱《盡力呼吸》:https://bit.ly/3htGvPs
緊貼「游大東影視筆記」最新資訊:
▇ facebook專頁: 游大東【鴻鵠志-影視筆記】
▇ instagram: instagram.com/yautaitung
▇ MeWe專頁: mewe.com/p/yautaitung
▇ Telegram:https://t.me/yautaitung
▇ Medium:https://yautaitung.medium.com
(15082021)
_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湯令山 #姜濤 #CHILLCLUB ViuTV Gareth.T Warner Music Hong Kong Warner Music 做乜膠睇電視 快樂的 9588hk Music Picks 私家音樂 駱振偉 Thor Lok #青衣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三個麻瓜,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俗話說:「小時候胖不是胖」 奈威長大也變得太帥啦!! - - - - - ➟ 麻瓜認臉系列 街訪!當年超火紅的偶像劇主角名字,路人還記得嗎? https://youtu.be/OIAjtKAg-gY 卡通明星認臉大會!五年級生的大人會鬧出什麼笑話? https://youtu.be/LzWoci...
哈利波特女主角名字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數位眾神:Stephen Fry 和他的 Twitter 宇宙】#葉郎電影徵信社
英國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過世的新聞再度引發一波關於「現代英國人是否真的需要一個世襲君主制」的討論。有趣的是泰晤士報隨後刊登了一個民調新聞,向英國人調查「如果世襲君主制立刻取消,你會選哪一個英國人出來擔任國家元首」一題。調查結果扣除掉回答「我」的人之外,最多人選的前五個答案中威廉王子和現任女王分別居一、三名,而第一順位繼承人查爾斯王子則落在前五名之外。
這個民調結果除了顯示英國人仍然很願意讓女王的溫莎家族代表自己的國家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衝進排行榜前五名的兩位影視名人——他們分別是BBC科普節目主持人 David Attenborough 以及另外一名喜劇演員 Stephen Fry。
Attenborough 的權威與睿智還容易理解。我們心中的最大疑問是「為什麼是 Stephen Fry?」,或者對於其實根本不熟悉這個喜劇演員的人來說則是「誰是 Stephen Fry?」
▉ 威利汪卡的金彩券
Stephen Fry 是台灣觀眾多半見過但不一定叫得出名字的英國演員。他在電影《V for Vendetta V怪客》中扮演收容 Natalie Portman 的未出櫃電視台主管,也曾因為1997年的《Wilde 王爾德和他的情人》中同性戀詩人王爾德的角色入圍金球獎最佳男主角。同時他也擔任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有聲書說書人,成為小朋友最熟悉的聲音。
在比電影事業更活躍的電視表演生涯之外,Stephen Fry 真正征服英國人(並讓英國人甘願選他擔任國家元首)的事業是寫作。他的散文、小說還有粉絲數量驚人的 Twitter 寫作是他無遠弗屆的影響力真正源頭。
最好的例子是 2012年 Stephen Fry 只是在 Twitter 上轉貼了一名英國吉他樂手 Jon Gomm 的演出影片,並加上簡短的"WOW"一詞作為評論,就瞬間替該 YouTube 帳號帶來超過200萬人次的流量。樂手因而得到了無數電視節目和表演場館的要約,並隨即開始巡迴各國演出,一躍成為全球知名表演者。
「這真的太瘋狂了」Jon Gomm 後來受訪時回顧這個神奇的經驗。
對 Stephen Fry 來說這樣的影響力也像奇蹟一樣難以置信。他曾在訪談中被 CNN 記者問到如果小時候的自己被提前告知未來會變成這麼有影響力的明星會有什麼感想。小時候曾被多所學校退學甚至一度入獄的他說當時的自己絕對不會相信這種預言:
「這就好像有人告訴一個孩子說他獲得了和巧克力大王 Willy Wonka 威利汪卡見面的機會,他心裡一定會想『這話一定是騙人的吧,其實是我快死掉了(才會這麼跟我說)吧!』」
▉ 被表演擔誤的作家
改變 Stephen Fry 年少荒唐歲月的轉折點是他成功考取劍橋大學,並在劍橋校園裡頭加入了一個名聲顯赫的學生喜劇社團——Cambride Footlights。
雖說名聲顯赫,大家大概不一定聽過這個社團的名字。不過你肯定看過該社團社員們的表演作品:他們包含了奧斯卡得主 Emma Thompson、豆豆先生 Rowan Atkinson、《House, M.D. 怪醫豪斯》的 Hugh Laurie 和《The Crown 王冠》的 Olivia Colman。
Stephen Fry 的表演事業就是和他的大學社團好友 Hugh Laurie 搭配演出的電視節目起家,兩人很快就變成英國家喻戶曉的喜劇人物。雖然某種程度上來說喜劇表演耽誤了他取得劍橋英國文學學位之後可能的文學生涯,但他的影視名氣很快就替他扳回一城,創造了無數寫作出版的機會,讓他的筆終於得以一展身手。
Stephen Fry 的個人魅力來自於他那種繼承老派英國紳士的風度,可是又比老派紳士再往前進一點的信仰。他出身名校,出口成章。淵博的學識既反應在他的演出上,同時也反應在他的寫作之中。他一方面是個支持工黨的酷兒,另一方面卻又是個跟王室關係非常友善的保皇派(深信君主制在現代社會仍扮演某些作用)。種種矛盾身份讓他成為現代英國人的一種集體背景噪音,因為每個人身上都貢獻了一點 Stephen Fry 元素在這個巨背景噪音裡頭。
這就是為什麼無論他寫什麼題材,英國人全都買單的理由。
除了自傳和小說創作之外,Stephen Fry 出過關於英詩、古典樂和希臘羅馬神話等等領域的書,而且每一本都廣受歡迎。 他妙語如珠的寫作風格為他搏得了有如「 David Attenborough 之於生態專業」的權威地位,成為讀者在各門知識的當然引路人。
然而他寫作生涯最重要的轉折點,還是2008年10月9日他在網路社群平台 Twitter 上發出的第一則貼文:
"Hello Twitters."
▉ 人肉 DOS 阻斷服務攻擊
Stephen Fry 是著名的 Technophile 戀科者,並且長年批判各政府機關因為患有 Technophobe 恐科症,寧願假裝沒有看到這些新科技工具,任其自由發展並衍生各種危害。
這種對於新科技大膽嘗試、想新求證的精神,使他成為網路社群史上第一個網紅。
他2008年才註冊的 Twitter 帳號花不到一年就成為整個平台上最早突破10萬追蹤者的帳號,並一度和美國總統歐巴馬成為整個 Twitter 宇宙中最多人追蹤的兩個帳號。前文提到那個英國人票選國家元首人選的名單裡頭,也擠進前五名的現任英國首相 Boris Johnson 目前在網路上的聲量是343萬人追蹤,而英國王室的官方 Twitter 帳號則有452萬人追蹤。然而廣受喜愛的 Stephen Fry 此時此刻竟有遠遠超前王室和首相的 1263 萬粉絲,扮演網路輿論市場上的真正國家元首。
Stephen Fry 借助 Twitter 獲得的網路影響力不僅超出 Twitter 經營者的想像,還衍生了各種專門用在 Fry 身上的新單字,比如:Twitterverse(推特宇宙)、Twillionaire (百萬推戶)和 Twitticide (推特自殺)。
他的發文每秒可以觸及數千人,並動輒引來潮水一般擋都擋不住的轉貼討論熱潮。瞬間流量之高,讓媒體戲稱為「人肉版 DOS 阻斷服務攻擊」。然而在社群網路上有如神明一般的存在也使 Stephen Fry 遭受到極大的精神壓力,並成為很可能第一個網路霸凌受害者。
原本就有躁鬱症的 Stephen Fry 兩度在網友圍攻聲浪中怒而刪除自己的帳號(即所謂「Twitticide 推特自殺」),但每次都隔幾個月就會復活。其中一次是他發文嘲弄自己的設計師好友出席頒獎典禮的服裝有如乞丐,被嘲弄者本人不以為意,反而是成千上萬鄉民高舉火把來圍攻 Stephen Fry。弄得他每次打開任何刊載有自己的貼文或寫作內容的網頁都變得小心翼翼,生怕一個失手滑過頭就會到文章底下的留言評論。
於是這個網路大神其實更可能像是希臘神話中那些帶有世俗情緒來回擺盪的數位眾神。心思細膩、多愁善感的他這一秒嘲弄庶民的同時,下一秒很可能隨即墮入憂鬱或是憤怒的地獄中。
美妙的是幾年後 Stephen Fry 終於以神明般的慧黠神通,想到了一個對付口不擇言的鄉民的錦囊妙計:開分身。
一個名為 Mrs. Stephen Fry 的 Twitter 帳號在2011年前後現身,並且號稱自己是(公開出櫃多年的)喜劇演員 Stephen Fry 的妻子,同時還是他五、六(有時候是七)個孩子的媽。Stephen Fry 太太稍後還出版了好幾本書,並持續在 Twitter 少提供火力不輸給丈夫的各種知時事評論、冷僻知識和生活偏方。如果有任何人發言膽敢質疑 Stephen Fry 太太是丈夫假扮的(雖然她的帳號大頭貼確實用上了先前因節目需求戴上假髮扮成女性的 Stephen Fry 的照片),驍勇好戰 Fry 太太就會立刻發動自己的粉絲高舉火把包圍,甚至逼得英國電報 Telegraph 為此發出更正啟事並公開道歉。
Stephen Fry 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此:他就像我們或是每個網路鄉民一樣迷戀口舌之快,總有一肚子想說的話,任誰也攔不住。他因此曾說如果自己有一天離開人世,他的遺願就是希望大家替他挖兩個墓穴,一個是普通尺寸,另一個是特大號。然後墓誌銘上必須要記載:
「我,和我的超級大嘴巴」。
————————————————————
【工商服務】
#麻瓜也通的詳細解說×#神也開口的戲劇技巧×#冷到發噱的英式幽默
#一套宇宙誕生以來最吵雜、#最歡樂、#最性感的希臘神話故事!
《#眾神的遊戲:#喜劇大師寫給現代人的希臘神話故事(卷一)》
聯 經|https://linkingunitas.com/L184643
博客來|https://linkingunitas.com/B184643
誠 品|https://linkingunitas.com/E184643
金石堂|https://linkingunitas.com/K184643
哈利波特女主角名字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後一本IKEA型錄 🇸🇪🛋️📖👋
「IKEA目錄宣布走入歷史...」12月7日,瑞典宜家家具(IKEA)正式宣布,將停止刊印IKEA家具的「年度家具目錄」(The IKEA Catalogue),10月剛上市的2021年目錄,將成為歷史上「最後一本目錄」。有著超長的70年發行歷史、每年印刷高達兩億本的家具目錄,將在2022年同時停止紙本和電子版。IKEA對此表示,「這是一個令人感傷,但理性的抉擇。」
事實上,IKEA已經討論停刊目錄多年。原因之一,是IKEA長期以環保減碳,作為該集團重點經營的品牌形象,例如希望在2030年以前可以完全實踐「氣候正效益」政策(Climate positive,意指該集團所產生的碳排放可以與減量的碳排放抵銷)、還有在部分國家開始回購二手家具,來抵銷黑色星期五造成的過度消費等等。因此每年印刷量高達兩億本、所有人都可免費索取的紙本目錄,自然也成為減碳應該檢討的項目之一。
但撇除環保之外,另一個更務實的原因,則是逐年提升的網路零售生態,大大改變了人們對紙本目錄的需求。根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在武漢肺炎尚未來襲的2019年,IKEA的全球線上零售數量,就已經提升了45%。因為零售習慣改變、消費者們更傾向在官方網站、app上瀏覽產品與搭配風格照,電子版目錄儘管從2000年就同步放上網,但實際使用需求仍然不高。
回顧IKEA型錄歷史,根據官方網站資料,最早的目錄,是1951年由創辦人英格瓦.坎普拉(Ingvar Kamprad)親自撰寫而成的。IKEA剛成立之初,只是瑞典南方偏遠小鎮阿姆胡特(Älmhult)的一家家具店,主打廉價質優的家具,當時坎普拉為接觸到更多顧客,才以郵購型錄的方式,進行宣傳與銷售。
根據《彭博》報導,從50年代剛創立時只有意象圖的封面,到60年代開始出現家庭情境圖:溫暖的扶手長沙發、堆滿木材的火爐、舒適的地毯與盆栽;70年代封面首次出現電視機、有模特兒在裏頭坐臥起居、也有太空時期(Space Age)的流線型與球狀家具;80年代開始出現兒童為主角、兒童專用的廚房用具;90年代開始出現單人空間與臥房當封面;1997年更首度出現了家用電腦。IKEA的家具型錄,與其說只是商品購物目錄,倒不如說更反映了不同世代的人,對於「家居生活」的理想模樣。
另外,IKEA目錄也是全球許多人認識瑞典文化的起因。《NPR》報導,IKEA的家具目錄,以向外國人介紹瑞典語單詞聞名,在命名產品時都依照特定的規則,介紹瑞典單字。例如,書架都是各種職業、廚房用品都是文法連接詞、桌椅是用男性名字命名、織品布料是女性名字、各種燈具,則是音樂與科學專有名詞、還有月份跟季節在做命名的。
「這七十年來,目錄幾乎是我們最特別、也有指標性的產品,裡面的居家靈感也啟發了全世界無數的人。」IKEA所屬的英特宜家(Inter IKEA Systems)集團常務董事格魯斯(Konrad Gruss)正如此表示。不只是與《聖經》、《可蘭經》、《哈利波特》系列等並列世界上最暢銷的書籍之一,包含70種版本、32種語言,也正是這種獨特文案與商品形象,讓每年無數的「IKEA目錄」粉絲引頸期盼發行日、並收藏這份刊物。
重新回看IKEA停印目錄的決策,除了代表環境保護很重要、大眾消費習慣改變之外,或許也是一個讓人重新反思快速消費主義、過度強調物質文明的時刻。
IKEA所精心塑造的品牌形象:溫暖正向、永續發展、重視人權、發揚瑞典傳統文化,似乎也逐漸與某種消費認同緊緊連結。正如那部不能說出口的電影《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中,愛德華諾頓光屁股坐在馬桶上,不停翻閱IKEA目錄的諷刺場景:「如果看到一張上面印著『陰陽』的茶几,我就忍不住想買。我常常一邊翻著目錄一邊困惑的想『怎樣的餐具擺設,才能定義我是怎樣的人?』所以我就忍不住買了每一套。就算買到上面有小氣泡與缺陷的玻璃碗盤,那也是一定是證明了它們是由從某個地方誠實、單純、勤奮的原住民所製作的。」當發行70年的商品目錄走入歷史記憶,或許經典電影場景不會再回來,但這個物質消費主義扣合自我認同的難題,卻仍然沒有最佳的答案。
Photo Credit:法新社/2021年的IKEA末代型錄、IKEA/1962年封面出現家居情境圖、IKEA/1969年出現電視、IKEA/歷代型錄照片排排站
#我都念IKEA #被家具耽誤的肉丸店 #IKEA #IKEACatalogue #家具 #肉丸 #fightclub #鬥陣俱樂部規則第一條 #艾德華諾頓 #歷史的眼淚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哈利波特女主角名字 在 三個麻瓜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俗話說:「小時候胖不是胖」
奈威長大也變得太帥啦!!
- - - - -
➟ 麻瓜認臉系列
街訪!當年超火紅的偶像劇主角名字,路人還記得嗎?
https://youtu.be/OIAjtKAg-gY
卡通明星認臉大會!五年級生的大人會鬧出什麼笑話?
https://youtu.be/LzWociY4FKs
卡通配角認臉大會!小丸子爺爺變一拳超人?
https://youtu.be/VxeVqiDYGEc
古今中外名人的認臉大會!只看圖片你認得出來嗎?feat.師大
https://youtu.be/qigsWjf6V-s
名人認臉大會2.0來了!你是臉盲重度患者嗎?
https://youtu.be/ZKhXluq1_Xk
這些名人年輕時你認得出來是誰嗎?
https://youtu.be/pKETwjVLo_A
明星性轉認臉大會!變臉後你認得出來嗎?
https://youtu.be/t7wStlf_Q8E
街訪!這些撞臉的動物們...政大生答得出來嗎?
https://youtu.be/1C9jQHcrO4w
街訪!這些食物原來長這樣!你認得幾個?
https://youtu.be/xY3SIKVzagc
- - - - -
➟ 追蹤私下的麻瓜
IG|https://www.instagram.com/three_muggles
FB|https://m.facebook.com/threemuggles333/
合作邀約請來信|[email protected]
#童星 #認臉 #挑戰 #長大 #臉盲 #電視兒童 #好萊塢 #電影明星 #廣告 #哈利波特 #飢餓遊戲 #歌手 #長江七號 #小鬼當家 #那些年 #海角七號 #惡作劇之吻 #咒怨 #孤兒怨 #回憶殺 #童年 #回憶 #小查與寇弟 #電影 #迪士尼 #可愛 #美麗 #漂亮 #崩壞 #變帥 #小鮮肉 #唱歌 #麻瓜挑戰 #三個麻瓜
哈利波特女主角名字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Netflix新劇超級好看!快來看它暗藏了什麼深意!
🔥為什麼要叫做『后翼棄兵』?跟女主角本人有什麼關係?
🔥Beth的貴人有誰?封局的規則?如何能當上特級大師?新影片一次告訴你!
如果你跟我們一樣對西洋棋不太理解的話,一開始聽到這部影集的名字的時候可能會有點一頭霧水,因為『后翼棄兵』其實是一個西洋棋術語,專指一種開局的方式,而這部影集講的就是一位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的女孩Elizabeth Harmon,憑藉著對於西洋棋的天份與熱情,走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條路的故事。
這部影集是由《羅根》的編劇Scott Frank一手打造的,並且找來了外型亮眼、氣質獨特的新生代巨星Anya Talor-Joy擔綱女主角,配角方面則是有《冰與火之歌》裡的Thomas Brodie-Sangster、《哈利波特》裡的Harry Melling等人搭配。《后翼棄兵》擁有像電影一樣的製作品質,而且在運鏡、剪輯、音樂上都有非常獨特的風格,加上比較少見的題材,讓這部影集瞬間成為了我們今年最喜歡的作品之一。雖然下棋表面上看起來是個非常安靜的比賽,但是影集卻替每場關鍵棋賽增添了『律動』,不管是透過事後轉述的手法加上蒙太奇,還是在棋盤與棋手的表情特寫中不斷切換,搭配上生動的敘述以及配樂,都讓這些比賽的緊湊感完全不輸給大動作類型的競賽。
《后翼棄兵》一共有七集,每集平均一個小時左右;雖然從劇情的走向看來應該是不會有第二季,但我們覺得它很有潛力可以改編成為電影,或是在獲得了極大成功之後推出外傳之類的內容。今天的節目我們想要跟你分享《后翼棄兵》教會我們的三件事,最後則會用Q&A的方式回答一些你可能會有的疑問。在繼續看下去之前請先訂閱頻道並且按下小鈴鐺,也歡迎到各大Podcast平台上搜尋『那些電影教我的事』,聽我們聊更多的《后翼棄兵》喔!
【Podcast 收聽資訊】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fZIWpl
KKBOX:https://bit.ly/3aJntQ8
Spotify:https://spoti.fi/2BGZ4Nx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2BeuhrA
SoundOn:https://bit.ly/2CD0edl
Castbox:https://bit.ly/2CMjgy8
SoundCloud:https://bit.ly/2BhmAkh
#后翼棄兵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TheQueen'sGam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