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路瘋傳的乳房圖,其實不那麼正確的。
https://www.livescience.com/65346-milk-duct-image-explained…
第一張是用現代影像技術模擬的泌乳期乳房乳腺管分佈,期刊點進去還有其他的圖。我講課時會用來提醒大家,乳腺管這麼細,請溫柔對待,任何「推」「壓」「擠」都有可能造成傷害。
http://www.infantjournal.co.uk/pdf/inf_014_lbt.pdf
第二張是我講乳房的PPT,Cooper醫師是第一個解剖泌乳期乳房的醫生,改變了以往對哺乳期乳房的想像,是個實體的乳房解剖。
第三張是取自美樂(擠乳器廠商)官網的超音波模擬圖,其實跟第一張圖引用的是同一個研究,內容有蠻不錯的分析。不是葉佩雯喔!研究所時做訪談,覺得美樂是一家嚴守哺乳規範守則的公司,深深感到佩服,有機會想去瑞士拜訪。
https://www.medela.com/breastfeeding-profe…/…/breast-anatomy
==============
節錄自己的碩論
[寶寶優先]
雖然我沒用過美樂(Medela,瑞士公司)的擠乳器,但是無論在醫院或是期刊論文上,總是以美樂為擠乳器的領導品牌。查詢擠乳器的專利登記,許多設計專利都屬於美樂公司。究竟是母乳哺育率提升,才造成擠乳器的普及,還是因為擠乳器取得方便,所以也維持了母乳哺育率,我想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在台灣這些年來擠乳器的普及,也超乎我的想像。對於美樂在台灣銷售情況一直很好奇的我,跟美樂公司銷售許經理約了時間訪談。
許:總公司對我們有兩個要求,一個是任何產品都不能凌駕於寶寶之上;另一個是任何產品都不能凌駕"breastfeeding"之上。
萍:指的是親餵這件事嗎?
許:是的,總公司希望所有媽媽學會親餵之後,遇到像是工作必需與寶寶分開的情況,才使用擠乳器。
(訪談逐字稿,2014年12月24日)
Cowan認為工業化之後,原本是夫妻、小孩、雇用的人一起協力分工的家務工作,變成男人與小孩外出工作,女人獨立挑起所有的家務工作。所有家庭內的工具,都是以每個家庭會有一個女主人的想法來設計的。隨著女性主義、婦女運動的興起,女性開始也大量進入職場。家庭從「製造」(production)的功能,轉變為「消費」(consumption)的功能。哺(擠)乳是家庭中女性的再生產勞動,屬於製造功能。為了維持這個製造功能,「擠乳器」同時是家庭內使用的工具,也是職場上使用的工具,並無法二分,而哺(擠)乳也成為橫跨家務與職場的一種勞動。但是「育兒」這件事情,目前看來還是屬於家庭內(家人)或是機構(托兒中心)的,有沒有可能在一切內/外、家庭/職場、製造/消費的二分鬆動之後,有更多符合人性的選擇方式?我認為「寶寶優先」的想法推到極致,從生物性來看,應該是寶寶與媽媽一直在一起。
許經理從民間企業的角度來看,認為政府開始推母嬰親善政策之後,對母乳哺育是很大的推力。除了媽媽們的觀念改變之外,改變最多而從「最大阻力」成為「最大助力」的,是醫療專業人員。許經理強調公司提供的服務並不止於提供產品,很多時候其實是在做「心理諮商」。平時與媽媽們互動的經驗,她發現媽媽們下定決心要餵母奶其實很早,通常在懷孕初期就已經決定了。然而她們卻常常得不到家人的支持,產後常因家人覺得「餵得那麼辛苦不要餵了!」而放棄。這裡的「辛苦」,指的是上班要擠奶,職場卻不友善。回到家還有忙不完的家務工作,讓家人們覺得母乳哺育是「多出來的工作」。所以無論是打電話來詢問,或是親自到公司來的母親,「就是給媽媽支持,讓她們能餵久一點,讓她們知道餵奶並不是『疼痛』與『辛苦』。當初公司就是本著讓台灣的媽媽也可以用到好工具的初衷,不要讓擠奶一直與痛連結,才開始進口這些產品的。」許經理這麼說。
在月子中心工作時,我發現其他擠乳器廠商的業務跑得勤勞,有的還提供月子中心媽媽們「免費」的母乳哺育課程,或是在媽媽入住時,床頭已經擺著廠商免費提供試用的擠乳器,但不曾看到美樂這麼做。原來是因為公司有著「寶寶優先」的考量,「月子中心的媽媽們,我們還是希望經由護理專業人員,視臨床上有這樣的需求,才建議並教導她們使用擠乳器。」許經理這麼說。這是這家公司的自律與企業精神,然而從研究田野中,我發現護理人員並非依媽媽的需求,對媽媽們做使用擠乳器的建議。如前面一章所提,月子中心護理人員的處境,陷入一種兩難。必須配合媽媽們要求要有「獨立」不受寶寶干擾的休息時間,而使得提早使用擠乳器成為多數媽媽的「理所當然」。
母嬰親善政策的推行,規範了配方奶的行銷,但是擠乳器的行銷,卻因為與母乳推廣的結合而不受任何規範。在台灣擠乳器是一個「商品」,不屬於醫療器材,所以不需要受到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規範。但是擠乳器的使用,並不是如同一般商品般無害。如果設計不良,有可能造成母親的乳頭受傷、感染。而從乳汁擠出進到奶瓶,放到冰箱儲存,再回溫給孩子喝,這一路牽涉到多種繁複的「技術」。先前國外也發生過因為擠乳器設計不良,導致擠出的乳汁回流而造成細菌汙染,危害到寶寶健康的事件。近年來在一些民間舉辦的媽媽教室講座,經常看見將擠乳器當作獎品贈送。在美國擠乳器目前屬於醫療器材,受食品藥物管制署(FDA)的規範。我們若以「寶寶優先」應該要先學會親餵,讓母親泌乳達到平衡為考量,就應該要規範擠乳器的使用。這對哺乳婦女與寶寶來說,並不是一種限制,而是一種保障。
哺乳室冰箱使用規範 在 尼克史達德國代購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水媽咪一定不陌生的嬰幼兒益生菌‼️簡單、安全、便於攝取~
🇫🇷法國境內版 BioGaia®益生菌滴劑
🔆一組2入🔆
款式:軟管裝
容量:5ml*2(約一個半月的量)
價格:1450元含國際運費
國內運費65可併
購買+1、私訊或➕Line:@wny7585b
空運約4-6週
🔆寶乖亞BioGaia®益生菌滴劑是首個以滴劑形式出現的益生菌產品,對嬰兒安全。
🔆內含羅伊氏乳酸桿菌(L.Reuteri)。
🔆可以被添加到食品、飲料或用湯匙服用,不影響哺乳、不改變食物味道,因此非常適合嬰幼兒。
⭕️如何使用BioGaia®益生菌滴劑?
可以使用湯匙服用滴劑,也可以與冷、或微溫的食品一起混合食用,但要避免熱的食物(50℃/120℉以上)。先均勻搖動瓶子,接著再以大約45度的角度滴下。
⭕️BioGaia®益生菌滴劑的推薦劑量是多少?
每天只要5滴,就可以提供每日所需的1億個活性羅伊氏乳酸桿菌(L.Reuteri)。
⭕️如何保存BioGaia®益生菌滴劑?
避免把產品放在潮濕或陽光曝曬處,室溫25度以內或冰箱是保存滴劑最好的地方。
⭕️寶乖亞BioGaia®益生菌滴劑玻璃瓶內裝置特殊防潮片,可保持產品穩定,不易變質。
⭕️寶乖亞BioGaia®益生菌滴劑瓶內使用的防潮片來自於美國CSP Technologies™,主要成分是樹脂。其符合歐盟EFSA及美國FDA食品安全規範,無塑化劑之疑慮。
🔆產地:瑞典
🔆代理商
法國:PediAct
🇸🇪關於BioGaia®
BioGaia®是一家來自瑞典的創新生物科技公司,成立於1990年,開發銷售益生菌相關的產品,是益生菌行業的領軍者。
利用行業內最尖端的工程技術,寶乖亞的產品綜合了世界上研究最廣泛的益生菌之一:羅伊氏乳酸桿菌(L.Reuteri)。
羅伊氏乳酸桿菌(L.Reuteri)是一種“友好”的細菌,已被全球超過80個國家使用,同時也是雀巢奶粉指定添加菌株。
全球目前已有超過126篇研究,證實羅伊氏乳酸桿菌(L.Reuter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更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歸類為非常安全(generally regarded as safe,GRAS)的專利菌株,更讓BioGaia®成功在納斯達克OMX斯德哥爾摩北歐證券交易所B股掛牌上市。
益生菌行業的領導品牌
借助過去20多年以來在益生菌行業的經驗, BioGaia®在世界上超過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創了一個融合了全球研究者、行業專員、內部專家以及商業合作夥伴的網路。
BioGaia®的產品開發、生產、物流協調以及QC部門設立在隆德(瑞典);同時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科研三角地帶:羅利(Raleigh)設立了研究、QC和產品研發中心。
🍑什麼是益生菌?
人體的消化系統中大約有100萬億個細菌,它們既有「好的」,也有「壞的」,種類大約有400-500種,來保持人體內的菌群平衡,從而使人體各機能正常運作。
🍑為什麼需要補充益生菌?
醫學界在臨床上觀察到,剖腹產的嬰幼兒患有敏感體質機率明顯較高;美國有一項研究,針對1200多位新生兒做追蹤調查,發現剖腹兒日後對塵螨或動物毛髮過敏的機率,比自然生產的小孩高出5倍。許多剖腹生產的嬰兒,沒有最佳的健康狀況,有可能是由於他們沒接觸到母親產道中的的健康細菌,使其在自己的胃腸道繁殖。
益生菌的需要量與腸道正常菌群流失的程度和有害菌的存在數量有關。即使我們在出生之初就有了益生菌,但在我們的成長過程和日常生活中,充滿著氯化飲用水到過度加工的食品,在腸管中的有益菌面臨許多威脅。而由於80% 的免疫系統實際上是存在腸管之中,所以補充益生菌使其在腸管中維持適當的平衡,胃腸系統的好菌不僅僅在胃腸,在整體上都能提供最佳的健康。
🍑所有益生菌都一樣嗎?
不是的,事實上各種益生菌彼此之間互不相同,並非所有菌種益生菌都具有一樣的功效。
優質的益生菌必須為人體來源,同菌種的益生菌還有許多不同類型的菌株,益生菌的功效是以『菌株』為準的,所以也不是所有益生菌的配方都可以提供最佳的利益。
🍑要如何選擇益生菌?
要選擇能有效在腸道功繁殖活菌的產品。
益生菌是有生命活力的微生物,生存條件非常嚴苛,離開培養環境2—4小時活菌數目和活性將大幅降低。經過生產(包括菌種的篩選、生產環境、包裝等)、物流、銷售(在貨架待售)這一段漫長的時間,期間的溫度變化,也會破壞益生菌的活性。然後經過食用後還要通過胃酸、膽汁等極端環境的考驗。這層層考驗均會消耗益生菌的活性,但只有通過這些關卡並最終順利在腸道定點繁殖存活的益生菌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因此,有的益生菌產品雖然菌數高,但由於缺乏保護,能成功到達腸道繁殖的活菌數量其實很少。
🍑能不能長期食用益生菌?
益生菌不是藥, 而是已經在我們體內一起生存的細菌。 長期補充益生菌臨床上是被建議的。
🍑長期食用益生菌是否會影響消化系統本身的調節能力?
因為益生菌本來就是消化系統的組成部分,所以長期食用益生菌就等於給消化系統做保養。 我們可以把益生菌看成是必要的維生素,長期食用必要的維生素只會對身體帶來好處,不會因為外界補充而降低本身的調節機能。益生菌的壽命有限,而且人體消化系統的菌群平均沒21天就會更新一次。所以在歐洲國家的醫生是非常推薦每天補充益生菌的。
🍑停止食用益生菌後會不會持續有效?
理論上,停止食用後在一段時間內還是有效的。當然,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益生菌能夠生存的時間也不同,但是基本上21天後整個菌群會是全新的。
哺乳室冰箱使用規範 在 毛醫師哺乳諮詢門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佩服媽媽的耐心與毅力,還有找資源的能力!當孩子願意吸吮乳房的那一刻,真的會感動到難以言喻的程度啊!為媽媽和寶寶感到超級開心!
(不知道媽媽哺育二寶的心情如何呢?如果媽媽願意再次分享就太棒了!)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82109421887949/permalink/1111909978907890/
時序入冬,又到了回顧一年的時候,不論世道如何改變,推廣母乳哺育的本質,其實就是要維護公眾權益、促進母嬰身心健康與幸福。
華人泌乳顧問協會將陸續分享今年徵文活動的得獎作品,希望所有的媽媽和寶寶們都能開心,泌乳顧問會永遠陪在你們身邊!
---------------------------------------------------------------------------------
「我和我的母乳寶寶的泌乳故事」徵文第三名
最自然卻也最不簡單的母乳之路
文/黃苡茜
哺乳類動物小的時候都是吃母親的奶長大的,人類也是哺乳類動物,寶寶出生不喝媽媽的奶,那麼他喝什麼呢?肚子餓的時候自然要吃東西,寶寶肚子餓的時候當然也要吃,所以,「吃」絕對是滿足生理上的基本需求也是最自然的事。基於這二個觀點,你說,「母乳哺餵」對寶寶和媽媽來說是不是世界上最自然也最簡單不過的事?
以上是我對於「母乳哺餵」最初衷的觀念,所以,我也從來就沒想過,原來,母乳哺餵這條路點滴皆辛苦。
首先,先來說說我的故事:
我是位職業媽媽,目前有一個還在哺餵母乳的孩子,2歲多。在生寶寶前,和所有的新手媽媽一樣,也是做足了很多的功課,待產包要準備什麼、什麼東西是新生兒必備、什麼東西是必買…卻不知道,原來「母乳哺餵」這件事情也是需要做點功課的…
我是在母嬰親善醫院生寶寶的,但我的醫院似乎不是我想像中的那樣母嬰親善,加上自己對於母嬰親善的概念也是懵懵懂懂的;我永遠無法忘記寶寶剛與我做身體接觸的時候,她靠在我身上強烈尋乳反應的表情與嘴巴瘋狂的找乳頭卻吸吮不到,而我就在不曉得該如何擺放哺餵姿勢的情況之下,加上護理師一、二次的指導後就宣叛我因為「乳頭過短」勸我早早放棄親餵這件事。
自然產住院的3天,曾經在一位夜班的護理師指導下哺餵成功2分鐘,但真的就只有那麼一次,我很努力想練習,也很想再次找那位唯一成功協助我的護理師指導,但她實在太忙了,我也不好意思一直打擾,所以我的住院生活就一直在「擠初乳」,擠多少餵多少,然後其實也不會擠,所以乳房是痛的要死才好不容易用針筒蒐集到3、5C.C.。
接著出院後的生活是在月子中心,原以為能夠在月子中心經由其他專業人員的協助上親餵成功,十四天的日子,沒有一次成功;唯一幫助我的,就是學會了「手動擠奶」及「定時定量擠奶」這件事;然後在一次與衛教人員的閒聊之下,我知道了「乳頭保護罩」,也是我在準備出月子中心時和寶寶親餵時使用的工具。大約走了二個月,這段期間,我每天用保護罩練習和寶寶親餵,然後感覺寶寶沒有吃飽就請家人再哺瓶餵,我稱作為-「假想親餵的美好」;我很清楚,那還是隔著一層,並不是和寶寶最直接的親密接觸;親餵成功的路感覺離我好遠,出門在外也是得煩惱保護罩的清潔、消毒問題!
我是位社工師,找資源似乎是我的專長,但資源的正確與否也確確實實需要判斷的,尤其是在這網路發達的年代。很幸運的!我找的資源都是健康且對的方向。出月子中心後,親餵不成功及母奶量這二件事情一直困擾著我,曾經想選擇坊間私人的通乳師或是私人不正統的泌乳顧問…幾經思考還是作罷。在仔細的評估之下,這段期間我先生陪著我跑了新竹國泰醫院母乳諮詢、新竹馬偕產後病房的泌乳臨床指導,帶著寶寶前往請護理師們指導寶寶的含乳和哺餵姿勢,回家之後繼續練習、磨合;也打了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及竹北東元醫院護理師詢問哺乳相關問題;在網路柳樹的母乳小站、母奶寶寶健康娃社團中找到了許多比較正確的知識及觀念,是的,我選擇了就近的母乳哺餵資源來協助我!走了三個多月的時間,並不是一次、二次就順利,當然也是要好多好多次的機會練習,我很努在新手媽媽生活與重回職場的生活找尋平衡。
終於這天還是來了!放棄使用輔具的這一天,是我觀察到寶寶真的不舒服,也有點抗懼,即使在這之前我找了很多資源也有了很多的練習…但,寶寶和我的默契就始終沒有一直這麼圓滿,有時成功、有時失敗。媽媽的情緒終於來到了即將放棄親餵這件事的邊界了!我先生鎮定且溫柔的對我說:「還是要再躺餵試試看呢?」
孩子和我真正親餵的親密時光,是在孩子出生3個月之後的事情,那時的場景不是在醫院、也不是在月子中心,我真正親餵成功,是在自己的房間-躺餵;剛開始的數分鐘,我感動得快哭出來,再下個數分鐘,我很清楚知道那經驗不是偶然,那吸吮的感覺我知道和過去都很不同,先生偷偷的開門看看躺在床上練習哺餵姿勢的我和寶寶,他小小聲的說:「好像有吸到耶!」先生開心的看著我,然後又把門輕輕的關上…一下下又來偷偷開門,我還在餵寶寶喝奶…先生很開心的再次把門關上。那一晚,先生問我:「努力了這麼久,很開心吧?這一路走來辛苦妳了!」我其實很想大聲為自己和寶寶喝采,記得那一晚我很滿足又幸福的睡著了。
我不是學者、研究者,對於母乳的知識需求和資源也從不覺得需要這麼多,這些正確知識的觀念和資源,也都是在不順隧的母乳之路上累積的。成功哺餵母乳之後,可能還會遇到塞奶、脹奶、追奶、奶量供需平衡的種種小關卡,每一關,都是經驗學習與克服,走過了,就又學了一課。上帝給的每一個考驗,在努力之下都不會有白走的路,每一個過程都是經驗、都是學習,總會有苦盡甘來的這一天。我是一位社工師,找尋資源是我的專長,但我知道其實是媽媽的本能還有母愛讓我努力找尋母乳哺餵資源,因為我知道那是對孩子最好也最天然的,只要有心不放棄,我想,都能在每個用心上慢慢找到豐收的果實。
在臺灣,衛生福利部推行母嬰親善醫院,目的是在創造一個讓母乳哺育成為常規的醫療照顧環境,給予每個寶寶生命最美好的開始;推行公共空間設置哺乳室,休閒育樂環境也跟進開始提供哺乳措施,台灣推行母乳哺餵的整體環境下其實還算友善;針對返回職場的哺餵母乳媽媽,在勞基法的規範下也給了哺乳媽媽們一天有二次三十分鐘的哺乳時間,但你真的以為所有的上班場所都會為了哺乳媽媽設置哺乳室嗎?所有的母乳媽媽們都能順利運用這個規範嗎?就我所知,十個有六個媽媽會因為返回職場的種種不方便而必須停止母乳哺餵,職場媽媽因為環境的受限,其實很容易半途而廢。
我返回職場,公司並沒有設置哺乳室,是隨意找個沒有人用的會議室使用,還常常為了有人要使用會議室遷移!所以,我的公司為哺乳媽媽設置的是-「行動哺乳室」,哈哈!哪裡沒人就去哪裡…還要自製門廉擋著以防春光外洩,還要自己搬電風扇,還得臉皮厚的跟附近商家借冰箱冰母乳…,遇到出差的時候,我還會帶著我所有的擠奶配備(擠奶器、冰寶、保冷袋)出差,協調相關哺乳空間及設備事宜!講到這些不免辛酸,也佩服自己的毅力與勇氣,熬了一年半載的職場擠奶日子…撐過了孩子1歲最需要奶的時光,也很慶幸我是那個返回職場後,沒有向不友善的哺乳環境妥協的哺乳媽媽。
隨著孩子長大,奶變成副食和點心,白天又要工作又要擠奶這件事總算告一段落,最開心的仍是終於不用洗一大堆瓶瓶罐罐了!孩子二歲了,睡前還是需要親餵的時光來安撫一整天媽媽陪伴她不足的時間,我也順著孩子,並沒有刻意的要戒奶,總覺得孩子準備好了,她自己會放手的!
肚子裡的二寶來報到了,又來了一個二寶來了那大寶對於母乳的需求怎麼處理的關卡…找了相關資料,順著自己的身體和正確的意念,我現在是位「孕期哺乳媽媽」,持續哺乳中。
當然,這段期間,我的家人還是認為孩子長大該斷奶了,或是覺得這樣大寶、二寶的母乳調配會很辛苦,媽媽會很累等等…但他們的理由總沒能說服我,因為我覺得那是「孩子和媽媽的事!」我總有信心會找到最適合我和孩子相處的依附關係,並且確切的相信孩子,孩子準備好了就會自然離乳,離乳也該是件自然的事!我傳達給我家人的信念也是如此!我想,這也是他們強迫我不來的原因,因為最辛苦的媽媽都沒有喊苦了!
母乳哺餵成功的關鍵-媽媽的身體狀態、媽媽的意願、家人的支持、環境的支持,缺一不可!對應Maslow的需求理論,溫飽階段來自於生理、安全需求,這也是為什麼剛出生的寶寶那麼需要媽媽的原因,為什麼要推行母嬰同室,放到最初衷來思考,你也許不用google就會找到答案了!也許你會知道母乳有很多的好,但它確實也不是仙丹,不代表喝了就一勞永逸不會生病!我的孩子,純母乳,也是經過了好多次的努力與病毒的抵抗,熬過了這二年多來的日子!我想,即使母乳有很多的好處,但你不願意,那麼你知道再多的好處就只是知道而已。
台灣推行母乳的觀念可能讓很多沒有順利哺餵母乳的媽媽感到很有壓力,覺得沒有餵母乳就是罪過!事實上也沒有這麼嚴重,無論是母乳或是配方奶,我覺得努力過後,能夠平衡生活就是最好的!沒有餵什麼奶才是比較愛孩子的這件事,有喝總比沒喝好!
二寶即將在七月底出生,有了大寶的經驗,對於母乳哺餵當然比較有信心,但待產包準備的第一樣東西還是新竹地區的母乳哺餵資源,希望這資源可以備而不用;不過,我想即使遇到了困難,我更可以淡定的面對、尋求協助。身邊有孕媽咪在準備待產包時,我也不忘叮嚀-要記得做母乳哺餵的功課哦!
母乳哺餵對有些人來說,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關關難過關關過,母乳哺餵絕對是世界上最自然卻也最不簡單的事!我想,我也跟很多在母乳哺餵路上遇到困難的媽媽一樣,我們成功的堅持只來自於-想給孩子最自然的信念…祝福母乳哺餵路上苦盡甘來的所有媽咪們,辛苦了!母親節快樂!我們一起讓人生最美麗的風景永遠留存在我們親蜜育兒的道路上!當然,也別覺得孤單,記得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尋求資源,這些,都會是我們母乳哺餵路上重要的貴人。
最後,謝謝我最親愛的先生,母乳哺餵這條路看似什麼忙也幫不上,寫完這篇文章卻覺得很感恩!母乳哺餵路上先生一直在我的身旁默默的支持與陪伴,看著我和寶寶不斷練習、幫我按摩、陪著我東奔西跑、協助我處理塞奶的問題,這二年多來很多好的、不好的情緒也都是回饋給他!沒有一聲怨言。現在回想起來,先生的一路陪伴卻成了我母乳哺餵路上最溫暖有力的力量。也謝謝這一路陪我走過來的貴人們!我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