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我自己由BB開始已經去嘅公園,依家因為住得遠所以無咩機會帶3個去睇、去玩、去探索🥲。
.
暑假嘅一份常識科功課將我哋一家人帶到去呢個公園,令我再次醒起呢個由細已經覺得好好玩好有趣嘅好地方。😄
.
亦正正呢份功課,我哋決定舉行一個家庭活動,叫埋屋企人一齊去,一於邊玩邊做功課!😜
.
一去到又係離不開 衝入去公園嘅情景😂,小朋友係要放電嘅!
因為我哋4:00pm至到,但 #教育及展覽中心 4:30pm要關門,所以第一件事入去玩吓小遊戲同睇動物標本先,然後再去睇真動物,無奈嘅係去唔到同樣係4:30pm關門嘅「 #溫室」🥲,下次我哋一定會早啲嚟再玩過!
另外,見門口有牌寫住星期日有導賞團,如果有興趣可以留意一下。😊
.
我哋今次主要睇動物同植物,
有哺乳類動物:
婆羅洲猩猩、紅頰黑猿、金頭獅狨猴、環尾狐猴、白面僧面猴 等等,十幾種唔同嘅猴類動物。
另外,仲有一個 ‘狐獴之家’ 添!
爬行類:
放射陸龜╱輻射紋龜、盾臂龜
.
睇完哺乳類動物,我哋穿過 #時光隧道 去睇睇鳥類動物:
美洲紅鸛、長冠八哥、黃頸黑雁、丹頂鶴、藍鶴 等等,有成廿幾三十種。
.
每款動物都有一個介紹牌,方便大人話俾小朋友知動物嘅特性。👍🏻😊
.
原來時光隧道入面有好多舊相,由1865年至1982年嘅公園相片,從中睇到公園好多嘅變化,如果經過不妨留意下。
.
另外公園內有900多種植物,大部份品種都來自熱帶同亞熱帶地區。
包括:松柏、無花果、棕櫚、桉樹、玉蘭、茶花、杜鵑、春羽等;而較罕有嘅植物有:水杉、福氏臭椿、克氏茶、葛量洪茶、金花茶等等,植物附近都有標籤說明,我哋又認識多咗各種植物同樹木嘅特色啦!😊
.
除咗睇動物同植物,佢哋更係要去埋兒童遊樂場玩返一陣至肯走啦!😆
.
沿途經過 #噴水池平台花園 都好靚,同埋噴水池旁邊嘅小食亭位置係一個好好嘅打卡位,有幾隻猴類動物嘅公仔可以影相📸️!正!👍🏻
不過啲人仔已經一技箭咁跑走曬,捉唔到佢哋影相lu!🤷🏽♀️
算吧啦!😂
.
PS:香港動植物公園小知識 ~
佢係香港歷史最悠久嘅公園,1871年全面開放,更由1876年起陸續飼養雀鳥同哺乳類動物,1975年正式由「 #兵頭花園」改名「 #香港動植物公園」。
.
公園本身同佢部分位置都有開放時間咖,大家如果去玩要留意呀!
噴水池平台花園:5:00am至10:00pm
溫室 / 教育及展覽中心:9:00am至4:30pm
哺乳類動物區:8:00am至5:00pm
.
.
.
#家庭樂 #香港本地遊 #假期 #本地遊 #假期好去處 #週末好去處 #親子活動 #假期活動 #週末活動 #本地好去處 #家庭活動 #三年抱三 #香港公園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90的網紅格鬥美少女Riva 乖小孩,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騎馬 #墾丁 #墾丁景點 #悠客馬場 #格鬥美少女Riva 墾丁不只有海邊 馬兒也能這樣騎著玩 原來馬兒是最膽小的哺乳類動物 受驚嚇可是會直接把人摔下來的,影片有馬兒簡單介紹喔~...
哺乳類動物介紹 在 nag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石虎很好吃耶!」
最近動保議題熱議,想起那次埋在心底的恐怖親身經歷。鬼故事般毛骨悚然,適逢鬼月,和大家分享。沒有很長,3千字。
今年上半年的某日,和幾位朋友到苗栗一位友人的私人莊園作客。管家阿姨(或許應該稱大媽?),煮了簡單的午飯,和大家一起用餐。席間大家閒話家常,身為苗栗銅鑼鄉當地人的阿姨,從午餐的臘肉,聊到她們那邊的居民都會打野味的日常生活。
田裡的、山區的、路邊的田鼠或小型哺乳類,都會打來吃。有時候也會抓到蛇,把蛇剝皮,吃內臟、蛇肉、喝蛇血、泡酒。小朋友下課了,就揪同學一起來吃。下午或晚上大家也會串門子烤肉,感覺整個村子,整個社區鄉里就是這樣愜意的日常。阿姨講的起勁。
我就順勢問一下關於社會禁忌的話題:「那你們會吃貓咪和「香肉」(狗肉)嗎?」
「吃啊,為什麼不吃?」阿姨秒回。然後描述一些吃貓狗的料理細節。這邊我已經有點出神了,因為腦中正在醞釀下一個問題。其實我真正好奇的不是貓狗,只是怕問地太直接,不知道對苗栗人來說會不會冒犯、覺得有成見、偏見、污辱當地人?不過,經過了阿姨熱心介紹貓狗料理的過度性話題潤飾,也差不多可以很順的接上正題…
「那…你們會吃石虎嗎?」
「石虎很好吃耶!」阿姨又是秒回。
這時候,席間友人們包含我,看似平靜的聽阿姨敘述。但內心就像漫畫分鏡那樣,低頭吃飯裝沒事,但眼睛睜的大大的滿臉汗珠。好像美國驚悚殺人魔情節,意外發現兇手是誰,又像是惡靈古堡的里昂來到奇怪的村莊,突然發現村民怪怪的…
「石虎很好吃耶!」這句話實在太震驚了!不只是描述的事件本身,而是阿姨在說這件事的時候,是那麼的輕鬆自然,好像一個圍著圍裙的大媽,端出一盤烤雞,說著「烤雞好吃唷~」那樣的稀鬆平常。
阿姨一邊述說料理石虎要用什麼漿料、吃起來像什麼肉,但我記不得了,太可怕了。
更驚悚的是阿姨他們吃石虎的心態:獵到石虎的時候,是很爽的,是值得慶祝的,會把村子認識的都找來,阿姨說:「因為石虎是稀有、珍貴的」。所以他們根本就知道石虎是稀有的保育類,而不是因為好不好吃。
這並非個案,對某些人來說已經是普通的飲食文化了。(後面會附上網路新聞資料)銅鑼鄉,也不是很偏僻深山的地區,查了一下地圖,大概也算是有個規模的鄉鎮吧。參與這樣飲食文化的居民,究竟有多少人呢?據阿姨說,他們打野味使用的工具是獵槍和捕獸夾。但捕獸夾不是已經被動保法禁止使用了嗎?不過,都吃石虎了,違法使用捕獸夾也不意外了吧?
村民們打到石虎,就開揪,開酒,老幼婦孺都來吃,石虎是一種食材,一種分享、榮耀。更可說是一種「炫耀」。阿姨確實用了這個詞彙。
想起之前去帛琉,當地一個中國人餐廳,也是有賣野味「水果蝙蝠湯」之類的,就有華人客人向老闆詢問,是否有賣帛琉國寶魚「蘇眉魚」。庫存還真的有!不一會就端上桌了。點餐的客人,心態就跟那些吃石虎的一樣,就是炫耀。拿起相機拍照,一臉滿足的樣子。你幾乎可以看到,那些人回國之後,跟親友炫耀他吃了珍奇異獸時的得意嘴臉。
不想給人貼上特定族群或地名的標籤。但是就阿姨的自白看來,銅鑼鄉有人吃石虎,可說是公開的祕密,甚至某些當地人心中連祕密都不算,是可以分享給外人聽的故事。更可怕的是,有石虎可以吃的時候,苗栗銅鑼當地的民代鄉代,還常常負責主揪!
席間,我依稀想起以前也看過苗栗有政府官員反石虎,甚至吃石虎的新聞。且好像不是個案。於是拿出手機搜尋「苗栗 吃石虎」,果然就搜尋到一堆新聞標題:
環評大會鄉代:品嚐石虎來找我!全場譁然
「石虎多到可拿來打牙祭」 銅鑼鄉鄉代為失言道歉
「石虎可以吃」遭批!苗栗鄉代改口:玩笑話
挺三義外環道鄉代:石虎多得很,當地人拿來打牙祭!
這些新聞日期落在2014年4月16-17日,地點就是這位阿姨的家鄉銅鑼鄉。
「交通部與苗栗縣(劉政鴻)政府主導開發台13線三義外環道闢建,因穿越台灣特有貓科動物石虎的棲息地引爆強烈抗議,環評會上銅鑼鄉代會副主席林九台在會議上語出驚人,他說苗栗的石虎和野狗一樣多,當地人拿來打牙祭用的,如果要品嚐石虎滋味可以找他,引發全場譁然」
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8條,吃石虎,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金。那些中國黨籍的鄉代,除了口頭表示失言,說是玩笑話,當然一如往常的不用負任何政治和法律責任,就安全下庄。
2014年那時候看到這樣的新聞,就像聽到台灣有邪教吃小朋友一樣不可思議。當年反對環評的銅鑼鄉代會副主席林九台,說吃石虎可以找他,真的是玩笑話嗎?代理石虎大餐的民代,只有他一人嗎?回到2021年的當天,我在餐桌爬文,對照銅鑼阿姨口述現今的日常。彷彿什麼都沒改變。
近十年來,台灣瀕臨絕種動物石虎,路殺數量122隻
資料來源: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石虎路殺數量統計)
苗栗縣 83
臺中市 14
彰化縣 2
南投縣 23
其他縣市為「零」
全都是中國黨長年執政的縣市,並幾乎集中在苗栗。
石虎不但是保育類,又超可愛,社會輿論的容忍度(或者該說漠視度)怎麼會這麼高?依照近幾年的民眾對監督執政黨(限中央,不含地方)的責任標準,只要發生一兩起石虎路殺,輿論就該要炎上了。路殺5隻,就該有主管單位高層要下台了不是嗎?
苗栗那些中國黨鄉代民代,選擇了開發,把石虎視為擋路石,覺得吃光最好的心態。可是比村民為了炫耀和虛榮心,更加可惡。環境與經濟勢必需要找到平衡點,那苗栗這些年來除了負債快七百億,有什麼說的出來建設?有誰這些事負上政治責任?民眾對這些事有什麼記憶?
前鎮子在吵保護藻礁反天然氣電廠的時候,一堆中國黨陣營的政客和網路聲援者衡空出世。我就一直想起「石虎很好吃」的事。如果連藻礁,都一夕之間,有那麼多人要來聲援。那更有靈性更可愛動人的石虎,怎麼會任由苗栗的官僚陋習帶頭踐踏殘殺,輿論是船過水無痕?
大家都知道,主流中間選民對議題的情緒性關注和淺碟,非常容易受媒體操弄。那麼,一直以來主流媒體是掌握在什麼陣營的手上呢?
和這幾天的中國狂犬病疫區走私品種貓事件一樣,藻礁公投也是徹頭徹尾的假議題,容我趁今天再講一次基本重點:2018年,沙包黨的燃氣方案,已經迴避兩個最主要的潮間帶,開發面積為馬政府的十分之一,且那十分之一,是使用馬政府任內已經開發的土地。等於三接燃氣站在民進黨任內,開發的藻礁面積是「零」。但是反對者仍不滿意。2021年五月,沙包黨再退讓的方案是,退到海外五公里,等於幾乎完全退出「潛在、可能」的藻礁生態區了。這樣的外推方案,要再增加150億經費,延遲三年完工。這不論在環保或在經濟民生上,都是為了安撫民眾情緒的作為。根本反專業。但這就是民主政治,不要把這些愚蠢的決策,又再一次怪給順從民意者。什麼叫做巨嬰政治?就是只會拉屎又不負責清。這不叫民主,民主是人民為自己作主,作主就是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不是針對公眾議題罵一罵,就叫關心社會關心政治。
連藻礁的保護,做到上述那樣,還要被罵是環境殺手,連署立案順利通過,年底要和減碳能源轉型(也就是平日大眾最關心的產經民生議題)的取捨,做對決公投了。這藻礁在大眾心中的份量,不是普通的重要啊!
石虎議題呢?保護石虎的公投在哪?罵苗栗縣長和民代是石虎殺手,滾下台負責的聲音在哪?「水泥石虎公園」聽過嗎?2018年的事而已。
苗栗花了八千萬前瞻計劃的經費,在佔地五公頃的生態溼地,蓋了一片水泥公園(還非常醜!),摧毀石虎和其他原生動物的棲息地來「復育石虎」。
砸8千萬把苗栗石虎家變公園 專家PO千字文+衛星照狠打臉
2018年12月23日
石虎保育》苗栗石虎公園成為生態墳場(連結整理在留言)
很多議題,拿出來比較一下,就知道滿嘴公平正義的輿論,其實多是失衡和不理智。本月21日查獲中國走私品種貓等後續,引起的社會輿論轟炸,因為連總統都親自出來「安撫社會情緒」。再過幾天。誰會記得這些日子,記得急著跳出來做政治鬥爭的政黨和政治人物的嘴臉?誰還記得那些議題在罵什麼?一日政治迷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要嘛偽善刷聲量,要嘛幫倒忙。
不只是動保,任何議題都是。政治議題非我們多數人本業,大家都在學習的路上,10年、20年前學生時代的你,看一個議題,跟現在的看法,如果還是一樣,那是你沒有成長,還是政治太簡單?
就像以前,我也覺得安樂死很殘忍,幻想如果能推動零安樂死,世界該有多美好。現實是,零安樂死其配套代價是否為公眾可以承擔?結果推行了漂亮的口號,後續衍生骨牌效應,卻是把更多動物推向無間地獄。這就是當初都沒有想到的殘酷現實。
民主政治遠比獨裁複雜,因為人民要自己作主,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人民如果不好好做功課,了解自己在堅持的政策,經歷史不斷證明,往往在做劣幣驅逐良幣的蠢事。永遠是在幫媒體聲量高的一方在推動他們的政治利益而已。
查獲中國狂犬病疫區走私名種貓事件,至今過了4天。也差不多沒有人再討論了。雖然只過了4天,也產生很多很精彩的論述,晚點陸續整理在留言,大家真的有心要解決問題,就多爬文,多做功課,多學習。
哺乳類動物介紹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續上篇
這次是我們第3次去 Natural History Museum
每次都總沒有辦法把它逛完
而且它不時也有些不同的展覽
像第一次有一個飄浮的月亮
今次則有 FantasFantastic Beasts
所以每次去都像在發掘新的地方
每次去都有入的展館都是和動物有關的
恐龍、哺乳類動物和海洋類動物等等
今次去博物館前
兩兄弟異口同聲說不要去有熔岩和地震那一部份
關於人類演化那一部份他們也不喜歡
因為那裡會有些人的骨頭
還有一個他們每次只要經過都拉走我們的展館
就是 creepy crawly 😂
它都是展覽昆蟲相關的
如:蜘蛛、蝴蝶、蜜蜂、蠍子和蜈蚣等等
但今次兩兄弟被我們半推半就地拉了入去逛了一圈
總算是逛了一次🤪
也應該算是把所以有展館都皆了最少一次吧~
今次的新發現是在戶外的Wildlife Garden
我們前兩次去時都沒有留意到這個地方
地方雖然不算大
但有不同的花草樹木
還提供了一個activity package來讓小朋友做一些活動
其中一個是找在園內的樹
然後對比那樹的樹葉
再把它的名字寫下
可以讓小朋友拿著地圖去逛和找
打發時間的同時也有一點觀察的訓練
因為細心看植物的同時
也會發現很多小昆蟲就在我們附近
兩兄弟做完這個活動後
走了去和那些職員閒聊
員工還介紹了那些森林學家/動植物學家平常的背包內有什麼東西
除了較常見的望遠鏡、筆和簿、鏟、放大鏡、對比資料和急救用品外
比較特別的有不同密度的篩
可以把泥土過篩
然後會有機會發現小昆蟲
另外一樣工具叫pooter
中文叫吸蟲管
就是可以把昆蟲吸入膠瓶內的工具
然後再把那昆蟲放入另一膠瓶進行觀察
那職員還介紹了兩個版本
說其中一個是可以給小朋友用的
也可以在網上買到
他的意思是讓我找一個給兩兄弟玩嗎﹖😂
———————————————————-—
更多照片在卡文媽媽的網頁
https://ukmama.raycar.net/nhm-wildlife-garden/
———————————————————-—
#NaturalHistoryMuseum #WildlifeGarden #Outing
哺乳類動物介紹 在 格鬥美少女Riva 乖小孩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騎馬 #墾丁 #墾丁景點 #悠客馬場 #格鬥美少女Riva
墾丁不只有海邊
馬兒也能這樣騎著玩
原來馬兒是最膽小的哺乳類動物
受驚嚇可是會直接把人摔下來的,影片有馬兒簡單介紹喔~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0oUgvBoQdU/hqdefault.jpg)
哺乳類動物介紹 在 墨鏡哥S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溫馨提醒:本片資訊可能並不百分之百完全正確唷,建議以娛樂心態看待
想聽墨鏡哥介紹什麼?來這投稿👉https://forms.gle/6Jj5A5eFouwq52nM9
投稿給阿財👉https://reurl.cc/exOjnM
🔴乾爹廠商合作聯絡信箱→ sunglasses0168@gmail.com
-
🔴喜歡就訂閱,不喜歡也感謝=D
訂閱按這→https://goo.gl/qIlaRV
🔴訂閱超人氣阿財→https://goo.gl/HkjZkW
很多人問的片頭曲在這→https://youtu.be/T7Bw_qJYwHw
很多人問的片尾曲在這→https://youtu.be/AXt-ZtIRvXI
最後這個→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SB70OL7IO7RnZCj_7MQDw/join
#訂閱墨鏡哥 #墨名奇妙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NRU3eJtzCw/hqdefault.jpg)
哺乳類動物介紹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昆蟲—《尋牠2》親手繪畫51種節肢動物及魚類:有香港兩個字就好想將牠們記錄下來
「我對於一些以香港命名的物種是特別鍾情,每次看見它們,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總之有香港兩個字,我就很想將它們記綠下來。」葉曉文是《尋花》、《尋牠》,以及新書《尋牠2》的作者,《尋》系列皆介紹本土的動植物種。有別於一般科普生物圖鑑書,呈現生物模樣的是曉文的親筆繪圖而非照片;同是文學人的曉文,也別具心思地挑選與每個物種相關的古典文學故事,有如為其細添一層如詩的糖衣,盼讓讀者咀嚼出趣味。所錄進的物種皆屬曉文親眼所見,系列亦如遊記般,同時記錄了他們相遇的時刻。
「在香港可以看見很多蝴蝶,蝴蝶有二百多種;可能大家沒想過在香港有二、三千種飛蛾,其實都很誇張!但就是一個寶庫。」有別於前集的別致、毛茸茸的鳥類、哺乳類動物,新書《尋牠2》主要記述節肢動物及魚類為主,曉文最初亦跟大多數城市人一樣懼怕昆蟲,認為牠們很「醜」。「例如我種花種菜時,在葉底會出現蚜蟲。牠們一出現就會有很多,可能是幾千幾百隻,使人看得毛骨悚然。但原來牠們很有趣,會跟螞蟻共生,因為蚜蟲會分泌帶有甜味的汁液吸引螞蟻。我覺得,雖然昆蟲會傷害我的植物,以及牠的樣子真的很醜,但牠們共生的關係令我覺得很有趣,很值得寫下來。」儘管牠們「醜」,但牠們存在的價值、生存的智慧及機制等等,曉文認為亦值得叫人去細看與尊重,牠們也是香港重要的一環。在繪畫的過程中,要放大照片來清楚細看牠們的器官、毛髮、鱗片等等,慢慢地曉文亦習慣她所恐懼的「醜」。例如衣魚,曉文從前只懂牠是在書中出現、使人嚇一跳的害蟲,現在知道牠是紀曉嵐編撰《四庫全書》時將自己比喻為的小動物,一隻在陽光下銀色鱗片會閃閃生光的共生者。現在曉文覺得牠們「醜」,卻可愛。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124/FFSCKINYRVFCROTBHSAQAWMER4/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昆蟲 #尋牠2 #節肢動物 #科普 #生物 #圖鑑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JlN_Tkt21k/hqdefault.jpg)
哺乳類動物介紹 在 #哺乳動物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哺乳動物at Facebook. ... 深入淺出向讀者介紹較少見和神秘的香港哺乳類生物 ,並帶出一些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衝突,引發讀者思考如何讓人與自然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