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喊統獨,更重要的事】
#七萬人聚集_不用戴口罩
先聲明,我不支持共產主義,我一生為實現三民主義、倫理、民主、科學為奮鬥,也會堅持下去。
紐約時報的報導,沒有強調國內媒體琢磨的「一個中國」、「九二共識」,也沒有強調中國共產黨已完成了百年大業,下一個目標是解決台灣問題的議題。紐約時報看到的是「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相信紐約時報理解這裡所說的「任何人」有包含「美國人」。
在台灣,你可以不喜歡中國共產黨,你也可以拿中共剛建國時的荒唐,來數落中國共產黨。想想在中國大陸的人民,他們明顯地感覺到現在的生活比20年好得太多,有希望的太多,中國大陸的人民不知道民主能怎樣,但是,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旗下,確實給了人民過好日子的時代,獲得中國大陸人民的廣度支持,是可以想像的。
中國歷史上,從滿清末年到民國,外國勢力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壓迫,中國人民是有感的。當中國共產黨高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旗,以確保中國「成為一個富裕和先進的世界大國」為方向,中國大陸人民的廣度支持,是可以想像的。
不論我們是否喜歡或討厭中國共產黨,站在「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立場,都應該想一想,為何中國共產黨可以在中國大陸創造出大多數人民滿意的政治奇蹟。
依我的觀察,中國共產黨的專制專權,類似中國歷史上帝王專制時代的專權,幾乎一樣。在中國大陸,中國共產黨最大,一切為黨,不是為國;帝王專制時代,一切是謝主榮恩,不見得是為國效忠。
專制專權下,中國強過,也衰敗過。專制政體,中國為何可以強國?中國強盛時,中國的科舉制度,讓人才進入政府,給人民過好日子,中國強盛時,中國的監察制度,剷除了官吏制度內的壞胚子,讓政治清明。但是,在帝王專制的時代,帝王擁有絕對的權力。若帝王的養成教育出問題,沒人管得了帝王,當帝王不尊重科舉制度,忽視監察制度,用外戚、宦官的時候,這個朝廷、這個政府,就準備衰亡了。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高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旗,得到人民的擁護,可以想像,專制的中國共產黨,應該某種程度的,成功建立選才制度及監察制度,讓國家強盛起來。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特別是民主,是現行所謂的民主國家所堅持的政治制度。在台灣,在後蔣經國時代,無論是中國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的時期,都經由民主,出現過完全執政,類似專制的結構。
看看中華民國,民主雖然不到100分,還是滿扎實的。雖然目前民進黨完全執政,想做甚麼就可以做甚麼,在能源政策、年金改革各個面向,某種程度類似專制。但是,從這次國產疫苗的事件,可以看到民意的確有發揮影響力,左右了執政黨的政策。民主還是滿好的,要珍惜。
國父孫中山先生提出了「五權憲法」的概念,一個好的政府,除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外,還需要健全的考試、監察制度。
目前在台灣運作得不好的考試制度、監察制度,或許,看看中國共產黨,如何建立考試制度(選人才、培育人才)、監察制度。對於監察制度,我特別希望能針對司法、立法發揮監察權。
讓國家強盛起來,這比喊統獨,有意義一些。
(延伸閱讀)
中共慶祝建黨百年,習近平對「外來勢力」發出警告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10701/china-communist-party-anniversary/zh-hant/
#雄三飛彈總工程師 張誠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唐 代 科舉制度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的閱讀單元,邀請東吳大學歷史系暨創意人文課程兼任助理教授 葉言都來到空中,在清明節這天帶大家來讀歷史,以及導讀書籍《走進唐人的日常:從衣冠、食物、婚姻、藝術了解唐代生活史》/ 時報出版。
唐代,一個大家最想要穿越的朝代。閃爍著精細的光芒,有一種煙霞瑰麗之氣。透過衣食住行、柴米油鹽的細節,看唐人如何生活與玩樂,怎麼創造人文風采!本書包羅萬象,透過十二個主題,從人們熱衷追逐「唐朝夢」談起,講述外來文明對唐人的影響、衣冠、貴族與平民生活、食物、城市、婚姻、科舉、藝術等,顯現唐人豐富多元的生活樣態。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sb9uAma-xQg
▶ 飛碟聯播網 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stream/stream.html
▶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 飛碟Podcast
SoundOn : https://bit.ly/30Ia8Ti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3jFpP6x
Spotify : https://spoti.fi/2CPzneD
Google 播客:https://bit.ly/3gCTb3G
KKBOX:https://reurl.cc/MZR0K4
◎節目介紹:
唐代,一個大家最想要穿越的朝代。閃爍著精細的光芒,有一種煙霞瑰麗之氣。透過衣食住行、柴米油鹽的細節,看唐人如何生活與玩樂,怎麼創造人文風采!本書包羅萬象,透過十二個主題,從人們熱衷追逐「唐朝夢」談起,講述外來文明對唐人的影響、衣冠、貴族與平民生活、食物、城市、婚姻、科舉、藝術等,顯現唐人豐富多元的生活樣態。
飲食與禮制 /
「稻米」成為中國人主要的糧食作物,居然是因為安史之亂爆發,波及北方糧食「粟」的產地,讓稻米躍升為餐桌主角。唐代人也流行吃胡食,如饆饠、燒餅、胡餅、搭納等種類多樣,大幅改變舊有飲食文化。貴族們熱衷於「宴飲」聚會、奢靡社交,同時不吝於展現自我權力與禮制。
婚姻與服飾 /
唐朝,是史上民風最開放、女性高度自主、也是最沒有胡漢界線、允許異族共融的時代。胡人的細袖窄裙,在唐代初年風靡全國;名為「羃籬」的胡人帽子,更成為時髦的穿搭小物;女性也能自信選擇男裝或袒胸裝,並擁有自由婚配的權力。
翻轉階級 /
現代人求學期間大考小考不斷,面對各式讀書壓力咬牙苦撐,希望藉此翻轉階級,尋求更好的生活。回到唐朝,讀書人的壓力同樣巨大。而科舉制度的完善,除了造就「神童」輩出,也有效打破血緣世襲和世族壟斷,底層人民才有辦法出頭天。
◎作者介紹:師永濤
陝西鳳縣人,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業餘寫作,客居杭州。在臺灣出版的作品有:《走進唐人的日常:從衣冠、食物、婚姻、藝術了解唐代生活史》、《唐代的鄉愁:一部萬花筒式的唐代生活史》;另有簡體版著作《回望的目光》。
◎來賓介紹:葉言都
1949年(民國38年)生於澎湖,祖籍北京,父系為滿族葉赫那拉氏。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現任東吳大學歷史系暨創意人文課程兼任助理教授、洪建全基金會敏隆講堂講師、臺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講師、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唐 代 科舉制度 在 趙氏讀書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陶國璋、趙善軒思想對話》(暫定,試讀-1)
牟宗三的民主、破共與內聖外王思想,唯物辯證法的虛妄,陶國璋、趙善軒哲學對談(首播日期:2019年4月8日,全文請登錄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7266435
趙:趙善軒 陶:陶國璋
趙:你好陶先生!今天在崇基禮拜堂跟你談論一個同時是學術與政治現實的問題。我知道您在香港中文大學接受教育,也在新亞研究所追隨前後至少兩位以上的哲學大師,譬如勞思光教授、牟宗三教授等。[1]牟教授是一個哲學學者,但出奇地他的政治論述非常多,而且他是很鮮明地反專制、反獨裁、甚至反共。可是在當今共產黨治下的中國,很多哲學學者是研究、追隨牟先生的思想,其實為什麼會有這麼奇怪的現象?
陶:這裡我先補充一下,在大陸出版的牟氏著作很多時候需要審查、刪批了一些東西,諸如反共的言論。或者我介紹一下:牟先生在4、50歲的時候,剛好大概1949年時先到台灣,後來香港。當時他寫了關於政治三本書,後來被成為「外王三書」,分別是《道德的理想主義》、《政道與治道》與《歷史哲學》。不過,我們需注意《歷史哲學》一書是說漢朝的,主要講其時劉邦、劉秀奮鬥的過程及其如何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個樣態。
趙:他的《政道與治道》應該是影響最大的一本書。第一,此書在很多書店有售。第二,這本書為最多人撰寫專業的論文或書評特意研究。其實「治道政道」這個概念在中國幾千年來都經常有談論,譬如說有知識分子會提出某些政權能得「天下」,但未必得到「正統」。[2]牟先生作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對比傳統文人如歐陽修說的觀點有何分別?
陶:我覺得他是承接錢穆先生的著作《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來發揮。[3]錢穆在書中認為中國宰相制是一個文明,甚至民主的表現,但牟氏並不完全贊同。他認為中國在治道上如宰相、士大夫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成份,但是在政權的本質上還是專制的。這點我自己覺得牟氏跟錢氏有立場上的不同。正所謂「政道治道」,「政道」就是指政權的合法性,「治道」則是指治理的模式,所以牟氏的看法應該是承接錢先生原有的「宰相制」觀點進行發揮。
趙:錢穆除了說宰相制,他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裡認為中國踏入隋唐,尤其在唐宋就已經成為一個開放階梯式的社會。因為在科舉制度下,平民可以成為士大夫,士大夫可以成為宰相,所以中國成了一個流動性的開放社會。這當然是一種理想的說法。如牟先生在這方面立場不同,他是否對中國的傳統專制有很深刻的批判呢?
陶:當然是。他有一本書叫《五十自述》,描寫自己的求學經歷。後來中國北伐時候,牟氏正好在北京見證馬克思主義興起,讓他對當時政治的左傾潮流很感觸。[4]在這個問題上,茲認為一方面他是專門的哲學家,希望在那個時代反省思潮問題。當他離開中國大陸到台灣的時候,他就寫了那三本書,用以總括反省中國傳統政治和出路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