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泡泡 這13集的節目是我去年在旅讀雜誌的專題,主要是歷史上談到飲食的書與它們的作者,有些書我之前沒有仔細讀過,仔細看來才知道這麼有趣~
比如元代皇后的飲食寶典,又比如董小宛如何熬製果醬等等,當然,這只是飲食史上的許多小片段,但也值得一讀了。
*前方高能警示:這個聽了會很餓,千萬要吃飽飯再聽。
https://readmoo.com/book/290183959000101
------
謝金魚談起歷代飲膳,香味四溢,古今食家的形象更栩栩如生。她從北魏穿越起,一路造訪唐、宋、元、明、清到當代,介紹十本飲食古籍、翻閱皇上的菜單「膳底檔」,分享吃貨們、名廚最獨到的美食檔案。
元代皇后靠什麼驚人食材養生?(堪比乾隆每天拿燕窩漱口!)
吃原型食物原來早就記載?(將新鮮花朵入菜,清芳可愛!)
台灣多瘋手搖飲,且看前人如何以茶代酒?(到無錫必喝茉莉花茶!)
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宋代夜市的甜點琳琅滿目,教人變螞蟻!)
謝金魚說:「廚藝知識的傳遞通常也是師徒、親族相傳,真正能藉由文字閱讀、學習廚藝的人恐怕非常有限。因此,在歷史的長河中,肯定有數不盡的菜色沒能文字紀錄而失傳。」
現在,就跟著她去蹭歷代吃貨與名廚的餐桌吧,打開雙耳,聽聽她如何吃吃喝喝、品味歷史!
- ep01《影梅庵憶語》思愛妾:董小宛的果醬
冒辟疆筆下的董小宛懂得各種生活美學,在承平之時,她是吟風賞月過日子的好手,在戰亂之際,她慎謀能斷、智勇雙全!
- ep 02《山家清供》錄佳餚:東坡粉絲的復刻美食
林洪特別強調時令與清雅,當季、現採的食物要展現滋味,就得靠技術與恰到其份的調味;文字中,處處可見清雅之意,顯見這是他對於飲食的標準。
- ep 03《易牙遺意》簡潔淡雅吃食:古代江南土豪這樣吃!
本書寫法有點類似於古代的醫方,有比較清楚的比例,也不涉及過多的描寫,基本上家常飲食都算具備,而且手把手地告訴讀者如何料理,真可說是明代的傅培梅了。
- ep 04 一窺清代皇室飲食愛好:皇上的菜單「膳底檔」
清中葉,御茶膳房正式成立檔案房,除了用料的報告之外,也紀錄了皇帝每天食用的菜單,包含皇帝賞了誰什麼菜、或者誰送上了什麼菜。從這些賞賜與奉獻的紀錄中,寵辱愛憎一目可知。
- ep 05 《飲膳正要》元代蒙古宮廷飲食紀載:皇后的御醫寶典
本書為飲膳太醫忽思慧所撰,內容為任太醫後宮廷的飲食紀錄,卷一談養生之道及聚珍異饌;卷二為諸般湯煎、諸水、神仙服食與食療諸病,最後一卷則是記錄各種食材的食性與禁忌。
- ep 06 《東京夢華錄》憶繁華庶民生活:宋代夜市美食走透透
本書編排以城市風景為先,而後是慶典、民俗與時令,讀來像是溫和熱心的在地人,一路帶著大家走入汴京的大街小巷。
- ep 07 點茶、泡茶、煮茶?和唐朝人一起喝杯茶
陸羽將茶煮成之時的姿態描述得像一首詩,讓人能想像茶碗中漂浮著浮萍般詩意的茶末,啜飲入喉自能享受天然的甘美。
- ep 08 亂世遺澤:北朝風味實錄
你可能沒想過賈思勰編纂的《齊民要術》一書,也「很好吃」! 書中很大一部分紀錄了北朝人常吃的麥醬、醃梅、醃茗荷、乾栗,以及羌煮、蒸熊肉、蜂蜜雜煮。
- ep 09 清朝美食評鑑家:隨園先生的食尚追求
袁枚吃貨屬性的特質在《隨園食單》中展露無遺,他用料選材講究,對不同食材有不同的烹調堅持,而這種一切都恰到其份的自適清雅,正是他人生美學的展現。
- ep 10 左手寫小說,右手錄食記:李漁的鹹濕與清純
若把章回艷情小說《肉蒲團》與被林語堂評為「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的《閒情偶寄》放在一起,誰能想到作者其實是同一人?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慣寫活色生香場面的李漁,卻是位崇尚自然原味的美食家呢。
- ep 11 無敵潔癖,無塵風雅:吃貨倪瓚的執著
若是要選一位史上最有潔癖的人,能和愛洗手的米芾競爭者,又非文藝美食家倪瓚莫屬,就讓我們來看看既清潔又風雅的美食應該是什麼樣的?
- ep 12 重振中菜江山的祖師奶奶:傅培梅─從煮婦到教父
從一個為了討丈夫與牌搭子口腹之慾的家庭煮婦,到將中華料理精準化成食譜、走出館子普及到家家戶戶,傅培梅為中華美食的傳承豎立了一座時代的方尖碑。
- ep 13 辛永清:府城千金的美味人生
從小在臺南的富裕家庭生長,後來成為日本知名的臺菜料理教主,辛永清把幼年時常出入廚房探險的幸福記憶與美味,揉搓成愛的創意食譜、光陰的調味料。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0萬的網紅有啖好食 Perfect Continuous Ea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茶藝文化傳承已有千年,在宋朝時可謂上至宮廷下至市井都能雅俗共賞;但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原來早在千年之前,茶藝已有如此出神入化的演變,往後卻出現文化斷層,技法幾乎失傳⋯不少人趨之若鶩的日本抹茶文化,如果要追源溯本的話,其實都是由宋代茶文化傳承下來。但在匠人鄭師傅眼中,卻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模仿!他豪言:華...
唐 朝 陸羽 在 看中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陸羽(公元733-804年),唐朝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字鴻漸,一名疾,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被後人譽為「茶仙」。
#看文化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21/05/06/969629.html?utm_source=facebookpost&utm_medium=kzgfacebookpost&utm_campaign=monfacebookpost
唐 朝 陸羽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歷史上的茶癡,有哪些 (二) I 長知史
茶到底由何時進入中土,已經無從談起,其起源已無從考證。但如果要查證茶道文化何時大盛於中土,相信沒有人反對,應由唐朝說起。原因是唐朝不僅有《茶經》的面世,同時還出了一位終生與茶結緣的茶聖陸羽。這位茶癡,窮畢生精力,歷時數十載編撰完成了《茶經》,此著作乃當代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系統地記錄了有關茶的特性品質、茶葉產制、各類種植採制方法、烹煮飲用方式、品泉鑒水等方面的論述。
在陸羽成為唐朝的茶學家以前,古人不是「喝茶」,多是「吃茶」。茶一開始並不是拿來喝的,主要是磨粉煮成汁液,飲茶湯作為藥用,吃嫩葉作為蔬菜飽饑之用。因而古有「吃茶」之說,而在唐朝之前,古人亦將「茶」寫成「荼」,亦證明原始社會一直將茶視作藥物之用。傳說神農氏發現茶樹的說法有許多不同記載,當中為人熟悉的有二:一是神農嚐百草身中七十毒,正當口乾舌燥,五內若焚時,忽見幾片葉子飄落眼前,「職業病發作」便拾起落葉放入口中咀嚼,發現其汁液雖苦澀,但氣味清香怡人,更有解毒之效果。
另一說法較為合理,話說神農氏在野外煮水時,恰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內,便順道將其烹煮成汁液,其水水色微黃,雖苦澀但甘甜,入口有生津解渴之效,而且精神為之一振,以神農氏嚐百草的經驗,便判斷此葉子具藥用價值。雖然有關神農氏發現茶樹的講法並不可靠,可能為後世人穿鑿附會之傳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人在很早以前就在今天青藏高原東部,即川滇一帶,發現茶樹,卻是毋庸置疑的事實。而陸羽在其《茶經》亦提及:「茶者,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陸羽作為一代茶癡的代表,自唐朝以來被世人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祭為「茶神」。唐代以前,中國人的飲茶文化屬於粗放型的煮饮方法,即把茶叶和葱、姜、枣、桂、橘皮、薄荷等材料一起煮透煮熟,然后连吃带喝,全部吞下,即为煮茶法。可想而之,各種香料的味道混在一起並不好喝,苦澀滋味亦必然存在。而陸羽憑藉其一雙巧手炒法,通過通過貯青、蒸青、粗揉、揉撚、中揉、精揉、乾燥等工藝將鮮葉製成茶餅,後又經過烤炙、碾細、過羅,然後煮水煎茶。當中陸羽的「餅茶煎飲法」與前朝最大的分別是不加任何佐料,嚴選泉水以沏茶,只取其清茶一杯。
究其非凡成就,與陸羽的成長背景相關,亦與他待人接物的方式關。陸羽是一個棄嬰,諸多史書如《唐國史補》、《新唐書》等均有紀載,應可信。約三歲時陸羽被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世人一般稱其為:積公)抱回寺廟收養,並在積公和尚身邊煮茶奉水,陸羽一名亦是積公取名之。陸羽的一身好茶藝乃自幼鍛練而成,原因在於他有一位好師傳,好導師。積公既為唐化高僧,善於品茶,本身亦煮得一手好茶而聞名於世。後來亦是因為積公和尚這位好師傅,將陸羽引薦至代宗皇帝御前,陸羽的「餅茶煎飲法」才能夠由宮廷風靡全國上下,男女老少紛紛彷效之。
鑑古知今,喜歡歷史的朋友不難發現,古往今來很多擁有非凡成就者,都與其師有莫大關聯。今天談及的茶癡陸羽背後,皆因幼兒時遇上積公和尚這位好師傅;先秦時期的眾多策略家,如蘇秦、張儀、商鞅、李斯、李牧、王翦等人,據稱都師承自鬼谷子王詡;近代鼎鼎大名的民族鬥士蔡鍔將軍亦師承自梁啟超先生,才能在那個艱難的時代,堅守信念,不向惡勢力低頭。師徒制度雖然已經被逐漸淘汰,並不是當今世代主流教育制度,甚至有許多家長耳聞「師徒制度」就認為是孩子跑輸主流教育制度下,才無奈接受的權宜辦法,避之唯恐不及。但事實上,若能為孩子之成長,覓得良師益友,助其心性才能得以茁壯成展,亦是家長應盡之義務,可從今日長知史的茶癡故事中獲得一些啟發。
#茶癡 #陸羽 #師徒制度 #茶文化 #家長教育
唐 朝 陸羽 在 有啖好食 Perfect Continuous Ea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茶藝文化傳承已有千年,在宋朝時可謂上至宮廷下至市井都能雅俗共賞;但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原來早在千年之前,茶藝已有如此出神入化的演變,往後卻出現文化斷層,技法幾乎失傳⋯不少人趨之若鶩的日本抹茶文化,如果要追源溯本的話,其實都是由宋代茶文化傳承下來。但在匠人鄭師傅眼中,卻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模仿!他豪言:華人社會只有他一人,能原汁原味做出當年大宋國的技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鄭老師不時引經據典,所以我把當中幾篇引在下面,方便大家理解
西山蘭若試茶歌 - 劉禹錫 (描述了唐人在煮茶的過程)
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
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徹骨煩襟開。
陽崖陰嶺各殊氣,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雖嘗未解煎,桐君有籙那知味。
元朝謝宗可 《詠物論》茶筅
此君一節瑩無瑕,夜聽松聲漱玉華。萬縷引風歸蟹眼,半瓶飛雪起龍牙。
香凝翠發雲生腳,濕滿蒼髯浪卷花。到手纖毫皆盡力,多因不負玉川家。
宋徽宗 《大觀茶論》節錄一小段:
妙於此者,量茶受湯,調如融膠。環注盞畔,勿使侵茶。勢不砍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周拂,手輕筅重,指繞腕鏇,上下透徹,如酵櫱之起面。
《大觀茶論》全文翻譯可參考此處:
https://kknews.cc/zh-hk/culture/qj2q358.html
陸羽《茶經》全文及對照譯文
https://kknews.cc/zh-hk/culture/q6xaqrg.html
…………………………………………………………………………………….………………………………………….……….
訂閱我哋IG, 發掘我倆更多的生活點滴?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perfectcontinuouseat
加入我哋會員,不時會收到我們送出的小心意?
YouTube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oFileUAn9bi3wUHPgvOzw/join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erfectcontinuouseat
合作邀請✉️: perfectcontinuouseat@gmail.com
你訂閱了嗎? https://www.youtube.com/PerfectContinuousEat/
…………………………………………………………………………………….………………………………………….……….
?相機及鏡頭:
Sony A7III - 24-70mm f/2.8 GM
Sony A6400 - 16mm f/1.4
iPhone 11 Pro
穩定器:
DJI Osmo Mobile 3
相機背囊:
Peak Design 20L
唐 朝 陸羽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英德紅茶是創建於1959年,產於廣東,直接利用雲南大葉種鮮葉研製獲得成功,它色澤烏潤,顆粒均勻結實,茶湯紅亮,滋味濃烈,飲後甘美怡神,清心爽口,適合清飲。加上牛奶、白糖後,色、香、味俱佳。在港澳和東南亞地區很受歡迎。英德種茶歷史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據唐代陸羽所著《茶經•八之出》載:“嶺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當時韶州植茶包括英德、曲江等。英德茶區峰巒起伏,江水縈繞,喀斯特地形地貌,構成了洞邃水豐的自然環境。大小茶場即建於地勢開闊的丘陵緩坡上。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0.7℃;年均降水量1883.9毫米,年相對濕度79%;無霜期長,霜日不足十天;土層深厚肥沃,土壤酸度適宜,PH值4.5~5之間。所栽培的茶樹以雲南大葉與鳳凰水仙兩優良群體為基礎,選取其一芽二、三葉為原料。加工設備:萎凋槽、揉撚機、揉切機(7051型)、解塊篩分機、發酵設備、烘乾機、平面圓篩機、風選機、揀梗包裝機。英德紅茶加工技術精湛,全程實現機械化。其加工技術為:鮮葉原料必須具有嫩、勻、鮮、淨;適時萎凋,萎凋葉含水量在64±1%;大機揉撚打條40~50分鐘,短時多次切碎(盤式機三要三篩,各次10~20分鐘;適度偏輕發酵;105~115℃溫度簿攤一次乾燥。)該技術工藝被省內及廣西、湖南等紅茶區廣泛採用,後被稱之為“傳統法”。一直延續到七十年代中期。踏入七十年代,英德率先進入紅碎茶轉子式揉切法研究和生產新的時期。1970年,英德茶科所和英德茶場組成試驗小組,最早在紅旗茶廠開展研究試驗工作。1973年,紅碎茶轉子式揉切法工藝取得初步成功,接著向省內及滇、湘部分茶廠推薦應用。此後,經多次對揉切機的改進和工藝的完善,以及大生產應用,1978年轉子式揉切法工藝基本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