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Reading! Let’s讀it.】─#書單推薦接力活動
我媽是老師,從小爲了讓我這個勁量小孩養成閱讀的習慣,便不時訂定閱讀計畫,只要完成便能換取一些小獎勵。這樣的習慣養成也影響了我在許多思考上的解放與刺激,一直到現在翻到有趣的書仍嗑得不亦樂乎,舒緩疲勞要熱敷,大力啃大力嗑,甚至索性不管紙張材質、油墨成份就是直接吃。
很高興這次受文化部邀約,為大家推薦一些我近期閱讀的書單(菜單)。
1. 《北野武:超思考》(時報出版)
有看過北野武的電影或文章的朋友,一定對他無厘頭思維不感意外,甚至可以說這種另類邏輯是帶有侵略性的,且絕對不符普遍社會觀感,你一定會認爲他怎麼能如此胡說八道。
這本書是以他長久觀察的日本社會現象,累積出一套自有獨特的見解,並時不時以嘲諷的口吻與不合時宜的「真心話」試圖敲醒每個盲目思考的現代人。
你可以認爲這就是一個瘋狂老伯的自娛自囈且過度辛辣,但對我來說北野武端的這碗,就像過夜的冷雞湯, 初嚐說不上溫暖,但仍算營養,吧?
-
2. 《日蝕之後:曹錦輝的真實告白》(堡壘文化)
我熱衷於各種人物傳記,尤其越受爭議的我越感好奇。整個台灣棒球界有如佛地魔般,連名字都不太能提的這號人物,暫且不論他如何「佛化」或爭議與否,我永遠記得小時候跟老爸守在電視機前,看曹錦輝在大聯盟初登板的畫面。請眾多熱愛棒球喜愛棒球到吃不下飯的朋友先別急著吐槽,像這樣甚至是一位幾乎不被原諒的人,有誰願意來聽他說點什麼?在我看來他所經歷的這一切,一個被判「死刑」的球員,放棄了棒球開了餐廳,並且重新自我訓練,最後能再度重返棒球最高殿堂,能有這般經歷,看來也再無來者了。
我對於他一路走來的好奇,遠大於對他的人格批判,你可以不接受這個人,但不可否認他的經驗絕對有能被分享的價值,是警惕也罷,我看到更多的是勇氣以及他的信仰。
本書並不著重於他的「洗白」,對當年的事件也僅點到爲止,較多的是自我訓練及心理調適的方法,並把國外的所見所聞分享給大家。
不管怎麼說,你可以不與魔鬼爲伍,但你也該聽聽去過地獄的人所看過的風景。
-
3.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聯經出版)
身爲一名創作者,我常常在思考生於這個時代的自己,到底能帶給這個世界怎麼樣的體驗?或者我的作品之於他人能留下什麼意義?我一直以來都抱持「作者已死理論」,作品在完成之後,跟「黃宣」這個人並無太大關係,作品本身的生命與意義在於每位接收者的解讀,這是他們的旅程,我只能提供一個粗淺的視角,藉由聽感的傳遞,讓聽者決定這場旅程的終點,或許也沒有終點,這不是我能掌控的,但創作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何而做?痛苦的根源到底是為了播種還是自我實現?對我來說也許永遠都沒有答案。
基於這個理由,我更好奇其他的創作者,關於他們的旅程是什麼?他們的日常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從貝多芬、托爾斯泰到費里尼、畢卡索、村上春樹⋯藉由一窺古今知名偉大的創作者們的生活日常,也許能更接近真實的創作本相,如果你也是創作工作者,非常建議你翻翻本書,十分有趣!
-
4. 《遊戲化實戰全書》(商業周刊)
這本是我一個好友近期送我的一本書,甚至可以說是以一種信仰狂熱的程度,以一種傳教的姿態推薦我看的,不管怎樣我想當今還有朋友送書,應該也算老派的浪漫。
「遊戲化」本身的意義在於利用建立遊戲的機制與思維,解決各種問題,而作者所提出的「八角框架」所能應用的層面相當廣,若能妥善運用這樣的經驗法則,也許在不同領域上的思考都能有所突破。
作者提出許多獨到觀點也都頗有意思,例如透過「黑帽與白帽理論」洞悉內在核心動力,並轉換成期望行動,透過適當的獎勵機制,讓你正在面對的挑戰更加有樂趣,便能有效提升生產力。
但作者也強調本書所提供的方法並不是唯一真理,每個人面對世界的角度也不同,他只是分享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反覆翻閱至今我也未能靈活運用本書所提供的方法,也還在練習不同程度的思考模式。
這杯水你可以選擇不喝,但試試無妨。
-
5. 《鉛筆屑》(水芙蓉出版社)
來自季薇先生的鉛筆屑,共有上下卷,記得是在花蓮的二手書店購入。(咦?不對,此書應是友人購入,我太愛了並跟他借了下卷至今仍未歸還,藉此與他道歉,侵佔了一段時間。不良行為,切勿仿效。)
本書初版於民國六十四年,初嚐文字便飄起濃厚的年代感,但不至於產生距離,甚至現在讀起還十分可愛。此書不僅收錄了季薇先生的散文創作,並分享了諸多寫作的經驗與方法,並舉出實例與讀者探討文字書寫的意義。
乍閱後便愛不釋手,我喜歡季薇先生清新樸實的文字風格,他的散文主題也十分貼近真實生活的各種觀點延伸,感覺就像一個親近的好友跟你分享他所遇到的事,讀感毫無負擔且心情愉悅。
如果以北野武來類比,季薇先生就是天平的另一個極端,很適合睡前來一帖或午後小品,大人小孩皆宜。
你知道那種巷口古早味紅豆冰的味道嗎?這本書就是那麼古錐可口。
☜♣☞‧☜♣☞‧☜♣☞‧☜♣☞‧☜♣☞‧☜♣☞‧☜♣☞‧
同時,文化部為響應世界閱讀日推廣閱讀的精神,推出「走讀臺灣」系列活動,串聯文本與臺灣在地連結,使民眾可以在城市、鄉野、山林以及海岸找到閱讀的樂趣,也歡迎大家來一起走入文本,讀出台灣。
在此我也點名好友 9m88 分享他的書單,種下閱讀的種子。
#閱讀的種子
#走讀台灣
#KeepReading
#Lets讀it
#疫起待在家
#一起來讀書
唯一真理 意思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曾經美加有一研究生說喜歡雞湯文(或我稱之為浪漫廢話)的人,智商會比較低。
甚麼叫雞湯文?
例如:『做人不要太複雜,人生可以很簡單,最重要是要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你就會找到你的快樂了。』這類的金句。
我當時是的第一個想法其實是有幫這些喜歡雞湯文的人合理化他們不一定是智商低,而是沒學過思辯或邏輯,只要有人啟蒙了他的思辯,就行了。
另外一個也是我為這些喜歡講雞湯文的人辯護的地方是:他們是有目的性的講給人聽,因為要灌輸一些對自己有利的價值觀在人家的腦中。例如:我不要我的團隊跟我鬥爭,我就不斷灌輸『做人不要複製,人生很簡單,簡單平淡就是福』這類的雞湯文給人家。換句話說,這是很權謀的角度。
後來我發現其實不是。
若一個不喜歡雞湯文的人,就算他很權謀要灌輸一些對他有利的價值觀給他的團隊,他說沒辦法不斷的講雞湯文。
要知道,雞湯文是沒有實際內容的,你若不喜歡雞湯文,你是沒辦法不斷的講一個又沒內容又自己不喜歡的話題。
換句話說,常講雞湯文的人,其實就是很簡單的喜歡雞湯文。
先此聲明,我不是不相信人生可以很簡單,我只是不相信那些講來講去就只是勸人要活得簡單,但又完全沒有具體操作,沒有具體思想的人。
若這個真的是你的價值觀,你會簡單得很精彩,簡單得很有學問,簡單得很有意思。
我還發現雞湯文愛好者,若有讀書的話,盡是讀軟性的讀品,不習慣讀任何有深度或難度的書,同時因為愛好雞湯文,思考的幅度和深度一樣有缺陷,是一個不喜歡思考的人。
試問甚麼都丟個簡單是福,簡單是王道出來回應的人,喜歡思考嗎?
其實拿雞湯來跟你辯論,是個要跟你辯論也懶的人。
再說得白一點:他遇到他還不明白的事情,他會先價值判斷的說:不用這麼複雜。
求知,對這個人來說,完全是不重要的。
不但這樣,這個人還隱藏著一個欲求:這個人是重面子的,他不習慣在人家面前表現得自己不明白,所以就告訴你你的東西過度複雜,是不重要的。
講得難聽一點,如果你的認知還不及他,他就教訓你你過度簡化;如果你的認知超越他而他聽不明白,他就說你過度複雜。
自己的認知才是唯一真理,自我感覺良好才能最安心的死去。
#正能量最正的地方是可以用來安撫被騙的傻瓜
#雞湯文最妓的地方是它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自慰工作者
唯一真理 意思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博物館」常被視為是文化,特別是原住民文化,保留與傳承的重鎮,但是只要有博物館就真的夠了嗎?
這篇來自【EVOKED承誌】上的文章,帶我們到台東史前館,透過館員們的視角一起來思考文化傳承與博物館之間的相護關係。
-------------
部落的文化困境:被遺忘了真名的文物們
說到當代原住民文化傳承的困境,研究人員方鈞瑋先是分享了一小段故事。鈞瑋長期關注原民紡織文化且著有完整紀錄泰雅各地區服飾的《重現泰雅》一書,與在地織女皆熟識,有次閒聊中一位紡織創作者告訴他,部落長輩曾有次對著電視新聞畫面中穿著泰雅服飾的女子大叫:「『得快織件衣服給她,她好可憐阿!』」正當眾人疑惑其話中的意思時,一看電視才知道,畫面中女子的一身傳統服飾乍看華麗,卻是過往部落的人們拿來作為棉被的樣式。故事一說完,在場的大家都笑了,卻也有點無奈。
傳承這件事最可怕的,不是實質文物或技藝的失落,而是文物中蘊含的知識系統的逝去。當你看著祖先傳承下來的物件卻認不出它的意義、精神,就算物質本身再健壯,這文化卻是徹頭徹尾地死去了。
因為體認到僅是收藏物件並無法完整保存文化內涵,博物館在當代多了嶄新的使命。曾經,博物館是以相對的權威定義其保存之物,去其社會脈絡,將之視為知識的紀錄與展演空間,而過往搜羅部落物件的方式,則成了部落與博物館間一直以來難以跨越的充滿爭議的歷史。而今,博物館不再僅扮演著藏品守護者,而更在乎如何運用藏品跟部落、社會互動,進而修復與原民社群間的關係。
「我們只是物件的託管者,在當代我們更像是平台,我們並不會是唯一真理,反而應該為部落整理真實的意見和生活,這是一個權力的反轉。」鈞瑋接著說。「文物返還」、「挪用」等概念逐漸成熟後,當代博物館不再只是個高大上的權力場域,研究者們時不時得拔除掉環境或是過往學術訓練下根深的邏輯和框架,更謙卑謹慎地面對變動的田野現場和生活在其中不斷生產及實踐文化內涵的人們,也更積極地向外跟部落合作。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