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醫師觀點:疫苗為什麼他們先打?】
COVID-19疫苗誰要先打?
起初,預防新冠病毒的AZ疫苗進到台灣開打後,被一些政客批評到一無是處,加上外國發生疑似血栓的不良反應,有些國家暫緩接種,使得國人想打AZ疫苗的意願不高。
疫情指揮中心不能浪費疫苗,5月10日擴大優先順序到第六類的65歲以上民眾,甚至可以自費接種。沒想到疫情一爆發,施打疫苗的意願一夕暴漲,政府趕緊收回給自費及老人施打的疫苗,改讓醫護人員優先接種。
究竟優先順序是怎麼決定的?為什麼每次都是他優先不是我優先?
我很敬重的政治評論家 范疇,傳給我他對疫苗優先順序的思維:「病毒傳播是網狀的,因此必須網狀思維。施打順序標準應是一 #陌生人接觸頻率(如醫護、郵局櫃檯、超商人員、大樓保全等),二 #流動頻率(如警消、外賣送貨人員、群居的契約外勞、科學園區或工業區內必須流動的鐘點工)。應以接觸率和流動率排序,而不是機械地以職業別、社區別、年齡別排序。尤其不能用身分為尺,否則難以斷鏈。」
范疇的思維基本上是對的,對了一半。
為什麼要打疫苗?打疫苗就是要產生抗體,讓真正接觸到病原體時不會被感染,或感染後不會發生重症甚至死亡,因此打疫苗有二個目的。對打疫苗的個人有小我的目的,可以讓自己減少感染死亡的機率;但只要施打疫苗的人多,也可以有大我(也就是公共衛生)的目的。因為社區內疫苗施打的人達到一定數量,產生「#群體免疫」,就可以抑止傳染病流行。
因此,如果想要 #減少重症死亡,則年紀大的、有慢性病的人應該優先施打。例如流感疫苗,都是先打最高危險群,包括曾有心臟病、肺部疾病住院過的人,次為門診病人,再來就是老人。
老人一般定義為65歲以上者,有的國家還細分為85歲以上最優先,次為75歲以上,再次為65歲以上。年輕人是不給免費流感疫苗的,因為即使得了,重症死亡率很低,這種疫苗我把它稱為「#福利型疫苗」。施打的理由是為了保護有打的個人,不是為了控制疫情,不少老年人的疫苗便屬於「福利型疫苗」。
另一個打疫苗的目的是 #爲了控制疫情,這是公共衛生的考量。在此考量下,容易接觸感染者又容易傳給別人的人要優先施打;因此要優先給醫護人員、防疫人員、近距離服務人員如長照機構同仁,以及活動力高的年輕人。這就是以上范疇所說的,依其被傳染率及感染別人的傳染力來決定其施打優先順序。
如果能夠依照范疇先生所建議的方式,設計一個感染機會問卷,則一個機關團體就可以依分數將同仁分為高中低三級,中央地方防疫主管也就可以依這些分級分配疫苗,在疫苗量有限情況下,得到最好的防疫效果。這種疫苗思維我稱之為「#防疫型疫苗」,例如小孩子的麻疹、小兒麻痺症、白喉、百日咳疫苗等,由於傳染力高(R0大),一般要打到70%甚至90%以上,才能抑制流行(Rt<1)。
個人保護、公衛防疫這二種目的是相輔相成的,保護個人也可以保護到群體,#老人施打流感疫苗也可以減少傳給孫子。這次有關COVID-19疫苗施打的優先順序,混合了以上兩種思維,建議指揮中心最好說明淸楚,讓國人安心,以免有「為什麼他們先打」、「是否特權插隊」等不必要爭議。
COVID-19傳染性強,又有無症狀感染者會成為社區內的潛在傳染原,活動力強的年輕人被感染機會大,雖然重症死亡率低,但更易散播。老人及有慢性病患者活動力較低,感染機會較少,但一旦被感染,重症死亡率較高。
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施打目的,#重視個人的國家會優先施打老人,#重視疫情控制的國家會優先施打活動力高的年輕人。這種施打的優先邏輯也會影響到臨床試驗的設計,以及上市後合法的施打對象,原則上要有做過臨床試驗的年齡群才建議施打。
台灣目前的施打優先順序排列,可以看出是以上兩者的混合。疫苗的保護力愈好,施打的人愈多,疫情就愈緩和,社會就愈安全。不管為了個人理由,還是為了公共衛生的理由,只要有政府緊急使用授權(EUA)核准的疫苗可以接種,請大家輪到了就要趕快去施打。
💉完整原文請見 Yahoo 新聞 論壇 https://reurl.cc/KArmLj
問卷頻率定義 在 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的下班後的秘密計畫 #不需與他人交代的那種計畫
▌#什麼是下班後的秘密計畫
① #時間
下班後,泛指不用上班的時間,也可以是「上班前」XDDD
② #事情
秘密計畫,意指不用告訴別人,這裡說的是「不用」,我對於「不用」的定義是「沒有責任與義務」,所以「不用告訴別人」指的是「#其實你沒有責任跟義務跟別人解釋說明這個祕密計畫」,也就是說「別人不知道、不清楚也無所謂」。
▌#為什麼不用告訴別人也沒關係
這其實是我今年以來心境一個很大的轉變,我以前會很希望我身邊的人都知道我在做什麼、我喜歡什麼、我發生了什麼事情,但這樣一來,可能會遇到兩個問題:
① #對方沒有興趣場面尷尬:於是你講的越起勁,對方越意興闌珊,場面其實有點尷尬。
② #對方不清楚開始提反對問題:搞個不好,對方會開始有很多問題要問你,包含「做這個的意義是什麼?」、「可以賺錢嗎?」、「你時間太多嗎(工作太閒嗎)?」等等,再怎麼強壯也有玻璃心的時候,凹嗚~~~~~~
所以,我今年開始「#決定另闢秘密計畫」,粉專、社團、訂閱制是我的秘密基地。
▌#有些愛無關乎他是否知道你在做什麼
我在上週的旅行中見了很多朋友,我真的體認到:有些人,不知道我在台北做什麼也無所謂,不減他們對我的愛,這也是一種族人,理解我另外一面的族人。
▌#什麼是秘密計畫
而「秘密計畫」除了「秘密」之外,還有「計畫」。
「計畫」是指「#有策略」,也就是「#知道自己該幹嘛而幹嘛」,這是我這半年來不同於前兩年的改變,很意外,當你知道你 #為什麼而做,而且 #該如何做、#什麼時候做時,#快樂與滿足感加倍。
很多來問我如何找到族人、如何可以一直寫文章下去、如何日更的人,恐怕都沒有真的從我這邊得到他們真的想要聽到的答案,因為我很難三言兩語講完這三年的心境轉變與做過的事情,我甚至懷疑:我現在是否具備可以把這件事情講清楚的能力。
但有一件事情我很肯定,那就是我的「計畫」裡其中很重要的一環是「#策略寫作」。
▌#策略寫作是什麼意思?
策略寫作指的是「#有意識有目的卻又快樂的書寫」,這是我對於策略寫作的定義。
「策略寫作」是我在孫治華老師身上學習到的事情,這是他 #陪伴式講師培訓 其中一門課,我的印象中,我似乎沒有在其他地方上過他這堂課。
很汗顏地,我幾乎沒有看過關於寫作的書籍,因為我喜灣「寫作」大於「喜歡看如何寫作」,這可能是我奇怪的地方之一。
唯一一本跟策略寫作相關的書籍是于為暢(暢哥)的《#暢玩一人公司》,裡面有很多值得實作的方法,我的策略寫作像是結合兩個老師的建議。
我真心實踐課堂上說的策略寫作方法,就算是一個小提議,我也百分百執行。
例如:
① 不知道要寫什麼,就問你的讀者 → #這是問卷的來源
② 同一個主題的系列文章 → #這是職涯100問的來源
③ 書可以寫、也可以 #辦讀書會,辦了讀書會更要寫 → 這是為什麼我辦讀書會、我解釋讀書會、我寫讀書會的來源
其他還有例如個案的撰寫(這部分現在已經停止了,我把這個統整的計畫留給2021年),以及更多。
▌#策略寫作和2021年日跟團的關係
策略寫作的過程無法細講,因為細講有點乏味,但策略寫作的成品我忠實呈現在你們面前,不管是我滿意或是不滿意。
但是我千真萬確享受這半年的策略寫作,而且我想要繼續下去。
為什麼會寫這件事情,因為,透過這個領悟,改變了明年我對於日更團的想法。
最一開始,日更團會在今年年底關閉,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① #一個人不可能日更一輩子
這對我而言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而且,如果你日更過、或是正在日更中,你就會發現「日更一開始若沒有意義與目的,不需要他人詢問,你很快就會問自己意義與目的」。
我的本意不是讓更多人不斷的問「寫作的意義與目的是什麼」,這完全違反我的本意。
② #日更團的轉型
如果不日更,那麼這個社團在我過去可以想到的任何型態的轉變形式,我都可以推薦你至少一個同樣型態而且非常成熟的社團,也就是說,老實說,我對於創造很大的社團本身是沒有興趣的。
因為這兩點,在很早以前,大約是在年中的時候,我就想過會關閉,我也的確在上一次的日更50人聚會如此宣布。
而我最近在重新整理我自己,我發現,能夠同時解決以上兩個問題的方法就是「策略寫作」,並且把發文頻率調整為週更,因為一般來說,既要策略寫作,又要日更,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但策略寫作的目的是「#提升品質、#穩定產出、#打響能見度」,因此,日更團會有這樣的改變,#我也會和孫治華老師一起為日更團安排相關的課程。
「策略寫作」也是一個可以讓日更團的族人一起走到更遠的地方,日更團目前有60個人,這個數字已經遠遠超過我原本預計的人數,我想,有59個族人一起陪伴下去,2021年會是一件有趣的一年。
你呢?你是否有值得期待2021年的事情呢?如果還沒,那還有兩個月可以思考:D
#2020年小金魚的日更200篇挑戰 #DAY147
問卷頻率定義 在 {Fish睬政治}孫博萮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仔日下晡 ê 行程
#長隧道通行機車條件 公民參與工作坊
#機車路權 #汽車使用者代表 #全程台語發言
會後紀錄一下參加的心得:
總覺得主辦單位帶風向的意圖很明顯
無論在簡報或問卷的設計上
都有很多引導性的「設定」
(審議式/參與式民主博萮也可算是「常客」了XD)
博萮的感受是,
官方、執法單位、「學者專家」
一直用機車「混流」是「多一種車種(進入車流)」「#將提高危險/風險」為前提做為討論的設定,事實上是很刻意的、先入為主的思惟
博萮認為:
1. 「長隧道」本身定義不明,應該先加以釐清(現有定義僅為消防規範或工程用語,並非道路交通規則);如果先定義出來,很多現有的隧道說不定就即刻能「解禁」
(比方說:東澳3.3km、中仁3.8km、草埔4.6km、谷風4.7km、觀音7.9km,若把長隧道定義在6km以上,前四條立刻解禁)
2. 外國並沒有以隧道的「長短」來做為「限制車種」的依據,刻意以隧道長短來限制車種實無必要;依隧道所在的道路性質來限制最低車速或車種才合理(比方說高速公路、一般道路)
3. 長隧道會發生的空氣品質、溫度等問題,目前就有既定的應變措施(比如雪隧在CO濃度200ppm、能見度0.012m-1達15分鐘未改善即關閉隧道,比世界道路協會的標準還嚴格),根本無須疊床架屋
4. 如果一開始就沒有刻意限制特定車種,而是依各種級別道路本身的規定(高速公路、快速道路、一般道路),現在也根本也無需討論這個「議題」
5. 若真要分階段進行車種開放,應視使用頻率、數量比例、在地需求、肇事比率、肇事將造成的公共影響來決定次序,比方說:小客車、大客車、機車、大貨車、砂石車,而不是一味地把機車通行權放到最後
(簡報提供的資料長隧道重大災害幾乎都是卡車、大貨車的事故,根本不是機車)
6. 若說雪隧禁行大貨車、砂石車是因在「長隧道」內救災的困難與成本高、影響程度大,那為何其他一般道路的「長隧道」卻不必限制大貨車、砂石車?反而在大貨車、砂石車先通行後,再來說機車加入混流對機車很危險?
7. 以「車種分流」(機車專用道)只是為了「方便管理」(降低管理成本),但實際上不是「混流」本身真實的危險性,而是因為執法單位沒有能力實際去針對每種車種該遵守不同的安全距離(越大/重的車安全距離越長)與行車規範(超速、超車、逼車、任意變換車道等)去執法,卻「把違規當常態」而反應在限制某些車種的路權,根本是本末倒置
8. 隧道內造成空氣品質不良的最大罪魁禍首就是烏賊車、老舊柴油車、砂石車粉塵等,而且無論長短隧道都有這個問題(上禮拜特別去走一趟蘇花改,被錦文隧道的空氣與能見度嚇壞!)而這些明確的移動式污染源不去限制通行,結果資料裡竟然以「機車排放碳氫化合物較高」為由,提示「長隧道若通行應有所評估」🙄️🙄️🙄️
9. 主辦方一直強調這是針對「未來的長隧道」設計規劃(不是針對現有隧道做討論),但又硬要把解決方式帶到「車種分流」,那未來只要一句「隧道斷面空間不足、無法規劃」,是不是就直接把機車打死了呢?
官方直播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2221688878056749/videos/541988616415043
問卷頻率定義 在 問卷調查法定義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問卷 調查法定義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問卷調查法定義,問卷調查範例,問卷設計的重點,問卷調查研究方法 ... ... <看更多>
問卷頻率定義 在 問卷調查法定義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問卷 調查法定義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問卷調查法定義,問卷調查範例,問卷設計的重點,問卷調查研究方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