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花催出生意經|宋人市井|19 》
正是在宋代,花卉於全國範圍內首次形成了獨立的種植業,花卉經濟生機勃勃,流傳至今的花卉文化書籍有100多部,花饌文化書籍也達數十部,在世界古代花卉文化史中無可匹敵。
人們形成了愛花、食花、頌花的習俗。一年四季之中,富裕之家購買花卉,植於園林,裝飾家居;貧窮之家也從來不甘落伍,即便有經濟壓力,仍然求購花卉,樂此不疲。
隨著賞花熱潮愈演愈烈,賞花人一年比一年增多,花開時節,遊人從四面八方湧來,即便有眾多的寺廟園林、皇家園囿和私家花園,還是顯得供給不足,於是催生了收費賞花的生意。
有一年春季,宰相魏仁溥家的園圃花開燦爛,眾人奔走相告,湧向魏府,想進園林一睹芳容。為阻擋人潮,魏家園丁提出了收費要求,每人十數錢,然後才許登舟渡池至養花小島飽覽眼福。可是這種收費要求並未阻擋眾人看花的決心,蜂擁而至魏氏園林的看花者,每日依然有一千多人,魏家最終獲得豐厚的回報。據說,這種收費賞花的現象,就是從宋代才開始的。宋人的經濟頭腦真不可小覷。
宋人張邦基在《陳州牡丹記》裡記載了另一則故事,說的是陳州牛氏園圃中,突然開出一枝淡鵝黃色的牡丹,面寬一尺三四寸,高尺許,花瓣重疊,約千百葉。這花本屬牡丹中最名貴的「姚黃」,可在其花骨朵頂端有一圈金粉,紫色花蕊的頂端也有一圏金粉,實乃一朵從未見過的奇花也!牛氏為這株變異的牡丹取名「縷金黃」。他知其價值所在,便以竹席搭建了棚子,遍設圍幛,安排看門人,阻止遊客隨便進入。若真想看,得每人收取十金費用。門票雖貴,每天的參觀者仍絡繹不絕,十天下來,牛家收入「數百千」,賺得盆滿鉢滿。後來郡守聽說此事,也跑來觀看,並想要剪一枝帶回家中培植。牛氏不願意,說此事不可行,因這花是偶然變異的結果,明年可能又回復常態。於是郡守想連根拔起帶走,牛氏更是不能答應。果然,第二年開花,這株變異的牡丹又現本色。可見,宋代園丁不僅精於種植,而且懂得保護珍稀品種的專利權,為自己賺取高額回報。
宋代花農還特別善於利用節日擴大鮮花生意。南宋流傳下來的《西湖老人繁勝錄》算過一筆賬:每年端午節時,杭州城內外家家供養鮮花,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梔子花之類,花農一早賣得一萬貫花錢不止。何以見得?因為錢塘地區有百萬戶人家,如果一家買一百錢花,可不就是這個數?
宋人的生意經在一首詩裡還有體現:「東風常帶三分冷,春日自有一種香。百花合和不可揀,中人如酒令人狂。馬塍賣花只貪早,野翁自愛開遲好。」該詩說,大多數人喜歡搶季節,應季種花,爭取早上市多賺錢。可也有一些人,懂得反其道而行,專門避開花卉上市的高峰,賺取更多的季節差價。
更有花農打破了賣有根花的傳統,開始銷售無根花枝,也就是切花。有一首諷刺花卉市場世風日下的宋詩,折射出這一情形:「東塍白髮翁,勤樸種花戶。盆賣有根花,價重無人顧。西塍年少郎,荒嬉度朝暮。盆賣無根花,價廉爭奪去。年少傳語翁,同業勿相妒。賣假不賣真,何獨是花樹。」該詩描述了兩種賣花人:一種是固守傳統的老翁,老老實實賣成本大、價格高的有根花,生意很不好;另一種是敢於創新的年輕人,投人所好,賣成本低、價格廉的無根花,生意特別好。兩種賣花人互有競爭,鮮花生意愈發不好做。
當然,並不是所有園丁都想通過賞花牟利。司馬光有座獨樂園,他平時光顧少,有一天偶然路過,發現園中搭起了一間供人休息盥洗的小房子,覺得很納悶,便問看園的家丁:「你哪裡來的砌房錢呢?」家丁答:「都是從遊園賞花人手中收取的門票錢。」司馬光又說:「你可以留著自己用啊。」家丁回答說:「你不貪,我也不能貪啊。」司馬光的家丁不貪,其實顯出了更長遠的經營理 念 — 花園裡有了供人休息盥洗之處,人們豈不是更願意前來了嗎?宋人的生意經裡,已有了「服務附加值」的概念。
﹣﹣﹣﹣﹣﹣﹣﹣﹣﹣﹣﹣﹣﹣﹣﹣﹣﹣﹣﹣﹣﹣﹣﹣﹣﹣
資料來源:中華遺產 《復活清明上河圖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