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著感覺走,不等於跟著你在拍攝現場裡的感覺走。」
-
假如你不是個天賦異稟的人,那你很可能與我擁有類似的起點,我們總是思考太多而阻斷了直覺性的感受能力與身體的動力。你會花上幾年的時間,聽著老師們叮嚀:
「我們多用心,少一些大腦。」
-
心只是譬喻,說的是心智運作中的直覺系統,屬於經驗、情緒與感覺的領域。
-
打開心是第一關。
-
第一關過了之後,也許你會遇另一個更細緻的問題:
沒錯,你看得出來這些表演者確實是跟著感覺走,有哭有笑、有血有肉且充滿生命力。但是,比起在一旁觀看的、現實生活中的工作人員,他們更像是專屬於戲劇場景裡的人,以某種專屬戲劇場景裡的特有方式在感覺,然後做出反應。
-
雖然這已經足夠讓大多數的觀眾滿足,但你總有一天會覺得哪裡不對勁。
-
這就是第二關。
-
暫時回到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中,來研究一下,這一關是怎麼發生的。
-
十年前,我只要聽到自己認為偏頗的觀點或意見時,我會很難控制自己的感覺,情緒容易激動。但是現在,當我在與人爭論時,我會保持冷靜,而且大部分的時候我都做得很好。(應該啦)
-
其實以前我也一直想讓自己保持冷靜,只不過是到了最近才能完全做到。為什麼現在可以,但過去做不到呢?
-
關於這段反思,我先下了一個粗糙的假設:
「看來,這十年的經驗,終於讓我的感覺學會了臣服於知性的控制。」
-
不過要注意到,這個例子如果用放大鏡去檢視,馬上就會變得複雜。因為,我之所以會壓抑自己的衝動,基本上也和我的感覺脫不了關係。
-
事實上,我確實時常因為這種充滿火藥味的討論,事後對自己生氣。也就是說,「事後對自己生氣」是一種我非常厭惡的感覺,相較之下,「要保持冷靜」的決定,反倒是「在情緒上可接受的」、是「情緒希望如此的」。
-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在衝突發生時告訴自己「要保持冷靜」,本質上也是「跟著感覺走」的一環,並不完全是大腦中的知性從中介入,壓抑了感覺。
-
換句話說,我的感覺在衡量了過往令人不快的經驗之後,搬出了知性來為它服務,提供解決的策略。
-
再回到拍攝現場,你會發現,當表演者給人一種有別於現實生活的感覺方式時,特別是過大的情緒展現,觀看者會有某種微妙的「斷裂的感受」。
-
也許你會覺得,沒錯啊,接受到刺激的時候,他就是會悲傷、會憤怒、會興奮,演員的情緒看上去也都是真的,毫無虛假。
-
但是,他身上唯一真實的,也只剩情緒了。
-
他的感覺只是他當下一時興起的感覺模式,並非角色承載著過往經驗的積累所呈現的感覺模式。
-
沒有真正理解「跟著感覺走」的演員,時常把眼前的單一事件當成唯一一個事件,放任自己所有的直覺與身體自由發揮。
-
於是這名演員誤將「跟著角色的感覺走」,當作是「跟著我在拍攝現場裡的感覺走」。
-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跟隨的感覺,永遠不可能只針對眼前的單一事件,而是與先前所有感覺經驗所累積的各種結果去衡量,而有所對應。
-
例如,二十歲的我和三十歲的我,在面對類似的爭執時,在感覺方式上會有很大的差異。不是因為年紀增長,所以再也不跟著感覺,改由知性控制一切,而是我過去所經驗到的不好的感覺讓我知道,這次要盡力避開它。
-
我在我的感覺的認可下,在爭執時選擇了以平穩的語調進行溝通。會有這樣的結果,本質上也是「跟著感覺走」。
-
相反的,我也認為自己現在很容易被過去認為是無關緊要的、理所當然的小事感動。不是因為年紀增長,感覺變得過度敏感,而是過往所經歷的失去,讓我重新認識到眼前這些理所當然的小事,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且蘊涵更深遠的意義。
-
在旁人無關緊要的小事中,暗藏了專屬於我人生經驗的隱喻。因此,為了無關緊要的小事而紅了眼眶,一樣也是「跟著感覺走」。
-
以上是屬於我這個角色的感覺模式,若要扮演好我,就必須理解我的過往是跟著哪些感覺走,以及這些感覺模式在經歷一次次的反思之後,是如何被修正。
-
藉由釐清自己的感覺模式是如何被建立起來,對於理解角色會如何去感覺,是有幫助的。至少我是這麼確信的。
-
以上,希望能帶我們遠離「跟著感覺走」的重重迷思。
-
單一觀點直覺偏誤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其實可以既是糟糕也在變好」
「既不抱持無端的希望,也不抱持無端的恐懼」
.
因為疫情,讓我想起去年讀過的這本書,還發現因為找不到,而再去誠品買了一本。它讓我想到很多可以應用在疫情期間,我們觀看事情的角度。
.
這本書主要在敘述「人在接受訊息時,會不自主地過濾特定的資訊」,讓我們的想法、情緒受限於這些資訊,又稱為「直覺偏誤」,例如:
.
📌恐懼型直覺偏誤:
「我們的注意力時常被恐懼、有故事性、吸晴誇大的資訊吸引」,在過去演化中,恐懼是用來預防我們受到傷害,因此想到、看到「毒蛇、幽閉的空間、災害」等時,會感到害怕,儘管我們生活在的世界,暴露在這類危急的機率非常低,但我們本能還是會對「恐懼、害怕的事物」特別的有反應,這也是新聞媒體需要用「煽動的標題、極端的案例、誇大或令人恐慌的資訊」吸引注意力。
.
📌「恐懼曾有助於我們保住性命,現在卻是替記者保住飯碗」
.
這只是其中一種直覺偏誤,書中闡述了十種直覺偏誤包括「二分化、負面型、直線型、概括型、單一觀點等」,也是因為這樣,我們以為我們了解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情,但實際上,如果有一個科目是考「對世界的了解」,儘管都是選擇題,我們的答對率可能比黑猩猩或隨機還低(33%)。
.
📌「看不見的物質本身沒那麼有害,反而是失控的恐懼造成較大的危害」
.
非常推薦這本書,讓自己重新思考:我們認為的「事實」是不是真的、是不是傾向留意「壞事」而非「好事」、每件事是不是都是一個原因造成一個結果?
.
最後,引用書上的一段話:
「理解會帶來內心的平靜,原因是世局並不如表面的誇大、那麼糟糕」
.
希望大家在疫情期間,保持好身心的健康。什麼都可以重來,只要你有健康的身體、健全的心理狀態 🙂
.
.
.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節錄重點: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
.
.
.
#書籍分享 #先覺出版 #真確 #直覺偏誤 #漢斯羅斯林 #恐慌 #疫情 #factfulness #hansrosling #covid19
單一觀點直覺偏誤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周末還是應該居家好好防疫,如果怕時間太長不知如何消磨,推薦大家閱讀《索羅斯談索羅斯》,讀起來一本抵十本,絕對可以耗掉你幾天時間!
索羅斯的書之所以硬,是因為再讀的時候還是需要停下來去思考他的邏輯,理解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把他所抱持的理念投射到他的投資原則上。
前陣子看到報導寫說索羅斯已經不索羅斯了,或許是因為他現在對基金的干涉程度低,也或許是他看待市場的方式已經轉變,但是看完書之後就不那麼意外。
索羅斯不是一個會抱持傳統思維,那種一個信念走到底的人,隨著社會、經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來動態調整對每件事物的看法,才是他的風格。書中索羅斯提到「基金風格也是歷經多次改變。他並不依循一組既定規則做事,而是去尋找遊戲規則出現的變化。」
倚靠直覺是高等級投資人的成就,比起規定,他們更看重規定以外的信號,我認為這就像我在上一集Podcast中提到的,透過觀察,紀錄,使用科技來塑造模型,把固定的模式系統化,在隨機性中找到獲利的機會。
索羅斯在書中提到他靠假說做投資,針對預期事件發生的順序提出理論,在拿理論和實際發展狀況做比較,讓他具備可以用來衡量假說的標準。這不就是一個動態調整個過程嗎?你必須對每一個新進資訊做出評估。
認清自己可能犯錯,讓自己感到不安!索羅斯認為自己可以更快的比其他人認清錯誤,並且做出調整。不只是對投資,索羅斯在書中提到非常多的例子,包括他對於國際情勢、經濟、工作的想法,在當下是如何做出判斷與決策。
「反射性」指讓參與者與實際狀況之間的互相牽引,互相強化與偏離均衡,為市場創造出極端狀態,也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態。當投資人理解到這樣的流程循環後,對於整體的掌握度變會更高。
「自身易謬性」指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自我懷疑,承認任何信念、想法、事物均存在缺陷。但抱持開放則可以讓我們對於不完美的事物提出改善,推動前進的動力。
這點套用在投資上我認為是最重要,也最應該時常思考的問題。書中提到「人類必須在學習思考的時候,不只考慮它們當前的樣態,也要思考過去的情況和未來的可能性。」
我們喜愛給事物套上標籤,或是遵循傳統思維認為永遠只有一種路徑和結果,但事實是同樣的原因與環境也可能導致全然不同的結果。「批判性思維模式」讓我們降低對單一信仰造成的盲點,尋求更多可能性。
「沒有人會說這就是事物的樣貌,沒有其他可能性」,社會科學(人的行為)在現實與思維中出現分歧,每一個選擇在當下來說只是「當下最好的那一個」,而不一定是所有可能的選擇中最好的,投資決策又何嘗不是?
最後書中提到一個觀點,我認為非常有趣,索羅斯表示「若反射性理論被大家普遍接受,那麼市場反射性會更強」,這樣市場反而會變得更極端與不穩定,該如何解?答案是當人們用絕對績效而非相對績效做為衡量指標,金融市場會更穩定,我同意,但是極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