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求世 11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2005年)
西元1553年葡萄牙人東來澳門,向當時官吏行賄,以貨船遇到風浪爲藉口,請求借地曝曬浸水貢物,並上岸搭棚暫住,1999年澳門回歸中國,葡萄牙人巧妙地把「暫住」變成了屬地四百多年。四百多年中國與歐洲文化經過消化反芻之後,成為別樹一幟「中學為體,葡學為用」的風味,也因為如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澳門地小人稠,向天爭地,大部分是看不見天際線,自然也找不到顯著地標作為判別方向的指引,這時只能憑藉方向感,或者到路口擲筊決定向左或向右走,路長在嘴巴上?別以為當地人就熟門熟路,我拿著地圖向當地人詢問時,很多巷名有聽過,但不確定是在哪,因為要記這樣多的名字實在太難了,和澳門人約會,得要約地點,像是小木偶、小飛象(餐廳名),都比說巷名來得強,如果約巷名,他苦你也苦。因為很多巷弄名字並沒有出現在地圖上,再加上巷弄窄小,常會讓人在巷弄裡鑽了半天,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狀況下,又莫名其妙的繞回原地,這可能就是傳說中的鬼打牆。
澳門有1255條街道,每條不管長短寬窄都有名稱,有以紀念日命名(十月初五街),有以人物命名,華人葡萄牙人皆有(盧九街、高士德大馬路),有以地方命名(大三巴街),不論直接發音翻譯或是意義翻譯,看名字往往就能了解澳門或當地的小歷史。就拿澳門的(Macau)來說,其實就是廣東話發音的「媽閣」,別笑!閩南語發音的「媽宮」,就是今天澎湖馬公地名的由來。媽祖廟前是當初葡萄牙人首次登岸之地,葡萄牙人試圖從住民口中得知地名,雞同鴨講的結果,陰錯陽差成為今日澳門英文名稱由來。而走在市區,諸如此類廣東腔式的葡語譯音屢見不鮮,像是聖老楞佐教堂(St.Lourenco)、澳門地標大三巴(St.Paulo)牌坊、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Almelda Ribeiro)、士多鳥拜斯大馬路(Sidonio Pais)等等,雖不見得能夠達到翻譯對於信、達、雅標準的追求,但都是這類「葡涇幫」語言的延伸。
自然環境決定格局,最熱鬧的新馬路雖名之為路,但事實上也只是條雙向道,更不用說街或巷的規模了。為了在窄路中保持交通順暢,大部分被規劃為單行道,小公車如魚得水般的在猶如支流的巷弄中穿梭,最後再從四面八方匯流入「大馬路」。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增加熱鬧感,或者是讓初來乍到者覺得澳門其實並不小。
中國人怕鬼,西洋人也怕鬼,但偏偏有個街道叫做爛鬼樓巷,不是死鬼也不是醉鬼,原來這邊有座蘭桂樓是華僑所建的洋房,後來遭到祝融之災變成廢墟,中國人管外國叫鬼(洋鬼子、日本鬼子),加上廣東話發音,當然就變成爛鬼樓巷囉!而身為台灣人一定得來找美麗街,不是找了就美麗,而是這條街的葡萄牙文路名是Rua Formosa,台灣被葡萄牙人稱ilha Formosa(美麗島),當然得來另類朝聖一下;在地標大三巴旁的「戀愛巷」 ,據說是以前保守時期做完禮拜男女互訴情衷傳小紙條的地方;也在大三巴附近有條「短巷」,我一分鐘走了數十回之後,還是沒找著短巷中有任何的門牌號碼,果然短得讓人一目了然,短的讓人全無懸念。
澳門最早發展的三條街是關前正街、草堆街、營地大街,以三街會館為中心,三街會館是座關帝廟,也是以前的商業總會,做生意講信用,所以商人多半拜關公,一座建築結合兩種功能。營地大街在明代駐紮軍隊防海盜,關前正街就是廟口,自然熱鬧,而草堆街類似青草巷,許多柴草交易買賣之處,孫中山1893年在此開設中西藥局,掛羊頭賣狗肉從事革命事業,三條街涵蓋政治、商業、民生等需求,當然成為人潮匯集之處。
如果世界遺產的大江大海看膩了,不妨留意世界遺產中存在的涓滴細流小趣味,雖無法醍醐灌頂,但也有甘甜喉韻。
單行道英文 在 三頭六臂.英格蘭主婦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八月逐漸進入尾聲,學校已經或將要開學,你說那防疫呢,反正許多人吃半價餐吃得好過癮,有差嗎還?已經恢復正常了幾乎。
昨天帶皮蛋參加她最要好朋友的哈利波特主題生日趴,朋友媽媽跟我一樣是驚弓謹慎的亞洲人,所以派對辦在戶外、大家分時段出席保持距離。平素就愛裝神弄鬼、恨不得天天萬聖節的朋友這回宅在家更有空大搞特搞,於是兩週前有天我在煮飯突然有人扔進一個蠟印的信封,裏面是草書手寫的霍格華茲入學通知、九又四分之三月台的車票和咒語練習紙。
星期六的早上天氣微寒,穿著哈利波特的領帶和黑袍 (幸好平常有囤!) 出門去跑趴。派對以尋寶遊戲為主軸,附近路上牆上貼了各種「線索」,寶藏都是童書裏的金探子、魔法石... 等等,接著來到朋友扮的鄧不利多前玩「霍格華茲賓果」,洗手吃點心,領了派對禮包和蛋糕、打道回府。
這大概是我們在原來小學受邀的最後一個派對,從此各分東西不免有些傷感。皮蛋在這班上和其他三位女孩是 BFF ,在這個很白的白人社區我們是極少數、所謂 BAME 家庭,皮蛋和另一位印度女孩轉學,開派對這位已經正式提出在家教育申請,剩下的那位孩子眼看朋友都離開也不想待了,現在她父母正在物色新學校...
最近大量閱讀學校資料有一些心得 (*)。出乎意料之外,我們轉去的迷你小學仍舊不准學生戴口罩,(如果戴了會要求當場取下),上下學採用「單行道」,分時段開車進校園,大人不准下車,老師會到車門邊接孩子進教室,口罩和放護不准使用,但是要家長簽切結書保證有症狀絕不會送小孩上學、會申請快篩隔離到確定檢測陰性、家裏有旅遊史絕不隱瞞...
其實我還是忐忑不安,畢竟不只機率、更是運氣。我只能小小慶幸開學比別人晚幾天,如果有問題先開學的學校會顯現出來,在英國或美國的讀者,讓我們一起祈禱安然度過秋冬。
* 不知情的人普遍有謬思,「白人區」=好區,也有許多人認為小朋友沒有種族意識,這些都是「大人製造出來的」。住在白人區、小孩讀幾乎都是本地英國人的學校,這幾年我感受蠻深的...
說歧視之類的還真沒有 (至少沒表現出來),但是我覺得人口很白很白的學校有點狹隘,而且可能遇到一些家教不是太好的孩子,他們會從父母那裏學到似是而非的觀念,譬如曾有小孩對印度女孩說『我不跟咖啡色的人玩』或者我去作新年介紹時有孩子說『我父母說我們不喜歡中國人』(我馬上很理解的回她『對啊,我們華人比你們聰明太多了難怪你們討厭我們』)(我就是這麼沒風度 🤣),這些可能不是有心或故意的,但是也能從這裏看到家庭教育的落差。
下一年小學入學參觀日即將開始,強烈建議大家在看 Ofsted 評比之外還要看「英文非母語」和「免費午餐使用」的比例,外國人太少和太多一樣是問題。
單行道英文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Peter Fu經常會隨機考孩子們英文,有時候是問他們某個字的意思(中翻英或英翻中都有),有時候是用英文跟他們對話,然後問他們我講什麼,或是要他們英文回答我。
彼得水對這個活動很有興趣,彼得兔可能是年紀比較大,或是學校功課重,對我的問題就會嫌煩。
今天我們一家開車出去,Peter Fu又開始問孩子英文。
P:「問你們!Stop sign是什麼意思?」
兔:「就是停車標誌啊~~」(不假思索嫌我很煩)
P:「那『單行道』怎麼講?」
水:「我知道!one-way!」
P:「很好,那『迴轉』呢?」
兔:「嗯.....好像是什麼turn的....喔!是U-turn。」
P:「最後一題,『倒車』怎麼說?」
兔:「倒車.....巴庫吧~~~」
史迪普:「巴庫是台語跟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