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回歷史,看看「靜山」如何走入歷史》
最近這幾天來,「明年起玉山取消2月靜山措施」的新聞一時之間傳遍登山圈,但卻比較缺乏更深一層的分析,讓我覺得有點可惜。
這篇文章希望能讓新朋友、老朋友都能對靜山一事有更完整的認識。
.
玉山國家公園實施靜山管制措施可追溯至西元2005年,林務局的嘉明湖國家步道則是2015年,官方的說法大同小異,宣稱要讓(一)山林休養生息、生態復育,以及(二)減少民眾因不適應高山寒冷環境危害生命,以看似非常正當的理由,封閉了園區內的步道。即便玉管處曾強調學術研究、監測、訓練能以專案申請,靜山在大部分登山者眼裡仍與封山別無二致。
靜山這兩個字所散發出的氛圍,或許是迎合了大眾崇敬山峰、山岳擬人化的心理,營造出山「因人為活動受到傷害,非靜養不能恢復健康」之意象。保育的大招牌一掛上去,自然無人再敢針鋒相對,就算質疑雪季登山的危險性是否誇大其詞,也仍無法逾越保育的雷池一步,於是靜山成為了常態性的管制措施。
但我們也必須承認,玉山的吸引力無與倫比。以前在傳統協會主導登山活動的舊時代,我們還能期待嚮導會盡力確保隊員的安全,但自2001高山嚮導證取消的分水嶺後,取而代之的商業隊伍和自組隊伍卻不見得如此了,一來商業隊伍向來缺法上位管理機制、素質良莠不齊,二來組成複雜的自組隊伍普遍未接受完整的登山教育,非雪季的山難便已屢見不鮮,在容錯率更低的雪季更是危機四伏。
在這個時空背景之下,比起大費周章研議其他的折衷措施,禁止雪季登山的齊頭式平等成為了一條誘人的捷徑。
大家為國家公園設身處地著想,如果民眾在我們的轄區內屢傳出雪季死亡山難,造成社會觀感不佳且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救援,體制內又難以催生合理的資格審核制度、商業活動管理制度等等,這龐大的壓力就只能靠封閉來加以排除了。
.
靜山常態化之後,去年吹起了一陣改變之風。
媒體所描繪的山友形象,尤其是針對某些爭議事件或新措施的報導之中,有時會讓大眾認為登山者是一群自私自利的異議份子。
標題中或稱山友,或稱登山客,簡單幾個字就代表了岳界的意見,卻往往不留下足夠的篇幅解釋「為何登山群體會這麼認為」;抑或是記者只為了衝高點閱率,挑起情緒就達成了目的,其影響只會更加地不堪入目。
.
登山圈確實是一盤散沙,但在進入網路的年代之後,這個圈子終於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革命。
網路意見領袖和線上社群的成形與活躍,取代了日薄西山的傳統協會,讓登山同好者有了一個互動的新天地。當熱愛登山的知識分子為自由發聲,以理性與證據針砭時政,逐步獲得網路閱聽人的認同,靜山的保育功效就開始逐漸站不住腳了。
其後,1月發生的「G哥」吳姓女登山者山難,正是透過網路串聯的力量,讓大眾的焦點從消極的黑山,快速轉到了戒嚴遺毒、政策缺失和登山的自由本質,一舉引爆了體制內外積累已久的壓力,這才引起當政者的重視,表示「政府不應該以危險為理由,限制人民走進山林」,使得靜山徹底地失去了立足之地。
實施了14年的靜山就此走入歷史,真是相當不容易哪。就連官方行文的用字遣詞,都從雪季管制變成了雪季「服務」,足見政府態度轉變之大。
.
然而岳界先進們,已經在擔心這一波開放政策的反作用力。
開放歸開放,傳承式登山教育衰敗後的局面,仍然是個巨大的未知數。過去這數個月內,山難依然穩定地發生,直升機依然在執行吊掛任務,即使政府決議改善山區行動通訊、建立一站式申請系統、明年起編列7億預算整建山屋、步道、標示系統,有識之士都明白硬體面的修整、增建只是一時的投入,影響深遠的「軟體」革新才是進步的關鍵。
登山教育、訪客體驗、登山保險、山域搜救、商業活動管理、山屋/營地使用數據統計、山域垃圾/排遺處理問題等等 …
.
.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我們登山者的自律。靜山的鐵閘打開了,玉山群峰的雪景美麗非常,但我們裝備、技術、觀念都準備好了嗎?
請記住在媒體和大眾眼中,不管喜歡不喜歡、認同不認同,我們不只是代表自己,更是這山間半畝方塘的登山圈一份子哪。
嘉明湖雪季管制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走回歷史,看看「靜山」如何走入歷史》
最近這幾天來,「明年起玉山取消2月靜山措施」的新聞一時之間傳遍登山圈,但卻比較缺乏更深一層的分析,讓我覺得有點可惜。
這篇文章希望能讓新朋友、老朋友都能對靜山一事有更完整的認識。
.
玉山國家公園實施靜山管制措施可追溯至西元2005年,林務局的嘉明湖國家步道則是2015年,官方的說法大同小異,宣稱要讓(一)山林休養生息、生態復育,以及(二)減少民眾因不適應高山寒冷環境危害生命,以看似非常正當的理由,封閉了園區內的步道。即便玉管處曾強調學術研究、監測、訓練能以專案申請,靜山在大部分登山者眼裡仍與封山別無二致。
靜山這兩個字所散發出的氛圍,或許是迎合了大眾崇敬山峰、山岳擬人化的心理,營造出山「因人為活動受到傷害,非靜養不能恢復健康」之意象。保育的大招牌一掛上去,自然無人再敢針鋒相對,就算質疑雪季登山的危險性是否誇大其詞,也仍無法逾越保育的雷池一步,於是靜山成為了常態性的管制措施。
但我們也必須承認,玉山的吸引力無與倫比。以前在傳統協會主導登山活動的舊時代,我們還能期待嚮導會盡力確保隊員的安全,但自2001高山嚮導證取消的分水嶺後,取而代之的商業隊伍和自組隊伍卻不見得如此了,一來商業隊伍向來缺法上位管理機制、素質良莠不齊,二來組成複雜的自組隊伍普遍未接受完整的登山教育,非雪季的山難便已屢見不鮮,在容錯率更低的雪季更是危機四伏。
在這個時空背景之下,比起大費周章研議其他的折衷措施,禁止雪季登山的齊頭式平等成為了一條誘人的捷徑。
大家為國家公園設身處地著想,如果民眾在我們的轄區內屢傳出雪季死亡山難,造成社會觀感不佳且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救援,體制內又難以催生合理的資格審核制度、商業活動管理制度等等,這龐大的壓力就只能靠封閉來加以排除了。
.
靜山常態化之後,去年吹起了一陣改變之風。
媒體所描繪的山友形象,尤其是針對某些爭議事件或新措施的報導之中,有時會讓大眾認為登山者是一群自私自利的異議份子。
標題中或稱山友,或稱登山客,簡單幾個字就代表了岳界的意見,卻往往不留下足夠的篇幅解釋「為何登山群體會這麼認為」;抑或是記者只為了衝高點閱率,挑起情緒就達成了目的,其影響只會更加地不堪入目。
.
登山圈確實是一盤散沙,但在進入網路的年代之後,這個圈子終於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革命。
網路意見領袖和線上社群的成形與活躍,取代了日薄西山的傳統協會,讓登山同好者有了一個互動的新天地。當熱愛登山的知識分子為自由發聲,以理性與證據針砭時政,逐步獲得網路閱聽人的認同,靜山的保育功效就開始逐漸站不住腳了。
其後,1月發生的「G哥」吳姓女登山者山難,正是透過網路串聯的力量,讓大眾的焦點從消極的黑山,快速轉到了戒嚴遺毒、政策缺失和登山的自由本質,一舉引爆了體制內外積累已久的壓力,這才引起當政者的重視,表示「政府不應該以危險為理由,限制人民走進山林」,使得靜山徹底地失去了立足之地。
實施了14年的靜山就此走入歷史,真是相當不容易哪。就連官方行文的用字遣詞,都從雪季管制變成了雪季「服務」,足見政府態度轉變之大。
.
然而岳界先進們,已經在擔心這一波開放政策的反作用力。
開放歸開放,傳承式登山教育衰敗後的局面,仍然是個巨大的未知數。過去這數個月內,山難依然穩定地發生,直升機依然在執行吊掛任務,即使政府決議改善山區行動通訊、建立一站式申請系統、明年起編列7億預算整建山屋、步道、標示系統,有識之士都明白硬體面的修整、增建只是一時的投入,影響深遠的「軟體」革新才是進步的關鍵。
登山教育、訪客體驗、登山保險、山域搜救、商業活動管理、山屋/營地使用數據統計、山域垃圾/排遺處理問題等等 …
.
.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我們登山者的自律。靜山的鐵閘打開了,玉山群峰的雪景美麗非常,但我們裝備、技術、觀念都準備好了嗎?
請記住在媒體和大眾眼中,不管喜歡不喜歡、認同不認同,我們不只是代表自己,更是這山間半畝方塘的登山圈一份子哪。
嘉明湖雪季管制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封山誰之過?身為登山者該有的自我警惕》
上一篇討論南三段落跑山友葉姓男子,山人引用了美國的體制來探討台灣現況,多少會再一步加強所謂「歐美先進國家」的刻板印象,但事實上,老美在很多地方也沒比我們先進多少,自然環境有時候甚至會成為體制的犧牲者。
但話說到底,這一切的一切,還是「人」的問題。少數人的頑劣行徑,總是讓大多數人承擔惡果。
你知道現在美國聯邦政府正處於部分關閉狀態嗎?已經進入第二週了喔!
遲遲未全面重啟營運的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民主黨、共和黨為川普的「邊界長城」預算一事爭執不休,迫使許多聯邦雇員及承包商放起無薪假。
那這和自然環境有什麼關聯呢?美國國家公園恰巧是由聯邦政府所管理,所以如果政府關閉,往往會連累到園方的正常功能。
我們就想像一下,咱們的中央政府政黨內鬥,結果雪霸、太魯閣、玉山這些管理處通通放無薪假,卻依然對外開放吧,然後爬山免申請入園證,營地也免申請,大家想幹嘛就幹嘛。
以往在聯邦政府關閉時,國家公園常常也跟著關閉,但這次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多數園區維持開放──但是工作人員不會上班,意味著沒人會去清理垃圾、維護環境、管理脫序的遊客了。
當然,這段期間免費入園也是個巨大的誘因。
於是我們熟知的優勝美地、黃石公園等,人類的糞便、垃圾開始堆積如山,甚至還出現違法的越野駕駛行為(七彩湖被封的原因之一),令當地居民感到不可置信。
住在優勝美地谷地的24歲居民達科卡‧史奈德於媒體電訪中表示:「他們根本是為所欲為!這太令人心碎了,我在這裡住了四年,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多大便和垃圾,和這麼不守規矩的離譜行為!」
於是為了保護遊客的安全並防止自然環境、野生動物及人文古蹟受到進一步影響,僅存的園方管理人員開始逐步封閉營地和公共廁所等設施,亡羊補牢。
目前除了上述措施之外,唯有靠山吃山的旅遊公司、當地商店,和志願者組織、部落成員會自費清運垃圾、整理環境,但這遠遠比不上汙染的速度。大家只能無奈地等著政府完成協商,恢復國家公園的正常營運。
這場生態浩劫在那之前,會繼續下去。
-----
上面報導我們可以看出,美國人並不會比較高明,大量遊客湧入自然環境,任何地方都難逃遭到破壞的命運。
無論是台灣或是美國,我相信大部分健行者都願意自發性遵守規範,然而總是有人會當老鼠屎,視無痕山林為無物。或許聯邦政府開放國家公園是出於善意,但就是有人把方便當隨便,那怕是每100人中只有1人違規,其累積的破壞力都相當巨大。
也許下次聯邦政府關閉,就順便把國家公園也全關了吧,反正封了就沒有責任了!(咦~好熟悉的論調)
若我們延伸思考,那些不做好充分準備而出山難的冒失鬼(甚至有些人根本是厚顏無恥地濫用資源),未嘗不是催生「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目前我國最大封山措施的推手?
所以我始終相信:人的素質,決定我們的環境。
.
.
.
只要大家都保持好的表現,遵守LNT、控制風險、嚴格自律,當局自然會有底氣逐步開山,就像雪霸今年試開放雪季聖稜線,和林務局取消嘉明湖靜山一樣。但誰都恐懼突然冒出個神風特攻隊,逼得天平又擺向管制的那一端。
希望任何享受登山樂趣的人,都要謹記自己不只是美麗大自然的一份子,更是決定未來戶外環境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