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半個月的摸索,開始慢慢了解孩子的氣質特點。可以在孩子心情好的時候,得到一點喘息(Eden是個很有個性的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算你抱好抱滿還是可以一直哭)。
有些嬰兒很愛笑,不管何時都很聽話,有些卻不好入睡、時常哭鬧(就是Eden)。都說每個嬰兒都有不同的「天生氣質」,對人事物所產生的態度和反應,會因氣質的不同而產生變化。
心理學有氣質理論及九個氣質維度的說法(活動水平、節律性、適應性、反應強度、分心程度、和持久性),我們可以簡單將孩子的氣質分為三大類,分別是容易型、困難型跟遲緩型。
容易型的孩子,屬於容易適應環境,生活習慣較規律,情緒愉快,喜歡探索和主動交往。困難型則較難適應環境、顯著特點是好動,即動作多,頻率較快,精力特別旺盛。還有遲緩型,適應環境緩慢,生活習慣逐漸變化、不太哭,也不太愛笑,接受和適應新東西較慢。
經過半個月的相處,發現Eden屬於困難型,清醒的時候總是手舞足蹈(力氣還很大,蔡先生終於理解我懷胎時,為什麼有時候會痛到沒辦法行動)。
從月子中心回到家裡(產後才搬的新家),足足哭了兩天,除了喝奶,其他時間都在哇哇大哭(完全沒睡~~)。他在適應的同時,作為父母的我們也在適應。那兩天很痛苦,24小時哄著一個剛從月子中心接回來,互相都不太了解跟認識對方的新成員,不抱大哭,抱也大哭,加上尚未恢復的身體,那時候的狀況真的很糟糕。
隨著日子慢慢的適應,加上耐性和堅持,終於成功訓練Eden喝完奶能夠躺在自己的床上自行入睡(前提是他不能有壞情緒)。這是需要技巧的。喝奶之前,我會先給他換好尿布,然後穿上他最討厭的包巾,因為新生兒有時候睡覺睡一睡,會突然四肢抽動,然後就驚醒了,這叫做驚嚇反射,是寶寶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等到寶寶三四個月大的時候,驚嚇反射就會減緩甚至消失,因此要讓寶寶好睡,就要把他的手給包起來。
Eden是個「浪子」,很討厭受束縛,這時候他鐵定會想要掙扎,在他準備放聲大哭之時,我會立刻將奶瓶塞進他的嘴巴,這對於重吃的Eden是個很大的誘惑(跟他爸媽一樣是個吃貨),會立刻火氣全消,瞬間變得安靜。
喝完奶之後,我會用他最愛的直立式抱法來幫他拍嗝,成功打嗝之後,會往他的嘴裏塞一個安撫奶嘴(有助他更快入睡),他有時候吃,有時候不吃,假如不吃,我就會收起來。這時候,不管他睡了沒有,我都會採右側臥位,將他輕放回床上(預防吐溢奶),大概一到五分鐘,他就會自行入睡。當然,不是每次都會成功,如果沒有在他喝奶後立刻進行相關的睡眠儀式,後續就會很難哄睡。所以當我需要工作,不能受到干擾時,就會很嚴肅地對待餵奶這件事情,嚴陣以待,期望一次就能成功哄睡。
照顧新生兒不容易,但摸索到他們的氣質,然後對症下藥,會幫助我們照顧得比較輕鬆,單是訓練睡過夜,就能大大提醒照顧者的精神呦~~
原文:東週刊2021.7.21
照片提供:Tony
四個月 嬰兒 突然 大哭 在 大帥他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天給大帥穿這件衣服
才發現這是他剛出生時穿的那一套
那時候是用包巾式的穿法
包起來還多了一大截出來
現在穿上都快太短了呢!
小孩子的成長速度真的遠超乎我想像
剛出生時你什麼都不懂
基本上就是吃飽睡睡飽吃
一個月之後,你開始會盯著人看
有時候會莫名其妙地大哭
也不知道你在哭什麼
大概就是想抱抱吧
兩個月左右
你對誰都會笑 開始咿咿呀呀
媽媽也慢慢了解你的每一種哭聲
也遇上人家所謂的猛長期
還有你的食量突然暴增
媽媽開啟了每天的瘋狂追奶人生
三個月開始你有了有意義的笑容
開始會認爸爸媽媽跟阿公阿嬤
也慢慢地戒掉夜奶 睡過夜
很快就到了第四個月
你會翻身,會慢慢蠕動
很怕一個不注意你就滾下床
於是趕緊把地板清空,鋪上你的睡墊
可是你也是挺識貨的
不睡嬰兒床不躺睡墊
只願意跟爸爸媽媽窩在舒服的床上
媽媽總是很矛盾
希望寶貝一直黏著媽媽
但又怕他太黏
總之 寶寶慢慢長大
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關卡要過
加油💪
#育兒生活 #育兒日常 #育兒日記
#陳大帥 #👶🏻 #4month
四個月 嬰兒 突然 大哭 在 蕃茄家的媽媽是爸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想當年,我們從新手村出發。】
昨天,收到快遞送來的小一新生制服。比預期提早兩年的新生制服。不小心買太大穿起來像一件布袋的新生制服(白痴啊啊啊啊啊啊)。
一邊幫一個嘻嘻哈哈扭來扭去的生物把布袋脫下來,一邊在內心覺得不可思議:這個當初可以兩隻手臂圈在懷裡,軟趴趴黏糊糊的肉團,居然長成一個有思想,有靈魂的小人類了。
想起當初,決定不召喚任何後援,一切自己來。在日本生產,住了五天院之後,跟傑克兩個人一起,恍如隔世地回到當時居住的小公寓。一跨進家門,原本安睡在傑克胸前的蕃茄突然驚醒大哭。我們這對超新手爸媽魂都被嚇飛了一半,傑克拼命踱步小搖安撫,我站在旁邊整個手足無措。
我永遠記得,那時我突然靈光一閃,湊到蕃茄的耳邊說:「沒事的,蕃茄,回家了,我們只是回家了。今天開始我們要一起在這裡生活了。」
蕃茄安靜下來,重新睡著了。像魔法一樣。
但是我們兩個大人已經覺得太恐怖,需要跟這個肉團保持一下距離。趕緊把背帶拆掉,嬰兒丟進預備好的搖籃,然後各自躲到家裡不同角落體會一個令人崩潰的新現實——我們把一個活生生的東西弄進家裡來了。
「然後咧?」我在一個自己覺得安全的距離,遠遠地看著那個搖籃裡,不確定有沒有在呼吸的肉團,腦袋一片空白。我實在是難以相信,為什麼這個看不清楚,聽不懂,沒有能力表達,又無法自行移動的生物,居然有勇氣連個操作手冊或使用說明都不帶,就這樣出生到這個世界上,到什麼都不知道的我們手中。
⋯⋯養得活嗎?
也,只能試試看了,不然呢?
我們經歷過很多的焦慮,很多的討論,很多的掙扎,很多的失控,很多的不知該如何是好。搜尋了很多文章,看了很多書,燒掉非常多的腦細胞。覺得有小孩真好,覺得有小孩真不好,覺得管他是誰拜託來幫我們帶一天小孩就好。我們真的不懂,所以只能一起拼命去懂。不只是懂孩子,還要懂自己,也要懂對方。懂得怎麼溝通,怎麼包容,怎麼合作,怎麼表達不想合作。懂得怎麼給對方空間,怎麼給自己空間,怎麼給孩子空間。
一邊學習著,蕃茄居然也順利長大了。還一副瘋癲痴傻的樣子(是稱讚XD)。
之前某篇課堂上的選文,提到育兒最初的時期,長久以來一直是一個「謎團」。因為在以往,這個時期通常是由女性獨力負責,而嬰兒和幼兒的激烈情緒、迫切的需求,生理上心理上跟照顧者緊貼的程度,都讓女性身心俱疲,沒有心力去理解、去思考、去反思這個時期的經歷。也因此,早期的心理學研究遲遲無法踏入這個領域,提供早期育兒更多的幫助。
這篇選文,讓我起了寫文章的念頭。
仿間有很多的專家,告訴我們可以怎麼面對孩子。尤其是最近,出版了好多的書,告訴我們怎麼同理孩子,怎麼溝通情緒,怎麼溫和堅定,怎麼不打不罵,可是,老實說,常常都沒有什麼用。
因為,魔鬼總是藏在細節當中。
我相信,每對父母,在育兒的初期,都是有一些程度直覺的。畢竟我們都當過孩子,多少還有成長過程中的記憶可以引導我們。但是周遭各式各樣的意見真的很多,自己又是新手,深怕把孩子「搞砸」的恐懼往往讓我們決定去聽「有經驗的人」的說法就好。但是,那些有經驗的人,無論是專家或是周遭的親友,他們的個性和環境跟我們不同,帶過的孩子也跟我們的孩子不同,不是照個他們說的做,就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的。
甚至,「有效果」的狀況到底長什麼樣子?
是說這個方法用了一百次以後,我的小孩才會第一次開口說「對不起」?還是只要用了第一次,我的小孩願意開口說?臭臉說「對不起」算有效果嗎?還是要爽快說「對不起」才算?如果說不出「對不起」,但是拿了一個布偶來示好,能不能算有道歉?
當我們想要用一個不同於以往,比較尊重孩子的教養方法時,就是會出現這麼多不知該如何是好,不知該從何問起的問題,因為我們會真正接觸到「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
我跟傑克毫無後援的育兒經驗,意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純粹的「實驗」機會。因為我們每一個決定都必須自己下,所以我們清楚記得每一個決定之後帶來的影響,也逐漸培養出如何判斷「這個教養建議不適合我們」的直覺。而一直到最近,蕃茄的表達能力提升到更流利的等級,我開始詢問他對以前某些事情的記憶跟感受的時候,我才真正開始了解,那些教養書上給的建議是怎麼回事,只是我們當時沒有能力辨別出「效果」在哪。
老實說,在四個月前,我幫蕃茄斷斷續續累積了四年的生活紀錄,突然就在電腦裡憑・空・消・失。除了在個版裡少數分享給親友的趣事之外,一點痕跡都沒有留下。(痛哭)
除了用亂棒把自己用最殘暴的方式打死以外,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趁現在,這個離最初還不算太遠的時刻,把能記得的東西拼死命地寫下來。而我驚喜地發現,這個回顧的過程,讓我更加明白當初教養上的決定,究竟是忽略了什麼,誤會了什麼,守護了什麼,或是做對了什麼。
我想分享這些瑣碎卻重要的細節,提供給有需要的人一個思考的起點。我鑽研的領域告訴我,當人們聽見跟自己的經驗相仿的故事時,可以從中得到勇氣。我想親身嘗試看看故事的力量。
目前想到可以聊聊的有:
👉不坐月子可以嗎?
👉挑食怎麼辦
👉死不認錯
👉幼兒到底聽得懂多少
👉嬰兒期的不明哭鬧
👉幼兒怎麼懂情緒
👉跟幼兒說話的經驗
👉食量到底誰決定
👉怎麼知道某個教養建議不適合我
👉怎麼培養隊友默契
如果你對聽故事有興趣,歡迎你留言告訴我你想聽,我會得到很大的鼓舞。如果你也還在新手村,或是剛脫離新手村不久,也歡迎認領想聽的主題,或是留言提供新的方向,喚醒我也許儲藏在深處的記憶XD
如果沒人理我,我當然還是會寫啦,不過那就不保證會寫到大家想聽的東西,一切看我的心情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