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故宮典藏的文淵閣《四庫全書》📚竟然不全‼️
👀🔍文淵閣《四庫全書》,可說是故宮典藏文物中的「重量級」國寶,多少年來,人們普遍認為這是現存最完整也最精美的一部。然而,無論從史料記載又或是文物自身透露的訊息,在在提醒我們:眼前這部大書,其實並不完整,且非原汁原味,甚至還有別藏海外的遺珠!本季「院藏善本古籍選粹」例行展,策展團隊一改過往彰顯文物光鮮雍容的選件思維,邀請觀眾把目光轉向更接近真實而未必盡善盡美的那一面。大家,都準備好了嗎?
📕📕打從乾隆皇帝發動纂修《四庫全書》的那一刻起,就注定這是一項無法在他任內「完工」的浩大工程。有些書籍,是在官方宣布「告成」後才開始編纂的,就連乾隆自己的詩集、文集,也要等到嘉慶九年二月一日(1804年3月12日)才全數續補完成。因此,絕大多數乾隆朝繕錄的文淵閣《四庫全書》,每一冊最後會蓋上「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年間補入的書冊,則改鈐「嘉慶御覽之寶」或「嘉慶尊親之寶」。
🕵️🗄然而,唯有一部從康熙年間便下令編刊頒行的《日講詩經解義》,直到帝國傾覆都未見成書,原本預計寫入《四庫全書》的「經部」「詩類」,最後只留下兩個無書可盛的「空函」,成為南、北七閣《四庫全書》永遠無法彌補的一處缺口。
🇹🇼🇹🇼中華民國肇建初期,紫禁城內的「小朝廷」內務府對文淵閣《四庫全書》做了一次全面的清查盤點,果然發現若干書籍遺失,遂就近前往保和殿,調閱當時存放在「古物陳列所」的文溯閣《四庫全書》照樣重鈔、裝潢、鈐印,重新補回文淵閣書架上的木函裡面。幾年後,竟意外尋獲一部《四書大全》遺失的書冊,而先前重鈔的本子便成為整座文淵閣《四庫全書》中內容重複、新舊並陳的唯一個案。時至今日,這六冊重鈔本正好可以放在前面提到《日講詩經解義》的一個空函裡,讓失而復得的原鈔本歸回原函,各得其所。
🖱💻至於其他幾種遺失的文淵閣《四庫全書》,大多不知所終;其中一函五冊早在光緒年間提調至懋勤殿後,就再也沒有送回文淵閣。幸運的是,這五冊裡面有二冊目前仍保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另外二冊則為中國國家圖書館典藏,他們皆是文淵閣《四庫全書》遺落天涯海隅的零星手足。拜圖書出版和網路科技之賜,世人猶能訪察其蹤跡身影,也為我們認識文淵閣《四庫全書》帶來新的收穫與想像。雖有遺珠,不成遺憾。
🎖📚曲折的歷史因緣與時空背景,造就了文淵閣《四庫全書》不同階段或不同面向的「不全」,卻未曾稍減其作為一珍貴文化遺產的整體價值。「天下佳物,原不必以完善而始獲珍祕」,原鈔、空函、補繕、遺珠,共同建構起文淵閣《四庫全書》在歷史、文化、學術、文獻乃至文物各方面的多重意義和獨特內涵。倘若只因他是乾隆皇帝親封的「書城鉅觀」而輕信、摯愛,恐怕更是錯付情意了。
🔑✍️想了解更多細節❓敬請參閱《故宮文物月刊》第462期(2021.09)〈文淵閣《四庫全書》「不全」說──續補、空函與遺失〉:
https://www.facebook.com/109503509133442/posts/4312771645473253/
並關注續篇〈文淵閣《四庫全書》「不全」說──失而復得、遺珠無憾〉。
📖 「院藏善本古籍選粹」例行展
📆 2021年8月5日(四)~2021年11月14日(日)
🖼 北部院區正館(第一展覽區)104陳列室📕
四庫全書不收什麼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次重逢,都一起再年輕一次
大笑的是我的高中同學曉煒。
高中起,我們就一起招搖撞騙。
高二時準備校慶園遊會,他掃地,我排桌椅。我們的攤位不賣烤香腸或甜不辣,我們算命。「這位女同學,請把手伸出來給我,我幫你看看命相。」
大學畢業後我們都去美國念書,卻從沒聯絡。先後回台後,都到了適婚年齡。重逢後,我們一起約會,騙剛認識的女生,半夜到福隆海邊:「那片海岸不管是哪一天,都有月亮!」到了後天空一片漆黑。美女問:「月亮在哪裡?」
曉煒說:「這樣說吧,你聽過一首詩叫《春江花月夜》嗎?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接:「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所以到處都有月光啊!」
美女打了個哈欠:「我要回家了。」
那次慘敗後,我們金盆洗手,慢慢失聯了。
再次重逢時,他爸爸和我爸爸,住進同一家醫院。
那段時間常碰面,通常是醫院走廊。
那年五月,他爸爸走了。他在醫院的後停車場搭了一個臨時的靈堂,只有兩個檳榔攤那麼大。我去祭拜,遠遠走向靈堂,看到他拿著一支掃把在掃地。我進去,幫忙排桌椅,就像高中時那樣。
那年十二月,我爸爸也走了。
似乎為了忘記那一年,我們失聯了。
後來他結了婚,很快生了小孩。我繼續單身,繼續當個小孩。
幾年後某一天,我租房子竟租到他樓上,再次重逢,變成了鄰居。
有一次我請朋友來家,餐具不夠,跑下去跟他借。後來跟女友吵架,她氣得把我的杯子摔碎,我流下淚來。「只不過是個杯子,有必要這麼難過嗎?」「你不知道,這是我鄰居的杯子啊!」
一個週六下午我去他家,看到他書架上的四庫全書,聊起高中時一起背國文和歷史。
「要不要來我廣播節目聊歷史?」
在廣播中,
他說:東漢有個將軍叫耿恭…
我說:我比較喜歡西漢。
他說:為什麼?
我說:因為吸汗,身體才不會黏黏的。
這樣插科打諢了八年。
後來他去了新加坡,在廣播上胡扯的日子就結束了。
偶爾收到他的訊息:「回台兩天,看夏令營的女兒,傍晚的飛機回新加坡,下午有空?」
「你頭髮白了不少!」他看到我。
「你牙齒怎麼掉了?」我問。
然後我們發現:這些年不斷失聯、重逢,每個輪迴,我們都老了一些。
但每次重逢,總有一件新鮮事,讓我們再年輕一次。
我也曾跟這裡的很多朋友重逢,在夢想學校、演講場合、街頭,甚至異國。
每次重逢,聊起上次見面,都是以「年」為單位計算。彼此對於上次,有時記得,有時遺忘。但不管記不記得,看著對方的眼睛,我都會湧現出一股懷念,懷念上次見面時那個更年輕、單純、無憂無慮、勇往直前的自己。我知道,那湧現出來的,就是傳說中的青春之泉。
今年過年,曉煒和我在LINE上重逢。聊起當年做廣播時一連預錄五六集過年特別節目。我告訴他最近有個APP叫Clubhouse,跟廣播的效果一樣。
然後,我們就在Clubhouse上重逢了。
今晚10:30-11:00,也就是當年我們做廣播的時間,曉煒和我在Clubhouse上,談「Club」在古今中外的面貌。從莎士比亞到蘭亭集序,從李小龍到張無忌,孔子的Club怎麼經營?潘金蓮和林沖的Club,有哪些詭異的入會方式?連結在這:
https://www.joinclubhouse.com/event/MdABngz5
來跟我們重逢,讓我們聽聽你的聲音。然後,一起再年輕一次。
四庫全書不收什麼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歷史大人物 | 張衡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生平事跡
張衡十七歳時開始四處游學,結果「通五經、貫六藝」。他那篇從十九歳時起草,至三十時潤色完成的《二京賦》,被稱為漢賦精品(「賦」是漢朝一種流行的文章體裁)。此外,還有《南都賦》、《歸田賦》、《四愁詩》、《思玄賦》、《舞賦》、《七辯》、《應間》等作品,各有不同特色及文學貢献。郭沫若先生稱他「下筆繡辭,揚手文飛」。在成為科學家和發明家之前,他是個傑出的文學家。
至於他在科學方面的成就,就遠不止於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這些大眾熟知的儀器,還有瑞輪蓂莢、記里鼓車、指南車等精巧又實用的工具。張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等不同範疇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郭沫若先生評價他為「世界史中罕見的全面發展之人物」,後人更誠譽他為「科聖」。
科學冷知識
指南車主要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的轉動作用,由一輛雙輪獨轅車組成。車箱設有一種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車箱外殼上層置一小木人,無論車子朝哪個方向轉動,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記里鼓車和指南車都利用了差速齒輪原理,早於西方1800多年。張衡關於齒輪系統的應用和相對運動的原理,被西方學者稱讚為「是一切控制論機械的祖先」。
古學今用
瑞輪蓂莢是張衡模仿神話中一種奇樹——蓂莢的特徴製造而成的日曆。在一個立軸上裝上15個撥板,利用水力推動,從每月初一起,每天轉出一片木葉,15日後每天收起一片,到月落為止,循環旋轉開合,是一個活動的日曆。現代的跳字時鐘跟它很相似呢!
中國歷代統治者重道輕藝和鄙薄科學技術的思想,決定了《四庫全書的收書原則。那麼,在《四庫全書》中,關於科技這一塊又收錄了什麼文獻呢?明天同一時間,敬請關注《四庫全書中的科技文獻》!
(本文曾於2020年9月17日在星島日報「陽光校園」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歷史 #中國歷史 #歷史大人物 #張衡
四庫全書不收什麼 在 跋四庫全書出版研究 - GitHub Gist 的推薦與評價
跋四庫全書出版研究、跋文瀾閣與四庫全書. ... 《四庫禁毀書叢刊》不是清代所有禁書的總匯,不收乾隆以後的各種禁毀小說、戲曲。1999年11月出版完成。2005年8月 ... ... <看更多>
四庫全書不收什麼 在 [分享]國文科講義四庫全書(經史子集)篇(二) - 看板SENIORHIGH 的推薦與評價
先給這次的講義及測驗考題
四庫全書講義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uTcAjmKwL3B60WQOJYlIaKvD9-ULzOEz
四庫全書經部題目練習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zvN62nQwn5JVmZGTXVmSEpqUFE
(考題答案及講義空格會公布在群組內)
也歡迎自行加入line群組 https://line.me/R/ti/g/G3UxaWg57G
任何國文科題目都可以在裡面詢問~~
由於同學們提問太過踴躍,目前群組私訊已來到八十幾封,我會逐一回,
但因為平日也要教課,所以單一回覆的時間會比較慢,請各位同學體諒~
前言
這次的重點在於經史子集的分類定義,先讓你對分類系統有明確的認知,
明白什麼內容要背、什麼不用。
但是關於經史子集內的重要書籍,這次沒有辦法一本一本重新介紹,
同學們可以先看講義內容,了解個七八成應該是沒問題。
若對特定書籍有問題,再用私訊的方式解決。
我分享的講義有兩個優點:
1.那些太瑣碎、大考不考的內容不給你。
2.講義附有作品的重要內文以及目次(目次當然不用背,講義內有提醒你),
不然你們單靠想像,其實還是不太懂這些書的具體內容。
正文開始
同學們可以看講義的第一面,有一個關於圖書分類的表格。
許多朝代都試著將重要的書籍分類,你可以認為這樣是重視文學的表現;
也可以認為其實是假分類之名,趁機行控制思想消滅禁書之實。
無所謂,我們要注意的是:
既然是分類(目錄學),代表不同的朝代就會有不同的分類法,
而清代的四庫全書最被重視 (注一) ,
我們也只要理解四庫的分類法即可(其他的分類法都只是段考考題)。
接著進入四庫全書的導讀重點
重點一
四庫全書共分成四部:
「經」、「史」、「子」、「集」,而每部底下又有若干分類
(但看到這麼多分類也不用怕,並不用全背)。
記住這句話
「經」的分類標準是「書本的地位」
而「史子集」的分類標準是「書本的內容」
舉例來說:《漢書》的性質內容是史書,那這本書就會放在「史部」。
只要搞清楚史子集裡面的幾個重要分類跟常考的幾十本書籍(請見講義),
這種題目其實不困難。
照上面的說法,天下所有的書籍都有性質內容,應該史子集就夠了,
為何多跑出來一個經部呢?
因為經部選書的標準不是看書的內容,是看這本書的「地位」到底有多崇高,
而判斷地位高低的依據來自儒家的判定標準,對學者來說,
只有聖化的書籍能擺在經部。
舉例來說:《春秋》這本書性質是「歷史」,本來應該擺在史部,
但學者認為這本書的地位實在太高了,突破天際!
所以它就從史部移到了「經部」。
但這樣會出現一個問題:漢代學者的認定標準跟宋代學者未必一樣阿!
所以會產生一個現象:經部的書籍的變動率要遠高於史子集,
因為書本的內容很難有爭議,但「地位」這回事是很主觀的事情。
所以你們一定讀過「六經」、「九經」、「十三經」等等名詞,
那其實就是因為每個朝代學者的認定標準不一,
所以經部的書籍的流動率並不小。
舉例來說:《孟子》這本書本來在子部的儒家類,
但自從宋朝朱熹搞了個四書集注(論孟學庸),
讓《孟子》的地位像坐大怒神一樣急速上升,
所以從宋代以後,《孟子》就從子部移到了經部,
我們就多了個「十三經」的名詞了。
附帶一提,除了「六經」、「五經」、「十三經」需要背誦,
其他的七、九、十一、十二經……等等,請把它們忘掉,
標準的段考刁難題,大考不會出。
重點二
四庫全書不收「章回」、「元明清雜劇傳奇」、以及《聊齋誌異》。
不收的原因很簡單:以前的學者認為這些書「不入流」。
《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白話點就是:
「這些書不是什麼著名的學者所作,來源又是雜七雜八的地方,所以沒有收錄的價值。」
所以你不會在四庫全書裡看到《三國演義》或《老殘遊記》等作品,
歧視的意涵很重,放到現代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的判斷標準。
但《聊齋誌異》不收,純粹是四庫全書的副主編紀曉嵐,自己的喜好而已。
(注一)上面的圖表中列舉了一些分類,但只要注意劉向的分類跟四庫全書,
其他的部分很難在現在的大考中出現。除非你的國文容錯率接近零,
那可以把整張圖表背下來,CP值不高,自己斟酌。
經部簡介
講簡單一點,經部的內容就是「十三經+小學」。
十三經是指十三本儒家學者認為地位極度崇高的書籍,分別是:
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榖梁傳、
論語、孝經、孟子、爾雅
而「小學」是指研讀這些經典時拿來輔佐的工具書,
分成「文字」、「聲韻」、「訓詁」三類。
所以像《說文解字》這本書,地位並沒有到聖化的地步,
但仍然擺在經部,那是因為它是「小學」的關係。
我們來看一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實際分類,裡面這樣分:
經部卷一 經部一
《子夏易傳》十一卷
《周易鄭康成注》一卷
《新本鄭氏周易》三卷
《陸氏易解》一卷
《周易注》十卷
《周易正義》十卷
《周易集解》十七卷
《周易口訣義》六卷
《周易舉正》三卷……
許多同學以為經部裡面就擺十三經十幾本書吧?其實不是這樣,
十三經代表的是「十三類」。
《周易》是一本書,這本書擁有聖化的地位,但數千年來,
有許多學者嘗試用自己的想法去說明補充《周易》,
四庫全書會一併把這些書收進去,就是上面舉例的書籍,
光一個周易類,就有數百本補充書籍。
這些要背嗎?當然不用背!有些舊的參考書會擺一些補充作品,
如《周易正義》等,對於中文系來說,這些書很重要,
但你們是高中生阿!以前舊教材會考,
但現在的大考考題方向根本不會往這裡命題,一點意義都沒有。
所以如果你們的總複習講義出現這些補充書籍,
麻煩直接劃掉
(但有些段考使用長久以來的題庫光碟命題,還是會考出來就是了,) 。
史部
史部的重點在前四類:
「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最多再記一個「地理」類。
正史(紀傳)的重點在於「人」
編年的重點在於「時間順序」
紀事本末的重點在於「事件」
舉例來說:如果你想找劉邦這個「人」的生平,就去紀傳體找;
想知道康熙十三年一整「年」發生了那些大事,就去編年體找;
想知道安史之亂的「事件」始末,就去紀事本末體找。
這三種體例無所謂優缺點,就是編排的重點不同而已。
以下舉出需要特別知道特色(作者體例記載年代)的史部作品: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台灣通史》、
《左傳》、《資治通鑑》、《通鑑紀事本末》、《國語》、《戰國策》、
《水經注》
(左傳放在經部 但其性質仍屬歷史 所以介紹史部時會順帶一起講 春秋亦是如此)
沒有在裡面的 就不用特別記了
子部
子部的重點在九流十家,也就是所謂的諸子(思想家) 。
除了思想類之外,雜七雜八的分類會全都丟來子部,
如:天文、術數……等分類,但通常這一塊不會命題。
同學們特別注意兩點:
1.雖然儒家的作品很容易在經部出現(聖化),但儒家其實是子部的其中一類,
如《荀子》現在就仍在儒家類。
2.特別注意孟子對其他家刻薄的評論,
以及司馬談《論六家要旨》這篇文章的內文,會是大考的重點。
集部
集部的五個分類麻煩全記: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詩文評、詞曲類。
楚辭類當然跟楚辭的作品有關
別集指的是個人文學作品集
總集指的是集體文學作品集
詩文評指的是文人對於其他人作品的評論
詞曲類指的是詞跟曲的作品集。可以是個人作品,也可以是集體。
關於這五類特別須注意的作品集,在講義中已列出來,此處不再重複說明。
以上就是目錄分類學以及四庫的簡介
在大考命題方向中 除了考你作品出自哪一部之外
重點仍然會回歸到作品本身的敘述
同學們明白經史子集的定義後
接下來要做的 就是閱讀並理解作品
前文有說我的講義把太瑣碎的記憶內容都拿掉了
這句話的另一層涵義就是 講義有出現的文字敘述
麻煩全部搞懂
有些名詞沒辦法在這裡解釋
如昭明文選選文標準:「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
認真的學生可以背這句話
但如果不去翻譯
不弄清楚蕭統這樣做的時代背景跟目的是什麼
那就只能答對反射性的題目
如果題目包裝的複雜一點 不給你關鍵字「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
給你一段作品內文
問你這段內文可能出自哪一本書
那你又該怎麼辦?
假設題目像一個靶
那重點其實不是你有多準
而是你有幾發子彈
關鍵字也好 作者也好 年代也好 思想也好
這些都是你的子彈
第一發沒中
你還有第二發 (從其他的角度去判斷)
強的人 就是射到中為止
盡可能去裝填你的槍枝吧!
這次的講義及技巧分享到這裡結束
我們 下次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137.82.10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511869996.A.E3F.html
※ 編輯: freekid (114.137.82.108), 11/28/2017 19:54:32
※ 編輯: freekid (114.137.82.108), 11/28/2017 19:55:11
※ 編輯: freekid (114.137.82.108), 11/28/2017 19:55:2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