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時,有一段話引發了我不少的感概。這段話是很出名的,原文如下: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簡單的翻譯是這樣:
仲弓問什麼是仁?
孔子說:“出門好像去見貴賓,役使民衆好像去承擔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在邦國做事沒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無抱怨。”
解讀《論語》,說淺的話,又真的可以很淺,講深入的話,又可以用甚深微妙來形容。
我每每讀古書,總體會到讀古書不得粗心氣浮,需要讀者細心去層層思考推敲,融入其中,而且往往需要清心,明理,去偏思考書中的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的意思是什麼,更需要去審問字句與字句之間的因果關係,思辨其中邏輯脈絡關係,環扣著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如果是虛理,不是實學的話,只不過是口頭講爽罷了,《論語》很多話都變成了雞湯式的口號,甚至無法篤行之了!
如:「見大賓承大祭」跟「不欲」與「勿施」有什麼關係?
爲什麼要孔子要先說「見大賓承大祭」,之後才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呢?
前一句是不是「事前」的一種入手修煉口訣,後一句是不是一種「即時遇事」的發揮,最後的「無怨」是不是在篤行時,當事人在沒自欺欺人下,「事後」檢視自己內心最好的尺度呢?
(當然全句全文也是事前的窮理致知,遇事的修煉與發揮,我只不過再想借此發揮一下古書內文,往往是在說一個事情時,卻隱含三個層面的。)
如果參不透其中的因果關係,或者輕忽略過「見大賓承大祭」到底是怎樣的「用心」修煉,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怎能真正的發自內心篤行之呢?
如果僅僅滿足「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樣的解釋,會不會變成了「過淺」的虛理呢?篤行之的入手用功處又在哪裏呢?
如果過於淺解,會不會變成反儒的學者,看孔子講仁時變得支離破碎了呢?
我常常被孩子問做人的道理,如要學媽媽,還是學爸爸?
要學外婆,還是學奶奶,到底哪個纔是做人的道理?
就好像昨晚李子眼含熱淚,很強而有力說:「到了今天,我還是接受不到,放不下奶奶走了!」
李子講了這句話之後,被小女兒一直扣鎖追問天堂地獄因果報應等等的問題——孩子會問這些因爲是最近我們一起看了《濟公》。
我其實是很有衝動說:我們努力一起讀周易與四書吧!讓爸爸每天用中庸的角度去貫通論語,每天講一段論語給你聽吧!
但是,我僅僅是想罷了,也沒有說出口,更沒有承諾兩個孩子,因爲我心有所「恐懼」,很擔心自己講一段話就講了一個小時以上。
由於昨晚李子和李小的突發性問題,導致我修改不好此文,甚至延遲了跟老胡測試直播。
雖然如此,不過,卻巧妙銜接到此文的一個故事:外甥女問我做人的道理,我剛巧用「不欲」與「勿施」這個層面跟她解釋。
有一次我的外甥女在做學校的功課時,老師要求他們問一問長輩:做人的道理是什麼?
我的外甥女訪問我時,我就從對內和對外這兩個部分說起。
然後就說:任何做人道理,總是離不開「由內及外」的,遇到事情時又得「由外及內」,這裏簡單粗暴跟他說了古人從小學到大學的讀書歷程。
最後我是用不欲與勿施做了總結。
爲了讓外甥女明白,見大賓我是用見博學和尚來比喻,然後簡單粗暴講述做祭拜時需要尊敬(守敬)和心無雜念的比喻,也是用奶奶在博學和尚廟裏面誦經做比喻。
對此,也許我外甥女聽得會似明非明吧?能記多少,能明白多少,我不知道的,但,我是很認真很詳細告訴她的,因爲我最期望的是,我的解釋會給她留下一個種子。
在講到「無怨」時,我粗淺的補上一個說法,就是你的反思力量和反省的力量,因爲有了這力量,當在做事或對外時,就比較容易由外及內。
在做事上,有反思反省,總有一天能做到窮理致知,止於至善,如是方能繼續修正與提升你做人的境界,可看我們WhatsApp的照片。
外甥女跟老師報告時,老師是有表揚她的,同時也將她的功課show給全班的同學看,甚至要她講給全班同學聽,然後老師還喃喃自語還強調了很多次,可看我們的WhatsApp照片。
不欲與勿施,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是工夫,甚至涉及了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
我們在讀這句話時,是在什麼事都沒發生(沒事發生的),也就是說理解這句話時,讀者就像是局外人一樣,是沒有任何事情衝擊的。
當自己還是局外人時,如果對這個部分沒有理解到透徹的話,事前工夫沒練好,沒做好心理預設的重複練習,當事情直接衝擊到來時,沒「見大賓承大祭」的這種用心與工夫,請問「即事」的那一剎那,當事人的「不欲」,能不能做到「勿施於人」就是一種考驗了。
在多數人,尤其我們是凡夫俗子,往往在當下,被即時事件的衝擊下,稍一不順心如意,就會將「己所不欲,全施於人」來發泄情緒了!
即便夫妻,在事情發生當下的即時反應 ,其中一方若失控了,就會馬上怪罪於人,遷怒於人,然後言語上還可能給予別人罪名扣鎖,連環羞辱,那麼,這是不是是將「己不欲全施於人」了呢?
這裏僅僅是說的是倫常家事當中,真要做到「情緒不失控」,真能觀照到自己的情緒,先不說職場,在家,僅僅兩夫婦二人的內心與情緒發泄,有沒有「無怨」,就得自己要撫心自問,老老實實了——這裏你可以擴展到職場與面對其他人事上的。
如果要「情緒不失控」,前面那句「如見大賓如承大祭」就是一種很重要的用心和態度了!
但,「如見大賓如承大祭」,是不是很容易做到呢?
見大賓時,承大祭時要完全沒有輕忽浮躁之心,恭恭敬敬的用心,就是需要學而時習之的修煉工夫了。
用心想想,即使你肯用這種見大賓和承大祭的「心」來讀古書求知識,然後再窮理致知的話,豈不是一樣可以做到「清心,明理,去偏」的境界嗎?
這豈不是又給予了你時刻修煉一動一靜的工夫嗎?
真要達到清心,明理,去偏,想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比較靠譜的,機會也會相對提高的。
正如《論語》這麼一句簡單淺白的話,讀的心不同,理解之深淺也會有所不同的。
「四書全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四書全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四書全文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四書全文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四書全文 在 《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完整版】悟勝法師讀誦+馬來西亞 ... 的評價
- 關於四書全文 在 大學(四書五經)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四書全文 在 《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悟勝法師恭讀)完整版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四書全文 在 四書五經全文翻譯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四書全文 在 四書五經全文翻譯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四書全文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堅離地球YouTube:國際圖書館🇹🇼】唐鳳是一個當代傳奇,而其實這樣的傳奇,香港本應有不少,可是卻唯獨在台灣,才可以發光發亮。這本「傳奇的傳記」,最inspiring 的是種種教育、學習方法,都很值得我們參考,可惜「新香港」一切倒退回19世紀普魯士式spoon feeding + 中國科舉式四書五經 + 共產黨洗腦教育,對比下,更是充滿絕望。
因此,這本書就更值得推介。以下是我的十大閱讀重點,希望對大家都有啟發: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9973424
四書全文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Patreon國際書介📖】唐鳳是一個當代傳奇,而其實這樣的傳奇,香港本應有不少,可是卻唯獨在台灣,才可以發光發亮。這本「傳奇的傳記」,最inspiring 的是種種教育、學習方法,都很值得我們參考,可惜「新香港」一切倒退回19世紀普魯士式spoon feeding + 中國科舉式四書五經 + 共產黨洗腦教育,對比下,更是充滿絕望。因此,這本書就更值得推介。以下是我的十大閱讀重點,希望對大家都有啟發:......
... 6. 唐鳳有兩年周遊列國拜師,她參考了一名傳奇數學教授的formula:自己送上門求某名教授收留,offer的不是租金,而是免費為他合寫論文,到了學盡其所有,就「勒索」教授說要送自己離開,就要提供下一個專家的名字,還要cover交通費。那位數學教授因此一生出版了千多篇論文,唐鳳也因此認識了全世界的奇人異事,結成學校不可能認識的全球社會網絡......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9973424
▶️台灣數位外交協會郭家佑:台灣青年如何參與國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VAtw1AMFg
四書全文 在 大學(四書五經)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生活論語】主題: 四書 -大學證釋(1)全書綱領-(5)總結綱領-原文含白話翻譯【天人讚歎聖訓】【論語聖訓】【大學聖訓】【中庸聖訓】【光明的智慧】【佛 ... ... <看更多>
四書全文 在 《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悟勝法師恭讀)完整版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四書 》大學(00:00) 中庸(12:35) 論語(37:04) 孟子(3:04:58)(滕文公章句上凡五章止) -(悟勝法師恭讀).- 由amtbryl、Phật Viện Sùng Đức 提供. ... <看更多>
四書全文 在 《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完整版】悟勝法師讀誦+馬來西亞 ... 的推薦與評價
《 四書 》- 大學(00:00) 中庸(12:35) 論語(37:04) 孟子(3:04:58)(悟勝法師讀誦梁惠王章句上下、公孫丑章句上下、至滕文公章句上) + 馬來西亞淨宗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