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陪伴孩子,也陪自己的內在小孩長大
當孩子平安誕生,我們只是完成了生理上父母的任務,
教養的每一天,卻讓我們做好心理父母的責任與使命,
孩子的反饋與互動,讓我們感受到生命傳承的美麗與可貴,
陪著孩子長大,也讓自己成熟,是親子之間的愛讓彼此共好。
每個父母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有機會去學習、去成長,如何去做一個稱職的、盡其在我的、游刃有餘的父母。
孩子幾歲,我們就當了幾年的父母,而且還要靠不停地覺察與修正,找到親子之間最容易溝通與相處的模式,好好陪著孩子長大,同時也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起初,只有大兒子時,我是個嚴格的母親,生活起居作息,都一板一眼的執行。孩子提出的任何問題,我都很審慎的對待與回答,所以養就了哥哥很便己的口才和思考邏輯,甚至有很強的好勝心、榮譽心,和追求完美的個性。
常常在白天,我處罰過他或是兇過他,在夜裡,看著他熟睡而可愛的臉龐,會流著淚跟他說對不起。即便每次處罰過他之後,我一定會抱抱他跟他說媽媽很愛你,達成母子和解,但在夜深人靜時,我還是經常因為自己的教養方式而陷入後悔,這種複雜與錯亂的教養心情,一如在迷霧中找著出路,你知道自己一定能出得去,卻又徬徨驚恐於一時找不到出口。
弟弟出生後,兩個孩子個性截然不同,我也用了不同的教養方式。有一天,我們母子三個人在玩,二歲半的祐亨突然說:「媽媽,妳要用看弟弟的眼睛看我!」。
我笑著回答:「媽媽看你的眼睛,跟看弟弟的眼睛,是同一雙眼睛啊!」
他說:「不一樣,妳看弟弟的眼睛都在笑,看我的眼睛都好生氣。」
當時,我的心真真實實受到震撼。為此,我寫了一篇文章敘述這個故事。那是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第一次覺醒。
我自以為給了孩子一樣的愛,但孩子接受的卻是不一樣的感受。我要努力的,就是在付出與接收之間,讓那感覺誤差的距離拉近,讓愛不致於在傳遞中被誤解、被錯判、甚至孩子根本沒有接受到那份愛。
那份覺醒也讓我發現,自己需要的愛要學習說出來。
哥哥剛上幼兒園的第一個禮拜,因為他學習能力強,也很會陳述校園發生的事,所以每天都過得很開心,也適應得很好,更期待一周後要在學校午睡。
但當開始在學校午睡時,問題與衝突才正式浮現。他抗拒午睡,最後甚至抗拒上學。那時,幼兒園的園長跟我說:「祐亨媽媽,我發現妳在潛意識中,要把祐亨教成一個完美的小孩。」
要把祐亨教成一個完美的小孩?!
是啊!難怪我對他這般嚴厲、這般認真、這般在乎,我每天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竭盡所能地教導他,只因為我希望他是一個完美的小孩?!
天啊!我都不是一個完美的大人了,我到底對孩子做了什麼事?我常常會忘記他還是一個在學習中成長的孩子,卻戴著看大人的濾鏡在檢查孩子,這是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第二次覺醒。
這份覺醒也讓我回想到跟大學同學對話時,提到我並不想生養孩子這件事,因為我無法面對不完美的孩子。原來深埋在心底的心病,要自己去扒開來治療才可能痊癒。
當弟弟也慢慢成長,兄弟之間開始會有衝突、有口角、有肢體上大大小小的碰撞,因為我太在乎關係的和諧,他們之間所有發生的事,我都太認真對待,造成孩子們愈來愈會爭寵,最後終於壓垮了我的理智線。
有天,我真的要衝上四樓去跳樓,想要一死百了,留著他們自己再去爭、再去吵、再去後悔。孩子們哭著、抱著我,我也在哭。三個人筋疲力盡地哭成一團。
不論是當下或如今回想起這件事,我都自責不已,覺得自己真不是一個好媽媽,實在是太任性了!
我發現原來的情緒是會生病的,所以開始看心理學的書,也回觀自己的原生家庭,去探詢問題的緣起,剖析自己為何會有如此的情緒表現。後來,我明白了這是種報復心態,源自於小時候。當時父母在吵架後,母親會離開家去外地工作。這一離開,從來都不知道會是多久。小時侯我最害怕的事,就是回到家見不著母親。母親一消失,不知道又會是多少個日子,我又得經歷深深的期盼與無盡的等待。
因為我失去過母愛,那份痛苦始終沒有被消化,所以我也想讓孩子嚐嚐那份失去的痛苦。拿自己受過的傷害來傷害孩子,這種報復的心態,著實令我不寒而慄。我怎麼可以傷害他們,報復他們?我要做一個好大人。
於是,我有了教養孩子上的第三次覺醒。我找回在童年中受傷的自己,用現在成熟的自己去療癒童年受傷的心靈。
在第一次覺醒中我發現,每一對新手父母一定都有過慌亂而不知所措的困頓時期,雖然我們很愛孩子,卻不一定很會照顧孩子,因為沒有經驗,會用自己以為愛孩子的方式來給孩子愛,比方說,我們打孩子、罵孩子,是因為我們要糾正孩子的錯誤,是因為愛他,但孩子只接收到被罵、被打的討厭和恐懼,他怎麼會覺得那是父母在愛他呢﹖愛孩子,是要用耐心好好跟孩子說話,是要為孩子示範正確的做法,在心平氣和地說與做中,孩子才可能學習到正確的事,你付出的愛才可能真正的被傳遞與接收。
在第二次覺醒中,我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樣,常常用大人的濾鏡來看孩子,在心中都有一個完美孩子的模範,以為孩子學一次就會,聽一次就懂,無法忍受孩子會犯錯、會吵鬧,會發脾氣甚至會頂嘴,這些狀況在只有生養一個孩子的時候特別明顯。因為獨生子女享有父母的一切照顧,父母也自然會把所有的期望與想像都投射在他的身上,但孩子跟我們一樣,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更何況他還只是在努力學習與成長的小孩。
很多人在教養孩子發現問題後,會重新審視自己跟原生家庭間尚未解決的課題,這也是我在第三次覺醒中的深切反省,因為我們想把孩子教養好,就必須去面對自己生命中尚未處理好的事情,比方說跟父母和手足的關係,還有相處模式。如果沒有透過覺察與改變,我們會很自然復刻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直接套用在對待下一代身上,但這樣做卻不一定正確。
教養就像是面對自己生命的鏡子,我們在看到孩子的一言一行之後,會發現他說的話、做的事,怎麼都跟我們這麼像﹖這樣的發現,會讓我們對教養的態度更慎重,更謹言慎行。同時,發現生養孩子的不容易之後,會讓我們回過頭感謝父母當初的養育之恩,並藉機修補之前親情有漏洞或缺損之處。
為人父母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覺醒中,找回失去的自己,慢慢變圓滿與睿智,這需要我們持續保持學習。
#感謝孩子,讓我學會如何成為好父母。
我們把孩子從子宮中擠壓而出生,孩子卻把我們擠入自我成熟的陣痛之中,因為我們要給孩子做示範,所以要不停學習與優化自己。看著是我們在教養孩子,但孩子帶給我們的反饋和省思,其實遠比我們付出的多。
跟著孩子一起成長,你才不會覺得自己在付出中,一直在被虛耗與掏空。
保持覺察與調整,協助孩子完成階段性的需求與成長,當孩子愈長大,父母也愈成熟,生活就會如倒吃甘蔗,愈來愈甜蜜與和樂。
延伸閱讀:
#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博客來:https://bit.ly/36sxboH
誠品:https://bit.ly/2VspZ9H
金石堂:https://bit.ly/2T48eg5
momo:https://bit.ly/3k7Inz9
讀冊:https://bit.ly/3hxZhVJ
同時也有5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
四 個 孩子的 媽媽 要努力 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好陪伴孩子,也陪自己的內在小孩長大
當孩子平安誕生,我們只是完成了生理上父母的任務,
教養的每一天,卻讓我們做好心理父母的責任與使命,
孩子的反饋與互動,讓我們感受到生命傳承的美麗與可貴,
陪著孩子長大,也讓自己成熟,是親子之間的愛讓彼此共好。
每個父母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有機會去學習、去成長,如何去做一個稱職的、盡其在我的、游刃有餘的父母。
孩子幾歲,我們就當了幾年的父母,而且還要靠不停地覺察與修正,找到親子之間最容易溝通與相處的模式,好好陪著孩子長大,同時也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起初,只有大兒子時,我是個嚴格的母親,生活起居作息,都一板一眼的執行。孩子提出的任何問題,我都很審慎的對待與回答,所以養就了哥哥很便己的口才和思考邏輯,甚至有很強的好勝心、榮譽心,和追求完美的個性。
常常在白天,我處罰過他或是兇過他,在夜裡,看著他熟睡而可愛的臉龐,會流著淚跟他說對不起。即便每次處罰過他之後,我一定會抱抱他跟他說媽媽很愛你,達成母子和解,但在夜深人靜時,我還是會常常為自己的教養方式陷入後悔,這種複雜與錯亂的教養心情,一如在迷霧中找著出路,你知道自己一定會出去,卻又徬徨驚恐於一時找不到出口。
弟弟出生後,兩個孩子個性截然不同,我也用了不同的教養方式。有一天,我們母子三個人在玩,二歲半的祐亨突然說:「媽媽,妳要用看弟弟的眼睛看我!」。
我笑著回答:「媽媽看你的眼睛,跟看弟弟的眼睛,是同一雙眼睛啊!」
他說:「不一樣,妳看弟弟的眼睛都在笑,看我的眼睛都好生氣。」
當時,我的心真真實實受到震撼。為此,我寫了一篇文章敘述這個故事。那是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第一次覺醒。
我自以為給了孩子一樣的愛,但孩子接受的卻是不一樣的感受。我要努力的,就是在付出與接收之間,讓那誤差的距離如何拉近,如何不致讓愛在傳遞中被誤解、被錯判、甚至沒有接受到那份愛。
那份覺醒也讓我發現,自己需要的愛要學習說出來。
哥哥剛上幼兒園的第一個禮拜,因為他學習能力強,也很會陳述校園發生的事,所以很開心也適應得很好,更期待一周後要在學校午睡。
但當開始在學校午睡時,問題與衝突才正式浮現。他抗拒午睡,最後甚至抗拒上學。那時,幼兒園的園長跟我說:「祐亨媽媽,我發現妳在潛意識中,要把祐亨教成一個完美的小孩。」
要把祐亨教成一個完美的小孩?!
是啊!難怪我對他這般嚴厲、這般認真、這般在乎,我每天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竭盡所能地教導他,只因為我希望他是一個完美的小孩?!天啊!我都不是一個完美的大人了,我到底對孩子做了什麼事?我常常會忘記他還是一個在學習中成長的孩子,卻戴著看大人的濾鏡在檢查孩子,這是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第二次覺醒。
這份覺醒也讓我回想到跟大學同學對話時,提到我並不想生養孩子這件事,因為我無法面對不完美的孩子。原來深埋在心底的心病,要自己去扒開來治療才可能痊癒。
當弟弟也慢慢成長,兄弟之間開始會有衝突、有口角、有肢體上大大小小的碰撞,因為我太在乎關係的和諧,他們之間所有發生的事,我都太認真對待,造成孩子們愈來愈會爭寵,最後終於壓垮了我的理智線。我真的要衝上四樓去跳樓,想要一死百了,留著他們自己再去爭、再去吵、再去後悔。孩子們哭著、抱著我,我也在哭。三個人筋疲力盡地哭成一團。不論是當下或如今回想起這件事,我都自責不已,覺得自己真不是一個好媽媽,實在是太任性了!
我知道自己的情緒會生病,所以開始看心理學的書,回觀自己的原生家庭,去探詢問題的緣起,自己為何會有如此的情緒表現。後來,我明白了這樣的報復心態,源自於小時候。當時父母在吵架後,母親會離開家去外地工作。這一離開,從來都不知道會是多久。小時侯我最害怕的事,就是回到家見不著母親。母親一消失,不知道又會是多少個日子,我又得經歷深深的期盼與無盡的等待。
因為我失去過母愛,那份痛苦一直沒有消化,所以我也想讓孩子嚐嚐那份失去的痛苦。拿自己受過的傷害來傷害孩子,這種報復的心態,著實令我不寒而慄。我怎麼可以傷害他們,報復他們?我要做一個好大人。於是,我有了教養孩子上的第三次覺醒。我找回在童年中受傷的自己,用現在成熟的自己去療癒童年受傷的心靈。
在第一次覺醒中我發現,每一對新手父母一定都有過慌亂而不知所措的困頓時期,雖然我們很愛孩子,卻不一定很會照顧孩子,因為沒有經驗,會用自己以為愛孩子的方式來給孩子愛,比方說,我們打孩子、罵孩子,是因為我們要糾正孩子的錯誤,是因為愛他,但孩子只接收到被罵、被打的討厭和恐懼,他怎麼會覺得那是父母在愛他呢﹖愛孩子,是要用耐心好好跟孩子說話,是要做示範給孩子看正確的做法,在心平氣和地說與做中,孩子才可能學習到正確的事,你付出的愛才可能真正的被傳遞與接收。
在第二次覺醒中,我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樣,常常用大人的濾鏡來看孩子,在心中都有一個完美孩子的模範,以為孩子學一次就會,聽一次就懂,無法忍受孩子會犯錯、會吵鬧,會發脾氣甚至會頂嘴,這些狀況在只有生養一個孩子的時候特別明顯。因為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他享有父母的一切照顧,父母自然把所有的期望與想像都投射在他的身上,但孩子跟我們一樣,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更何況他還只是在努力學習與成長的小孩。
在第三次覺醒中,我相信很多人在教養孩子發現問題後,會去審視自己跟原生家庭之間還沒有解決的課題,因為我們想把孩子教養好,就必須去面對自己生命中還沒有處理好的事情,比方說跟父母和手足的關係,還有相處模式。如果沒有透過覺察與改變,我們會很自然地復刻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直接就套用在對待我們的孩子身上,但這樣卻不一定正確。
教養就像是面對自己生命的鏡子,我們在看到孩子的一言一行之後,會發現他說的話、做的事,怎麼都跟我們這麼像﹖這樣的發現,會讓我們對教養的態度更慎重,更謹言慎行。同時,發現生養孩子的不容易之後,會讓我們回過頭感謝父母當初的養育之恩,並藉機修補之前親情有漏洞或缺損之處。
教養雖然很累、很辛苦,但也是我們審視自己人生的時機。我們可以透過閱讀,透過跟有經驗的人請教等方式,得到教養的資訊和方法。即便我寫了數年的教養經驗分享,孩子也十幾歲了,我還是不停吸收教育教養的現代新知,希望給孩子和讀者提供更適合的協助,也希望把自己的生命活出精采,給孩子做好榜樣。
為人父母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覺醒中,找回失去的自己,慢慢變圓滿與睿智,這需要我們持續保持學習。
#感謝孩子,讓我學會如何成為好父母。
我們把孩子從子宮中擠壓而出生,孩子卻把我們擠入自我成熟的陣痛之中,因為我們要給孩子做示範,所以要不停學習與優化自己。看著是我們在教養孩子,但孩子帶給我們的反饋和省思,其實遠比我們付出的多。
跟著孩子一起成長,你才不會覺得自己在付出中,一直在被虛耗與掏空。
保持覺察與調整,協助孩子完成階段性的需求與成長,當孩子愈長大,父母也愈成熟,生活就會如倒吃甘蔗,愈來愈甜蜜與和樂。
延伸閱讀:《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博客來:https://bit.ly/36sxboH
誠品:https://bit.ly/2VspZ9H
金石堂:https://bit.ly/2T48eg5
momo:https://bit.ly/3k7Inz9
讀冊:https://bit.ly/3hxZhVJ
四 個 孩子的 媽媽 要努力 了 在 大V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第五個父親節快樂】前幾天的阿嬤NG教養文裡,有伙伴提出很有趣的問題!
「這樣的教養模式,還是養成現在的大V啊」
在執行正向教養時,我也遇到長輩嚷著「小時候不也這樣帶你們長大,你們現在不也很好嗎?」
💡問題是,我們真的很好嗎?
在長輩的眼裡來看,拿一間不錯的文憑,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嫁一個不錯的老公,生了幾個可愛的孩子,有什麼不好的?
真心認為,在結婚之前,我很不好。
生了好亮,我才開始學習過父親節。
我對親生爸爸一絲印象都沒有,連照片都沒有看過,據說在我二歲離婚,把我送回阿嬤家照顧到小三才回來。
雖然我阿公阿嬤的教養非常地雷,卻用滿滿的愛滋潤了我,彌補我沒有父母的童年(我媽在小學之前一年只會來見我一次)
回到台北過後,我就像普通的台北孩子一樣,媽媽讓我去上最有名的才藝班,補最多習,買最好的禮物,因為他忙著工作的關係,一天只能相處不到半小時,就是他能給我最大的愛。
我還記得跟媽媽祈求著想要他多陪我一點,只得到「他要努力賺錢,都是為了給我過好日子。」
在母親心情不好,或是我考試考差的時候,他會告訴我「要是當初沒有生下你就好了」「我就不用這麼賣力工作」後來甚至還發生了長期的繼父事件。
我曾經以為我母親並不愛我,在我也成為母親之後,我想是他並不知道要怎麼愛我。
▶️我母親二十歲時生下我,我可以想像他有多無助,也還沒有準備好要當媽媽🥲
小小的我面對這些事當然很受傷,單純只能想到,也許我表現的很棒,媽媽是不是就會愛我了?
我去補那些我不喜歡的習,想靠領到獎狀得到關愛,我想要做媽媽眼中的好孩子!
長大的過程不是沒有走偏過,做過好多負面的事,甚至傷害自已。
直到亮亮出現了,我想要成為一個好的榜樣,想要讓孩子知道, #愛這件事情你不需要努力,無論你乖或是不乖,媽咪都會無條件的愛你。
💡我們來想一想,為什麼想要開始正向教養?
一:不喜歡以前的自已被傳統教養法對待
二:認為正向教養對孩子有幫助
我想大多數的家長都是一+二(我也是)所以決定跳脫以往的慣性,試圖實踐正向教養。
我不能確定接受正向教養的孩子最後會不會有很棒成就,但我能肯定,在孩子回想與母親的關係時,會感到滿滿的愛啊
📌人的一生追求著歸屬感與價值感,這二件事都要發生在「你覺得自已值得人愛」才能彰顯出來。
💡回到讀者一開始的問題,是什麼造就現在的我?
我想是太愛孩子的驅動力,讓我想要成為更好的人。
這跟怎樣的教養法並沒有關係,癥結點在於你的心有沒有那樣的驅動力,並且去執行(很累是真的)
不免俗的還是要跟Z先生說父親節快樂。
謝謝你帶我離開原生家庭,我還記得第一次你帶我回家的悸動,原來一個平凡的家庭是如此美好,才讓我興起想要跟你走一輩子的念頭。
看到當時還在HTC工作的你,硬擠出時間繼續進修,讓我真切體會到,想要做好一件事情,真的是需要非常努力,就算當時的結果不如所意你也沒有放棄。
在這四年多的育兒生活中Z先生會讓我生氣,許多時候我都會不開心,覺得你為什麼不能像男友時期一樣貼心?不能多在意我的感受?或是協助更多育兒的部份。
我必須承認,我有思索過到底適不適合,也像你們一樣想過說不定離婚還比較好呢(笑)
分開的理由能有很多,在一起的理由只需要一個。
謝謝你成為我人生中的浮木,親愛的Z先生~父親節快樂。
🔸Irobot掃地/拖地機器人王者:https://reurl.cc/ZG3RQ3
🔸日本食品團:https://reurl.cc/MA5YZ4
🔸康軒在蒙芽: https://gbf.tw/35hxy
📹跟大V讀康軒聊教養:https://fb.watch/7dbxTIpjB5/
✨Kidsread點讀筆跟基本配件,需要的夥伴私訊蒙芽助理協助!
#好亮育兒日誌
#父親節
四 個 孩子的 媽媽 要努力 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X)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X)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X)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X)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X)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X)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X)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X)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X)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作者簡介:陳乃菁醫師/副教授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長庚」執行長
‧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主持人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服務於屏東基督教醫院、高雄榮總等單位,現為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並取得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資格,醫療業務領域包含: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失智症、癲癇等。
自二○一六年起,擔任高雄長庚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開始推動醫院與社區間醫療能量之交流。重要發展包括以全人照護的精神,定期開辦失智照護人才培訓課程。後於二○一七年起,以執行長身分,承接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執行計畫,協助失智據點之開創與建立,連結在地資源,並積極協助患者和家屬之照護需求。
其他相關職務包括;二○一九至二○二一年高雄區域醫療網(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委員、第四屆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副祕書長、第八屆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國際關係委員會」委員、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失智症)委員、衛生福利部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儲備審查委員、第七屆屏東縣政府老人福利推動小組外聘委員等。
日常忙碌於醫療領域,回家後就是五個孩子的母親,體會到照護小孩和老人的過程,頗多可相互照映之處,更相信失智照護的推動,必須回歸到對社會大眾發聲,因此積極透過媒體傳遞照護理念,舉其要者包括;大量投入社區和醫療單位演講、主持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製作方便外籍看護工理解的《雙語對照版失智照護手冊》、編製國小學童得以理解的失智照護繪本等等。
粉絲頁: 高雄失智與陳乃菁醫師共同照護團隊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四 個 孩子的 媽媽 要努力 了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圓寶」滿1周歲的日子,因疫情關係,自5月以來動物園封園至今,大貓熊家族的粉絲們無法來到現場一睹「圓寶」的可愛模樣,為滿足民眾在遠端也可以看到「圓寶」的渴望,在今日上午11:20於動物園官方Facebook、Instagram、MOD及Hami Video【天天ㄏㄤ貓熊】三處進行「圓寶抓周生日活動」線上直播,與大貓熊家族的粉絲們同歡!
根據民間習俗,孩子滿周歲這天最重要的儀式就是選才,或稱為抓周,也算是另類的性向測驗。在「圓寶」滿一周歲的日子,當然也少不了抓周儀式。動物園特別準備了五個竹筒,分別刻上五個職業,選項有動物醫生、營養調配師、保育員、企業CEO,還是在未來還有無限能為保育努力的其他工作。在「圓寶」的成長過程中也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這次的抓周內容都是與動物保育相關的職業,相信深獲眾多民眾喜愛的「圓寶」,能帶起大家對於動物保育的重視、為瀕危動物保育盡一份心力。
保育員進場架好抓周竹筒後,「圓寶」卻在棲架上遲遲不下來,最後是由保育員「公主抱」將她移動到抓周位置,「圓寶」一把抓下「營養調配師」竹筒,看來「圓寶」未來很適合擔任「營養調配師」為瀕危動物規畫適合的健康營養餐,但在下一秒,因為震動太大,前一天於FB抓周預測時獲得最高票的「保育員」,也「匡噹」一聲掉了下來,後來還將到「動物醫生」的竹筒一把扯下,追逐著滾動的竹筒玩了起來。
保育員也精心設計了獨一無二的生日蛋糕,蛋糕設計以目前的生活情境為主軸,雙層冰塊蛋糕的上層用蘋果雕刻「平安快樂」四個字象徵對「圓寶」、同時也是對大家的祝福,以及用葡萄鋪成的「stay home」正是圓寶目前的生活狀況,也希望大家都能配合stay home,讓疫情早日結束,大家生活恢復正常。最上層的1字型甘蔗,象徵1周歲與愛的祝福;冰雕小熊至於中間並戴上奇異果雕花口罩,旁邊掛上窩窩頭做成的吊輪胎圈與其他「圓寶」喜愛的行為豐富化設施,想呈現出「圓寶」在居家防疫生活仍然很自在豐富,口罩與水果雕成的酒精噴罐則是想要提醒大家好好保護自己加強防疫。透過用心製作的蛋糕將「圓寶」周歲的喜悅、疫情盡快平靜的期許,轉化成最平安快樂的祝福傳播給所有民眾。
這時輪到媽媽「圓圓」與圓寶一同出場,這是「圓寶」的第一個蛋糕,看到蛋糕的她顯得非常好奇,馬上靠近享用,隨後「圓圓」一口咬住中間支撐的甘蔗,蛋糕瞬間被推倒在地。保育員表示「圓寶」喜愛甜的食物,甘蔗是她出生到現在第一次碰到的食材,也因為甘蔗比較甜,只有在這種特別的日子裡會做成特製蛋糕給牠們享用。在蛋糕墜地之後「圓寶」馬上吃起了葡萄、也嘗試吃了甘蔗,吃蛋糕初體驗是圓滿落幕。
另外【化石先生】及【Hansa Creation】品牌認同臺北市立動物園的動物保育理念,因此結合雙方資源來共同推廣動物保育及教育活動,也希望藉著我們的拋磚引玉,讓更多人關心野生動物的相關議題。HANSA x Taipei Zoo 動物認養套組內含:大貓熊玩偶(32公分)一隻、「圓寶」週歲紀念t-shirt一件、「圓寶」明信片組一組、限量「圓寶」手帕一條、「圓寶」設計徽章一個。每賣出乙組,化石先生將捐贈活動系列產品銷售額 5% 予臺北市立動物園做為動物認養使用,讓我們一起為野生動物保育盡一份心力(網址:https://www.hansa.com.tw/期間限定?product...
想要知道更多有趣的動物新鮮事?
加入臺北市立動物園FB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TaipeiZoo
前往機關網獲得更多最新資訊:https://www.zoo.gov.taipei/
四 個 孩子的 媽媽 要努力 了 在 巧食 無添加調理包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巧食 Choice Foodie」秉持著如同料理給自己孩子吃的精神而創立透過安心,美味的家常料理,快速上菜的日常提案,解決現代人忙碌,買菜備餐的不方便。透過天天都能品嚐的家常料理,在餐桌上,用食物串起家人朋友間的情感。
大家好,我是 Mana 陸巧因,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好吃Mana美食。旅遊。育兒」格主,「巧食 Choice Foodie」創辦人。
「巧食 Choice Foodie」網站於2019年12月正式啟用,同時也是我撰文「好吃Mana美食。旅遊。育兒」進入第13年的歷程。為什麼會再創立「巧食 Choice Foodie」這個網站呢?源自於對孩子的愛「如同親手做給孩子吃」。
食物不僅僅是果腹,更乘載著美味與懷念的重量,吃貨如我,無論何時何地都在想著吃,從美食認識世界、結交好朋友,更從美食中了解自我。
九年前,為了孩子放下如日中天、年薪百萬的工作,當全職媽媽的我身邊也有許多跟我一樣女性。全職媽媽這四個字乘載著許多壓力以及繁瑣的雜事,每天光是為了買菜、煮飯、洗碗就忙得不可開交,再加上其他的日常家務、臨時的狀況出現,全職媽媽的日常就跟陀螺一樣高速旋轉,忙碌、盲碌、茫碌。
我認為食物追求美味之餘,應該是帶給大家快樂的、健康的,只透過文字書寫傳遞,似乎能做得非常有限。
我想要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我想要讓安心美味家常料理傳遞到更多人的餐桌上。「巧食 Choice Foodie」以無添加冷凍調理包為主軸,我們訴求無味精、無雞粉、無防腐劑且無人工增稠劑,讓享受美味後,不再感到口乾舌燥、降低人體負擔。
「巧食 Choice Foodie」重視食材來源、重視烹調過程甚至包裝溫度,這些都是我們能為大家實際上做到的努力。未來更希望透過網站帶來更多嚴選好物,我跟你一樣,喜歡有質感的生活,熱愛各種美好的事物,我們都認同一分錢一分貨的想法,想吃得美味方便,但又不想花時間買菜下廚,動動手指把美味送到家,隨時都能滿足吃的慾望。
「巧食 Choice Foodie」創辦人不僅是個資深吃貨,在料理專業度上更是不斷提升,更運用醫療背景的專業度看待美食這件事。透過食物結交了許多名廚好友,「以料理會友」學到更多美味技巧,帶入「巧食 Choice Foodie」自有產品。
「巧食 Choice Foodie」自有商品或是嚴選好物,也許從親子的觀點出發,也可能會有在地情感的鏈結,甚至是透過食物來做一次巡迴世界的演繹。快速、輕鬆且多樣化的選擇,滿足你一日三餐的美食日常。
「快速上菜找巧食,安心美味最即時」舉凡現在有的嚴選食材系列,延伸至餐廚生活的選物。
我們也會致力為大家帶來,專屬「巧食 Choice Foodie」Youtube頻道,餐廳分享、烹飪課程...等,滿足愛好美食生活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