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
那天的美好下午在究屋 Jiū Space
和ཨོཾ 萬物生染跟很棒的同學們在一起
那天的前一晚滑著臉書看見萬物生染粉專說隔天的紮染還有一位名額,當下內心澎湃不已,因為想上太久,這次時間完全可以配合,於是立馬報名。
📒究屋樓下正在展出《十二朵曼陀羅之聚》,是匯聚多位創作人一同展出實在太美好,展覽很美很棒,到10/12快去看!
📒好喜歡瑪沁的課程帶領,很輕鬆愉快,舒服的氛圍,只有在布展開攤開前那刻心情好緊張啊😅
-
以下是在紮染課程看見我自己
-
當有人要妳自我介紹的時候,妳都能很快、很順暢的說出來嗎?
那天紮染課程尾聲,瑪沁要大家自我介紹。這用意很棒,讓大家在埋頭染布後說說話、彼此認識。
一邊展示自己的作品,一邊介紹自己,旁邊的同學們驚呼作品太美,也明白「噢原來如此,所以妳的作品很有妳的樣子...」
第二個準備發言的我在思考我要說什麼🤔
例如有次朋友問我是哪裡人我支吾說不出來,因為我在思考,我要說阿公出生的地方、爸媽出生的地方、我出生的地方,還是現在住的地方🙈,所以聽到要自我介紹時,我腦袋在糾結我要介紹上班族的自己還是創作的自己...
後來我說,「我平常在編織,還有礦石。」很奇怪又沒說完的句子,有同學幫我翻譯是編織礦石。嗯,可以這麼說,但不是全部,總之我點頭。接著有同學說我的染布很像萬花筒,又有人說,像寶石的折射。
啊~這時候想來覺得感動,同學們人好好,我笨拙的介紹我自己,但大家還是願意用各自的詮釋來認識我,覺得溫暖💕
另外也覺察到,在自我介紹時,我的目光是看著我的染布作品說話,而不是看著大家的眼睛,或許害羞有一點、緊張有一點、對自己信心很小也有一點,大多時候的我喜歡待在角落,能不被看見最好,拜託不要點名我,要我發言😖
對比自己在教課的時候,很不同,我會看著大家講話、比手畫腳、會輪流注意每個人的進度,聽大家的聲音,那大概是......妳願意拿多少勇氣來面對妳在面對的情境,當妳面對妳100%想做、要做的事情,妳的恐懼會退到很後面很後面,在當下妳根本不會意識到它。
會有那麼一天,無論面對誰,我會雙眼發光的看著對方,並且大方的自我介紹。
祝福我自己,跟妳們🙏
因陀羅萬花筒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前幾天曾問過,為什麼《奇異博士》的海報照片的設計,會以中間一個圓圈佐以四周相同建築與高山的萬花筒排列方式呢?下面這篇文章,就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
在寫論文的過程,我遇到好幾個意外與折磨(不過誰沒呢!^^),莫名其妙地整個論文的路徑被迫調整,最後竟走向 科學宗教對立與否 的討論上。因為被迫由西方文化史去看科學宗教之間互動的演化,才發現,原來過去的數百年間,科學跟宗教之間的關係,完全不是我們今日所想像的戰鬥式對立與互斥。神與科學之間,可是一直都有著 相親相愛互相扶持的親密關係。而奇妙的是,當我看到「奇異博士」的角色設定時,大為驚喜,這不就是 西方古典科學家的當代詮釋。
於是,下面這篇文章就是試著透過一些怪力亂神的舊資料,看看幾百年前的古典科學與古典科學家,再比對比對奇異博士的劇情,看看這個故事到底想跟現代人說些什麼神啟或鬼話。
.
。。。。。。
.
《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是部絢麗奪目的電影,華麗眩目的 3D 技巧讓人不禁目瞪口呆讚嘆萬分,看這電影就好像坐在彩色萬花筒裡面一樣,隨著幻化萬千的色彩與方塊,流轉在想像的風景與幻覺的夢境。只是,為什麼導演會想要以這些萬花筒般的畫面製造效果,除了為了迎合3D電影的視覺體驗之外,有沒有其他特別的目的?還有,那一系列的曼陀羅、萬花筒,再加上手印圖騰,也有什麼目的嗎?
.
在《奇異博士》裡,導演與編劇在塑造奇異博士這個形象之時,他們的角色藍圖裡,肯定不只有與魔鬼交換靈魂以換得黑魔法的知識分子,還包括這種典型的古典科學家。如此也可理解,為什麼奇異博士會是個頂尖的腦神經醫師,而不是個乳癌或骨科專家。「腦」不只代表著精細的功夫;「腦」還具有物質肉體通往精神靈魂的象徵,總不能找個盲腸或是肝臟醫師,然後想以盲腸敲開天神的大門吧。
.
奇異博士這位當代先進的醫生與科學代表,因為生命困境被迫來到偏遠的深山,與帶著神秘傳說的大師古一尋找醫治身體的藥方,結果,想不到這個藥方無須他求,就藏在自己內心,此藥方不只醫治了他的手,也醫治了他的靈魂。
.
在這科學時代的強效藥方,也不是什麼新發現新發明或新研究,其實都只是古老文化的今日新用,妙的是,在西方文化傳統裡,其實也都曾經擁有這些藥方,只是因為這一百年太過專注於眼見為憑的實證主義,那些自然哲學的傳統精神,「科學的目標是探索內在,連結自我與神性」,已經逐漸被遺忘。不過,「其實沒有不見,只是忘記而已」。
.
。。。。。。
.
關於「奇異博士與黑魔法」,請參考這篇:〈《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 的黑暗英雄故事:與魔鬼的交易,跟自己無關〉:
https://sosreader.com/doctor-stange/
.
關於《啟動原始碼》(The Source Code),參考這篇:〈《啟動原始碼》Source Code:選擇重新開始,還是進入永恆?〉:
https://sosreader.com/source_code/
.
#奇異博士
#DoctorStrange
#神與科學
#神
#科學
#曼陀羅
#Mandala
https://sosreader.com/doctor-strange-2/
因陀羅萬花筒 在 黎明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全書有三個部分:
「寶島部」小說家像「惡童」那樣將「祖先之歌」變成鬼故事的幻術,摺藏暗佈著重在童年紀事像卷軸畫,慢慢工筆素描處理一藤蔓盤錯、樹枝狀家族史故事必然要像照相館;或像一條從祖先之鬼魂中重建的「栩栩如生」的昔日之街,像馬賽克小瓷磚拼貼的各人的亂倫、背德、負棄、被詛咒的中邪、惡死、怪病或由盛而驟衰,一小片一小片拼組成一座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
「旅社部」那個篇章裡作為像科幻片場景的性愛閉室劇場的某一間現代旅館(或汽車旅館)像遊樂園般的佈置、設計,標見出台北城各處旅館的入夢口,那男主角和那個像「鶴妻」的A片式昆蟲學式照相寫實技法的性愛奇觀,這段「寄宿於旅館」的時光男主角作的鬼魅怪異之夢,及其周邊的台北街區之地誌學、街道興衰史,或「我」的不同時期城市的記憶沉積化石。
「顏麗子是如何把寶島大旅社蓋起來的」則是姑婆回憶作為一種「偽時光擺設」巴洛克式地所有傷逝蜿蛻之物,作為一種班雅明「過去之街櫥窗景觀」的藻井曼陀羅佈陣;重現日據時期台灣帝國文明妄夢,在小說中「真正蓋一座夢幻建築」的當時建築學的「專家話語」知識考掘學;泉漳不同頂尖師傅的風格揉雜或傳說禁忌;或日本帝國的天才建築師在這「國境之南」實驗夢幻中的「瞻仰歐洲」的脫亞入歐的「建築史博物館實驗室」。
寶島大旅社無一處細節不下了這種「寫輪眼咒術」:一種奇異的「瞳孔收束」(因為要專注的這個家族的崩壞和哀慟太巨大了)同時又擴散(因為說故事的這個聲音漫灑出太紛繁絢麗的,「漫天紛飛的銀杏葉片」之間的「命運交織」:獨語、旁白、夢境、一個空間的繁殖──不論是旅館裡的一台電視中正播出A片的劇場素描;一條班雅明式街景的佈置;日本的寺院庭園或色情秀場的明暗、濃淡、光陰、過度飽滿或初意枯荒的視覺強迫症;身世的纏藤淹漫;神鬼邊境的幽森漫遊;對一場性愛進入微物之神、感官如科幻太空艙儀表板閃爍潦亂……)都是充滿暴力,他同時從卷軸中魔術般無止境展出那他正構蓋的骷髏檀城、或數百隻墮落天使的擠壓肉浮屠,或一邊在搭蓋時一邊就悲傷的讓它炸裂。像那一幕最森冷恐怖的,這群失父失母的孤兒們如夢遊般請了人按教會儀式來神明廳拆除砸毀的神主牌,那一刻,這一支族人的命運,在這樣建築「我父祖們已在說不出為什麼的陰鬱、怪物中死光光,留下一座『寶島大旅社』、一座昔日電影院」的強大意志;和用巨鎚敲毀「這座故事的鬼魂不該只是被禁錮在顏麗子和森山,依『日月龍蛇鍾地理』,依日本人那折衷樣式與現代主義洋樓的『他人的夢境棲所』、神明廳、舊花園、裝了『現代』機械又科學的鐘、那些層層纍聚的,失落的文明夢」的瘋狂力量──這樣互扭、悖倫、衝擊、建與拆、懷念與怨恨、古老的招魂與現在所在的(更大的「繁華夢」中百鬼夜行)對兩列火車的對撞……到達暴力的最高潮。
寶島大旅社到底是什麼?那是一塊塊這寶島百年來碎片所重新拼拼湊湊出來建築馬賽克般的故事拼圖,那是一場場當年台灣總督府最著名日本建築師因為種種差錯的動機而在八卦山腳下打造出的古怪工事,那是一個個破敗的大佛保佑不了大家族倖存者種種追憶似水年華到只剩殘念的逼真遺跡,那是一幕幕被遺棄的後代子孫遷徙到了台北的公路電影般的恐怖旅店裡自我放逐的奧德賽。這小說中的寶島就像這小說中的旅社,都是那老家族與那老時代的烏托邦式故事不同版本的一再浮現,光怪陸離折射出妄念般的鄉愁中既充滿了悔恨也充滿了迷戀,一如長壽街、神明廳、太子龍、好兄弟、做大水……種種章回情節中神通與災難迭起現場的一再重新搬演,一如在姑婆爺爺祖先們託夢給子孫夢裡那種種狀態的飛揚跋扈卻又搖搖欲墜,一如用全面啟動多層夢境的幻術所重新喚回這個時代這個島百年孤寂般的始終頹廢破敗又繁複華麗。
名人推薦
陳雪、楊凱麟、駱以軍 相偕推薦
他那「萬花筒寫輪眼」的「建築師瘋狂之夢」是一座台灣二十世紀心靈史的巴別塔通天塔,他把整個命運交織的祖先的祖靈之屋,化身成一部碎裂、暗影、瘋狂、鬼魂與春宮、家族史藤蔓之巨塔……的孤獨建築史。──駱以軍
大多數的小說家「寫夢」,而顏忠賢卻是用夢來寫小說,近似一種起乩或「降靈術」,像波赫士〈環墟〉那個作夢者……他的小說是龐大又傾頹的現代建築,是在遼闊的廢墟建構起來的「裝置藝術」,是有著最先進外殼卻又裝備著千年幽靈的「夢中之夢」。──陳雪
寶島大旅社是台灣三代人的微縮膠捲與亂針刺繡,書寫成為究極時間動態中的追焦與平移,繁複的語言構成觀看時間的特異之眼。它是一座促使無數夢境生滅輪轉的旅社,然而旅社同時也是台灣的夢與一百年的孤寂……也是顏忠賢對於建築、性與死亡的耽溺癡迷與殘酷美學,亦是由綿密文字所全面啟動的小說存有本身。他的小說書寫就如同一座宇宙等級的自然史博物館,各種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珍饈寶饌以人類學的視野層層疊疊地放進不同時間的疊影之中。已逝的時光宛如剖開的考古學岩盤,在花紋妍麗層次緊緻的「過去層」中,小說家既謹慎又放縱地從事時間飛梭調校與空間軸心挪移的文字學。──楊凱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顏忠賢 Yan Chung Hsien
1965年生,小說家,藝術家,曾為實踐大學建築系系主任,現專任副教授。建築設計與裝置藝術作品曾赴紐約、荷蘭、日本、希臘、英國、布拉格……多國展覽,亦曾獲選為美國紐約MOMA/PS1當代美術館年度駐館藝術家、耶路撒冷駐市藝術家、加拿大與台北之交換藝術家、ANN亞洲藝術年會「桌上城市」藝術家創作計畫之台北代表、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創作獎等獎項。電影作品《肉浮屠》、《醮》應邀於台北金馬國際影展、挪威、澳門藝術節影展參展,《沒有魚谷》獲邀參加「總統文化獎」紀錄片拍攝計畫。出版《殘念》《老天使俱樂部》《壞設計達人》《阿賢》《壞迷宮》《無深度旅遊指南》《明信片旅行主義》《偷偷混亂──一個不前衛藝術家在紐約的一年》《軟建築》《時髦讀書機器》《J-WALK:我的耶路撒冷症候群》《J-SHOT:我的耶路撒冷陰影》《世界盡頭》《影像地誌學》《電影妄想症》《遊──一種建築的說書術,或是五回城市的奧德賽》《軟城市》《巴黎與台北的密談》《不在場──顏忠賢空間學論文集》《穿著Vivienne Westwood馬甲的灰姑娘》等書。
顏忠賢在印刻的作品《殘念》、《壞設計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