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42] 細說分鏡 Vol.19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60
🖍真正勾起共鳴的絕不是表面,而是隱含在照片中,那些不為人知抉擇的密秘
🖍那才是照片的靈魂、故事與含意
🖍了解過後,才足以激起我們心中的感動的共鳴
前面說了很多「照片、故事、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特別是「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也許會有人認為,那不就是「創作動機」嗎? 其實不是,我認為創作動機,是整個我們自己生命中的一個「火花」,有點像是「靈機一動」「天外飛來一筆」的感覺,又或著是抱著特定的觀點拍下的作品,說說這觀點與照片的關係如何一同呈現,所以我認為「創作動機」跟「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是不同的觀念。 這一篇,我們來談談這點
🟥旅行攝影與攝影旅行
「旅行攝影」與「攝影旅行」是完全不同的攝影觀念,也同是完全不同區旅行方式,他們都是一種旅行,但整個目的完全不同。
🔹旅行攝影,我的定義是「在旅行中所見、所拍」,這一次旅程看到什麼,在你的眼裡覺得有趣而拍下這些照片,看起來每一張照片都是獨立的,但攤在你的旅程時間軸上,照片的順序也就是旅途的痕跡。
攝影旅行則是「為了攝影所規畫的旅行」,為了照片目的,而規畫的旅行,包含出發、經過、抵達、等待,路途不見得順,但就為了那張照片最好的時候,所規畫的行程。🔹
「為了等待從傍晚進入深夜」,在一景點足足待了近 2 個小時,哪裡也去不了,因為我曾看過他人的作品,那景點、那景觀傍晚日落的照片真是迷人,算好差不多時間前往該處,然後一等就等上好段時間,就為了拍攝那 2 個小時光線與色溫的變化。
但就旅行的角度就不見得如此,旅行規畫上,通常是以「效率」「方便」為主,數個點都要一一的 「Check」,達成,那麼在有限的時間下,安排好路線、交通、用餐、住宿很重要,儘管不是每個人都是抱著這樣子的方式旅行,也有些人是「隨意」,到了再說,反正都要去那幾個地方,不如就看心情、看天氣做決定,而這一路拍攝的照片,自然也就是旅行的記錄。
「因為旅行而攝影,與為了攝影才旅行」,這二種心情我都有過,帶給我二種截然不同的攝影與旅行的心得體驗,前篇文章說到「唯有真的站在不同立場」,我們才有機會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情。
🟥何時的念頭
何時產生這念頭? 那就要談談幾年前我自己辦過一場「旅行攝影」分享會的故事講起。
那天分享會後結束,在回程路上,心裡在想今天的分享會的心得,像是哪張投影片覺得不錯,哪個點可以做的更好,每一次的分享會我都會這麼簡單的自己檢討一下自己表現好不好,同時旁邊一位人,曾與我一同自助旅行的朋友問我一些事情,他問我說他即將自己前往義大利,在找尋交通票券資訊上,網路的資料很亂,每個人說的都不大一樣,問我該怎麼辦?
🔹「這很正常呀」,我說,因為寫這些旅行分享的人,他們自己也很可能第一次去,在旅行過程知道要介紹交通票券資訊給人參考,由於他們是第一次,遇上什麼、就拍下什麼、記下什麼,有時照片沒拍到,忘了細節而交代不清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有時年代久遠,交通資訊需要更新…,種種因素下你看的網路資料都有可能不完全正確,但可以當作背景知識,隨機應變,除非是特定地點,不然大多數的原則都是通用的。🔹
其實我也是呀,我也寫了不少相關的旅行介紹的文章,也寫過一些旅行交通、票券的使用方式,經常都是「第一次」到某個國家,解決交通問題,除了參考別人的資訊外,自己也會特定的「拍下」特定的照片,像是「車站、車票、置物櫃」等等,再配合文字來搭配解說,因為有此經驗,回答起朋友的問題就顯得自然。
爾後在捷運站門口彼此告別後,我一個人往回家路上思考今天分享會的問題,以及剛剛與朋友互動的過程,突然才覺得「啊,不對」,今天的主題根本就與心中說的內容完全相反,今天的分享會是屬於「旅行攝影」 - 分享旅行中的照片,但我最想說的,其實是「攝影旅行」,是為了要分享「照片故事」以及「照片背後的故事」,而由於今天的主題是「旅行攝影」,自然投影片的內容順序,是以「旅行的順序、痕跡」做安排。
也正因為心裡很想說的是「攝影旅行」,也難怪為何某幾張投影片,我覺得應該順序調換,或是「併在同一頁說」會比較洽當一點,但一這麼做,就覺得講起來不大有順序,時間順序就會彼此交錯,讓觀眾覺得…,怎麼一會說今天拍的照片,一會說後天、一會說昨天照片的感覺。
過去自己辦了數場,以「旅行攝影」為主的分享會,每次說完心裡感受都隨著現場觀眾互動不同,感想也不同,但覺得始終…,離我心裡想分享的「故事」有一些落差,卻無從說起,直到這一天晚上,我才找到心中那塊最想說的天地。
🔹「我最想說的,是為了攝影作品,所追求的旅途,無論甜蜜與否,那才是一張照片我挑選出來最單純的念頭,正因為是為了追求那張照片的結果,所有的準備規畫都是以「它 – 照片」為出發點思考;但如果是旅途中所看到、見到所拍下的照片,好像我只是過客,順手一拍,除此之外 – 沒了,這種照片並不是好不好看問題,而是缺乏一點…,我心裡最在意的事情,在分享過程總有點不是那麼踏實的感覺」🔹
🟥抉擇與密秘
「我也想聽聽,別人的分享一張照片背後的抉擇與密秘」,除了拍照技巧外,同時也希望聽出這些拍照技巧,是如何抉擇出來的? 是唯一的答案嗎? 還是在許多答案中,選擇最適合當下的?
就像記者訪問發明燈泡的愛迪生,「你是如何知道要用那東西來做出燈泡的?」,愛迪生回答說「我不知道什麼可以達到,我只是找到 99 種失敗的方法,最後一個才成功」,雖然真實歷史故事並非那麼簡單,但這過程也與我們追尋一張照片過程,有一些雷同可以參考的點。
任何一張照片,拍攝方式、技巧與手法,說明出來原理很簡單,比如用什麼相機搭配多少鏡頭焦段,快門光圈感光度的組合、是否使用濾鏡等其它工具輔助,天氣是如何預測,又什麼時間點下拍攝,這些都是我們最後知道的「結果」,這些資訊若能在攝影分享會一一的提及,非常實用。
但如果真的對一張照片更「細細的切入多問二句」,就知道結果背後都有一些故事,礙於分享會的主題、時間有限下,那些故事通常都會被忽略掉,而這才是我最想聽到的部分,因為我知道如果我也去了相同的地點,採用了相同的拍攝方式,假設天氣狀況也相同,我也不見得拍出相同的作品,經常如此,人人都有類似的經驗,此時不免會覺得「他人總是留一手絕活」,確實有些人是如此,但有些並不是這樣。
🔹就好比聽人說…,看一個成功的人,不要只聽他成功的故事,要看看他遇過什麼樣的失敗、如何失敗、失敗的過程是什麼,因為成功無法複製,但失敗可以盡可能的迴避。
攝影也是一樣,光是聽著他人如何拍出成功作品,不代表你就能複製他人的成功,他一但在過程中遇上挫折與失敗,那我想人人都很有可能遇上相同的情況,那麼單單聽如何拍出這張照片「成功的要素」,是無法滿足我的好奇心,而背後不知失敗多少次、等待多久,準備多少才能達到,就算同一點蹲上好幾回,每一次的天時與地利也都不同,最成功的照片不見得是「天時與地利」最好的搭配,可是在那一次如何配合天與地,做出照片不同的抉擇,那才是最有趣的部分。🔹
🟥讓聽眾共鳴
「共鳴」是很難的,我談了 100 張照片,能讓底下的聽眾、學生產生共鳴的照片,若有 10-20 張有共鳴的話,我覺得對我來說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這往往是我不斷編排講義參考的點。
要解釋一個抽像的概念,並且透過具體的圖、文、口語表達,讓底下的讓聽眾有「共鳴」那才是最棒的照片例子,而這樣子的照片是有的,但要一試再試,才知道同一張照片,在數場課程中是否經得起「共鳴的考驗」,也就是在課堂中,這個例子能吸引學生目光,數次都能達到那層效果,我才確定這組照片能讓他人達到心中的共鳴,這樣子的照片,我會用一個簡單的名詞稱乎他 - 「哇照片」。
🟥「哇照片」
「哇照片」不好找,真的,為了讓講義更加精采,我經常在改裡頭的例子,無論是在過去的照片裡翻找,或是重新拍新的,都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有時反而越改越糟糕,再將之前的例子放回來也是常有的事情,但經過幾年的經驗下來,我漸漸覺得…,這個「哇照片」其實存在我電腦硬碟裡許久,而且還不少,只要我放慢速度,放鬆心情,好好的欣賞一些照片,想想當時這麼拍的理由,再看看這張照片能否在課堂上傳達得清楚。
🔹但如何確定課堂上我能否傳達清楚呢? 我會用單純一點的標準,這一張照片已是好段時間前拍的,在看這張照片,是否能讓「脫離拍照當下的我」,重回現場、感受它,如果可以訴說更多「照片故事以外的事情」,讓我自己回想更多這張照片以外值的事情,包含當時的天氣、心情、身體狀況、遇到的大小事等等,如果可以讓我自己,在看自己的照片回想起這些事情,通常成為我心中的「哇照片」機率就高多了,最後挑選出來在課堂上分享,往往會有不錯的效果。 (當然,有的自以為不錯的 “哇照片”,反而產生反效果,下次這例子拿掉就好)🔹
🟥站在台上,心在台下
任何主題的演講、分享,台上的講者應該不時的留意聽眾的情緒,是否對你的內容理解、投入,而不該自顧自的一股腦的說完每一張投影片,趕在時間內講完它,有些是「為了講完而講完」,有些則是「講不完就算了,跳過」,看看一位講者是否是熟練,從整個分享過程,除了時間的掌握,聽眾情緒拿捏得當宜,整場聽下來掌聲如雷,意猶未盡,那就是一場完美的分享。
這個不容易,真的,但也不難,同一個主題講上數十次,任何人也都能練習到一定的程度,而這一切的開始就從「講稿、投影片」的設計心態開始,熟練的講者,在一開始投影片準備心態,就不是以「張數」來思考,而是如同書寫一篇文章,簡單的「起承轉合」結構,帶著聽眾慢慢進入你的世界的前提下,規畫每一場分享,這點確實不容易,即使再熟練的講者,面對全新的主題,頭幾次也不見得都能做到這點。
🔹我覺得最好的「講者」,應該具備一種能力「人站在台上,心留在台下」那種能力,同時也是一種境界,要如何讓自己分享內容,能一次比一次好,這種能力非常重要,不為了時間、投影片張數而趕工、拖戲,而是與觀眾一同享受這個過程,畢竟人是站在台上,無法用第三人稱看待自己的表現,但講者的「心眼」可以時時看看自己,觀察聽眾,內容是已經固定了,但盡可能改變節奏,搭配音調調整、肢體動作、不時插穿其它故事、笑話,來讓整場分享更加成功,才能記下此次的失敗,下次做的更好。🔹
我想抱著「人站在台上,心留在台下」的心態,努力的改進分享的過程,每次一都比前一次更好,讓 100 張照片分享,能張張讓人感動,心中產生「共嗚」。
🟥攝影旅行、共嗚與「哇照片」
讓我找到最多「哇照片」,在數萬張照片堆裡,往往是在「為了攝影而去旅行」的照片裡得到最多的可能,因為一張「哇照片」通常挑選標準,都是對一張照片非常深切的感觸,我才會挑選出來。
🔹「一張照片真的勝過千言萬語」,這句話是對創作者自己才成立,對於底下的聽者,我則是將照片背後的千言萬語,精挑細選整理出來,如此一來才能讓聽眾,了解一張照片「如何拍攝」「背後故事」,以及「如何達成與失敗」,使得一張照片,無論是對拍攝者,或是其他聽者,更有其生命、靈魂與含意,讓大家產生共鳴,在這空間裡不斷的繚繞講者的語話,以及聽眾的笑聲、掌聲。🔹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固定生產要素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周期之殤與政策之困 - 劉海影
中國經濟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PPI是否過高或CPI是否失控,而是PPI上行無法傳遞給CPI,需求無法在全產業鏈共振,經濟運行失去周期性節律。
近期中國經濟走勢意外地掀起爭論,這與數據本身呈現出的矛盾特點相關。一方面,中國一季度GDP同比大漲18.2%,創出有數據記錄以來最高值,另一方面,按照與2019年同期相比的兩年平滑數據來計算,中國經濟增速回落到5% 的低位;PMI、社會融資增量增速等指標,都分享了共同的矛盾特性:它們既指出中國經濟的擴張,也指出這種擴張的邊際衰弱。
對此也有兩派互斥的政策主張,一派認為目前的經濟增速低於潛在增速,因此應該採取更加寬鬆與積極的宏觀經濟政策,另一派則擔憂目前經濟結構中呈現出的不可持續性,呼籲更加謹慎的政策選項。對於通貨膨脹、債務等問題是否值得擔心,也成為兩派之間分歧的自然延伸。
兩派意見孰是孰非,取決於我們如何分析判斷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寬鬆政策派看到了CPI的低迷,以此作為重要依據判斷需求不足,主張此時政府不妨加大政策力量以增加需求,而PPI的上行不值得擔心。然而,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PPI是否過高或者CPI是否失控,而是PPI的上行無法傳遞給CPI,需求無法在全產業鏈共振,經濟運行失去周期性節律。
為什麼這麼說?
在2015年之前,中國經濟保持著正常的經濟周期節律,以庫存周期為核心組織起需求的層層傳遞。這樣的經濟周期有高峰低谷,大致來說維持了價格信號對機會發現與資源配置的主導作用,中國經濟在容納更大要素投入的同時維護著較為健康的要素生產率與投資回報率。彼時,企業與家庭資產負債表尚未過度延展,經濟體中積累與堆積的過剩產能與殭屍企業比例尚不高。這種情況下,當PPI上行,釋放需求增加信號,企業與家庭較為健康的資產負債表容許前者加庫存,後者加槓桿,而對未來經濟增長的信心也鼓勵它們這樣做。
對企業而言,PPI上升時,提升原材料庫存有利於節約未來成本,提升產成品庫存有利於增厚未來收益。如此PPI的上行跟隨著庫存的上行,而庫存增加本身反過來促進需求進一步上升。在由此推升的景氣浪潮中,出口部門與民營企業在市場化經濟中挖掘投資機會,地方政府與國企在基建與重資產行業尋找擴張機會,結果是信貸、投資、利潤的同步上行,驅動就業與居民收入增長(這兩者主要歸因於民企),並最終推升終端需求,再進而推動CPI上行。如此構成的完整循環,從現象上看是PPI上升傳遞給CPI上升,本質則是需求以民企投資為中間環節的層層傳遞。
PPI見頂回落之後,相反過程展開,減庫存與價格下行自我強化,利率與價格增速前後下行,最終完成一輪典型的庫存周期。
在2015年之前,這樣的庫存周期大約3.5年循環一次,在數據上體現為PPI與工業增加值增速的指標的前後錯落的有序漲落,相應地,經濟政策只要適時跟隨周期進行調整,就不會犯大錯。
然而,2015年之後,中國的庫存周期破碎,PPI失去了驅動實體經濟、收入、CPI與消費共同波動的能力。從數據上看,PPI仍舊在高低起伏,工業增加值增速則失去了這樣的曲線形態。
在此之前,2009年出台的4兆政策開啟了債務驅動發展的新模式。2008年底,中國非政府債務約為GDP的112%,彼時美國為168%左右;到2015年,這一指標飆升到197%,而同期美國(經過痛苦的去槓桿之後)下滑到147%。2016年PPI脫離42個月的負增長泥潭,開始大幅上行,但與此前不同,此時,企業資產負債表已經過度延展,以至於面對價格上行,企業無力大幅增加庫存(增加庫存需要佔用營運資本),PPI與滯後3個月的產成品庫存增加的相關係數從0.8左右降低到0.2左右,表明PPI驅動加庫存運動能力的衰退;原材料PMI指數與滯後3個月的央行調查企業盈利指數的相關係數從0.8左右降低到0.2左右,表明加庫存驅動利潤增長能力的衰退。其結果是,在2015年之後的PPI上行周期,難以重現全產業鏈加庫存的盛況,企業界也難以呈現資本開支擴張浪潮。
這一情況自然也存在分化,在2015年之後的PPI上行周期中,國企加大其負債與庫存,而民企則失去之前的加槓桿與擴開支衝動;甚至,面對上游成本增加的擠壓,民企(也包含絕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的資本開支意願不是增加而是降低。鑒於民企(也包含絕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的資本就業密度遠高於國企以及政府,這一經濟組織群體的沉默,直接影響到就業、工薪與居民收入增速。這種情況下,PPI上行不再有能力驅動實體經濟、收入、消費與CPI有序上行,庫存周期破裂而不再周期起伏。
在此過程中,企業債務高企、產能過剩嚴重、房地產庫存等負面現象逐一浮現。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相關部門推出了諸如供應側改革、貨幣化棚改、環保新政、行政化房地產市場調控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不幸的是,這些政策沒能改善上述結構性問題。舉例而言,旨在去產能的供應側改革推進了資源品行業的國進民退,部分產能被選擇而退出,一方面,這有效減輕了鋼鐵、煤炭等重點行業國企虧損、債務負擔與過剩產能問題,另一方面,高漲的原材料價格令中下遊行業與中小型企業付出額外代價,也進一步惡化了中國投資回報率降低的趨勢與速率。旨在去庫存的貨幣化棚改令居民加槓桿步伐驟然加速,房價連年遞增,各地賣地與房地產開發風起雲湧,一方面,房地產庫存去而復建,另一方面,高增的居民債務槓桿率與失衡的房價收入比進一步壓制了居民消費能力與意願,加劇了中下遊行業的競爭烈度與中小型企業的生存難度。
上游壟斷性國企的資本開支,只能驅動較低的就業與居民收入增長,而其贏得的利潤中,混雜了不低比例的經濟租成分,並不僅僅是佔用信貸資源這一個負面後果;地方政府的基建性資本開支,整體而言在投產之後無法產生覆蓋利息開支的現金流,其規模越大,地方政府追逐非稅收入的動力越強。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構成壓低中國經濟投資回報率與下游中小型民企負擔的重要因素。
在正常情況下,中下遊行業中的中小型民企如果能夠獲得合理的投資回報率,其遠高於整體經濟平均值的資本就業密度的特性,保障了資本開支與居民就業增長的聯動性。健康的投資回報率不僅支持民企的後續投資能力,更重要的是支持同步的就業、居民收入擴張與終端需求上升,進而支持後續投資回報率,構成自我維持的正向循環。這與上游重資產國企投資的經濟效果有重大不同。後者的資本回報率以相當大的落差低於前者,而且如果剔除其中的經濟租的話,實際上的投資回報率可能接近零值;而其提升下游成本、弱化就業擴張的效應,對整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造成壓力。從數據上看,中國整體經濟投資回報率從2007年16%的高點下滑到近年來4%左右的水平,並仍舊在持續走低中,成為十年來中國經濟增速從10%左右水平腰斬的主要動力。
近年來的國進民退將更多的資源投放給國企、上遊行業與重資產行業,民企固定投資增速從2014年年底24%水平快速、穩定地下行到2019年年底的-2.6%。其結果是,整體上仍舊龐大的固定資產投資(其中不少比例是國企、上遊行業、重資產行業、房地產投資),沒能轉化為勞動者收入的高增長。2012年之後勞動力相比較於資本的稀缺度上升,在別國經驗中本應啟動勞動報酬佔比快速、大幅上升的階段,而在中國並非如此,中國經濟的收入分配格局仍舊畸形。從數據上看,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從63%的低位進一步降低到59%左右(按照國民帳戶統計資金流量表中居民可支配總收入計算),遠低於美國的75%;在本就很低的收入佔比中,財產性收入佔比處於一個不合理高位,部分解釋了居民儲蓄與投資的畸高比例,以至於中國最終消費支出佔GDP的比例從本世紀初的46%的低位進一步降低到39%左右,遠低於中等收入國家組別的55%,高收入國家組別的58%與美國的59%。
這就毫不奇怪,即使在疫情後經濟復甦期間,中國居民消費表現一直低於市場預期,社會零售銷售總額增速從十年前18%左右的高位,下滑到4%左右水平(數據按照2年年化速度計算)。這樣的終端需求表現,也解釋了PPI高漲的壓力何以無法傳遞給CPI——回應本文前面論述,這才是值得擔心的。
在這一背景之下,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陷入兩難。如果採取偏緊的宏觀政策組合,則目前已經露出苗頭的經濟降溫將難以逆轉。如果採取寬鬆宏觀政策,加大財政刺激與寬鬆貨幣政策,受益者將會是國企、基建、上遊行業與重資產行業,進一步推高PPI,而陷於紅海競爭的下遊行業、出口產業鏈與中小型民企無力將經營壓力傳遞給終端,利潤預期與資本開支偏好進一步受壓,壓低勞動者收入及與其緊密關聯的終端需求。如果公司掙扎求存,其員工待遇自然每況愈下,996、「躺平」成為無奈的選擇。
如何才能突破這樣的困境?從前文分析來看,唯有改善下遊行業、中小型民企的投資回報預期,才能改善中國的收入分配狀況與終端需求;反過來,唯有促進了終端需求,才能改進下遊行業、中小型民企的投資回報預期。這兩者幾乎兩面一體,是目前中國經濟迫切需要的。如果不怕過分簡化,我們或許可以說,唯有救民生,才能救經濟;唯有救民企,才能救民生。
原文:金融時報
#經濟
固定生產要素 在 Lara的多語繪本世界-英俄日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夏令營 #海盜營 #人類進步史 #我營隊我驕傲
來了~內容🔥🔥🔥出爐囉~
報名表單: https://yeslara.com/2121_summercamp
.
因為大家實在太期待 #人類文明進步史夏令營 到底怎樣的內容, 所以Lara搶先來介紹第二期的內容囉~🥳🥳
礙於版面太小內容太多, 在文宣上只能把當天的焦點內容以及客座老師的部分做介紹。之後會再陸續針對每一天有更詳細的說明~ (實際上課只會更多更豐富!😎)
為什麼說第二期適合已經上過海盜營, 或是年紀、興趣都需要更大的孩子呢?原因很簡單!因為..
#14天的營隊都是跟著人類文明世界發展的時序而行
所以前面的9~15世紀大的歷史地理概念扎根好了, 就更有能力進入下一階段😉🕵️♂️ 但是有時間安排的困難的話也沒關係, 那就是理解力跟好奇心要更加旺盛, 那就萬事OK拉~✌️(千萬不要覺得內容好就強迫孩子來..那樣只會浪費錢、浪費時間, 孩子自身需要有學習動機才有意義🎖)
#人類文明進步史夏令營 的特色:
🌏 #宏觀視野
希望透過每一天體驗一個歷史上的文化世代, 讓孩子對整個文明發展有宏觀的概念, 而非著眼在局部的細節。為什麼抬高視野看整體很重要?這是我們島國文化比較欠缺的概念...當我們過度聚焦在某一個事件時,就不容易看到整體的面貌。例如在拼圖時, 我總是先請孩子們把框架拼起來, 才拼內部, 目的就是要先確認拼圖(世界)有多大, 再慢慢縮小到各個相對(洲際)的位置。
🕵️♀️ #要學就跟專家學
Lara的專才就是資訊管道多、能快速統合不同國家的資訊、化繁為簡, 把複雜的國際新聞用簡單的方式說給孩子聽, 並且引導他們思考。但是我也不是什麼都會。於是在我的常態課裡也會時常邀請到不同領域的老師來客座。這次的夏令營Lara真的很興奮這樣的主題能得到大家的認同, 從場地上的支持到師資的支援, #要學就跟專家學
#每一天都有邀請到該領域專業的客座講師!!
Day1️⃣
.
上午的時間我們將快速地複習9~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重點, 進入到16-17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從👁視覺角度, 看這幾百年間歐洲繪畫的風格改變, 一起討論是什麼變了?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依舊是宗教畫, 但是怎麼跟中古世紀的色調、形象有如此大的差異?宗教是這2000年來人類文明發展非常關鍵的要素, 信仰沒變, 變得是面對信仰的態度。
下午的我們則會背起行囊✈️出發去🇮🇹義大利!🥳🥳
.
剛開始策劃營隊的時候, Lara左思右想都找不到在台北市可以讓孩子們“親眼”看到這一時期的繪畫或是博物館...也許老天爺聽到我的聲音了~讓我看到這家國際地接的“realtime線上博物館導覽”服務, 於是我立馬找到相關人員(居然是我的大學同學!)討論此事, 他們的集團
Kuoni Tumlare Taiwan 是有百年經驗的瑞士日商, 不是旅行社, 而是國際級的”地接“ (可以想成所有台灣大小旅行社上面的國際大盤商😁)他們外站的地接也很開心能為台灣的孩子們開啟一個新項目, 於是在第一天的營隊就能“✈️飛到🇮🇹佛羅倫斯”, 由專業的導遊帶大家暢遊文藝復興的起源地!從街景建築到市中心的雕像畫作, 專人即時導覽!
Day2️⃣.
從文藝復興跨到理性啟蒙運動的時代。今天我們要用聽👂跟說🗣來學習囉~從澎湃華麗的歌劇樂聲、到規律一致的古典時期, 耳熟能詳的莫札特, 知識份子尋求真理之際, 音樂風格也表達出完美的節奏。如果平常沒有涉獵古典樂的習慣, 也許這一天能打開不同的聽覺饗宴~這堂課我們邀請到依柔老師來帶領孩子們學習。
🙋♀️依柔老師|小大人表達學院 - 音樂風格分析、表達口語技巧
老師是許多企業集團的內訓講師, 並且也受邀到各大高中、大學(也去了Lara的母校政大耶~)演講跟口語表達相關的題目。本身更是音樂系背景, 其實這一週依柔老師也有自己的口語表達營隊, 但是看到這樣的課綱二話不說就力挺Lara, 硬是抽出一個時段來幫我們的孩子上課!
下半天則是發揮啟蒙運動的精神, 用理性打破迷信!我們將帶著孩子一起選擇幾項生活中常遇到的“怪力亂神”現象, 用科學實驗的方式破解~
.
Day3️⃣.
人類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因為改良了蒸汽機, 讓一切依靠人力轉化為物力, 進而加速了所有生產的可能。然而這個世代孩子的生活中已經沒有蒸汽機, 反而已經是工業3.0. 這次我們希望帶著孩子認識生活中的“工業元素”, 習以為常的電腦、網路, 其實就是工業3.0的產物。我們將從經濟跟社會的角度去認識這近200年間世界的變化, 從手工 --> 機器大量生產 --> 自動化。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有什麼變化?身上穿的衣服, 是手工還是機器做的?100年前有沒有空氣污染?
下午將延續前一日的學習, 貫徹盧梭的“我思故我在”精神, 用早上討論的議題進行一場辯論!這裡我們將學習到, 辯論不是吵架、更不是要爭的面紅耳赤, 而是在反覆推敲的過程中, 確定道理邏輯, 並且尊重對方的話語權。『我不同意你的觀點, 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這一天我們加碼邀請到 #物理博士CJ 來跟孩子們聊聊 #物理 跟 #工業革命有什麼關係? 改良蒸汽機背後的支撐跟推手又是誰?世界上發生的事情所有都是環環相扣, 一個制度的運行, 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另一個領域的發明。CJ博士將帶領著孩子拋開非理即文的二元世界, 用更宏觀、跨領域去探討工業革命的起源!
Day4️⃣.
當世界的全球化後, 每個國家的一舉一動都能牽一髮而動全身。400年前的海權擴張、殖民主義造成的影響, 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許多被殖民國家中。這一天我們就科技帶來的發展一體兩面, 去探討現象。武器的發明, 在一開始可能都是用於民生用途, 但是被應用到戰爭上, 又會有怎樣的影響?
這一天邀請到 養正館武道-台灣支部 Yoseikan Budo Taiwan 館長Kevin教練, 將每年固定到台大、師大劍術營的內容 - #亞洲戰爭文化演變小知識 用遊戲的方式分組對抗思考戰術、練習射弓箭、 以及學習面對突如其來攻擊的敏捷度!去年海盜營Kevin教練的日本武術課程是孩子們最喜愛的一堂課!
去年的勇氣訓練影片 👉https://yeslara.com/2020海盜營DAY4
Day 5️⃣.
最後一日我們在 台北市立天文館 集合, 由資深的天文館志工Winnie老師帶領我們孩子一探火星的奧秘!一樓的展廳我們可以看到美蘇太空競備各自用到的設備, 而去年Elon Musk成功的用民營企業將NASA的火箭發射, 也許火星移民之陸真的不遙遠了?😎科技發展的速度都是以N平方的速率加速, let's dream big💫💫
下午我們誠摯邀請家長們到位於艋舺大道上的台北婦女館舞台區, 參與孩子們的成果分享~他們將會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 將這一週所習得的、印象深刻的內容跟大家分享🌷🌷
去年海盜營最後一天的成果發表真的讓Lara以及現場家長們深深感動,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一整週的內容非常充實, 就連大人都沒辦法全數吸收, 但是哪怕只要有一堂課是能深植他們的腦海裡, 進而對未來產生正面的影響, 這樣的小幼苗, 就值得我們種植、灌溉🌱
夏令營有很多不同的形式跟類別, Lara的夏令營希望給孩子的, 不只是一週歡樂的時光, 更是能給他們正能量、對他們未來能產生影響的時刻!
----------------
報名資訊:(一期最多20人 / 只有七月有!)
✅第一期 | 7/12~16 | 9:00~16:30 | 海盜營|7~12歲
👫適合好奇心旺盛的孩子~
💲原價12500/人, 早鳥價9500
✅第二期|7/19~23 | 9:00~16:30 | 人類文化進步史 |9~12歲
👫適合參加過第一期, 或是對歷史、文化有興趣的孩子 ~
💲原價13500/人, 早鳥價10500
🌱🌱兩期合報or家中手足特別優惠18900/人(可分期)
報名表單:
https://yeslara.com/2121_summercamp
.
海盜營資訊:
.
🎯第一期(週) 7️⃣月1️⃣2️⃣~ 1️⃣6️⃣ ⚓️ 海盜探險營⚓️:
從認識10世紀的維京人開始, 一直延續到15世紀的航海大發現。這一段時間的歷史脈絡, 讓我們跟著海洋發展史的航程, 啟動地理歷史的認知!這個營隊包含兩次博物館導覽。
.
詳情請看去年的營隊紀錄:
Day1 👉https://yeslara.com/2020海盜營DAY1
Day2 👉 https://yeslara.com/海盜營Day2
Day3 👉https://yeslara.com/2020海盜營DAY3
Day4 👉https://yeslara.com/2020海盜營DAY4
.
✌️
我給我的孩子世界級的視野, Follow me!🤝
固定生產要素 在 中四下11.01 固定生產要素、可變生產要素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中四下11.01 固定生產要素 、可變生產要素. 135 views135 views. Apr 26, 2020. 1. Dislike. Share. Save. 牛奶小子的經濟小品. 牛奶小子的經濟小品.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