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節年假前讀完《2030轉職地圖》,剛好跟同輩親戚開啟職場話題。想年後轉職?仍舉棋不定?有中年危機?
🙋大家在不同的年齡層與行業之間,聊出許多想法與火花。普遍問題不外乎以下3種類型:
☑️ 屈就低薪卻無從抉擇職涯
☑️ 對前往海外工作充滿憧憬
☑️ 意識到中年被淘汰的危機
📝這篇文章分享我認為這本書最適合的族群,我從32則職涯分享學到的3件事,最後是我應用這本書做出的實踐行動。
-
圖文好讀:https://readingoutpost.com/sandys-recruitment-note/
-
《2030轉職地圖》的作者是具有20多年國際獵頭經驗的蘇盈如(Sandy Su),她跳脫傳統框架在英國進修日文系,再前往日本從事獵頭工作,把海外旅居多年以及接觸國際人才的豐富經驗,精煉成這本專門寫給台灣工作者的職涯規劃操作手冊。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這本書有兩大看點。首先,Sandy歸納多年來的觀察,列舉出求職者最該具備的8大軟性技能,在每一則轉職故事中起到畫龍點睛的功用。其次,書中展示了32則真人真事的轉職案例,範圍涵蓋海內外許多國家,職業跨界程度更跨到令人難以想像。
很應景地,我在春節年假前讀完這本書,剛好跟同輩親戚開啟相關話題。在不同的年齡層與行業類別,聊出了許多的想法與火花。年輕該選擇安定還是冒險?這麼多種職涯道路,究竟該怎麼選擇?挑選後又如何定下心來專心衝刺?
面對各式各樣、排山倒海而來的職場資訊,不免令人感到壓力山大。但這本書就像一張航海圖,讓求職者自己掌舵,決定前往何處。這篇文章分享我認為這本書最適合的族群,以及我學到的三件事:最重要的軟實力、訂做職涯地圖、保持備戰狀態。
-
【這本書適合什麼族群】
-
🎯25歲才剛踏入社會不久的新鮮人
許多新鮮人對一開始接觸的工作感到迷惘,我該先追求安穩嗎?還是放手轉職闖闖呢?這是我想一直做的事情嗎?這本書提醒:「眼光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要有踏出舒適圈的覺悟,書中的各式職涯案例提供了最佳的思考養分。
-
🎯對海外、跨界工作有所嚮往的人
書中特別分享台灣、日本、英國、中國、歐洲的跨國工作案例,揭露如何適應職場文化到跨界轉職的各種心法。從這些故事中,你或許會改變對於跨國工作的舊有憧憬:「許多人自稱跨國工作者,其實只是跨出國家的國界,並沒有跨出工作的國界。」
-
🎯30歲左右對職場迷惘的資深老鳥
本書尾聲的這句話敲響了我的警鐘:「如果隔天起床,發現工作沒了,該怎麼辦?」也值得所有在職場打滾的老鳥深思,自己是否建立了足夠的能力、實力,去面對職場中的黑天鵝事件?例如:公司沒落或倒閉、中年裁員潮、被AI取代工作…等。
-
【1.最重要的3項軟實力】
-
書中的這句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企業給的薪水並不值錢,真正有價值的是在職場中磨練出的軟性技能。」實在是不能再同意更多,普通調薪一般是平緩的增幅,但提升軟實力帶來的升遷、轉職、跨界整合,才是職涯中最大的增值。
Sandy整理多年的獵頭經驗,把職場中的「軟性技能」條列成以下八項:持續學習、創造力、自發性、領導力、批判思考、問題解決能力、人脈網、狼性。接著列出我認為由內而外,最重要且值得提升的三個軟實力:
-
🏷️內部心態:持續學習
這是我認為最該養成的習慣,也是眾多轉職故事裡,共同出現的特質。我最擔心聽到下屬說出:「我做好本分內的事情就好。」隨之而來的,大部分是安逸、卸責、不思進取的表現。持續學習新事物、承擔舒適圈外的業務,才能讓自己的能力不斷拓展。
-
🏷️局部專精:問題解決能力
在職場中隨時提醒自己,是否只提出了「遇到的問題」,卻提不出「問題的解法」?觀察到問題固然很好,但是對企業主與老闆而言,最在乎的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成本、時間。強化自己的專業底蘊,成為一個善於解決問題的職場達人。
-
🏷️外部拓展:人脈網
書中被提及最多次的關鍵字,非人脈網莫屬,尤其是「社交人脈網」和「專業人脈網」這兩個元素,貫穿書中幾乎每一則轉職故事。Sandy分享親身經驗,示範參與各式各樣社交活動的所學,又如何拓展與連接到專業領域的人脈網絡。我相信,這本書的出版,再一次體現了拓展人脈網的最佳示範。
-
【2.量身訂做自己的職涯地圖】
-
雖然職涯規畫沒有所謂的正確解答,但Sandy提供了三個具體可執行的方式:
研讀公司內部組織圖,理解卡位方式與升遷機率:運用書中教學的「公司內部組織圖」方式,分析任職公司的各種業務群,瞭解要獲得內部晉升,應該橫向拓展那些專業?該縱向強化那些專業?埋首苦幹的同時也別忘抬起頭看一下前方路。
掌握競爭對手動向與國際市場需求,鞏固自我優勢:重點在於,若觀察到業界人士正在紛紛離職或轉型,就該注意到大環境有新變遷的警訊。Sandy推薦用國際求職平台LinkedIn,去探索和觀察產業人才的動向,也留意是否該拓展新的能力。
反向運用職業性向測驗,置入履歷與面試作答當中:我也曾經做過許多種性向測驗,倒沒想過可以反向運用來替履歷加分。很喜歡書中這句話:「個人色彩與人格特質是無法被複製的」,瞭解自己的特質,有利於找到匹配個性的職場環境。
書中分享三個免費的線上版性向測驗工具,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考看看:DISC(中文)、MBTI(中文)、Talent Q(英文)。
-
【3.隨時處在最佳備戰狀態】
-
在閱讀書中轉職案例的同時,我腦中不停冒出「倖存者偏誤」的質疑,這些大部分都是成功的故事,那些失敗的例子去哪了?但很快的,這個質疑被我自己釐清。我回顧了一些印象深刻的案例,特別去觀察他們曾經「失敗」的經歷,然後看他們「如何克服」。
透過這個回顧,我把主軸拉了回來,重點在於「如何讓自己隨時處於最佳備戰狀態」,而非膚淺地想複製別人的成功,或者只想走別人走過的路。機會是提供給準備好的人,努力備戰是培養底蘊,成功與否只待機運。沒有準備好的人,機會不會找上門。
從這本書中,你可以讀到許多跨國、跨界轉職的真人真事,可以進一步再發掘,這些故事簡單文字的背後,付出的是多少的準備與辛勞。隨時保持備戰狀態,為的就是突破求職的「天花板」,觀察台灣市場或者放眼全球市場的需求,讓自己成為不被淘汰的人才。
-
【後記:我的實踐】
-
我自己讀完《2030轉職地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認真地更新自己的LinkedIn個人檔案頁。說來慚愧,自從好幾年前建立帳號之後,在上面更新與維護大概不超過五次。這回運用書中概念,搭配出色的網路範例,把曾經的職涯歷程做了一次整理。
第二件事情是,自己著手分析「公司內部組織圖」,觀察跟自己比較相關、相對遙遠的業務領域,所需具備的技能和專業。透過俯瞰的視野,去思考橫向發展還缺乏的專業技能,以及縱向發展還缺乏的軟實力。
最後,推薦這本書給:邁入職場卻茫然迷惘的新鮮人、對跨國跨界工作仍充滿嚮往、想年後轉職卻舉棋不定、感受到中年被淘汰危機的職場朋友們,期許在這片職場汪洋中,助你找到自己的偉大航道。
-
#2030轉職地圖 遠流粉絲團 Sandy's Recruitment note
「國中性向測驗準嗎」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國中性向測驗準嗎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國中性向測驗準嗎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國中性向測驗準嗎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國中性向測驗準嗎 在 Re: [問題] 大家覺得性向測驗有用嗎? - 看板SENIORHIGH 的評價
- 關於國中性向測驗準嗎 在 國中智力測驗準嗎-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 ... 的評價
- 關於國中性向測驗準嗎 在 國中智力測驗準嗎-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 ... 的評價
- 關於國中性向測驗準嗎 在 國中智力測驗準嗎-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 ... 的評價
- 關於國中性向測驗準嗎 在 [問卦] 有國中做的職涯性向測驗的八卦嗎?-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國中性向測驗準嗎 在 111-2性向測驗解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國中性向測驗準嗎 在 [閒聊] 高中測的性向測驗真能代表天賦嗎? 的評價
- 關於國中性向測驗準嗎 在 會考很簡單| 109年升國中學術性向資優鑑定 - Facebook 的評價
國中性向測驗準嗎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交大沒有小朋友…………
交大首辦特殊選才,校長張懋中: 要找到「會發問」的未來人才
作者:王韻齡 (親子天下)
2017-12-15
交大首辦特殊選才,校長張懋中: 要找到「會發問」的未來人才
曾千倚攝
不用考學測的特殊選才已經成為升大學正式管道。交大校長張懋中認為,目前高中升大學考試方式卡住了教育改革,需要趕快改變。他建議國中小家長,不要讓孩子的學習被考試綁住,要增加動手做的機會。
交大今年首度舉辦特殊選才,「百川學士學位學程」不看學測成績,要招收在各領域表現傑出、一般教育體系教不出來的學生。百川的學生入校後,可自由修習所有學院專業課程,第一屆招收20名學生,今年11月已經放榜。這個計畫雖然招收人數少,但是在台灣日益成長的實驗教育界,卻引起轟動。今年特殊選才已經成為大學入學正式管道之一,招生人數擴大到全國,共招收550名。
今年最讓人關注的就是交大百川計畫。交大校長張懋中是台大學士、清大碩士和交大博士,但長期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機系擔任教授,兩年前才回台灣擔任交大校長。或許因為長期在國外教書,外表斯文的他講話非常的直接坦率。「家長跟我說『校長,我們家的小朋友不能睡上鋪⋯⋯』我太驚訝了!在國外沒有人稱大學生是小朋友,我只好跟家長說:『交大沒有小朋友』」。
張懋中自己是台灣本土博士,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當年去美國申請教職時他非常沒有自信,家人朋友擔心:「你這種土博士,人家會要嗎?」但是後來發現,在美國是看能力,「很多人問我要怎樣把台灣的大學建立成一流的世界級大學?我告訴他這很容易,只要在意三件事情:你的教授是哪裡來的呢?你的學生是從哪裡來的呢?你用在教育上面的經費多不多?」
百川計畫是交大要找到多元人才和不一樣大學生的一個重要策略,這樣的招生方式,將可能如何改變台灣的大學教育,國中小的父母又該怎麼看待教育的未來?
以下是張懋中接受《親子天下》專訪,以第一人稱敍述如下:
兩年前我從美國回台灣,接任交大校長,就一直想推動新的升學方法,不要只憑一次性的學測、指考就決定大學的選才,改成高中每一學年結束時,由大考中心命題,做一個全國性的考試,高一考一次、高二考一次,不需要一直重複去記憶三年內教過的內容。到了高三畢業前,只做一次綜合式的能力測驗,來看出學生的性向,接著申請大學。當時與會的大學校長們對此構想都鼓掌叫好,但教育部考量很多,沒辦法落實執行。
目前考招改革幅度太小
在我來看,現在的考招方案改革幅度都太小,都只是「小鍋小灶」式的,怎麼改也都有人不滿意。但既然我的想法被招聯會視為「太激進」,無法接受,我們交大只好自己辦百川。
身為國立大學校長,觀察到現行實驗教育只做到高中,我們希望讓實驗教育學生及在家自學生,也有機會進入國立大學,海納百川,因此將這個計畫命名為「百川計畫」。
我們現在辦大學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學生的一致性太高,今天收進來的是A生或B生,其實沒有什麼很大區別。我們必須用不同的方法取才,否則永遠取到的都是一樣的人;而一個「太均勻」的環境下,不可能產生多大的創新。
今年是交大特殊選才百川計畫第一屆試辦,我們要收的是在各領域表現很傑出、一般的教育體系教不出來的學生。不一定要經過學測,只要能用各種方式證明,自己的英文或是數學,或音樂特別好都行。
今年共500多人報名,只收20人,入選者有的是辯論比賽常勝軍,有的已經建置專業網站、批判能力強,也有外交尖兵、網路作家,還有國際機器人比賽冠軍等等,這些偏才學生平常是無法藉由一般考試進交大的。
特殊選才目的在鼓勵不同想法和背景的人一起加入交大,這比什麼都重要。
我身為交大校長,最關切的是未來10年、20年,我們的學生要在社會上生存,需要的是什麼能力。大學考招方式如果不改革,大家只想守住現況,但整個世界卻在快速轉變,人才的養成接不上未來改變的趨勢,這是很危險的。
台灣學生要多動手做,不要被考試綁住
你問我可否給國中小學生建議?我想只是建議應該沒什麼用,最主要問題卡在高中升大學的考試方式,年輕人長期被考試綁住,花了太多時間在準備考試上,沒有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專長。
有調查顯示,過半大學生不喜歡自己選的科系,我想即使在交大,也差不多是如此,像是在computer science(資訊工程)相關科系裡,卻有學生不喜歡寫 code(程式),那他很可能就在這裡浪費了4年,出了社會也還是不喜歡寫程式。
我們工科精神是以動手做為主,當年在美國任教時我就見識到,學生實驗室一間間從傍晚開始呈現爆滿狀態,24小時燈都亮著,學生主動相約做一個機器人或是太陽能自動車,但我們這裡的學生,如果你叫他做一個課外的專案,絕大多數人的意願是零。你不覺得有很大的文化差異嗎?
台灣學生往往只想達成學校規定的最低要求,念什麼科系並不一定是真有興趣;如果國中小學生可以改成3點放學,就有很多時間去探索,不至於長到了18歲,看來還是像個5歲孩子。
不要讓18歲的大學生看起來像5歲
每年開學都有家長跑來找我說, 校長,我們家的「小朋友」不能睡上舖,會掉下來;也有人在公開的場合要求學生宿舍床上要放張小桌子,方便小孩做功課,但另一位家長又堅持這樣絕對不行。我實在太驚訝,在國外我不曾聽過有人叫大學生是「小朋友」的,只好教育家長們,來到交大的學生都已經長大成年了,「這裡沒有小朋友」,以後像這樣的問題,別再提出了。
我非常希望能引進一批學生,有能力在課堂上主動發問,最好還用英文發問,來帶動全校其他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他們可以打破系所限制,例如資工專長學生也去選修英美文學,因為跨領域、雙主修人才將是未來主流。
我認為與其開放實驗大學,不如鼓勵所有大學,敞開大門歡迎非體制內的學生,為他們創造一條出路。
百川計畫會一直辦下去,我不會以未來有多少學生念到畢業,來定義它是否成功。大學生可以提前修滿學分畢業,也可以休學去創業,都有無限的可能,無論如何至少我們嘗試過了。
張懋中小檔案
現任:交通大學校長
經歷: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機系教授。2015年12月獲選為美國發明家學會(NAI,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 的發明家院士(NAI Fellow),2015起擔任國立交通大學校長。
特殊成就:研究專長是高速半導體元件,在通信、雷達、攝像等系統開發和實際應用領域,是首屈一指的權威代表。
學歷:台大物理學士、清大材料碩士、交大電子工程博士
歡迎特殊人才, 同行致遠!
國中性向測驗準嗎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十二年國教,有誰想過課綱設計的問題?】
文/彭菊仙 Chu-Chu 媽咪
大兒子上了七年級之後,不少關心「十二年國教」的朋友問我:你贊成十二年國教嗎?你覺得可能成功嗎?你覺得PISA 考題好不好考?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覺得國中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制度面,而是教學內容面。
我只有一句話:國中生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多到----
1.大多數老師可能根本無暇去考慮十二年國教這個新制度怎麼玩?因為天天都得趕進度,稍一怠忽,課綱規範的內容就被耽擱,進度落後。不要說教不會,而是教不完!
2.大多數的孩子無暇考慮所謂「十二年國教」強調的「提前進行自我探索、生涯試探」,因為每天焚膏繼晷,都放在預習、複習當日所學,心神耗盡,甚至不敷使用!
3.國文、英文、數學、生物、歷史、地理、公民,科科都難,既深又廣,盡責盡力學習的孩子,只有鎮日伏案,才可能消化完畢。
PISA強調不考記憶題,要考整合題、生活應用、靈活思考題,所以國文的考題天馬行空,把每個孩子都當成從小在書香門第裡飽讀經書的「文學家」來考!國文裡有一大堆的邏輯比較、修辭考驗,還有一大堆孩子從未碰過的詩詞歌賦,這,倒讓我懷念起「有背有分」的年代啊!
扣上一個「考總體語文程度」的大帽子,結果,孩子的壓力更大,「未知」的考題,讓孩子彷彿跳進「汪洋大海」裡撈針,古今文學都要撈到,這樣,不僅得不到浸淫在文學海洋裡優游享受的樂趣,沒多久,孩子卻被無盡的海水吞沒。
生物是最令人不解的科目,不論生殖、遺傳、演化、生物分類,每一個部分的份量都遠遠超過當年我所學,光是弄清楚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就會佔去孩子課後大部分的時間,但是孩子光是讀通課本的基本理論,也絕對無法勇敢面對新出爐的百變PISA考題!無疑的,生物課的設計似乎又想把每一個孩子都當成「未來的生物專家」來栽培!
而數學,那就更不在話下,進入國中,各種新的數學觀念、數學符號紛紛出爐:絕對值、代數、函數、多元方程式…,每一部分所學節奏非常明快,還來不及弄清楚一個觀念,新的又接踵而至,而可怕的是,數學是不能分割的,融會貫通才能進考場,也才能面對如同變化球的PISA題!難怪數學這一科,進入國中的孩子有一半會自動放棄!
自從有了PISA這個新名詞,連歷史地理公民這些社會科學的考題似乎也都一個一個都變成了「閱讀測驗型的智力測驗」,沒有靈活的頭腦,光是用功讀書,絕對無法接受挑戰;但是用功了考不好,這些立意良好的PISA 考題反而變成「整人遊戲!」
除了學科,還有所謂的「非考科」---生活科技、健康、視覺藝術、音樂、家政、體育,基於男生女生兩性平等,每個人都要術德兼些,手要巧、會煮菜、會做女紅、體力好、會唱歌、會演奏樂器、會敲敲打打做工藝品之外,還是要----很會考試!
因為每一學期這些非考科的每一科都有「紙筆測驗」,連體育音樂美術都要考,孩子才準備完學科的段考,筋疲力竭,喘一口氣,又得埋頭在這些非考科的背誦記憶之上!
上學期,大兒子的生活科技實作的部分拿了100分,因為他很喜歡自己設計「連鎖反應」的實作設計,但是一做紙筆測驗,卻拿了慘不忍睹的分數;喜歡拉琴的他,音樂紙筆測驗的分數也很刺眼!
我實在不解,為什麼連這些能融進生活裡的科目,也要這樣評量成績?難道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評量孩子愛不愛音樂?懂不懂得生活美感嗎?愛不愛運動?有沒有運動家精神?會不會做基本家政與生活自理?
我其實很想請教育當局隨便一個科長來過一下國中生活一學期,實際來感受一下,才會知道他們學習上遇到什麼問題?他們在快速成長期中適不適合這一整套的課程綱要?
對!問題首先在於「課綱」啊!這個部分設計不良,不用再進一步談什麼十二年國教?談美麗的生涯探索願景啊!
近來和美國的友人聊天得知,他們的國中學制已經採取「選修制度」,也分「級別」,在固定的基礎課程之外,對於其他額外科目有興趣,則依個人的性向與喜好、以及程度來選修。
每當孩子在讀惱人的生物時,我就想,這麼艱澀難懂的大量知識,每個孩子都讀得通嗎?能不能分級?一般孩子必修基礎級課程,真的有擋不住興趣的孩子再來選修晉級課程,這樣不是很好?
一個朋友的孩子一考起國文,信心盡失,因為怎麼用功都考不出好成績,因為考題是設計給「具有科學統整能力的的文學家」來考的!能不能,不要把每個孩子都想像成未來的大文豪,而且是具有歸納分析科學能力的大文豪!能不能給一般孩子真正基礎、實用的學力?行有餘力,興致滿滿,再提供給孩子進階選修的機會?
所謂的性向探索、生涯探索,不是需要這樣「選修的機制」做配合嗎?
國中孩子真的太累了!偏偏他們的身與心在此時翩然快速成長,國中卻變成樣樣都要學、樣樣都要通過紙筆評量的壓力大鍋!教育當局可以派每一個科長進駐到各個國中,實際感受國中生三年的生活,才知道,我們的課綱,問題在哪兒?
至於非考科,我們的課綱幾乎是在訓練十項全能的天才,除了基礎學習,能不能讓孩子行有餘力,依照自己的興趣來選修課程?能不能不要再使用紙筆測驗來評量孩子這些生活或鑑賞能力?
十二年國教推得沸沸揚揚,但,更該關心的事「課綱設計」的根本問題。
國中性向測驗準嗎 在 國中智力測驗準嗎-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 ... 的推薦與評價
2022國中智力測驗準嗎討論資訊,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資訊整理,找國中智力測驗準嗎,國中智力測驗線上,智力測驗分數查詢在Instagram影片與 ... ... <看更多>
國中性向測驗準嗎 在 國中智力測驗準嗎-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 ... 的推薦與評價
2022國中智力測驗準嗎討論資訊,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資訊整理,找國中智力測驗準嗎,國中智力測驗線上,智力測驗分數查詢在Instagram影片與 ... ... <看更多>
國中性向測驗準嗎 在 Re: [問題] 大家覺得性向測驗有用嗎? - 看板SENIORHIGH 的推薦與評價
要討論這個問題,請先分清楚「性向測驗」 & 「興趣測驗」
性向測驗:
針對某種「特殊能力」的「潛能」所設計出的認知測驗,題目都是知識題,有標準答案
目的是要預測受試者在某學習領域出類拔萃或失敗的可能性,通常用在鑑定資優生&選組用
比如外語學習性向測驗,就包括對音素的敏感度、機械式記憶、文法分析歸納能力等
至於國中和高一常做的「多因素性向測驗」則包括文法修辭、詞彙、計算、挑錯、空間等
↑常模超級古老,不要盡信 XDD
算是比較全面性的性向測驗(有些接近智力測驗,但各分測驗範圍更明確)
興趣測驗:
針對個人的個人對不同領域的知識「興趣」做測量,題目都是問個人的感受
會說「我喜歡在OO地方做XX的工作」,然後用五點/四點量表問你是否同意,沒有標準答案
比如大考中心出的興趣量表
↑ 大家所說的「性向測驗」應該是指這種吧!?
以信度(每次所得分數的一致性)和效度(測驗達到本身目的的程度)來說
情意測驗(如興趣、人格)絕對會比認知測驗(如性向、智力)來得低
但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幾種興趣測驗,也能達到低度
(.1~.3的係數,能解釋百分之1~9的變異量)
有的甚至是中度相關(.3~.5的係數,能解釋百分之10~25的變異量
所以興趣測驗"不大準"是正常的,但"沒有參考價值"是假的
※ 引述《gr1031 (G.R.)》之銘言:
: ※ 引述《lovekimbum (天涯海角)》之銘言:
: : 以前國中 高中也做過像賴氏人格測驗
↑這是標準的"人格測驗",測量情緒問題
跟上面兩種測驗八竿子打不著邊
: : 分組前也做過心理測驗
: : 但是對我來說 做測驗對我來說似乎沒用
: : 因為喜歡什麼 自己的專長在哪 自己心裡最清楚!!
興趣測驗答題時很容易受到"心向"(如:社會觀感)的影響,故有時不易反映真實想法
: : 像我很討厭 數學 物理 我就不可能會去選自然組
: : 所以我一直很恨 為什麼學測還是要考物理 = =
: : 為什麼不把學測的規定改成
: : 自然組考 國 英 數 物理 化學
: : 社會組考 國 英 數 歷史 地理
: : 其實很多社會組人 大學讀了語文類科系 或者是社會服務科系
: : 就再也不會碰數學了
我高中時和原po一樣,想讀個不必碰數學 & 任何理科的語文科系
卻臨時被家人弄到去讀特X系,唸一堆心理統計、人體生理、普通心理(雖都只是皮毛啦)
才發現自己對心理學等"社會科學"(而非文學)最有興趣
很慶幸自己高一在數理班,國中也很認真,所以理科很紮實,邏輯比一般文科生強!
: : 雖然我現在讀國際企業管理系 還是有微積分跟統計學 = =
: : 我恨.... 哈哈
: : 大家覺得做心理測驗有用嗎? 老實說 我根本不會管測驗結果
: : 就直接挑我喜歡的說
: 我印象中 高中好像做過兩、三份性向測驗
↑興趣測驗!?
: 其中有一份說 我適合作服務業之類的
: 另外一份主要是講性向
: 結果出來是單碼型(A) → 藝術領域
這叫做何倫碼,總共有藝術(A)、社會(S)、企業(E)、事務(C)、研究(I)、實際(R)六型
呈六角型相對A的相反是C,但也有兩種並存者(比較少)
一般人會有幾組三碼組型(越前面越明顯),但也有像原po這樣只有少數一兩碼的
另外何倫碼還有理想我(自己"以為自己是")和實際我(測驗告訴你的結果)
兩種,輔導室強調的都是實際我,但有時候對照理想我也滿好玩的
→小弟我的"實際我"組型是SEA & ESA "理想我"組型是ISE 剛好都符合心理系的特質
(所謂心理系的特質,是去找心理系學生去做此興趣測驗,得到"該科系大多數人較符合
該組型"的結論)
我老姊組型RI就超級難選,唯一符合的科系是現在最夯的牙醫(當初熱門度還好)
卻因為"沒進過牙醫診所 不知道牙醫在幹麻"而選了中X系八年不歸路........ XD
↑當年可雙修 分數比牙醫高的那個
: 我當時唸的是三類組 現在在大學念醫學院相關科系
: 填志願時 我壓根沒想過去參考什麼性向測驗
: 也談不上對什麼科系特別有興趣
: 所以我就用刪去法
: 我不要唸數學 最好一輩子都不要碰到~
: 高中數學唸排列組合和機率 一整個就是肚爛到不行
: →商學院、理工學院全滅
: 雖然我大一還是得修微積分 修得蠻肚爛的
: 倒也不算造成我極大的困擾
: 那剩下來的就只剩文學院、法學院和生物相關學院
: 法學院 條文有點難背......
: 文學院 自己也不是有興趣到想念文學、各種相關知識
: 至於藝術相關科系 感覺自己沒那本錢~
: 加上考量到高中是唸三類的
: 我最後選了醫學院
: P.S.
: 家裡很不爽 父母不太支持 吵了幾天
: 讓我填完想填的之後 隨便他們填
: 好險 有上我要的 感謝上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7.105.50.17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