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譯名,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自19世紀初美國博多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繫起來後,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對它進行研究和討論。 雖然人們對於通識教育這個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對於通識教育的目標人們可以達成共識。詞語起源
80年代中期,中文“通識教育”一詞由臺灣學者根據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譯轉換而來。 翻譯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於“通”和“识”的解釋。 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譯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將liberal education譯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研究中心
發展歷史
通識教育本身源于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于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於是創造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 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
古代中國
通識教育的思想,源遠流長。 《易經》中主張:“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張,做學問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古人一貫認為博學多識就可達到出神入化,融會貫通。 《淮南子》中說“通智得而不勞”。 通識教育可產生通人,或者稱之為全人。 《論衡》中說:“博覽古今為通人”、“讀書千篇以上,萬卷以下,弘揚雅言,審定文牘,以教授為師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 通識教育可產生通才,即博覽群書,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學多識,通權達變,通情達理,兼備多種才能的人。
古代西方
西方文化中通識教育思想同樣也很古老,亞里斯多德主張“自由人教育”,他的對話式、散步式、討論式多學科教育,被稱為呂克昂式逍遙學派。 伴隨工業革命,由紐曼宣導的博雅教育,主張培養博學多才、行為優雅的人。
現代教育
由馬修·阿諾德多方宣導的現代大學“通識教育”影響廣泛,備受關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學的認同。 例如,較早開展自由教育的耶魯大學宣導學生選修人文藝術課程;哈佛大學則在通識課中極力打造通識核心課程,在教育計畫中宣導文理交叉;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文庫”與芝加哥大學的“名著課程計畫”在通識教學中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試圖把“全人類的文明經典”介紹給學生。 臺灣大學、臺灣輔仁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在通識教育中,也試圖增加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拓展學生視野,使學生兼備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
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與專業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選擇,但其本質上,卻是對“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 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學問家、大思想家”為榜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的可貴品質,而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終極追求。 因為,教育不是車間裡的生產流水線,製造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模式、同一樣的思維。 而是開發、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 因為通識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產品”。
概念論述
其一,從通識教育的性質角度加以闡述。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通識教育是“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通識教育是對所有大學生的教育;通識教育是一種大學理念,即整個大學的辦學思想;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同義,通識教育的實質就是對自由與人文傳統的繼承。
其二,從通識教育目的的角度進行闡述,如:“通識教育指非職業性和非專業性的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通識教育作為大學的理念應該是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層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通識教育旨在給學生灌輸關於好公民的態度和理解”等等。 這類定義強調通識教育是關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諧發展的教育。
其三,從通識教育的內容角度進行論述。 如:“给20歲-25歲的青年一種關於人類興趣的所有學科的準確的、一般性的知識”;“通識教育是一種使學生熟悉知識主要領域內的事實的思想的教育類型”。 這類定義認為,通識教育是關於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是非專業性的、非職業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為職業作準備的知識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範圍寬廣全面。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中對“通識教育”闡述為:
1、近代關於教育目的和內容的一種教育思想以及據此實施的教育。 在高等教育階段,指大學生均應接受的有關共同內容的教育。 通常分屬若干學科領域,提供內容寬泛的教育,與專門教育有別。1829 年,美國帕卡德撰文為大學課程設置中的公共課部分(當時包括古典語文、文學和科學課)辯護,認為作為進行專業學習的前提,學生必須學習這些公共課,以得到應有的共同培養,並稱這部分教育為通識教育。 此後這一概念有所變化。1945 年,哈佛大學發表《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即哈佛“紅皮書”)提出:教育可分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兩部分。 前者作為大學教育的一部分,主要關注學生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後者則給予學生某種職業能力訓練。 兩者有區別,但並非相互對立和割裂。 報告所建議的通識教育課程包括:文學名著、西方思想與制度、物理科學或生物科學導論課,以及屬於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其他課程各一。 後哈佛大學歷年均對本科生提出學習此類課程(稱“核心課程”)的具體要求。1992年的要求是:在外國文化、歷史、文學與藝術、道德修養、自然科學、社會分析6 個領域各修若干課程,其總量應達畢業要求的學習總量的1/4。 還要求學生通過自學考試或選修某些課程達到規定的“數量化推理要求”的標準。 美國其他高等學校實施通識教育的方式約有三種:(1)與哈佛大學相同,在全體學生均須學習的若干領域內開設一系列內容廣泛的課程,並規定學習此類課程須達到的總量。 (2)分佈必修式。 學生須在規定的不同學科領域(一般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至少各修習一定門數或學分的課程。 (3)自由選修式。 學校對通識教育要求學習的課程不作具體規定,由學生自行選擇有關課程組成。 通識教育的思想已被廣泛接受,這種教育亦已在許多國家實施。
2、見“自由教育”。
意義價值
1、通識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學普遍接受的國際化議題,因而應當引起中國教育界的充分重視。 如果對通識教育沒有國際化的認同,就會在相當程度上失去話語權,失去國際共識,從而也就失去國際交流的一些前提。 對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使通識教育溶入中國高等教育的基礎概念中,從而豐富和發展我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通識教育實際上是素質教育最有效的實現方式。 在通識教育中,貫徹“博學與精專相統一的個人化素質教育”,把通識教育分解成哲學社會科學素養、人文素養、自然科學與技術素養、美學藝術素養、實踐能力素養等五大模組。 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實際跨學科、跨專業自由選課,充分發展個性,博學多識;鼓勵學生從難、從嚴、從自己實際出發自主選課,從而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全面提高素質。
3、通識教育也是“大學精神”的課程實現方式。 現代大學,大多數都貫徹和踐行著“民主、科學、真理、正義、自由、寬容”的大學精神,這種精神不僅需要大學體制保證來實現,同樣需要課程體系來實現。 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力圖把學生培養成崇尚科學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義,尊重他人善於溝通並能“仰望星空”的人才。
4、通識教育是現代教育理念中國化的實踐過程。 無論是國外與通識教育相關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訓練等教育方式;還是中國貫徹多年的素質教育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以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還有培養一專多能、德才兼備的人才教育;或者弘揚傳統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蓋在通識教育的範疇之中。 這種包容體現了中國通識教育即有中國特色,又全面改革開放面向世界。 用通識教育的理念可在相當程度上,整合多樣性的現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賦予通識教育以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既體現時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現代科學技術與中國傳統的文化典籍結合起來,把現代資訊文明與中華優秀文化歷史統一起來。
5、通識教育是防止學生偏科的重要方式。 中國教育由於歷史的原因,偏科、專業過窄的情況比較嚴重,在中學打基礎時就分文科、理科,進入大學又產生較嚴重的文理分家。 而通識教育則規定學生必須跨專業、跨學科選課,禁止選那些與本專業相重複或相關相近的課程,這就從制度上保證了學生課程結構的合理性,從而也就能使學生知識結構趨於合理。
6、通識教育還能防止因應試教育出現“高分低能”學生。 因為通識教育特別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以北師大為例,他們把能力素養課作為通識教育五大模組之一,強調讓學生必選和通選,同時與國家人事系統的專業資格證書自願培訓相結合,從而可以全面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必要性
通識教育的性質決定了通識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而現今教育制度的漠視通識教育及其所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愈發表明了通識教育的必要性所在。 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2]
1、全球化趨勢所帶來的多元文化之間的衝突碰撞,迫切需要大學的通識教育。
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整個世界日趨一體化。 在此一體化的過程中,首先即會碰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這個問題便是不同文化之間衝突碰撞的問題。 在這種多元文化的社會裡,我們必須要相互尊重各種不同的文化,必須要學會欣賞其他文化的長處,而不能以自己的文化固步自封,當然,同時不能去閉著眼睛一味盲目崇拜。 當代教育的日趨專業化,不僅使人變成了單向度的,而且知識也變成單向度的。 知識與人的基本情感、道德倫理開始劃清“楚河漢界”,使整個社會日趨冷漠、無情甚至是殘暴。 面對這種問題,我們不能不承認,正是我們大學對於通識教育的不夠重視,才引發了這一系列問題。[2]
2、我國高校長期實行的專業化教育模式迫切呼喚大學通識教育的出現。
專業化教育模式是我國高等教育在特定時期、特定社會背景中的選擇。 這個選擇儘管在當時有合理性,對我國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不過缺陷也是明顯的。 過分強調專業劃分,把學生的學習限制在一個狹窄知識領域,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社會生產的發展日新月異,舊工作崗位不斷消失,新工作崗位不斷出現。 而高等教育中專業的變化,已經無法跟上社會職業的變化。 過去大學畢業生就業中的“專業對口”已經不再是一個目標了。 高等教育的專業化做得越好,學生就越難適應變換了的工作,情況可能越糟糕。 應對工作崗位的變化,培養學生的一般能力,似乎比專業化更為有效。 而當前的產業升級和建立創新型和諧社會要求高等教育培養深入瞭解人性、市場和社會的人才。[2]
內涵外延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首先指的是一種教育理念,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大學的辦學理念,來自各方的人一起學習。
最大困境
通識教育所需要的“通識”有待研討,正如清華大學劉東教授指出:要想深入打破通識教育的困境,首先需要弄清的是,在當今這個亂糟糟的全球化時代,究竟什麼才算得上名符其實的“通識”? 事實上,在這個各種文明規則不斷衝撞磨合的緊要關頭,究竟作為一個地球人至少需要知道些什麼,還根本就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通識教育缺通識”是通識教育的最大困境。
基礎教育
詞語定義
基礎通識教育是在中國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的通識教育,由素質教育專家裡京創立。
創立背景
由於中國基礎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學科為主導的教育模式,以及應試教育的長期導向作用,使基礎教育在單一學科教育上越來越深入,學科分化加劇,基礎教育功利性越來越明顯,而在人文、心靈和智慧等會通教育方面卻越來越弱化。 基礎教育已經走向思想單一、思維狹窄、僵化,缺乏思辨性、創造性思維的模式,對中華民族的智慧培養非常不利。
為改變這種基礎教育態勢,裡京先生毅然辭去省政府等公職,全身投入到基礎素質教育研究實踐中。 經過多年調查研究,裡京將全人教育劃分為“靈性與情感教育」「技能教育”和“創造教育”三個層次,認為從少年兒童的學習心理和思想發育來看,基礎教育正是“靈性與情感教育”的主要建構階段,包括情感、藝術、語言、思維與思辨思想基礎,也可以說基礎教育就是靈性的教育。 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更需要給少年兒童提供一種普適的靈性教育,在這種普適的靈性教育中去發現天賦,而不是培養預定的天賦。 裡京認為,我們當前的基礎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是一種學科單一模式化的定型教育,是一種首先賦予了成年人強烈功利性的設定“天賦”培養的教育,大大擠壓了靈性教育的空間,不利於思辨和創造性思維培養。
裡京認為,適合基礎教育的普適的靈性教育最基本的知識體系應由本民族的文史、全人類的文史和基礎科學人文思想構成,這是一個未來人才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思想底蘊。 所以,在未來的基礎教育中,應該加強不分學科的具有基礎教育特性的會通教育或通識教育,即加強基礎通識教育。[4]
為實踐基礎通識教育,裡京汲取人類發展史中歷史、文學、哲學、藝術、科學、人文精華,借鑒傳統啟蒙韻文編寫形式,創作出一套主體為四字一句,雙句成韻,通篇押韻,為學習者提供一套易於上口、博導聯想的通向古今會通、中西會通、文理會通 、科哲會通、思想大成的基礎學習典籍,名為《英才通識·四字經》,並創立基礎通識教育模式,使孩子在無壓力的韻文誦讀中,在琅琅上口、鏗鏘悅耳的文學美感中,潛移默化地承悟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精髓,為孩子們打開思想之門,在遼闊的思維空間中播種思辨、創造性的種子, 開拓一條少年精英思想基礎教育之路。
明末大科學家、中西會通第一人徐光啟說:“欲求超勝,必先會通”。 我們處於資訊化時代,資訊的過濾與基礎“會通”越來越重要,因此基礎通識教育必將成為未來基礎教育成功的關鍵。
80年代中期,臺灣學者翻譯得來。
general education
曾譯
一般教育
普通教育
通才教育
拉丁語(stadium generale)詞源含義
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学习。
general
不是“普通”“一般”“平常”,是“for all”,为所有人而设。
牛津英语字典“general”解释
解释:非专门的、一般的、普遍的;普遍的、全面的、整体的。
揭示通识教育特点。
对整体产生影响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与专门教育相对应的普遍性和一般性。
基本理念
1. 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
2. 大学的办学理念。
各国及各地现状
美国
美國通識教育運動代表人物、事件赫欽斯(Robert M. Hutchins,1899-1977)
1. 宣導通識教育。
2. 面向所有人的教育。
3. 不管他是否進大學繼續深造,它對每個人都是有用的。
4. 「沒有通識教育,就沒有大學。”
1945年,哈佛紅皮書《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包括大學和中學
1947年,杜魯門總統高等教育委員會的報告《美國民主社會中的高等教育》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發生在美國的這場通識教育運動產生的影響。
1. 所有美國高校都捲入其中。
2. 社會及各種學術團體都表現濃厚興趣。
3. 呼籲“教育中在民主社會中的作用是確保不同個人和群體的平等自由和平等機會。 教育要起這樣的作用,就必須改變其手段和方法以適應多樣化的學生群體。 通識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價值、態度、知識和技能,從而使他能夠在自由社會中正確地、很好地生活。”
目標:培養富有責任感的公民、有教養的人具備的能力。
1. 有效思考的能力。
2. 邏輯推理。
3. 關係理解。
4. 想像力。
5. 清晰溝通的能力。
6. 適切判斷的能力。
7. 對多種價值觀的識別選擇能力。
能力培養需要三大知識領域整合的學習。
1. 人文。
2. 社會。
3. 自然科學。
課程設置通識課程。
1. 英文寫作。
2. 核心課程。
3. 自由任選。
4. 主修專業課程。
5. 自由選修課程。
6. 想像力。
中國臺灣
目標:培養完整的人、通達有識見之人
時間:1984年開始
大學教育的目的
1. 培養有能力的工作者、生產者通識教育是當今大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它由中世紀博雅教育發展而來,旨在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負責任的公民。 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對大學課程進行設計,以建立能夠適應通識教育要求的課程體系。 作為一門課程,科學史能夠滿足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核心要求,是通識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課程。 科學史融入通識...
...
節錄網上
國北師培系統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名單之後系列文章一路下來介紹了許多畫家,而今天要介紹的這位,是入選臺展第一回的畫家南條博明,我們對其所知並不多,只知道曾在新竹中學任教的他,在新竹留下了三段故事,也對早期新竹美術的發展頗有貢獻。
而他所留下來的畫作,據說仍收藏在臺灣民間,不知有沒有人認得他呢?不認得的話,不妨從老照片與畫作中認識這位新竹畫壇的先驅者。
#名單之後023
【名單之後】南條博明在新竹留下的三段故事
南條博明 入選 台展第1回
第一,對早期新竹美術發展的貢獻。
南條博明和新竹西洋畫的興起有關。根據1976年出版的《臺灣省新竹縣志》記載:「昭和元年前後,新竹創立有『白陽美術研究會』,是為洋畫之萌芽時期」。[1]「白陽美術研究會」,亦即「白陽社」,是新竹地區第一個研究西洋畫的美術團體,起初由畫家黃瀛魁組織,他曾於台北師範學校受教於石川欽一郎。
一開始的白陽社參與人數不多,直到新竹中學教師南條博明接任後,白陽社開始有了進展,[2]西洋畫也因此在新竹地區逐漸萌芽。1932年,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返鄉的新銳畫家何德來又重新改組白陽社為「新竹美術研究會」,南條博明則擔任該會顧問。從1934年的一篇報導來看,這個研究會在當年舉辦的展覽,參展者已涵括了等許多新竹地區的西畫好手,觀眾也達到千餘人,[3]西洋畫在新竹顯然已有了風氣。
第二,南條博明交給朋友保管的作品。
南條博明在1924年至1932年之間於新竹中學任教。[4]曾經,新竹中學的大講堂,懸掛了一幅相當巨幅的畫作,就是他的作品,所描繪的則是由高處俯瞰的層層山巒。只是日治時期結束後,包含這幅畫在內,南條博明的許多作品迄今仍不見蹤影。
不過,根據《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3》一書記述:「 家住竹東的鍾廷麟,半個世紀前接受友人的囑託,保管新竹中學校創校初期圖畫老師南條博明的相簿和西畫作品」。後來,鍾廷麟曾試過許多辦法,希望將作品物歸原主,可惜最後南條博明已過世,他的兒子也戰死。[5]時代更迭,南條博明與他的作品已永遠分隔兩地,這些作品的目前還留在新竹嗎?仍待進一步的追尋。
第三,學生蔡蔭棠對南條博明近70年的感念之情。
出身新竹的畫家蔡蔭棠,因為南條博明的影響,讓他畢生鍾情繪畫。
「他跟我講,他小時候怎麼樣拿到第一套油彩、繪畫的油彩,他是怎麼樣的興奮。我就記得,當他在談論這件事情的時候,他的兩眼都是發光的。」
蔡蔭棠的女兒,這樣形容父親的創作起點。[6]而投身繪畫、留下千餘件畫作的蔡蔭棠,之所以能擁有第一套油彩,這段故事,正與南條博明有關。
在新竹中學任教時,南條博明十分欣賞蔡蔭棠的繪畫才能。為了鼓勵他繼續學習油畫,這位美術老師遂到蔡蔭棠家中進行訪問。蔡蔭棠的父親於是拿出了三十元,讓兒子購買畫具。蔡蔭棠一口氣買下了畫箱、畫架、三腳椅、顏料和兩塊四號畫布,也就此開始了他的繪畫生涯。[7]
1976年出版的《蔡蔭棠油畫選集》,也談到了南條博明和蔡蔭棠的第一幅油畫習作:
讀中學二年的寒假,在故鄉新埔街的東邊叫做四座屋的田野眺望市區,寫生了一幅小品。這是開始學油畫時的習作,自不值一視。可是因蒙指導老師南條博明先生的潤色而一直珍藏到現在。看此小幅使我無限地懷念恩師當年的懇切指導而感慨萬千。[8]
這幅題名《新埔》的小品,或許就使用了蔡蔭棠用父親的三十元所買下的畫材與四號畫布吧。《新埔》一作,見證了蔡蔭棠和南條博明的師生情誼。蔡蔭棠感念南條博明當年的指導,直到1994年出版的第二本《蔡蔭棠油畫選集》仍不忘提及:
回顧一九二五年就讀中學時,蒙美術老師南條博明先生的懇切指導,學習油畫,至今已經過了六十八個歲月。其間從未中斷作畫,而其作品當不敢自稱為佳作,但也都是貫注全神,費盡心血的成果。[9]
翻向此部選集的扉頁,蔡蔭棠則留下了如下字句:
此畫冊奉獻給
親愛的父母親暨我的畫作指導老師南條博明先生
在天之靈[10]
南條博明的名字在蔡蔭棠心裡已與父母並列。這位美術老師善盡教師職責,給予學生指導。南條博明當年花費心力教導繪畫,為台灣培養了卓越的藝術人才,留下的也是另一種藝術成就。
南條博明現在所留存的紀錄、畫作可能不多。但是,包括「西洋畫風氣的推動」、「鍾廷麟保存的作品」以及「對蔡蔭棠的深刻影響」在內,他在新竹留下的這三段故事,值得我們好好思考,深入了解。
#名單之後023
撰文|磚木取夥
註釋:
[1] 參見黃旺成監修,黃旺成、郭輝纂修,《臺灣省新竹縣志》(新竹:新竹縣政府,1976),卷11,〈藝文志〉,頁20。
[2] 參見蔡國川,《竹塹藝術家薪傳錄》(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4),頁76。
[3] 參見〈新竹‧美術展覽〉,《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6月5日,夕刊4版。
[4] 根據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之檢索結果。網址: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5] 參見潘國正,《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三》(新竹市:新竹市政府,2002),〈1930新竹西畫播種者南條博明〉,頁64。
[6] 參見影片「學藝有成(台灣前輩畫家蔡蔭棠紀念 1)」,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dLPVkcNRyM
[7] 參見賴傳鑑,《埋在沙漠裡的青春—台灣畫壇交友錄》(台北市,藝術家,2002),頁71。關於這位美術老師就是南條博明的推測,參見林保堯,〈「獨學」豐華──蔡蔭棠〉,收錄於氏著,《臺灣美術全集23‧蔡蔭棠》(臺北市:藝術家,2002),頁17。
[8] 轉引自林保堯,〈「獨學」豐華──蔡蔭棠〉,頁18。
[9] 蔡蔭棠,《蔡蔭棠油畫選集》(出版地不詳:蔡蔭棠,1994),頁7。
[10] 蔡蔭棠,《蔡蔭棠油畫選集》,扉頁。
參考資料:
‧何政廣發行,《臺灣美術全集第23卷—蔡蔭棠》,台北市,藝術家,2002。
‧蔡國川著,《竹塹藝術家薪傳錄》,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4。
‧賴傳鑑著,《埋在沙漠裡的青春──台灣畫壇交友錄》,台北市,藝術家,2002。
‧潘國正著,《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3》,新竹市,新竹市政府,2003。
‧網路影片〈學藝有成(台灣前輩畫家蔡蔭棠紀念 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dLPVkcNRyM〉
國北師培系統 在 戴遐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是臺北市立大學的校慶大會,就一年的時序來看,大約再過一個月,就是「冬至」,英國詩人雪萊(Shelley)曾經說過,「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其實,不但春天不遠,明年夏天、臺北市政府舉辦的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也愈來愈近了。
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建校於1895年芝山巖國語學堂,更於1896年創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1919年改名「臺北師範學校」,是享譽全臺、培育無數師資的「北師」。此外,天母校區自1968年臺北體育專科學校創校,人才輩出,不但「北體」校史輝煌,也在客觀環境艱困年代,具體實踐創校校長--林鴻坦校長名言:把不可能變為可能。在臺灣史上,臺北市立大學是高等教育的發源地,相信各位貴賓、師長朋友,進入本校博愛校區大門時,都會看到高掛行政大樓二樓、上面書寫著「臺灣高等教育第一校」幾個大字的橫幅。
臺北市立大學,曾經培育許多臺灣人才菁英--傑出校友例如運動健將王建民、陳詩欣…,藝術家黃土水、陳澄波、李梅樹,文學家吳濁流,音樂家鄧雨賢,我們除了同感榮耀,更要在校慶大會,謝謝每一位師長,有師長們辛苦付出,才有學生的成就。回顧本校校史,1945年至1979年,博愛校區曾擁有長達34年、只招收女學生的「女師」傳統,可說令人記憶深刻。從「北師」、「女師」,到「北體」,如今,又新設「市政管理學院」,一路走來,臺北市立大學已經成為「臺灣教育系統」,更可謂是「師資培育典範大學」、「奪金選手重鎮大學」,「都會特色創新大學」。
臺北市立大學目前有五個學院:教育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理學院、體育學院、市政管理學院。明年夏天,目前的大四同學即將畢業,這一群我們親愛的同學,是在2013年秋天,一起進入臺北市立大學就讀的大學生,這一群我們親愛的同學,也正是臺北市立大學自2013年整合成立以來,第一屆的大學畢業生,而同學們在這四年當中不斷淬煉、茁壯及成長,也正象徵臺北市立大學「優質傳統、創新改變」。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明年夏天,這一群我們親愛的同學,就會畢業投身臺灣社會各個領域,耕耘拼搏,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明年夏天,臺北市政府舉辦的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部分競賽項目及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會在臺北市立大學舉行;明年夏天,是我們揮汗耕耘、努力向前,大家一起共創新局的美好時節。
各位師長、各位同學,讓我們努力、努力、再努力,共同迎向明年夏天。最後,祝福全體與會貴賓、女士先生、全體師生,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謝謝大家,謝謝!
國北師培系統 在 國北師培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推薦與評價
校務行政系統教職員資訊系統(提供行政人員、任課教師用). 學生資訊系統(提供學生用,意見調查、各階段選課...等). 公開資訊(提供課表查詢、申請教育實習、師培研習 .. ... <看更多>
國北師培系統 在 國北師培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推薦與評價
校務行政系統教職員資訊系統(提供行政人員、任課教師用). 學生資訊系統(提供學生用,意見調查、各階段選課...等). 公開資訊(提供課表查詢、申請教育實習、師培研習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