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鳳、羅一鈞和薛瑞元都是傳奇性人物,我們的防疫團隊都是頂尖人才,他們的共同點EQ高又親民
反觀…常自稱科學家智商157的柯文哲根本不能比
轉好文:
真正的聰明與能力不需要老在嘴上吹噓,本文簡單介紹三個政府內值得認識的人物,資料來源從網路收集整合。#已經非常簡單介紹卻還是文很長
台灣第一位數位政委,世界知名的自由軟體程式設計師 #唐鳳,5歲開始閱讀各國經典著作,小一解出聯立方程式,八歲開始從書籍上學習程式設計,也開始開發自己的應用程式,小學時學習跟思想遠遠超過同年齡人,被允許上課期間自行到圖書館閱讀,後來被建議轉入資優班,在資優班依然非常優秀屢遭排擠,以及一些適應不良的因素後來轉學過好幾間小學,最後在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講師楊文貴建議與安排之下,一周三天在小學上課學習與同學間相處的人際關係,另外三天前往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滿足求知慾望,學習特別安排的高深知識內容,這時候她只是小學生。
國中一年級時,憑藉著自己設計的電腦程式贏得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第三名,獲得保送第一志願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資格,但就學不久後在 #全球資訊網 認識網路的無限可能,能與研究人員討論最新的知識技術,發現課本內容過時,對教育的想法有所轉變,決定輟學離開傳統學校教育而在家自學。
14歲與其他人共同成立資訊人文化事業公司,初期以出版電腦書籍為主,隔年唐鳳創作出能在網際網路搜尋資訊的應用軟體「搜尋快手」,12月資訊月展覽會場推出後,立刻受到電腦族群關注,不到1個月便銷售1萬多套。
16歲起投入實務工作成為網際網路創業家,獲得旺宏電子董事長、宏碁元老、英業達集團主管等資訊圈著名人士擔任顧問協助,甚至讓英特爾投資成為股東之一。
而後前往矽谷多次創立與出售公司,33歲時唐鳳完Socialtext公司和蘋果公司交接工作任務後決定退休回台,但回台後繼續轉而擔任蘋果等公司的顧問採取遠端工作模式,每小時的顧問費為於1塊比特幣等價的貨幣。以及投入公共領域和公民科技社群的開發專案。
2014年至2015年間擔任行政院虛擬世界法規調適計劃顧問,也是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開放資料諮詢委員會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委員會委員,同時與法國外交部、法國經濟財政部、巴黎市政府、西班牙馬德里市政府在數位治理領域合作。2016年8月,行政院院長林全任命曾有網路創業經驗的唐鳳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本段直接擷取自維基百科
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 #國民女婿羅一鈞,小學唸了五年因成績優異跳級就讀國中,高中考上建中後跳級 #以全國榜首成績進入台大醫學院只花6年即畢業。
2001年9月放棄國軍醫官資格,轉而報名第一屆外交替代役的徵選,自願到非洲馬拉威擔任外交替代役,2003年6月退伍離開了馬拉威,進入臺大醫院的內科住院醫師。2006年7月,成為臺大醫院感染科總醫師。
2008年考取疾管局防疫醫師投入公職,隔年至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受訓。2014年8月擔任首席防疫醫師的羅赴奈及利亞協助台商僑胞防範伊波拉病毒。
2016年被任命為疾管署副署長,2019年12月從批踢踢論壇上發現有網友提及中國華南海鮮市場出現類似SARS案例,羅馬上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關單位查證,並通報世界衛生組織,因而台灣能最早警覺與設法防堵五廢病毒。
#相關新聞護國神文
https://youtu.be/WY8CraHMioI
2020年開始投入COVID-19幕後疫調、疫情分析、防治政策的訂定等。
衛福利部政務次長,婦產科醫師 #同時也是律師 雙師薛瑞元。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婦產科職業十多年後,因為全民健保的實施,以及一次小小的醫療糾紛之後,決定重新參加大學聯招,考取台大法律系、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順利畢業及考取律師資格,還有雙和醫院副院長、屏東縣衛生局局長等等資歷。
許多非常頂尖的人才在政府裡競競業業的做事,而他們從來不用去吹噓自己的智商或學歷,真正的能力是看在位時每一次面對挑戰的表現,而非早已過往的考試分數或文憑。
唐鳳的圖文特別長或大張沒有私心,已經非常努力簡寫了,還有覺得這張照片拍得不錯。😎
國外大學轉學回台灣 在 李佳燕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是的,現在是深夜,我卻被晚上一個朋友的來電,氣到半夜醒來,非得打些字不可。
曾經有某大學教授孩子在學校被老師處罰不准吃午餐,回家告訴父母,母親到學校詢問老師事由,被老師數落孩子的不是快一個小時。
他們在美國好幾年了,回來台灣之後,孩子要適應與美國差距極大的教育與管理方式,自然辛苦。
老師批評孩子的狀況,在美國都不會是問題……尤其是上課愛講話!
隔天,老師竟然在班上公開揶揄孩子是孬種,只不過不能吃飯,也要回家哭訴。
這位教授最後到校長室找校長談,甚至搬出她教過的學生群-在各媒體的記者們。
我也曾經拿著一位剛上小一的孩子的聯絡簿到學校找校長談。
這孩子因為上課愛講話,已經被罰寫功課到永遠寫不完。
媽媽甚至在孩子嘴上貼膠布,拜託他上課不要講話了!
孩子已經害怕到在課堂上哭泣,不敢上學。
而老師的反應是:請父母帶孩子去看病,看兒童心智科。
今晚,我那個夫妻倆都在國外讀博士回來的朋友告訴我,她那個從小在自由開放的氛圍下養大的孩子,一向樂天自在,竟然被老師一再罰站,敲額頭,拿書打頭,抓衣領,更不用說每天以言語傷害。
孩子從以前開心上學,這學期開始上學就肚子痛,哀求父母可不可以不要上學……
朋友到學校找老師談。
我的朋友是個熱情溫暖又和善謙遜的大學老師,她告訴我,她感受到極大的不被尊重,老師說的最後一段話,更是踩到她的底線:「請媽媽帶孩子去看兒童心智科……也沒什麼……就去讓醫師評估看看也好……」
朋友氣到說,我好想把同樣的話,回送給他:「請老師去看看精神科,也沒什麼,就去讓醫師評估看看也好……」
我想起好幾個拒學的孩子。
我寫的書「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也寫過幾個。
這樣的孩子一再出現在我的診間……
有被老師叫同學不要跟他玩的……有老師嘲笑同學又胖又醜的……有說你轉學啊!我們學校是明星學校,還有一堆人排隊要進來呢……有恐嚇孩子:你們一進校門,我就有監視器在監視你們,你們給我小心一點……
我經常說:把孩子送進學校上學,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啊!那是如把一隻小白兔送進野獸叢林般的危險。會遇到什麼樣的老師,什麼樣的同學,要靠運氣啊!
遇到好老師是運氣好;遇到不良老師,是老天爺提早在磨練我們的孩子。
有時,聽孩子訴說著在學校的遭遇,真是既心疼又憤怒,可是,我無能改變。
如果能轉學,我會勸孩子轉。
如果沒變法轉的,只好跟孩子這樣說:
「這個世界有好人,也有壞人。不管做任何工作都一樣。
你看!有好父母,也有壞父母。警察、法官、甚至我們醫生也是,有好人,也有壞人。老師當然也一樣。你有時會遇到好的老師,有時候,比較倒楣,會遇到不好的老師。好父母、好老師,他們真心愛你,關心你,他們對你的看法,他們怎麼說你,你當然要很在意,他們說你很棒,你會開心,他們責備你時,你會難過,那是一定的。
但是,不好的老師嘲笑你,說難聽的話,亂罵人,你有必要理他嗎?把他當放屁吧!就一團臭屁,臭死了,揮揮手,離遠遠的就好……」
有的老師的行徑,已經不是可以只當一縷屁。
不是每一個家長都是大學教授,我只好請家長去找人本教育基金會幫忙。
我知道許多老師 恨人本教育基金會恨得牙癢癢的。我也曾經對人本教育基金會某些作為,不以為然,甚至直接槓過。
但是,這些並無損於我看到他們捍衛孩子權益的堅決立場。
敢站出來質疑校園種種傷害孩子自尊、壓迫孩子創意、扭曲孩子的價值觀、踐踏教育本質的作為,在台灣,只有人本教育基金會了。
沒有人本,台灣的孩子簡直無依無靠。
(照片是今年人本募款賣藝術品,我買的一幅畫和三尊女人像。感謝人本,為我們的孩子,所做的一切。)
國外大學轉學回台灣 在 吉米好站 JimStudi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吉米好站第152檔藝文展覽
張鴻文「啟心動念」油畫個展
展期:2020/6/18~7/12
展區:A、B區
時間:11:00~17:00
公休:每週一二三
地點:吉米好站/彰化市彰草路783號
自述:
啟心動念,偶然與必然
天才,自己就會拿起筆塗鴉,我不是。
通才,喜歡什麼就做什麼,我可能是。
不管是什麼?只有力行、歡喜,才有創造的可能。
啟心是偶然,需要機緣
小時候其實最怕作業中要畫圖。高中畢業,在舅舅家牆上看到兩幅他的學生的畫作,開始對繪畫有不同的憧憬與想像,漸次培養審美能力。
動念是必然,需要行動
參加讀書會時已近中年,因持續閱讀,而接觸藝術的各類題材,加上頻繁看畫展,培養不同興趣,漸次萌生學畫的構想。
修身養性,求得一分寧靜是學習初衷。
過去的長期爬山喜好雖也能求靜,但受限多,繪畫則限制較少。
熟悉畫材者,一枝筆就能圓滿,揣摩畫材之境、享受過程而不論結果。於我,繪畫沒有快慢問題,需要耐性與推敲,慢慢也將個性稜角磨圓了。而對色彩敏銳度的觀察力,則讓你:看到的,不見得是你畫出來;畫出的,是你看不到的色彩。
繪畫恰如人生
暖色系代表著活力及光明、冷色系代表著黑暗及罪惡,中間色則代表著事的正反兩面。但創作的心情不見得與所畫的風格完全一致,甚至近乎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當下畫出你心裡的情感色彩,那就是當時的你。
畫境與化境
美學的培養學習,需要時間沉澱,從啟發至學畫,用三句話統整:
寧靜致遠,享受過程,探索色彩奧妙。
人生簡歷
*出生在八卦山腰的五十年老屋內,至今又過了一甲子。
*8歲,下雨天要脫球鞋走石頭路回家,有天小舅舅送了幾本國外插圖童話書,如獲至寶。
*當了四年半班長,12歲有天,爸爸說:要幫我轉學到鎮上小學。
*13歲小學畢業典禮前,我請同學送我了一本自然筆記本:裡面是他精美的插畫及工整的字。
*14歲那年,國文老師說:我的作文文筆很好。我臉紅了。
*18歲夏天,大學聯考落榜,借住小舅家,看到牆上有幾幅小舅學生畫作,對藝術有了憧憬、想像。
*19歲終於考上大學,加入登山社團,接觸台灣山林。
*26歲那年,親自面試的公司董事長用台語說著:你怎麼那麼飯桶沒考上研究所?
*28歲,結婚。去日本考察CIS,開始為公司建立新的CIS,真正開始接觸設計及美學。
*31歲,我的小孩出生。
*34歲,已經跑遍了大半中國,開始轉換工作跑道。
*42歲,工作、時間有了較大彈性,開始恢復爬高山,並正式學習素描、水彩基礎。
*45歲,參與網站論壇,並籌組讀書會。
*52歲,進入粉彩、油畫領域,開啟兩年一次的自助旅行。
*60歲,人生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