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出院了!😭❤️
姊姊打完11瓶免疫球蛋白後症狀就好轉
疹子退掉,也不再發燒了👏
這次算是很早發現是川崎症
才能對症下藥早早康復
通常川崎症是要燒五天以上,十天內是黃金治療期。
不是很常見所以容易被誤診!
上星期日第一天開始發燒
我們就帶去耳鼻喉科診所檢查
醫生當初說是腸胃型感冒
燒燒退退,食慾跟活動力都很不錯
我們就沒有太擔心⋯
到第四天早上
花苞沒有發燒精神也很好,讓她去上課
下午老師就回報:她起疹子並且又開始發燒🤒️
去接她的時候發現她狀況變很不好
花苞外婆說要帶去原本的耳鼻喉科診所看診
我堅決要帶她去小兒科!
小兒科的醫生看一看就說:「妳們有聽過川崎症嗎?」
當下聽到真的嚇死了😱
醫生就開轉診單,叫我們馬上去大醫院急診驗血
當晚急診完就直接住院了!
一連串的檢查下來,星期五做完心臟超音波
醫生就決定開始打免疫球蛋白
很幸運我們在黃金治療期內第六天就開始用藥
狀況就控制下來,沒有嚴重的併發症🙏
感謝 那明珠診所 發現疑似川崎症
感謝 國泰綜合醫院 小兒科的醫師&護理師這幾天的細心照顧
感謝在這裡幫我們加油打氣禱告的網友們!
謝謝你們大家❤️
在這裡也提供一些川崎症的資訊
大家來認識這個疾病,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期!
#川崎症 #川崎氏症 #川崎病
診斷條件需要持續高燒超過五天,並包括以下5種症狀的其中4種以上。
(1) 雙眼眼白充血,但無分泌物。
(2) 口腔黏膜,嘴唇鮮紅乾裂出血,舌頭表面有草莓舌變化,喉嚨紅。
(3) 非化膿性單側頸部淋巴腺腫大。
(4) 身體軀幹出現多型性紅斑,包括肛門周圍的發紅與落屑卡介苗注射部位周圍的發紅。
(肛門及卡介苗注射處的變化,大都很早出現)
(5) 手掌與腳掌發紅腫脹由手指與腳趾尖端開始的脫皮。
若只有高燒及2到3種的相關症狀,但超音波已發現冠狀動脈病變,可診斷為非典型川崎病。
花苞這次沒有草莓舌,也沒有脫皮跟卡介苗注射部位發紅
其他症狀也都是慢慢出現
沒有很明顯,容易忽略
所以有類似的情形也可以主動詢問醫生!
願大家都能身體健康😊
國泰醫院心臟超音波 在 Flora*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今天出院了!😭❤️
姊姊打完11瓶免疫球蛋白後症狀就好轉
疹子退掉,也不再發燒了👏
這次算是很早發現是川崎症
才能對症下藥早早康復
通常川崎症是要燒五天以上,十天內是黃金治療期。
不是很常見所以容易被誤診!
上星期日第一天開始發燒
我們就帶去耳鼻喉科診所檢查
醫生當初說是腸胃型感冒
燒燒退退,食慾跟活動力都很不錯
我們就沒有太擔心⋯
到第四天早上
花苞沒有發燒精神也很好,讓她去上課
下午老師就回報:她起疹子並且又開始發燒🤒️
去接她的時候發現她狀況變很不好
花苞外婆說要帶去原本的耳鼻喉科診所看診
我堅決要帶她去小兒科!
小兒科的醫生看一看就說:「妳們有聽過川崎症嗎?」
當下聽到真的嚇死了😱
醫生就開轉診單,叫我們馬上去大醫院急診驗血
當晚急診完就直接住院了!
一連串的檢查下來,星期五做完心臟超音波
醫生就決定開始打免疫球蛋白
很幸運我們在黃金治療期內第六天就開始用藥
狀況就控制下來,沒有嚴重的併發症🙏
感謝 那明珠診所 發現疑似川崎症
感謝 國泰綜合醫院 小兒科的醫師&護理師這幾天的細心照顧
感謝在這裡幫我們加油打氣禱告的網友們!
謝謝你們大家❤️
在這裡也提供一些川崎症的資訊
大家來認識這個疾病,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期!
#川崎症 #川崎氏症 #川崎病
診斷條件需要持續高燒超過五天,並包括以下5種症狀的其中4種以上。
(1) 雙眼眼白充血,但無分泌物。
(2) 口腔黏膜,嘴唇鮮紅乾裂出血,舌頭表面有草莓舌變化,喉嚨紅。
(3) 非化膿性單側頸部淋巴腺腫大。
(4) 身體軀幹出現多型性紅斑,包括肛門周圍的發紅與落屑卡介苗注射部位周圍的發紅。
(肛門及卡介苗注射處的變化,大都很早出現)
(5) 手掌與腳掌發紅腫脹由手指與腳趾尖端開始的脫皮。
若只有高燒及2到3種的相關症狀,但超音波已發現冠狀動脈病變,可診斷為非典型川崎病。
花苞這次沒有草莓舌,也沒有脫皮跟卡介苗注射部位發紅
其他症狀也都是慢慢出現
沒有很明顯,容易忽略
所以有類似的情形也可以主動詢問醫生!
願大家都能身體健康😊
國泰醫院心臟超音波 在 搶救急診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血壓治療指引 #錯誤
【錯誤❌】網傳「美國已正式規定:65歲以上標準血壓150/90...70歲以上的人高血壓不能低於130,否則極易產生體位低血壓暈倒」?
經查:
📍一、網傳「美國已正式規定」之血壓標準已過時,目前採取的最新版標準為美國心臟學院和美國心臟學會2017年版的高血壓治療指引JNC8。
📍二、網傳「吳氏計算法」並無科學根據。
📍三、每個人對血壓的承受度不同,收縮壓低於130毫米汞柱,不一定會產生姿勢性低血壓而暈倒。
📍四、血壓高低有不同狀況,不能反映特定疾病。
因此,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完整查核報告請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網站: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753
☀背景
內容農場及社群媒體流傳訊息「健康年輕人的血壓是(120/80),老年人的長壽血壓是(140/90)...美國已正式規定:65歲以上標準血壓150/90,80歲以上的正常老人,160甚至170也可以...70歲以上的人高血壓不能低於130,否則極易產生體位低血壓暈倒,高血壓在150~130之間較為安全,寧可高一點,別低。 血糖也是如此,隨年齡的增加適當放寬標準...」
☀查核
🌏爭議點一、美國是否規定「65歲以上標準血壓150/90,80歲以上的正常老人,160甚至170也可以」?
查核中心查證,傳言所指稱的美國正式規定,並不是美國最新規定,而是美國於2014年的高血壓治療標準,當時訂60歲以上的病人「高血壓治療標準」是 150/90mmHg。
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林鴻儒指出,美國心臟學院和美國心臟學會根據2017年統合分析研究的研究證據,已於2017年降低高血壓治療指引JNC8 的治療標準。
林鴻儒說,2017 年統合分析研究指出,年齡大於65歲以上的高血壓患者,將傳統血壓收縮壓控制於140毫米汞柱以下,有益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因此,於2017年高血壓治療指引JNC8 的治療標準更新為:建議75歲以上病人,可將傳統血壓收縮壓控制於140毫米汞柱以下。
🌏爭議點二、目前最新版的正常血壓標準數值為何?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王晨旭表示,台灣醫界目前最新版的血壓標準數值,是美國心臟學院和美國心臟學會2017年版的高血壓治療指引,其中「120/80mmHg」為正常血壓的標準,血壓超過「130/80mmHg」即為高血壓。在教育推廣上,正常血壓標準為「120/70mmHg」和超過「130/80mmHg」為高血壓。
🌏爭議點三、網傳「吳氏計算法」是否屬實?
王晨旭表示,2017年4月27日衛福部已針對吳氏計算法釋疑。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已澄清:「引用之吳氏計算法查無研究實証基礎,考量其推展性有限,故不建議民眾採行。」
🌏爭議點四、血壓標準會隨年齡有所變化?
林鴻儒表示,收縮壓隨著年紀增加會逐漸升高,接近90歲,收縮壓會逐漸升高至130-140毫米汞柱,而舒張壓在50至55歲會到達最高,約為80毫米汞柱,然後會隨年紀下降。
林鴻儒說,目前認為一般無特殊疾病的民眾,若在診所量測的血壓超過140/90毫米汞柱,以及居家測量的血壓超過135/85毫米汞柱,即會診斷成高血壓,若無治療,罹患高血壓併發症機率會大幅提升。
王晨旭指出,年紀越大,血管動脈硬化程度上升,血壓就會越高。老年人血壓到底可容許到多少,過去可能會說高一點,但現在不一定,能維持正常標準當然是最好。
🌏爭議點四、傳言指稱「70歲以上的人高血壓不能低於130,否則極易產生體位低血壓暈倒」,是否屬實?
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彥翔說明,每個人對血壓的承受度不同,因此收縮壓低於130毫米汞柱,不一定會產生姿勢性低血壓而暈倒。
傳言指稱的『體位性低血壓』,應是大陸用語,台灣稱為姿勢性低血壓。
此外,王彥翔建議,高血壓病患在治療時,需和醫師配合,逐步調降血壓,讓身體慢慢適應以降低「突然降壓後而暈倒」的風險。
🌏爭議點五、傳言不同的高、低壓值代表不同的病症,是否屬實?
王晨旭說,血壓高低有很多臨床狀況,甚至有些是心臟瓣膜問題。確診一個高血壓病人需經過定期抽血、超音波甚至心電圖等完整的檢查來判斷,通常不會用用血壓高低值的簡化方式來看,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差別如果過大或過小,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問題。
王彥翔也說,血壓的高低跟血管彈性、年紀有關,很難直接用某個數值,就代表某種特定部位有疾病。
☀結論
📍一、網傳「美國已正式規定」之血壓標準已過時,目前採取的最新版標準為美國心臟學院和美國心臟學會2017年版的高血壓治療指引JNC8。
📍二、網傳「吳氏計算法」並無科學根據。
📍三、每個人對血壓的承受度不同,收縮壓低於130毫米汞柱,不一定會產生姿勢性低血壓而暈倒。
📍四、血壓高低有不同狀況,不能反映特定疾病。
因此,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完整查核報告請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網站: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