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阿里山林鐵「初夏.旅夢」主題列車的資訊(109年4-6月,每週三行駛)
夏天是個慵懶的季節,適合思考、適合發呆,炎炎夏日林鐵慢慢的駛往奮起湖車站,當涼涼的風迎面吹來,讓人心曠神怡.在旅程中,多了空間思考、偶爾發個呆,在逐漸炎烈的天氣裡,搭乘林鐵上山避暑去,或許,還能幸運遇見國畫級的雲海景象。
此次特別安排讓旅客親手下卡片,蓋上紀念戳章,寫封信給未來的自己、親友、愛人,以時空郵件的方式,寄給二年後的未來,也期望能再次重遊阿里山林業鐵路的回憶。
開行日期:
四月:1、8、15、22、29日
五月:6、13、20、27日
六月:3、10、17、24日
套裝售價:
1,299元/人。限額100人,費用包含林鐵車資、點心、郵寄費用、導覽費。
行程介紹:https://afrch.forest.gov.tw/0000304
訂票資訊:https://afrts.forest.gov.tw/OT03_1.aspx
官方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lishanForestRailway.Taiwan/photos/a.1713533628742984/2781847168578286
國畫雲海 在 洪孟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本週預告】
本著「關心地方大小事,散播在地正能量」的初衷,提供北海岸區的觀眾一個優質節目的選擇,今週的 <希望好所在>,再次讓孟楷為您介紹北海岸在地且享譽國際的國畫大師以及成功CEO!
節目來賓:
1.陳金海國畫大師
2.吳錦泉 退休CEO
- -- -- -- -
曾入選巴黎國際藝術博覽會、出身於新北市的畫家陳金海,擅長山水與花鳥,也有豐富的教學與創作經驗。這次他以「山嵐雲海」為主題,在中正紀念堂展出山水、花鳥、瀑布等作品,高超的筆墨技巧,讓參觀者心神嚮往。山嵐中的雲飄逸出塵,在曾獲得2015年「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博覽會」國畫創作銅牌獎得主陳金海的筆下,是什麼樣子?在這次中正紀念堂「山嵐雲海」展覽作品集,陳金海將近年來苦心鑽研雲霧變化的意境,用高超的筆墨技巧,撼動人心。包括氣勢磅礡的大瀑布、新作梯田風光,都讓人悠然神往。除了彩墨山水,陳金海筆下象徵富貴的牡丹、清麗的嘉德麗雅洋蘭,都別有風情。
- -- -- -- -
吳錦泉先生秉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精神,用成功人生的經驗回饋社會。這位退休的CEO如是說:我的祖先在淡水居住了百年了,我在淡水出生、成長、成家立業;淡水是我的母親,我愛淡水。讓我們聽一聽他如何經營他的社區以及分享他的成功人生經驗!
-- -- -- --
這是由紅樹林數位有線電視製作,以關心在地文化為核心關懷的節目。希望透過媒體的力量,分享文化的思維,在地的觀點與嶄新的創造!
紅樹林有線電視CH4 <希望好所在>
播出時間: 20:00 - 21:00(週三)
重播時間: 20:00 - 21:00(週一.五.日)
#希望好所在 #紅樹林數位有線電視
國畫雲海 在 旅行沙舟 張J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朋友告訴我,基隆的茶壺山風景優美,地形奇特,於是我就來了。在來之前,我從沒注意過,金瓜石一帶的山脈景緻是如此特殊。
覆著山壁的植披地貌和其他同樣低海拔的山很不一樣,沒有枝葉繁茂的樹林,反倒像是鋪了一張青蔥綠意的草皮地毯。那日正午天空雲霧繚繞,沒有刺眼的直射陽光,山坡上那淺帶著螢光的粉綠色顯得更加柔和,迎風搖曳的草皮則顯得更加柔軟。間或露出的岩壁帶著金瓜石特有的渲染金,順著溪流一路滲透岩層至山腳下,於出海口處形成了陰陽海,在台灣的群山萬水裡,這裡儼然是自成一格的獨特山水世界。
隨著攀爬的步履越來越高,視野也越來越遼闊。路上偶有涼亭歇腳,再多爬一會兒回頭望,涼亭便融入景緻裡,成了意境的點綴。爬著爬著,天上的雲霧似乎也離我越來越近,我看見氣流在翻騰,其中幾朵蘸染了淡墨,像會動的國畫,不一會兒,便下起雨來。總是不看天氣預報跟電影預告的我,習慣用不設限的角度,去面對日常與螢幕裡的各種遭遇。細雨轉瞬間壯大成暴雨,淋得我措手不及,山路攀爬到一半,當真是進退維谷。由於前方路途還算平坦易走,我硬著頭皮繼續前行,走到登頂前最後一處涼亭。涼亭裡擠滿了避雨的人群,大夥兒都穿戴著雨衣雨傘,唯有我與同伴赤手空拳,早已淋得一身濕。好不容易緩下氣來,稍事歇息,這才發現自己已在雲霧之中。從涼亭處向西望,可以遠眺山谷裡的金瓜石聚落。此時正吹著旺盛的西風,只見遠處一朵朵雲霧迎面而來,先籠罩山谷城鎮,後直撲涼亭(影片:https://goo.gl/Gbjzfw)。我身處於緲緲水氣之中,感受每一刻的變化萬千,看到了無形的氣流流逝於有形的指掌間,彷彿正駕著飛行器穿梭於雲海,分不清奔馳的是自己還是內心、靜止的是內心還是自己。雖然一身狼狽,但也只有在被大自然弄得如此狼狽之時,方能切身領會並崇敬那股平時在水泥叢林裡被忽略遺忘的力量。
過了一會,風雨漸歇,我們繼續向前。步道階梯成為了山路,盡頭山頂處是數塊不規則形狀的大岩石,狀似無耳茶壺,因而得名。要爬上茶壺頂端,必須攀進茶壺內,再從另一頭攢出茶壺外,翻身上去。過程中需手腳並用、借助繩索,饒富趣味。風雨過後的茶壺,就像淋過第一泡養壺茶,壺面濕潤光滑,腳下必需多加留意以免失足,手上和衣服上也沾染了金黃礦泥的色彩。到了茶壺頂往下一望,看見一片朦朧,沒見到預想的景色,不過這一路走來歷經的種種變化與波折,老早就超越了原本的預想。我們頂著溼透的衣裳、金色的痕跡與西風烏雲吹拂過的臉龐,滿足地打道回府。
在每一個不同的時空、與不同人事物交會下的旅程,都是一段特別的旅程,就算發生在同一個地方,也是獨一無二。
#旅行沙舟 #茶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