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健保費明天起調漲!陳時中宣布:費率自4.69%調至5.17%,月薪3萬元單身者,每月須多付44元;明年擬透過修法改革旅外人士停復保及保費計算基礎】
趕在2020年跨年夜,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今(31日)召開臨時記者會,宣佈重大的健保政策,明天(2021年1月1日)起,健保一般費率將從現行4.69%調漲到5.17%;補充保費費率則由1.91%調至2.11%。同時將搭配健保改革措施,包含抑制醫療資源不當耗用、推動部分負擔、檢討旅外國人健保權利義務,同時將與國衛院共同研擬「4到6年健保中長期改革計畫」。
■10年來首次調整費率,約7成民眾保費增加在70元內
健保費率調漲以後,若是低收入戶、義務役、替代役、在監服刑者,仍由政府全額補助;農漁民每月多繳34元;月薪2萬4千元到18萬元者,每月調漲34元到262元不等,如月薪3萬元單身者,每月須多付44元。而月入5.3萬元的一家4口,每月多繳約304元。大約7成受雇者,每月增加保費在70元以內。
由於健保費開單作業,是於次月20日開單及月底前繳納,並有15日的寬限期,亦即1月份新調整的健保費,民眾會在2月20日接到帳單、但3月15日前繳納完成即可。
本次費率調整為全民健保1995年開辦以來,第6度調整費率,但2012年及2015年調整時,是因二代健保開辦、及補充保費讓安全準備金高達5個月,費率由5.17%調降至4.91%、4.69%。2021年再調回5.17%,也是2010年後、10年來首度調升費率。
不過,今天陳時中並未公布明年度健保總額成長率,依國發會委員會通過的總額成長率在2.907%至4.5%之間,若按費率5.17%推估,健保收入約為7,015億,總額成長率約落在4.107%。
■折衷醫界與付費者代表版本:若不做其他配套,後年費率得再次調漲
由於全民健保連續3年入不敷出,明年財務恐見底,健保會在經過費率審議後,於11月27日做出決議,付費者代表和醫界代表均支持費率調漲,但提出不同的費率版本。付費者提出1年的財務平衡方案,費率由現行4.69%調至4.97%;醫界則提出2年平衡方案,費率依中、高的總額成長調漲至5.47到5.52%。
今天陳時中宣佈,最終費率並沒有採納這兩個方案,而是選用調回2010年時的費率5.17%。陳時中說,5.47~5.52%的版本對財務改善大,但今年適逢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經濟成長呈現兩極化,外銷狀況很好,但整體社會受到影響仍大。若今年採較高費率,對社會中相對弱勢並不公平;若採4.97%的費率,就只能維持一年平衡。因此決定採用介於中間的5.17%,一方面財務穩定,也可以推動其他改革方案。
不過5.17%的方案,粗估計到2022年底,安全準備金將會剩下0.64個月、低於法定至少1個月的安全水位,也就是若無其他配套或改革,兩年後恐須再次調整費率。對此,陳時中表示,接下來會搭配其他配套方案,讓健保財務維持穩定,屆時應不需要再次調整費率。
■旅外國人停復保及保費負擔,明年將透過修法變革
至於配套方案部分,陳時中提出3大方向,包含「減少浪費」、「負擔公平」,以及「提升品質」,例如透過雲端系統促進醫療資源分享、檢討旅外國人的健保使用權利義務、推動就醫部分負擔,同時也與國衛院擬定4到6年中長期改革計畫。具體改革方案未公布,但針對近日國人熱議的海外收入保費徵收及停復保制度,將會是重要方向之一。
《全民健保》是強制納保,但2011年修法後,卻加上「後門條款」,將「2年內沒有在台設有戶籍且有投保紀錄之國民,」排除在強制納保對象外,形成海外國人出國可以停保、返國再復保的方便門。
(【延伸閱讀】誰造就了「黃安們」?http://bit.ly/2Mq63Qx)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解釋,目前制度下,設有戶籍但出國6個月以上者,可辦理暫停繳納保費,返國後可以立刻復保,未來將討論廢止停復保制度;遭除籍退保後返國恢復加保者,也希望有等待期6個月,或補繳退保時期的保費。
陳時中表示,旅外國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健保精神是強制納保、量能付費,」這個精神代表旅外國人也須納保,並不是使用者付費;但現況就是許多人長時間沒用並停保,而等待期的問題在於,健保的意義是讓人民安全健康,6個月內身體出問題、出狀況怎麼辦?會帶來很大的矛盾。
陳時中也說,旅外國人的保費如何計算也是問題。保費當中,政府必須負擔36%,這些錢也是納稅人提供,旅外國人並沒有在內,有公平性的疑慮。目前的6類中,並沒有適用於旅外國人的類別,未來也不希望增加類別,會造成健保制度混亂。這些都牽涉健保結構性改變,必須考量公平性與健保精神,明年將提修法來改革、和社會對話。
■學者、醫界、付費者代表:肯定費率折衷方案,但公平性財務改革更重要
健保會專家代表、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周穎政表示,採用5.17%是一個安全的做法,「透過買時間,做改革的準備,」但他認為,5.17%漲幅仍算小,若可以一開始多投資一些錢,就較有餘力去做長期改革。
健保會醫界代表、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長朱益宏也對結果表示尊重,他認為雖然調漲保費是主要方式,但也有其他方法可以輔助,例如部分負擔、補充保費等,這次5.17%的折衷作法,約可維持1.5年平衡,若加強其他配套,或許就能撐過兩年。
健保會公正人士、民間健保監督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5.17%是兼顧雇主、民眾負擔和健保財務平衡的選擇,至少明年度高達7,800億的健保支出能夠從容支應外,尚能維持高於法定下限的1.5個月安全準備金。如果2022年總額成長率約4%左右、基本工資提高所增加的收入或是預計增加補充保費費基等,2022年底的安全準備仍有機會維持在法定下限一個月,使得健保至少2年不必調漲費率。
但滕西華仍呼籲,健保法定費率6%上限即將達到,作為負責任的政府,應提高保費公平性與穩定健保財務的方法,不只是擴充補充保費費基或是提高部分負擔,而是盡快進行家戶總所得的修法。(【延伸閱讀】實踐世代正義的健保改革:http://bit.ly/3aWLyF2)
健保會公正人士代表,消基會副董事長吳榮達表示,今年因為疫情關係,付費者代表更希望費率可以愈低愈好,5.17%是能接受的最高費率。但比起費率更重要的是,健保隱藏的重大財務危機並沒有改善,單純調整費率,只要再4到5年,費率就會超過6%,屆時就得修法才能調高費率。(【延伸閱讀】 我們負擔得起高費率健保嗎?:http://bit.ly/3o6pf3q)
檢討的方向例如,部分負擔要如何調整?吳榮達說,針對經濟弱勢族群、罕見疾病、癌症患者,若只是一視同仁的增加部分負擔,對他們是更大的負擔,因此要訂定清楚的標準。此外,健保給付項目的調整也是重點,未來人口老化,醫療支出勢必會逐漸擴大,就得面臨醫療給付項目的取捨,必須加強跟民眾對話、產生共識,這不比調整費率容易。(文 / 陳潔 ;圖/衛福部提供)
#延伸閱讀
【健保費調漲後,我們能買到更有價值的醫療嗎?】http://bit.ly/2L7ZWzs
【漲價之外,台灣人必須面對健保制度問題】http://bit.ly/2KIjCdA
#健保調漲 #報導者 #即時
國發會人口推估2022 在 呂翊榮的財經讀書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十年前的人口推估告訴我們,台灣人口是會負成長,但那是在遙遠的2027年,四年前的估計還是告訴我們,別怕,那是2025年的事,兩年前的推估就有點緊張了,那時說人口負成長將在2022年出現,不料,今年剛公布的推估已確認就是今年了,從今年開始人口逐年下滑,10年後減少近40萬人,20年後更將減少140萬人。
國發會人口推估2022 在 宜蘭縣議會議員陳文昌服務處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怵目驚心的少子高齡化社會
國發會日前公布了2020年至2070年的人口推估報告,這是兩年一次的人口推估,帶大家看看幾個怵目驚心的數據:
1⃣ 目前台灣人口2357萬人,在2070年只剩下約1600萬人。
2⃣ 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的五分之一,而到了2070年,老年人口幾乎是現在的兩倍(378萬人增加至658萬人)。
3⃣ 2070年的出生人口將從2020年的16.4萬人降至8萬人,而學齡前(0至5歲)人口只剩下53萬,連現在117萬人的一半都不到。
4⃣ 2070年的工作年齡(15~64)人口數將從2020年的1683萬降至783萬,工作年齡人口佔比也將於2070年降至49.5%,依賴人口(老人、小孩)超過總人口數的一半,平均一個工作人口,要撫養超過一個幼童或年長者。
總人口持續下滑,高齡化趨勢不變,勞動人口、出生人口急遽下滑。這四個數字顯示,台灣的人口結構,正在產生劇烈的變化,解決少子化問題刻不容緩。
然而,面對嚴峻的情勢,行政院2017年4月成立的少子化專案辦公室,在運作一個月後就胎死腹中,以跨部會研商的方式提出相關計畫。
現行的「我國少子化對策計畫」,提出了幾個應對方針:
1⃣ 擴大公共托育和教保的服務量。該計畫預計在2022年提供學齡前(0到5歲)公共托育服務量,也就是0到2歲的公設民營、兒童社區公共托育(1.75萬),以及2到5歲的公幼招收名額(22.9萬),合計約24.6萬個名額。
根據國發會的人口推估,2022年台灣的學齡前人口為110.8萬,24.6萬的公托名額,僅占約五分之一。
2⃣ 改善托育人員和教保人員的薪資,目標分別為28000和29000。儘管這樣的薪資已經少的可憐,但是打開人力銀行一查,私立機構的大學應屆畢業生,月薪可能只有25000。這樣的薪資水準,要如何吸引人才投入幼教行列?
3⃣ 擴大補助對象。根據衛福部2014年的委外研究「我國托育服務供給模式與收費機制模式與收費機制之研究」,粗估每月家長負擔費用的平均數約 15,095元。
「我國少子化對策計畫」指出,為了讓家長的負擔費用控制在家庭可支配所得10%-15%(約8,000至12,000),提出擁有2歲以下子女之家長,得依家庭所得分級申請育兒津貼,每月2,500至5,000不等,第三胎以後每個月加發1,000元。
而2至5歲的幼教補助,就看你運氣有沒有好到可以進入服務量約五分之一的公共托育,不然就得走向準公共化私幼或是更加昂貴的私幼。
然而,準公共化的政策,從施行至今爭議不斷,不僅都會區幼兒園興趣缺缺,巧立名目變相加收費用也在所多有。2019年,兒童福利聯盟就公佈了針對家長使用準公托(幼)服務現況的調查,發現部分參與準公托/幼的父母,一個月仍要負擔超過政府公告的收費上限一萬元。並沒有大幅降低父母的負擔。
看完「我國少子化對策計畫」,這樣子的政策力道,會讓你想生小孩嗎?